• 2019年第35卷第8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综述
    • α疱疹病毒的神经传导——轴突上的“穿梭”

      2019, 35(8):1361-1373. DOI: 10.13345/j.cjb.190050

      摘要 (1459) HTML (3887) PDF 1.43 M (19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α疱疹病毒经过长期的进化与宿主形成了良好的相互适应关系。其中部分α疱疹病毒具有典型的嗜神经特性,受到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嗜神经性α疱疹病毒能突破宿主屏障而感染神经元,并在其胞体内大量繁殖进而完成进一步的扩散或在胞体中建立潜伏感染。病毒无论是感染神经元还是在进一步扩散的过程中都会经历沿轴突或树突的传导过程,所以此过程是病毒生命周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影响病毒入侵神经系统的关键因素。对嗜神经性α疱疹病毒在神经元内传导过程的研究不仅能深入地了解病毒,而且还能针对性地研发相应的疫苗或靶向性治疗药物,同时还可利用其神经嗜性将病毒作为解析神经环路的有力工具。文中主要对α疱疹病毒在轴突中的传导机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病毒在轴突中传导的研究发展方向和应用价值,可为防控α疱疹病毒感染提供参考。

    •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在人造肉研究中的应用

      2019, 35(8):1374-1381. DOI: 10.13345/j.cjb.190138

      摘要 (2868) HTML (6413) PDF 913.14 K (33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人造肉作为2018年全球十大突破和新兴科技之一,因其来源可追溯、食品安全性和绿色可持续等优势得到广泛的关注。欧美等国家已经投入大量资源开展细胞培养人造肉研究,未来将对我国的肉制品及食品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现阶段,细胞培养人造肉生产的挑战在于如何高效模拟动物肌肉组织生长环境,并在生物反应器中实现大规模的生产。尽管动物细胞组织培养技术已经得到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应用,但由于现有动物细胞组织培养成本与技术要求较高,仍不能实现大规模的产业化培养。因此,对于人造肉的生产来说,开发高效、安全的大规模细胞培养技术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产业化应用。文中通过介绍基于人造肉生物制造的动物细胞组织培养技术研究现状,具体阐述了目前的挑战和关键技术问题,并初步探讨了其可能的解决策略和应用前景。

    • 基因敲除技术及其在研究线粒体动力学与胰岛素抵抗关系中的应用进展

      2019, 35(8):1382-1390. DOI: 10.13345/j.cjb.190121

      摘要 (1180) HTML (2162) PDF 1.04 M (16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线粒体动力学即线粒体融合和分裂保持动态平衡的过程,该过程由融合/分裂相关蛋白精确调控完成,对于线粒体代谢、质量和功能有着重要的生理意义,而这些蛋白发生异常可引发线粒体动力学失衡,进而引起线粒体功能障碍并引发各种疾病状态。文中围绕基因敲除技术,详细阐述了编码融合/分裂相关蛋白的基因敲除鼠在胰岛素抵抗研究工作中的作用及应用进展,以期为今后研究线粒体动力学失衡致胰岛素抵抗的信号转导机制奠定基础。

    • 抗癌肽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2019, 35(8):1391-1400. DOI: 10.13345/j.cjb.190033

      摘要 (1795) HTML (6881) PDF 1.98 M (24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癌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抗癌肽 (Anticancer peptides,ACPs) 即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生物活性肽,其广泛存在于多种生物体内,包括哺乳动物、两栖类动物、昆虫、植物和微生物等。抗癌肽在治疗肿瘤方面具有众多优势,如分子量低、结构简单、高抗癌活性、高选择性、较少的副作用、多种给药方式、不易引起多重耐药性等。文中结合本课题组相关工作,归纳了目前所发现的抗癌肽的作用机制,以期为新型肽类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提供一定的方向。

    • 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与挑战

      2019, 35(8):1401-1410. DOI: 10.13345/j.cjb.180532

      摘要 (2481) HTML (8493) PDF 507.11 K (43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因编辑技术是人为的对基因片段进行修改的一种技术。新型基因编辑技术关注在人工核酸酶剪切技术领域,主要为ZFN技术,TALEN技术,CRISPR技术以及单碱基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的不断完善促进了农业,畜牧业和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技术缺陷和伦理争议也为其自身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将对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与挑战,以及国内外的伦理探讨进行简要综述,期望能启发读者重新认识基因编辑技术。

    • 蓝细菌光驱固碳合成蔗糖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2019, 35(8):1411-1423. DOI: 10.13345/j.cjb.190026

      摘要 (1291) HTML (2378) PDF 824.18 K (20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物炼制技术体系是缓解能源和环境危机,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而充足的糖原料供应是生物炼制的基础。蓝细菌光驱固碳合成蔗糖是一种潜力巨大的新型糖原料供应路线。基于高效的蓝细菌光驱固碳细胞工厂,可以在单平台上以太阳能为驱动将二氧化碳和水直接转化为蔗糖,过程简单、产品明确、易于提取,而且可以同时达到固碳减排和供应糖原料的效果,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本文回顾了蓝细菌光驱固碳合成蔗糖技术的发展现状,从合成机制、代谢工程策略、技术延伸应用等层面对其最新进展和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介绍,并对该技术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 拟南芥内膜Na+,K+/H+反向转运体研究进展

      2019, 35(8):1424-1432. DOI: 10.13345/j.cjb.180537

      摘要 (1199) HTML (2107) PDF 332.65 K (13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拟南芥内膜Na,K+/H+反向转运体 (Endosomal NHX) 的亚细胞定位、离子转运特性及生物学功能阐释取得了重要进展。拟南芥内膜Na+,K+/H+反向转运体包含AtNHX5和AtNHX6两个成员,它们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78.7%。研究表明,AtNHX5和AtNHX6具有功能冗余,它们都定位在高尔基体 (Golgi)、反面高尔基体管网状结构 (TGN)、内质网 (ER) 和液胞前体 (PVC),参与调控耐盐胁迫、pH平衡和K+平衡等。有报道显示内膜NHXs跨膜结构域存在能够调控自身离子活性的酸性保守氨基酸残基,对其自身功能具有决定性作用。最新研究结果表明,拟南芥内膜NHXs影响囊泡运输和蛋白存贮,并参与生长素介导的植物生长和发育。文中主要对拟南芥内膜NHXs的亚细胞定位、离子转运、功能及应用进展进行了概述。

    • 神经元稳态失衡和饮食诱导肥胖症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2019, 35(8):1433-1440. DOI: 10.13345/j.cjb.190015

      摘要 (1123) HTML (1814) PDF 376.08 K (19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因肥胖症所造成的社会问题和医疗负担越发严重。肥胖主要是由于机体能量的摄入与消耗不平衡所致,而中枢神经系统以及相关神经元在机体能量代谢平衡的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下丘脑弓状核含有抑食性阿黑皮素原 (Proopiomelanocortin,POMC) 神经元和促食性神经肽Y (Neuropeptid Y,NPY)/刺鼠相关蛋白 (Agouti-related protein,AgRP) 神经元,是调控机体摄食行为的主要神经元。研究显示,高脂饮食会诱导POMC神经元中的Rb蛋白发生磷酸化修饰并失活,导致POMC神经元从静息状态重新进入细胞周期循环,进而迅速转向细胞凋亡。高脂饮食也会引起神经元再生抑制,并诱导炎症发生和神经元损伤,使神经元稳态失衡,引发瘦素抵抗,最终导致肥胖症的发生。文中就神经元稳态失衡以及肥胖症等疾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综述,希望能为饮食诱导肥胖症等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

    • >动物及兽医生物技术
    • 高效体积排阻色谱法定量检测口蹄疫疫苗中146S的疫苗预处理方法

      2019, 35(8):1441-1452. DOI: 10.13345/j.cjb.190047

      摘要 (1074) HTML (1507) PDF 1.30 M (14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旨在建立一种口蹄疫灭活病毒疫苗的处理方法,去除尺寸排阻色谱法(HPSEC)检测146S抗原过程中的杂质干扰,获得最佳的检测信号并实现146S抗原含量的准确测定。分别考察了超速离心法、PEG沉淀法、核酸酶消化法对两批疫苗样品中的HPSEC检测干扰杂质的去除效果。在优化条件下,超速离心法处理后146S检测结果分别为7.1、7.6 μg/mL,PEG沉淀法为9.7、10.4 μg/mL;酶消化法处理后的检测值最高,分别为10.5、10.4 μg/mL,且杂质去除完全、处理速度快、操作条件温和。通过响应面法确定最优酶消化处理条件如下:200 μL水相中添加终浓度421 U/mL的Benzonase,25.1 ℃下反应1.29 h。在该最优条件下,对4家企业各3种不同血清型共12批疫苗样品进行146S含量检测,结果表明建立的方法对不同疫苗均有良好适用性,且重复性好(RSD<5.3%,n=3)。通过该处理方法,解决了杂质对146S定量检测的干扰,扩大了HPSEC检测技术的应用范围,进一步确保了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

    • 表面展示新城疫病毒部分F蛋白的重组干酪乳杆菌的构建及其免疫原性

      2019, 35(8):1453-1462. DOI: 10.13345/j.cjb.190106

      摘要 (1161) HTML (1339) PDF 1.01 M (14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旨在构建重组干酪乳杆菌pLA-Newcastle disease virus (NDV)-F/Lactobacillus casei,获得表达产物,并探讨其免疫效果。利用PCR扩增携带部分主要抗原表位的NDV F基因,与穿梭质粒pLA连接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 (DE3) 中,筛选阳性重组质粒,将其电转化至干酪乳杆菌中,构建重组干酪乳杆菌pLA-NDV-F/L. casei,应用PCR鉴定阳性菌株,Western blotting鉴定重组菌反应原性,间接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和激光共聚焦检测蛋白表达情况。试验选用14日龄雏鸡,各组免疫方式为口服+滴鼻。设立pLA-NDV-F/L. casei两次免疫组和三次免疫组、弱毒疫苗组、pLA/L.casei、未攻毒PBS组和攻毒PBS组。间接ELISA方法检测雏鸡血清IgG、肠道、鼻腔、肺脏中sIgA抗体效价,评价试验组雏鸡攻毒保护率。结果表明,有94.10%的重组菌表达了F蛋白,且高效表达在干酪乳杆菌细胞表面,蛋白大小为62 kDa,并能与抗NDV阳性血清特异性结合。各免疫组anti-F IgG和sIgA抗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LA-NDV-F/L. casei三次免疫组抗体持续时间比两次免疫组延长28 d,抗体峰值没有显著差异。免疫pLA-NDV-F/L. casei三次、两次、弱毒疫苗、pLA/L. casei和PBS的攻击保护率分别为80%、80%、90%、0%和0%。因此,利用干酪乳杆菌表达体系成功表达了携带部分抗原表位的NDV F基因,具备良好的反应原性和免疫原性,可诱导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应答。

    • 融合蛋白TAT-RIG-I-GFP的原核表达及其跨膜递送

      2019, 35(8):1463-1468. DOI: 10.13345/j.cjb.190110

      摘要 (1048) HTML (1626) PDF 1.29 M (17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融合蛋白TAT-RIG-I-GFP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并验证TAT在跨膜递送中的作用。首先设计了4对特异性引物,克隆了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 RIG-I基因,构建了pET-TAT-RIG-I-GFP和pET-RIG-I-GFP原核表达载体;转化至感受态DE3细胞,经IPTG诱导表达,利用His60镍亲和层析柱纯化,进行SDS-PAGE;然后,将纯化后的上述两种表达蛋白分别孵育DF-1细胞;最后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是否在DF-1细胞产生相应的荧光。结果证实,携带有TAT的pET-TAT-RIG-I-GFP融合蛋白在DF-1细胞中显示出明显的绿色荧光;而不具有TAT的pET-RIG-I-GFP蛋白却不能显示绿色荧光。这表明携带TAT的融合蛋白已成功进入DF-1细胞,并在跨膜递送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上述为进一步研制家禽的抗病毒药物奠定了基础。

    • 北极狐β-防御素103基因 (CBD103) 启动子活性及转录调控元件分析

      2019, 35(8):1469-1477. DOI: 10.13345/j.cjb.190063

      摘要 (1111) HTML (1212) PDF 574.36 K (13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旨在筛选调控北极狐毛色基因CBD103的启动子活性区域及转录因子结合位点,为揭示CBD103基因调控北极狐毛色形成的分子遗传机制提供依据。克隆获得了北极狐CBD103基因5′侧翼区2 123 bp的片段,并构建了4个不同长度的启动子缺失片段表达载体,通过双荧光素酶检测系统对启动子活性进行检测。对启动子活性最高区域预测出的3个特异性蛋白1 (Sp1) 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分别进行点突变并构建3个突变载体,利用双荧光素酶检测系统测定其活性。结果显示,在构建的4个不同长度启动子缺失片段中1 656 (?1 604/+51) 区域活性最高,在此区域构建的3个突变载体的启动子活性较野生型 (片段1 656) 均显著降低,说明?1 604/+51区域为北极狐CBD103基因的核心启动子区,?1 552/?1 564、?1 439/?1 454和?329/?339区域为正调控区域。文中成功获得了北极狐CBD103 基因的核心启动子区域和正调控区域,这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调控北极狐被毛颜色分子遗传机制奠定了基础。

    • >工业生物技术
    • 茶碱激活型RNA分子开关的构建及在枯草芽胞杆菌中调节外源基因表达的性能

      2019, 35(8):1478-1490. DOI: 10.13345/j.cjb.190037

      摘要 (1350) HTML (2585) PDF 2.15 M (16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在工业生物技术以及合成生物学领域作为一种重要的微生物可广泛用作代谢工程、重组蛋白表达以及新型基因电路的底盘。在B. subtilis中构建基于非编码RNA的高精准调节元件,能够实现不依赖蛋白质因子的基因表达调控,丰富B. subtilis基因表达通用工具。通过基因工程手段,设计了基于茶碱适体域的核糖开关E和适体核酶AZ调节元件,并与不同的B. subtilis内源组成型启动子适配,构建出茶碱激活型基因表达控制元件。测定这两种调节元件与6种组成型启动子组合匹配下报告基因GFP的荧光强度,鉴定并分析各调控元件的工作性能。并进一步以红色荧光蛋白mCherry和普鲁兰酶两种不同的异源蛋白验证核糖开关或适体核酶与启动子的最优组合。结果表明,同一种RNA调节元件与不同启动子组合呈现不同水平的调控效率。在核糖开关与启动子的组合中,启动子PsigW和核糖开关E组合 (sigWE) 对GFP表达的诱导率最高,达到16.8。在适体核酶与启动子的组合中,AZ与启动子P43、PrpoB组合 (P43AZ和rpoBAZ) 的诱导率最高,分别达到了6.1和6.2。进一步验证结果显示,sigWE调控mCherry的诱导率最高 (9.2),而P43E调控普鲁兰酶的诱导率最高 (32.8),产酶水平达到了81 U/mL。核糖开关和适体核酶对GFP、mCherry、普鲁兰酶均能实现调控,但是不同元件组合的调控性能有所差异,对不同基因的调控效果也不尽相同。

    • 基于近红外光谱实时监测乙醇发酵过程多组分参数

      2019, 35(8):1491-1499. DOI: 10.13345/j.cjb.190012

      摘要 (1099) HTML (2352) PDF 670.19 K (16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物量、葡萄糖浓度和乙醇浓度是乙醇发酵过程的重要参数,传统的方法通常对发酵液取样作离线测量,不仅需要采用多种仪器进行测试分析,而且耗时耗力,成为实时过程调控和优化的障碍。文中针对这些重要过程参数提出了一个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原位实时检测方法。通过采用浸入式近红外光谱仪对发酵溶液进行原位测量,基于多输出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回归 (MLS-SVR) 方法建立了利用近红外光谱同时分析葡萄糖浓度、生物量和乙醇浓度的多输出预测模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实时准确地检测乙醇发酵过程中的葡萄糖浓度、生物量和乙醇浓度,而且相对于现有的偏最小二乘法 (PLS) 分别对各组分建模和预测,能明显提高测量准确性和可靠性。

    • >农业生物技术
    • MarR家族转录因子HpaR和XC0449协同调控野油菜黄单胞菌致病性

      2019, 35(8):1500-1510. DOI: 10.13345/j.cjb.190057

      摘要 (1217) HTML (4258) PDF 911.81 K (16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MarR家族转录因子广泛存在于细菌及古生菌中,并灵活、精细地调控多种毒力、抗胁迫及抗生素相关的生理生化途径。在野油菜黄单胞菌中,MarR家族转录因子HpaR (XC2827) 的失活会显著降低细菌对于寄主甘蓝的致病力,同时会导致胞外蛋白酶的过量表达。本研究进一步发现,Xcc 8004基因组一共编码9个MarR家族转录因子。表达并纯化其中的HpaR (XC2827) 和XC0449,体外微量热泳动 (MST) 实验及 Pull-down 实验证明二者可以在体外特异性结合。同时,表型检测发现XC0449突变会导致细菌致病力显著下降。通过体外凝胶迁移阻滞试验 (EMSA)、体内qRT-PCR和GUS检测证明,XC0449和HpaR均作为转录激活子协同调控下游致病相关基因XC0705的表达,最终调控细菌毒力及胞外酶合成。

    • Cry1Ah蛋白标准物质候选物的制备与纯化

      2019, 35(8):1511-1519. DOI: 10.13345/j.cjb.190053

      摘要 (1055) HTML (700) PDF 1.34 M (12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转基因技术的迅猛发展,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受到了广泛关注。转基因检测用有证标准物质在确保转基因产品定性、定量检测结果的可比性和可追溯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转基因蛋白质标准物质的开发相对缓慢,其中一个难点是制备高纯度的转基因蛋白质候选物。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cry1Ah1基因因其对亚洲玉米螟等鳞翅目害虫有很好的杀虫活性,已用于转基因抗虫作物的研制,并获得具有较好抗虫性状的转基因株系。为了研发Cry1Ah蛋白有证标准物质,亟需建立其制备及纯化体系。文中优化了利用Bt表达系统制备Cry1Ah蛋白的体系,利用离子交换色谱法和排阻色谱法逐级纯化的方法,获得了高纯度的Cry1Ah蛋白 (排阻色谱纯度:99.6%)。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纯化的Cry1Ah蛋白与原毒素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的杀虫活性没有显著差异。最后使用Edman降解法和质谱法确定了Cry1Ah蛋白活化后的氨基酸序列。综上所述,获得的Cry1Ah纯蛋白可用于蛋白质标准物质的研制。

    • 大丽轮枝菌微丝荧光标记载体构建及应用

      2019, 35(8):1520-1528. DOI: 10.13345/j.cjb.190183

      摘要 (1011) HTML (2029) PDF 1.90 M (16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微丝在真菌生长发育、胞质分裂等生命过程中具有重要功能。通过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方法,将荧光mCherry标记微丝的表达载体pSULPH-Lifeact-mCherry转入大丽轮枝菌 (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 野生型V592,获得稳定的微丝荧光标记菌株V592/Lifeact-mCherry,并检测了其生物学表型和孢子萌发、菌丝生长等过程中的微丝荧光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微丝荧光标记菌株的菌落形态、生长速率、产孢量、萌发率等表型与野生型没有显著差异;且可以观察到微丝荧光信号在分生孢子和菌丝的顶端及隔膜都有清晰定位,同时对该菌株隔膜形成过程微丝动态观察发现,微丝参与胞质分裂进程中肌动球蛋白收缩环CAR (Contractile actomyosin ring) 的形成。微丝荧光标记菌株可用于微丝在真菌发育中的动力学研究,这为深入研究微丝在真菌发育及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 >医学与免疫生物技术
    • 风疹病毒结构蛋白多免疫显性区域诊断抗原的制备及其诊断效能评价

      2019, 35(8):1529-1536. DOI: 10.13345/j.cjb.190031

      摘要 (947) HTML (1254) PDF 721.67 K (14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串联风疹病毒 (Rubella virus,RV) 3个结构蛋白6个免疫显性区域进行制备 (命名为B103),并将其应用于血清学诊断中。选取RV C aa 1–30 & aa 96–123、E2 aa 31–105和E1 aa 11–39 & aa 154–277 & aa 389–412等6个免疫显性区域,将其串联并基因合成;将此基因片段插入TRX和His标签之间构建表达质粒;蛋白B103在大肠杆菌BL21(DE3) 中诱导表达,并利用Streamline Chelating亲和层析和DEAE阴离子交换层析纯化目的蛋白,Sephadex G-25分子筛分析其折叠情况及均一性;利用免疫印迹技术对蛋白B103的抗原性进行鉴定,并建立RV-IgM抗体捕获法ELISA检测技术,初步评价此方法对阴阳血清样本的鉴别能力。蛋白B103以可溶性形式表达,其表达量约占菌体总蛋白的18.57%,经纯化后蛋白B103浓度为3.026 mg/mL,纯度为95.35%;免疫印迹实验表明蛋白B103能与RV急性期血清发生反应;对40份RV急性期血清及40份RV阴性血清进行检测发现可以很好地鉴别阴阳性血清标本;其灵敏度为92.50%,特异性为95.00%,阳性预测值为94.87%,阴性预测值为92.68%,符合率为93.75%,McNemer检验的结果提示与“金标准”诊断结果无差异,kappa=0.900,提示两种方法诊断结果一致性优异。原核表达与层析纯化可以获取抗原性优异的RV血清学诊断抗原,可以应用于RV早期诊断中。

    • >生物技术与方法
    • 高效装载细胞内源蛋白工程化外泌体的构建

      2019, 35(8):1537-1545. DOI: 10.13345/j.cjb.190124

      摘要 (1318) HTML (4440) PDF 2.10 M (18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外泌体作为天然药物运送载体具有诸多优点,但其对细胞内源药物 (蛋白、核酸等) 的有限装载限制了其应用。文中以红色荧光蛋白mCherry为模拟细胞内源性货物,通过对供体细胞的基因改造及采用膜定位元件融合策略,将mCherry富集于细胞质膜,再经天然发生 (Biogenesis) 途径,高效分选进入外泌体。结果表明,在CAAX、PB、Palm和CD63四组膜定位元件中,CD63和Palm能有效提高靶蛋白mCherry在外泌体中的装载量。该研究可为工程化外泌体的设计、内源蛋白等货物的高效递送提供参考。

    •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技术对野蚕茧和家蚕茧化学成分进行比较

      2019, 35(8):1546-1556. DOI: 10.13345/j.cjb.190027

      摘要 (1092) HTML (1589) PDF 973.87 K (14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鉴定并比较野蚕茧与家蚕茧的化学成分对于理解家蚕的驯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高温高压结合甲醇-水提取的方法获得蚕茧中的化学成分,利用UHPLC-MS技术对野蚕、家蚕大造品种和皓月品种3种蚕茧丝中的小分子成分进行鉴定和比较分析。通过阳离子模式和阴离子模式的UHPLC-MS获得了野蚕、大造和皓月蚕茧丝的代谢指纹图谱,对鉴定到的高丰度化合物进行注释,发现其中包括了氨基酸、黄酮、生物碱、萜类、有机酸和木脂素等成分。PLS-DA的得分图表明,野蚕、家蚕大造品种和皓月品种的3种蚕茧的代谢组存在显著差异。发现脯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和苯丙氨酸在大造茧中的含量显著高于在野蚕和皓月茧中的含量,黄酮类植物次生代谢物在大造茧中的含量显著提高,包括槲皮素、异槲皮素、槲皮素-3-O-槐糖苷、槲皮素-3-O-L-鼠李糖苷、槲皮素-3-O-芸香糖苷和山奈酚;而神经碱、白桥楼碱、毛果芸香次碱、美洲豚草内酯、线叶泽兰素和中缅木莲素等生物碱、萜类和木脂素类的植物次生代谢物在野蚕茧中的含量显著高于在家蚕茧中的含量。在紫外光的激发下观察黄酮的绿色荧光发现家蚕大造茧中的黄酮含量最高,家蚕皓月茧中的黄酮含量最低,而野蚕茧中的黄酮含量居中。生物碱和有机酸是良好的抗虫抗菌剂,它们在野蚕茧中的含量较高,能够提高野蚕茧的防护能力。黄酮类物质在家蚕大造茧中的含量较高,是导致家蚕大造茧呈黄绿色的主要原因。

    • 基于萤火虫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凋亡的系统构建及鉴定

      2019, 35(8):1557-1565. DOI: 10.13345/j.cjb.180276

      摘要 (1276) HTML (2387) PDF 1.07 M (15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构建一个能够快速检测凋亡的含荧光素酶报告基因 (Fluc) 的真核表达质粒,采用PCR的方法将Caspase-3的识别基序Asp-Glu-Val-Asp (DEVD) 四个氨基酸引入至Fluc基因的C端和N端之间;同时选取Asp-Glu-Val-Gly (DEVG) 四个氨基酸作为阴性对照。随后重组片段分别克隆至分离型内含肽的N端和C端之间,并命名为pFluc-DEVD和pFluc-DEVG。将该表达质粒与海肾荧光素酶报告质粒 (RLUC) 同时转染至HeLa细胞,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和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细胞凋亡水平。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实验结果显示,当发生凋亡时,pFluc-DEVD质粒组表达的萤火虫荧光素酶的含量高出pFluc-DEVG质粒组约3倍。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转染pFluc-DEVD质粒的细胞在凋亡药物刺激后,Fluc活化的蛋白显著增多,且Caspase-3 的活化程度与Fluc的表达呈正相关,并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以上结果表明,pFluc-DEVD真核表达质粒表达的萤火虫荧光素酶蛋白能被细胞内的Caspase-3酶裂解,且该质粒能够精确地反映出细胞的凋亡水平,为后续进行凋亡定量检测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方法。

    • >其他
    • 35(8) 封面

      2019, 35(8).

      摘要 (904) HTML (0) PDF 920.96 K (8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35(8) 目录

      2019, 35(8).

      摘要 (802) HTML (0) PDF 1.50 M (10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当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生物工程学报 ® 2024 版权所有

通信地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邮编:100101

电话:010-64807509   E-mail:cjb@im.ac.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