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35(3):0384-0388.
摘要:在明确链霉素对农抗TS99产生菌Streptomyces fungicidicus YH04孢子的致死浓度为1.2 mg/mL的基础上, 以链霉素致死浓度为选择压力, 采用不同剂量的紫外线照射对菌株孢子进行诱变处理, 获得了大量的链霉素抗性基因突变株, 进而从中筛选到发酵效价较出发菌株提高60%以上, 且遗传稳定性良好的高产菌株Streptomyces fungicidicus YH9407。
2025, 52(2):690-702.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240718
摘要:【背景】布鲁氏菌(Brucella spp.)是一种兼性胞内寄生菌,能够引起世界范围内的人兽共患流行病——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链霉素是治疗布病的推荐药物,但我国已有链霉素耐受分离株(根据CLSI推荐的耐药折点)。【目的】筛选并鉴定羊种布鲁氏菌(Brucella melitensis)链霉素耐受的新基因。【方法】利用转录组筛选羊种布鲁氏菌链霉素耐受新基因,并利用同源重组、分子对接等技术预测并鉴定相关基因的功能。【结果】羊种布鲁氏菌(M5疫苗株)在含2×MIC浓度链霉素培养基上,12 h后通过耐受恢复增殖能力。转录组分析表明,细胞膜组成成分在低浓度链霉素耐受中发挥重要作用,核糖体通路相关基因表达量显著性增加[|log2FC|≥2.0, P<0.05],群体感应通路、Ⅳ型分泌系统相关基因表达量显著性降低(|log2FC|≥2.0, P<0.05)。利用同源重组技术缺失组成Ⅳ型分泌系统的元件,发现缺失virB3和virB5基因后,M5疫苗株链霉素MIC值增高,回补后与亲本株差异不显著。分子对接预测发现,VirB3和VirB5能够通过氢键与链霉素结合。【结论】链霉素主要影响羊种布鲁氏菌细胞膜组分涉及的相关通路。羊种布鲁氏菌通过降低Ⅳ型分泌系统组成元件virB3和virB5基因的表达耐受链霉素。本研究为布鲁氏菌耐药株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为布鲁氏菌新药研发提供了候选靶点。
2007, 34(1):0039-0042.
摘要:以提高产绿链霉菌(Streptomyces viridochromogenes)SV-1产阿维拉霉素(Avilamycin)产量为目的,采用低能氮离子注入技术,辅之以链霉素抗性筛选法进行诱变选育研究。结果表明,“马鞍”区域即注入剂量范围在3×1015~5×1015ions/cm~2诱变效果最佳,菌株的抗药性突变与产量突变密切相关,链霉素抗性筛选法具有可行性。在摇瓶条件下,最终获得稳定性良好,阿维拉霉素产量达到83.5mg/L,较出发菌株提高195%的突变株SVT-45。实验表明,离子注入技术是一种有潜力的微生物诱变育种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