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 29(5).
摘要:近年来 ,分子生物学及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 ,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对马铃薯Y病毒属病毒与寄主之间 ,病毒与传播介体之间互作关系的研究 ,并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从病毒诱导的症状 ,病毒的系统侵染、传播以及寄主植物抗病性等方面 ,对病毒与寄主互作关系的分子基础作一简述。
2001, 28(3).
摘要:病毒对植物的侵染及植物对病毒侵染的抵抗实际上是病毒与寄主植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病毒和寄主植物共同参与调控植物的亲和反应及防卫反应。
2014, 41(3):445-449.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30900CSTR: 32113.14.j.MC.130900
摘要:基于《微生物学通报》创刊40年来发表的植物相关细菌研究论文的数量与内容,对该领域研究在国际和国内的发展进行了初步总结和对比。提出了学术期刊与研究方向相互合作,共同提高的可能方式。
2020, 47(11):3777-3779.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207011CSTR: 32113.14.j.MC.207011
摘要:2020年9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5》(GBO-5)报告,助力世界实现协商一致的愿景——到2050年“与自然和谐相处”。其实,原本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是相互依存、互惠共生于地球村的,尽管存在少数“坏分子”。但由于人类的贪婪,过度扩张才导致地球“千疮百孔”的面貌,严重威胁到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通过最近20年的研究,互惠共生微生物(mutualistic symbiotic microbes,MSM)从其丰富的群落多样性到种质新资源、从多种多样的生理生态功能到作用机制、从基础探究到新技术研发,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景提供了新机遇,同时也面临新挑战。令人可喜的是,中国在MSM研究领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果。《微生物学通报》于2020年11期特别推出了“互惠共生微生物专栏”,旨在展现中国MSM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成果,促进生物共生学的发展壮大。
2020, 47(11):3899-3917.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90800CSTR: 32113.14.j.MC.190800
摘要:所谓互惠共生微生物(mutualistic symbiotic microbes,MSM)是指能定殖其他生物构建互惠共生体系的微生物,主要包括互惠共生细菌、互惠共生放线菌和互惠共生真菌等。MSM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物种多样性丰富,涉及原核生物界和真菌界等。MSM定殖人体、动物、植物、藻类或其他真菌,可构建各自相应的互惠共生体系,进而形成范围更加巨大的共生网络,发挥不可替代的生理生态功能。本文在介绍MSM概念的基础上,重点总结了MSM多样性研究进展,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尚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今后应该开展的工作,MSM多样性研究成果可望为研发MSM应用技术提供依据和材料。
2023, 50(2):503-513.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220444CSTR: 32113.14.j.MC.220444
摘要:【背景】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 AM)真菌能够和大多数植物形成互利共生体系,以促进植物生长、提高抗逆能力,在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但AM真菌的繁殖技术限制了其应用。【目的】构建AM真菌的高效繁殖体系。【方法】于温室盆栽条件下,将根内根孢囊霉(Rhizophagus intraradice)接种于由3种寄主植物高粱(Sorghum bicolor)、玉米(Zea mays)、红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与5种培养基质(沸石、河砂、草炭、珍珠岩和蛭石)构建的4种繁殖体系中进行培养。研究不同繁殖体系对根内根孢囊霉侵染程度、产孢量的影响;然后利用高粱接种扩繁的菌剂进行AM真菌侵染能力的测定以验证其扩繁效果;最后基于筛选出的最优扩繁条件探讨对其他种类AM真菌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幼套近明球囊霉(Clariodeoglous etunicatum)、地表多样孢囊霉(Diversispora versiformis)和脆无梗囊霉(Acaulospora delicate)的扩繁效果。【结果】基质为河砂+蛭石+草炭(体积比为1:4:1),寄主植物为玉米+红三叶草处理的根内根孢囊霉产孢量最高,达到 1 912个/g-基质且接种高粱后表现出较好的侵染潜力,同时显著提高了高粱的地上部生物量。此外,利用该组合扩繁其他种类AM真菌,发现孢子数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扩繁后摩西斗管囊霉、幼套近明球囊霉、地表多样孢囊霉和脆无梗囊霉的孢子数较扩繁前分别增加了6.24、2.92、35.18和4.18倍。【结论】以玉米+红三叶草为寄主植物,以河砂+蛭石+草炭(1:4:1)为基质,即通气孔隙为3.57%、持水孔隙为48.19%、容重为1.03 g/cm3、电导率为152.5 μS/cm、pH值为5.61、速效磷为5.6 mg/kg、碱解氮为80 mg/kg、速效钾为449.8 mg/kg、有机质为56.11 g/kg的条件有助于根内根孢囊霉达到最佳的扩繁效果,同时对其他AM真菌扩繁效果也相对较好,能够达到高效扩繁AM真菌繁殖体的目的。
2016, 43(3):527-533.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459CSTR: 32113.14.j.MC.150459
摘要:【目的】利用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对寄主植物的偏好性和不同寄主植物的功能互补作用,建立AM真菌的高效繁殖体系。【方法】以玉米(Zea may L.)、高粱[Sorghum bicolor (L.) Moench]和白车轴草(Trifolium repens L.)为寄主植物,采用寄主植物单作和间作的盆栽培养法,研究不同栽培模式对光壁无梗囊霉(Acaulospora laevis)、单孢球囊霉(Glomus monosporum)和根内球囊霉(G. intraradices) 3种AM真菌繁殖能力的影响,通过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分配分析,探索C3和C4植物对AM真菌共生关系的“功能互补”效应及机制。【结果】间作模式下,寄主植物地上部分总生物量和3种AM真菌的孢子密度均显著高于单作(P<0.05);单作和间作栽培模式下,3种AM真菌对玉米地上部分生物量响应无显著差异(P>0.05),但单孢球囊霉和根内球囊霉对高粱地上部分生物量产生显著影响(P<0.05);两种间作栽培模式下,根内球囊霉对白车轴草地上部分生物量也产生了显著影响(P<0.05)。【结论】3种AM真菌对3种寄主植物的共生偏好性不同,且C3和C4植物对AM真菌共生关系存在一定的“功能互补”效应,利用AM真菌的寄主植物偏好性和不同植物间的功能互补关系,增加AM真菌的孢子产量,有利于AM真菌高效繁殖体系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