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微学术

微生物学通报

  • 2025年第52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封面
    • 封面

      2025, 52(1):0-0.

      摘要 (2) HTML (0) PDF 818.36 K (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目录
    • 目录

      2025, 52(1):0-0.

      摘要 (1) HTML (0) PDF 433.21 K (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专论与综述
    • 医学微生物学学科发展报告

      2025, 52(1):1-16.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240676

      摘要 (3) HTML (0) PDF 1022.80 K (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医学微生物学专注研究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人体抗感染免疫机制,以及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和防治措施。医学微生物学学科在知识层面已经从形态学发展到分子微生物学、微生物组学、微生物系统生物学和反向病原学,应用层面则包括基因工程技术、微生物学基因操作和微生物合成生物学等。本文综述了医学微生物学在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临床病原学诊断、预防和治疗方面新的重要进展。应重新认识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和微生物自身、关注微生物组学数据和知识体系重塑,以及提升大众对微生物的认知,这为医学微生物学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 病原菌胁迫下植物“呼救”策略的研究进展

      2025, 52(1):17-32.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240277

      摘要 (5) HTML (0) PDF 692.38 K (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受到生物与非生物性胁迫,其中病原菌侵染是生物胁迫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植物微生物组与植物共同生长进化,当植物受到病原菌胁迫时会通过特殊分泌物或招募有益菌对抗病原菌。本文从病原菌胁迫下植物微生物组变化、植物代谢产物变化、植物-微生物互作机制和植物“呼救”后形成的抑病土壤等方面阐述植物“呼救”策略研究进展,为植物土传病害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 解脂耶氏酵母生物合成芳香族氨基酸衍生物的合成生物学策略

      2025, 52(1):33-45.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240353

      摘要 (2) HTML (0) PDF 780.10 K (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芳香族氨基酸衍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抗氧化、抗炎、神经保护和抗癌特性。在食品、化妆品、营养保健品、化学等领域,尤其在制药工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解脂耶氏酵母(Yarrowia lipolytica)作为一种非常规模式生物,因其独特的生理生化特性在生物合成领域展现出独特的潜力,特别是在芳香族氨基酸衍生物的合成上,包括白藜芦醇和柚皮素等。由于其独特的胞质环境和高通量的乙酰辅酶A,解脂耶氏酵母成为合成芳香族氨基酸衍生物的理想宿主。本文总结了解脂耶氏酵母在生产芳香族氨基酸衍生物方面的合成生物学策略,并汇总目前解脂耶氏酵母合成芳香族氨基酸衍生物的进展,对解脂耶氏酵母底盘细胞在合成生物学未来的发展和挑战进行了展望。

    • 后生元抗病毒性肠胃炎实验研究进展

      2025, 52(1):46-59.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240307

      摘要 (2) HTML (0) PDF 633.74 K (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病毒性肠胃炎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后生元可用于病毒性肠胃炎的预防和治疗,其具体临床可行性和治疗策略仍需进一步探究。本文详细介绍了国内外关于后生元组分抗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性肠胃炎及其作用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分析后生元抗肠道病毒的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有利于后生元在肠道病毒防治应用的研究。

    • 瘤内微生物与结直肠癌病程演进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2025, 52(1):60-77.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240308

      摘要 (2) HTML (0) PDF 2.05 M (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作为全球范围内最常见、最致命的恶性肿瘤之一,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造成了巨大的健康威胁和社会负担。微生物对CRC发生、发展的影响已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大部分研究聚焦于肠道微生物。近年来,随着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CRC瘤内微生物被发现并逐渐开启了新的研究领域。本综述回顾了CRC瘤内微生物及其对CRC病程影响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在结直肠肿瘤不同分子亚型、腺瘤-癌的不同病理演进阶段、不同的肿瘤发生位置,以及CRC瘤内微生物的相对丰度及群落组成差异。瘤内微生物主要通过影响结肠上皮细胞、肿瘤细胞及免疫细胞影响CRC发生发展,致病机制包括DNA损伤、代谢重编程、致癌非编码RNA等,且不同瘤内微生物对CRC的作用已展现出两面性特征。未来需通过全面的实验方案及合适的体外模型等克服现有研究局限性,阐明瘤内微生物的作用机制,为微生物相关治疗策略在CRC乃至其他肿瘤中的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 常压室温等离子体结合高通量筛选技术在微生物育种方面的研究进展

      2025, 52(1):78-89.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240319

      摘要 (1) HTML (0) PDF 653.57 K (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tmospheric and room temperature plasma, ARTP)是一种新型诱变技术,具有诱变速度快、诱变条件温和、环境友好等特点。由于ARTP诱变的突变体具有高突变频率和良好的遗传稳定性,因此在微生物育种领域应用广泛。本文综述了近年来ARTP诱变技术在微生物育种中取得的进展、诱变后突变菌株的筛选策略和ARTP诱导微生物发生突变的机制,并对ARTP目前在微生物诱变育种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 蛋白激酶在流感病毒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作用

      2025, 52(1):90-100.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240321

      摘要 (1) HTML (0) PDF 792.49 K (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流感病毒持续危害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引起人类和动物的传染性呼吸道疾病,每年导致全球数十万人死亡。流感病毒能够通过抗原转变和抗原漂移进化出新型毒株,从而对现有药物和疫苗产生耐药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亟须研究新的抗病毒靶点来开发新型抗病毒药物。流感病毒的基因产物通过多种宿主激酶的磷酸化而被广泛修饰。丝氨酸、苏氨酸或酪氨酸残基的可逆磷酸化动态调节病毒蛋白在其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结构、功能和亚细胞定位。此外,蛋白激酶参与多个宿主信号传导过程,这些信号传导途径通过调节宿主细胞环境来影响病毒的复制,从而建立关键的病毒-宿主关系。这种对宿主激酶的依赖性为开发激酶抑制剂作为下一代宿主靶向疗法的抗流感病毒药物提供了理论基础。为了充分利用这一潜力,阐明流感病毒-宿主激酶相互作用网络至关重要。本综述的重点是概述宿主激酶参与调节流感病毒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从吸附到组装出芽)的分子机制。通过评估不同宿主激酶及其在病毒生命周期中特定磷酸化的作用,对病毒-宿主激酶相互作用网络进行全面概述,这可能有助于揭示新型抗病毒药物的潜在作用靶点。

    • 细菌单细胞测序技术研究进展

      2025, 52(1):101-113.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240272

      摘要 (2) HTML (0) PDF 603.97 K (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细菌群体中细胞间的异质性是决定细菌耐药性和毒力上的关键因素,并在宿主与病原体间的相互作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细菌性感染病的防治带来了重大挑战。单细胞测序是检测细胞异质性的有力工具,但由于细菌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如基因组较小、mRNA含量低、半衰期短、无PolyA尾、转录组中rRNA占比高和细胞壁厚等,使得基于真核细胞的单细胞测序方法不能应用于细菌。为了克服这些障碍并促进单细胞技术在细菌研究领域的发展,研究人员成功研发了适用于细菌的单细胞测序方法。本文系统综述了近年来提出的细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和基因组测序技术,描述了其特点并着重分析了这些技术在揭示细菌耐药性方面的应用,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的视角。细菌单细胞测序可以深入揭示细菌异质性,提高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为细菌学和感染病学的研究提供支持。

    • 丁酸梭菌及其代谢物丁酸对炎症性肠病影响的研究进展

      2025, 52(1):114-126.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240354

      摘要 (1) HTML (0) PDF 625.33 K (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IBD)发病机制复杂,缠绵难愈且易癌变,现有药物疗效未达预期且不良反应较多,亟须寻找新的治疗药物。而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及其代谢产物丁酸是近年来发现对肠黏膜屏障具有保护作用的一类益生菌及代谢物,但其具体作用机制有待归纳和总结。本文系统总结了C. butyricum和丁酸通过影响肠道屏障功能在IBD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以及其在炎症性肠病治疗中的潜在临床价值,以期为IBD发病机制的探究、治疗方式的创新提供新视角和思路。

    • 猪链球菌2型关键毒力因子及诱发疾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2025, 52(1):127-136.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240404

      摘要 (1) HTML (0) PDF 569.54 K (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开展致病机制研究是揭示病原菌引起宿主感染发病规律的重要途径。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 SS)是造成全球养猪业重大经济损失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在不同SS血清型中,猪链球菌2型(Streptococcus suis serotype 2, SS2)致病性最强,流行最广。本文简述了SS2关键毒力因子情况,重点对SS2引发链球菌中毒休克样综合征(streptococcal toxic shock-like syndrome, STSLS)和脑膜炎的致病机制进行了系统梳理凝练,以期对猪链球菌病防控提供新思路。

    • >环境微生物学
    • 医院污水源生物气溶胶中耐药菌及耐药基因的季节变化特征

      2025, 52(1):137-151.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240278

      摘要 (5) HTML (0) PDF 942.28 K (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医院污水中残留着高丰度的致病菌和耐药基因等,它们可随着污水处理过程逸散到空气中,导致传染性疾病的感染和流行。【目的】探究医院污水及其逸散的生物气溶胶中耐药菌及耐药基因的赋存情况及季节变化特征。【方法】使用安德森八级采样器采集生物气溶胶样本,通过药敏试验和PCR检测了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耐药特性,利用高通量定量PCR检测了污水及空气中耐药基因的丰度和种群结构。【结果】生物气溶胶浓度在夏季最高,生物池空气中细菌浓度[(250±170) CFU/m3]和小粒径(<2.1 μm)细菌气溶胶占比均高于其他采样点。在生物池环境样本中共分离鉴定出7株大肠杆菌,这些菌株对头孢西丁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最高(85.71%),而且parCblaTEMdhps的检出率为100%。生物池空气中耐药基因含量在冬季最高(26.18 copies/m3),不同季节耐药基因含量的均值为14.82 copies/m3intI1在春季和秋季空气中的丰度最高,tnpA-05strB分别在夏季和冬季空气中含量最高。溯源结果表明,生物池污水是空气中耐药基因的重要来源。根据多重抗生素耐药性指数和暴露剂量计算结果显示生物池污水被抗生素污染严重,春冬季生物池空气中耐药基因的暴露剂量相对较高。【结论】医院污水处理站作为潜在的高危抗生素暴露源,应加强管理和防控。

    • 一株高氯酸盐还原细菌的分离鉴定与代谢特性

      2025, 52(1):152-167.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240273

      摘要 (5) HTML (0) PDF 1.35 M (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高氯酸盐是新型的水体污染物,利用微生物对含高氯酸盐的工业废液进行无害化处理具有高效、经济和环境友好性的特点。【目的】挖掘生长速度快、活性强、还原效率高的本土高氯酸盐还原细菌资源。【方法】从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高氯酸盐还原细菌,使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种属鉴定,并通过微生物培养实验探究分离菌株的生理代谢特性。【结果】最终分离得到一株高氯酸盐还原细菌QD19-16,经过16S rRNA基因分析鉴定其属于布鲁氏杆菌(Brucella sp.)。菌株QD19-16属于兼性厌氧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0 ℃,最适pH 7.0。菌株QD19-16是异养微生物,表现出多样的代谢能力,可以利用多种电子供体,如乙酸盐、酵母提取物和乳酸等,能够利用的电子受体包括硝酸盐、高氯酸盐、氯酸盐、硫酸盐和氧气等。在厌氧条件下,以高氯酸盐作为电子受体生长时,菌株QD19-16的最大比生长速率(μmax)为0.279 d−1,对高氯酸盐的半饱和常数(Ks)为0.294 mmol/L。【结论】菌株QD19-16是布鲁氏菌属中第一株被发现的高氯酸盐还原菌,扩大了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中高氯酸盐还原菌的分布,能够应用于厌氧生物反应器中高氯酸盐还原微生物菌群的构建。

    • 脱氮硫杆菌改良的耐热诱变及其诱变特性

      2025, 52(1):168-185.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240264

      摘要 (2) HTML (0) PDF 806.06 K (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菌种诱变尤其是化学诱变已有诸多报道,应用十分广泛,但大多都为常规诱变。这样的诱变通常不对细胞做任何特殊处理,诱变过程随机、诱变不可控,导致诱变效率低下。【目的】筛选出耐热的同步脱硫脱氮菌株,对菌种进行改良的耐热诱变,同时对诱变剂进入细胞内外的情况进行较为详细的探讨。【方法】以脱氮硫杆菌(Thiobacillus denitrificans)为研究对象,对其同时进行常规诱变和改良的耐热诱变。在改良的诱变中,诱变之前需先采用哌嗪-1,4-二乙磺酸(piperazine-1,4-diethylsulfonic acid, PESA)法将对数生长期的细胞处理成易感态,以此改变细胞膜的透过性,然后分别加入不同体积(0.5‰−3.0‰)的诱变剂硫酸二乙酯(diethyl sulfate, DES),在设定温度45 ℃诱变20 min。在突变株的筛选上采用升温培养的方式在47 ℃测试其耐热能力和脱硫脱氮性能,以得到真正的耐热突变株。另一方面,在菌株诱变的同时,利用S2O32−可终止DES诱变的特性对诱变剂在细胞内外的分布状况进行分析,对不同方案下的实验结果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结果】在得到耐热的同步脱硫脱氮高性能突变株的同时,通过两种方案的对比实验,证实了改变细胞膜透过性对诱变剂进入细胞内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达到同样的诱变效果所需诱变剂的剂量中,改良的耐热诱变约为常规诱变的1/10−1/9;诱变剂进入胞内的比率中,前者约占DES加入总量的41.8%−40.4%左右,而后者仅占5.6%−4.4%;细菌的正突变率可能与进入胞内的诱变剂剂量密切相关,改良的诱变中进入胞内的DES剂量更适合于得到较高的正突变率,但诱变剂剂量不能决定单个突变如突变株的耐热性、硫化物高去除率等在哪种情况下或何时发生;证实了诱变剂进入胞内的最大剂量取决于细胞自身的承载能力,与诱变方案无关。产物分析实验表明,S2O32−可用于终止DES诱变。【结论】对细胞先进行易感态处理后诱变,再通过升温复筛,最终得到7株耐热能力提高的脱硫脱氮高性能突变株,为菌种诱变的相关研究提供新思路。

    • 一株油脂降解菌的分离筛选及固定化

      2025, 52(1):186-198.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240318

      摘要 (6) HTML (0) PDF 883.06 K (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高效菌株是影响生物法降解油脂污染物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目的】筛选高效的油脂降解菌,对其固定化条件进行优化,并评估固定化菌降解油脂效率。【方法】通过油脂降解平板筛选,从萍乡传统腊肉中分离到一株降解油脂能力较强的菌株;以16S rRNA基因鉴定了其分类地位,并采用3项致病性指标检测了其安全性。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了固定化条件,对比了固定化菌和游离菌对大豆油油脂的降解效果,评估了固定化菌的重复使用效果及对实际污水中油脂的降解效果。【结果】筛选菌株为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sp.),无致病性。最佳固定化条件为:海藻酸钠浓度4.0%,CaCl2浓度2.0%,海藻酸钠溶液与菌液的体积比为1:1,交联时间8.0 h。固定化菌在pH 7.0、30.0 ℃、180.0 r/min培养3.0 d的情况下,对大豆油的油脂降解率最高可达65.7%,比游离菌高14.1%,比游离菌具有更宽的pH适应范围和更强的冷热稳定性,重复使用4次仍具有较好的油脂降解效果。【结论】固定化菌对食堂下水道污水油脂的降解率达到了41.6%,该固定化菌球对大豆油和实际污水都具有一定的油脂降解效果。

    • 不动杆菌PSB-K解磷促生能力及全基因组测序分析

      2025, 52(1):199-218.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240155

      摘要 (3) HTML (0) PDF 1.77 M (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土壤中的磷元素普遍以难溶性磷酸盐形式存在,限制了植物对其直接吸收利用。解磷细菌能够将环境中难溶性磷酸盐转化为植物可吸收利用的磷形态,对改善土壤磷素营养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分离并鉴定一株高效解磷细菌,探究其解磷能力、促生效果及相关基因,以期为解磷菌肥的研发提供优良的菌株资源及理论支持。【方法】从土壤中分离筛选具有明显解磷效果的解磷细菌,通过生理生化特性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鉴定。通过透明圈法和钼锑抗比色法评估其解磷能力;通过单因素试验分析不同种类碳源、氮源及难溶性磷酸盐对菌株解磷效果的影响。进一步,通过二代测序平台对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解析其基因组中与解磷及铁载体合成运输相关的基因组成情况。最后,通过水培试验验证该菌株对植物的促生作用。【结果】经鉴定,高效解磷细菌PSB-K为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其解磷指数达到2.58。在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硝酸钾和难溶性磷酸盐为磷酸三钙时,菌株展现出最佳解磷性能,发酵液中可溶性磷含量高达560.35 μg/mL。全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菌株PSB-K基因组全长为3 983 883 bp,包含3 849个编码基因,其中涵盖了多种有机酸合成、磷酸盐转运及铁载体合成运输相关基因。水培试验结果表明,施加菌株PSB-K对油菜幼苗叶片面积、植株鲜重和根系长度具有显著的促生作用,最好的菌液浓度分别为2.50×107、2.50×107、1.25×107 CFU/mL,分别较对照组提高了72.15%、72.08%、197.81%。【结论】菌株PSB-K表现出对多种难溶性磷酸盐均有溶解能力,并且其解磷性能受碳氮源种类显著影响。该菌株对油菜生长具有显著的促生作用,为微生物菌肥的开发提供了菌种资源。此外,全基因组数据为深入探究解磷菌的解磷机制及功能基因挖掘提供了重要参考。

    • >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
    • 布莱克韦尔虫草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PCR内参基因的筛选

      2025, 52(1):219-229.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240343

      摘要 (0) HTML (0) PDF 875.12 K (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PCR (real-time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 RT-qPCR)常用于分析基因表达,但选择合适的内参基因,对分析结果的稳定性非常重要。布莱克韦尔虫草是一种具有开发价值的虫草,研究其功能基因表达具有重要意义。【目的】筛选获得布莱克韦尔虫草不同生长阶段(液体发酵菌丝体、小麦粒培养基菌丝体及子实体)最稳定的内参基因。【方法】选取8个候选内参基因(18S rRNA、gapdhꞵ-tubulincyclophilin Aγ-actinrpl10tef1αubiquitin),采用RT-qPCR技术进行扩增,结合geNorm、NormFinder、BestKeeper、ΔCt等算法,评估这些基因在布莱克韦尔虫草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表达稳定性。【结果】相比其他基因,γ-actin和18S rRNA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表达稳定性最好,可作为布莱克韦尔虫草基因表达分析的内参基因。【结论】本研究筛选出了布莱克韦尔虫草RT-qPCR的内参基因,为深入研究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基因表达规律奠定了基础。

    • >农业微生物学
    • 柑橘废弃物堆肥中高效木质素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效果

      2025, 52(1):230-248.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240335

      摘要 (3) HTML (0) PDF 1.95 M (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柑橘修剪枝是一种丰富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但枝条中木质纤维素结构稳定且复杂,限制了其资源化利用。【目的】从柑橘废弃物堆肥中筛选和鉴定高效木质素降解菌,优化菌株降解木质素的条件,为柑橘枝类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提供菌种资源。【方法】以苯胺蓝褪色法筛选菌株,对比不同菌株的漆酶、锰过氧化物酶和木质素过氧化物酶酶活,通过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目的菌株LDB1的木质素降解条件,利用室内试验验证菌株LDB1对3种植物源木质素的降解效果。【结果】从柑橘枝废弃物堆肥中筛选出8株木质素降解细菌,其中菌株LDB1产酶能力最强,该菌被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pH、接种量和C/N是影响菌株LDB1降解木质素的显著影响因子,当三者分别为6.9、2.9%和29.0时,木质素降解率最大,4 d后达到(14.9±0.9)%,较正交试验结果提升2.0%。经菌株LDB1降解30 d后,柑橘枝、玉米秸秆和水稻秸秆的木质素降解率分别为12.0%、36.8%和30.6%。【结论】本研究筛选的解淀粉芽孢杆菌LDB1能同时分泌3种木质素降解酶,能够有效破坏木质纤维素结构,具备较强的木质纤维素降解能力。

    • 玉米浆添加对堆肥过程中磷组分转化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2025, 52(1):249-262.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240338

      摘要 (1) HTML (0) PDF 1.62 M (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堆肥是处理农业废弃物的一种有效方式,提高堆肥产品中磷的转化效率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目的】研究玉米浆添加对双孢菇菌渣堆肥过程中磷组分转化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方法】设置CK (100%双孢菇菌渣)和CP (双孢菇菌渣添加0.5%玉米浆)这2个处理进行为期36 d的好氧堆肥。采用Hedley法进行磷组分测定,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微生物测定,并使用生物信息技术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添加玉米浆后显著提高了堆体温度,延长嗜热期,促进有机质分解,改善堆体营养状况。提高活性磷含量,促进磷的活化与积累。添加玉米浆能提高细菌和真菌的多样性和丰富度,显著提高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霉菌属(Mycothermus)和嗜热毁丝菌属(Myceliophthora)的相对丰度。降低微生物网络的复杂程度,促进微生物之间的合作与共生。添加玉米浆改变了磷组分与部分菌属的相关性,CP中不动杆菌属、鞘氨醇杆菌属(Sphingobacterium)极大地促进了磷的活化与积累。在真菌群落中,CK的伞菌属(Agaricus)能促进磷的活化,其余菌属促进磷的积累,玉米浆添加后有更多真菌与活性磷呈正相关。【结论】添加玉米浆通过改变堆肥过程的营养方式和理化指标,进一步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磷的转化。本研究为缓解菌渣污染问题和提高堆肥磷的有效性提供了参考。

    • 茶薪菇‘赣茶AS-5’担孢子单核体菌株的交配型鉴定及菌丝生长速度

      2025, 52(1):263-275.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240305

      摘要 (1) HTML (0) PDF 1.01 M (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茶薪菇(Cyclocybe chaxingu)具有较高的食药用价值,加强优良菌种培育是推动茶薪菇产业发展的前提。杂交育种是目前食用菌育种常用的手段,单核体的获取及其交配型鉴定是杂交育种的基础性工作。【目的】开展茶薪菇单核体菌株的交配型鉴定,研究交配型对单核体菌丝生长速度的影响,为茶薪菇杂交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茶薪菇‘赣茶AS-5’为研究对象,利用前期原生质体单核化获得的原生质体单核体菌株,进行互配确定标准测交菌株;收集‘赣茶AS-5’担孢子,将标准测交菌株与担孢子单核体配对及担孢子单核体互配后,进行担孢子单核体菌株交配型的分类;利用橡树木屑浸汁琼脂-榨橘汁(oak wood extract-squeezed orange juice, OWE-SOJ)琼脂培养基转换技术、核迁移及分子标记试验鉴定担孢子单核体的交配型;同时根据鉴定结果,随机选取不同交配型中可亲和的担孢子单核体进行杂交配对,考察其子实体形成情况。【结果】收集分离鉴定茶薪菇‘赣茶AS-5’的担孢子单核体共420株,交配型鉴定为T1、T2、T3和T4型的分别有69、126、148和77株,所占比例分别为16.43%、30.00%、35.24%和18.33%。OWE-SOJ技术、核迁移试验及分子鉴定交配型的结果一致,T1、T2、T3和T4的交配型分别为A1B1、A2B2、A2B1和A1B2,根据鉴定结果随机挑选的可亲和担孢子单核体杂交配对组合均可形成子实体。菌丝生长速度结果表明,A和B因子均显著影响担孢子单核体的菌丝生长速度,并且B因子对菌丝生长速度的影响效应大于A因子。【结论】OWE-SOJ、核迁移及分子标记技术均可准确鉴定茶薪菇担孢子单核体菌株的交配型,并且交配型存在偏分离现象,茶薪菇的单核体菌丝生长速度与交配型之间存在关联。

    • 豌豆绿肥翻压入土对攀枝花地区连续多年植烟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2025, 52(1):276-289.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240282

      摘要 (0) HTML (0) PDF 872.87 K (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攀枝花植烟地区的连作现象及不良施肥习惯给植烟土壤的养分平衡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带来了严重的胁迫,这导致了烟叶产量和品质的下滑,对烟草行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目的】研究豆科绿肥接种根瘤菌并翻压入土对攀枝花烟区新垦烟地和多年连续植烟地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组成的影响,以期为科学施肥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为攀枝花烟区建立合理的烤烟种植模式。【方法】以攀枝花米易县坪山乡新垦烟地和多年连续植烟地为研究对象,收集了豌豆绿肥混入土壤的样本,对其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进行了测定,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细菌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接种根瘤菌能够有效提高豌豆苗期的结瘤数和根数,尤以在新垦烟地上的施用效果最佳。使用绿肥进行翻压可以增加烟草种植土壤中的有机碳和无机营养成分,同时也能降低土壤的pH值和容重。豌豆绿肥的翻压显著地影响了种植烟草的土壤中细菌的多样性和构成。绿肥翻压提高了新垦烟地的土壤细菌Simpson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而降低了连作烟地上相关多样性的指标。不同植烟年限土壤的优势菌群包括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及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而不同植烟年限土壤的优势菌属是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苍白杆菌属(Ochrobactrum)、鞘脂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和链霉菌属(Streptomyces)。通过冗余分析发现土壤的pH值、速效钾(available potassium, AK)及碱解氮(alkali-hydrolyzed nitrogen, AN)与微生物群落结构之间的相关性是最显著的(P<0.05)。【结论】豌豆绿肥翻压入土能提高植烟土壤养分条件,改变不同植烟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细菌群落组成。

    • 四川三台县麦冬//玉米间作体系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及功能分析

      2025, 52(1):290-308.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240284

      摘要 (1) HTML (0) PDF 1.83 M (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麦冬//玉米间作是麦冬产区最主要的种植模式,解析该模式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及功能,为利用栽培措施改良土壤生态环境及从土壤微生态学角度揭示麦冬//玉米间作生态种植机理提供理论依据。【目的】明确麦冬//玉米间作体系下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方法】分别采集单作与间作麦冬、玉米根际土壤,采用Illumina-Nova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结果】间作显著提高麦冬株高及产量,而对玉米则影响较小。间作条件下,麦冬、玉米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与单作无显著差异,但麦冬根际真菌多样性提高,玉米根际真菌多样性降低。与单作相比,间作使麦冬根际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Xenomyrothecium和赤霉属(Gibberella)的相对丰度降低,而富集了子囊菌门(Ascomycota)、毛霉菌门(Mucoromycota)、拟棘壳孢属(Pyrenochaetopsis)、根霉属(Rhizopus)、镰刀菌属(Fusarium)、链格孢属(Alternaria)、溶杆菌属(Lysobacter)和罗河杆菌属(Rhodanobacter)等。间作使玉米根际子囊菌门、脱硫杆菌门(Desulfobacterota)、粘菌门(Myxococcota)、小鬼伞属(Coprinellus)和镰刀菌属的相对丰度增加,枝孢菌科(Cladosporiaceae)等10个科、Xenomyrothecium和赤霉属的数量则显著减少。在3种KEGG水平上,单、间作麦冬和玉米根际微生物各代谢通路的相对丰度均无显著性差异。间作使植物病原菌、土壤腐生生物和木质腐生生物共存功能群显著富集在麦冬和玉米根际,间作显著降低了寄生真菌功能群在玉米根际的相对丰度,而在麦冬根际中则显著提高。此外,间作条件下,植物病原菌功能群相对丰度在玉米根际显著降低,在麦冬根际则显著提高。【结论】麦冬//玉米间作促进麦冬生长,提高麦冬产量,对麦冬、玉米根际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较小,大部分菌属均无显著性差异,而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则受种间互作的影响较大,大多数菌属表现出趋同和趋异显著性变化。

    • >食品微生物学
    • 白酒酿造环境中高温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其特性分析

      2025, 52(1):309-326.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240285

      摘要 (4) HTML (0) PDF 1.44 M (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高温菌株在白酒酿造环境中普遍存在,它们是白酒酿造工艺中不可或缺的一类关键微生物菌群。【目的】对白酒酿造环境样品中的高温菌株进行分离、纯化及鉴定,并深入研究它们的生长特性,为其在白酒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方法】对多份酒曲、酒醅和酒糟样品分别进行梯度稀释,然后选取合适稀释梯度样品分别涂布在溶菌肉汤琼脂培养基、酵母浸出粉胨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和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通过三区划线分离方法进行筛选。【结果】共筛选获得22株高温细菌和18株高温真菌;通过菌落形态观察分析发现有4种细菌和4种真菌菌落形态不同,分别选取这8种微生物进行鉴定,结合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白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u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鲁戈斯芽孢杆菌(Bacillus rugosus) 4种高温细菌和微小根毛霉(Rhizomucor pusillus)、嗜热棉毛菌(Thermomyces lanuginosus)、坚脆嗜热子囊菌(Thermoascus crustaceus)、樟绒枝霉(Malbranchea cinnamomea) 4种高温真菌,其中鲁戈斯芽孢杆菌和樟绒枝霉在白酒研究中尚无报道;对上述8种不同高温微生物菌种生长温度范围、pH范围和NaCl耐受性等分析发现,不同菌种生物学特性存在差异。【结论】本研究共筛选到4种不同的高温细菌和4种不同的高温真菌,并对其进行鉴定以及生长特性分析,为后续解析这些微生物在白酒酿造中的作用及应用提供了重要保障。

    • >兽医微生物学
    • 笼养绿尾虹雉源肠球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2025, 52(1):327-336.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240268

      摘要 (1) HTML (0) PDF 918.80 K (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是我国特有的一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长期以来由于受人类活动及疾病等因素的影响,其种群数量不断减少。肠球菌(Enterococcus sp.)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条件性致病菌,其耐药性强,治疗困难,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带来挑战。【目的】更好地保护绿尾虹雉,关注其肠球菌感染或携带情况并对肠球菌特性的相关研究很有必要,这对绿尾虹雉种群的生存与保护有重要意义。【方法】采集了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笼养绿尾虹雉1年中4个不同月份的粪便,对其中的细菌进行分离纯化,再通过形态学鉴定、生化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分离菌株种类,最后进行药敏试验探究其耐药性。【结果】共分离出17株菌株,其菌落在培养基上均呈现出灰白色不透明、表面光滑、直径1 mm内的圆形,菌株的糖发酵试验、胆汁七叶苷水解试验呈阳性,接触酶试验和产气试验呈阴性,所有结果均符合肠球菌的基本特征,16S rRNA基因测序进一步验证了该结果。药敏试验结果表明绿尾虹雉源肠球菌具有较强的耐药性,其中对四环素、环丙沙星、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等药物的耐药性最高。【结论】成功分离出绿尾虹雉源肠球菌,并对其耐药情况进行了研究,为绿尾虹雉携带肠球菌的现状及其耐药情况提供了初步数据分析,同时对其疾病防控提供了参考。

    • >微生物工程与药物研究
    • 链霉菌HKIB0006中collismycin A葡萄糖酸修饰产物的发现

      2025, 52(1):337-349.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240342

      摘要 (2) HTML (0) PDF 1.06 M (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2,2'-联吡啶类天然产物是一类由放线菌产生的抗菌化合物,抑制真菌活性显著,结构特征为包含2,2'-联吡啶片段。该类化合物未发现经后修饰的失活产物,其自抗性机制尚未明确。【目的】通过分离纯化并鉴定2,2'-联吡啶类化合物的后修饰产物,测试其抗真菌活性,评价后修饰对抗真菌活性的影响,初步探求2,2'-联吡啶类化合物存在的自我保护机制。【方法】利用纸片扩散法筛选对真菌有拮抗能力的放线菌并分离纯化该菌株;通过基因组测序及分析对其进行鉴定;利用硅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分离纯化目标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波谱和质谱鉴定其结构;测定目标化合物抗真菌活性;最后通过序列比对来分析推测糖基转移酶。【结果】在链霉菌(Streptomyces sp.) HKIB0006中鉴定了2个2,2'-联吡啶类化合物。其中一个为新结构11-O-gluconicacid-collismycin A (1),为已知抗生素collismycin A (2)的11位葡萄糖酸修饰产物,实验表明1的抗真菌活性消失。【结论】对化合物12进行抗菌活性测试,活性测试发现葡萄糖酸修饰导致1的抗菌活性丧失,推测葡萄糖酸修饰可能是2,2'-联吡啶类化合物的一种自抗性机制,该修饰可能是菌株HKIB0006在与2长期共存中进化出的自我保护策略之一。

    • >医学微生物学
    • 桑酮G对变异链球菌生长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

      2025, 52(1):350-362.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240256

      摘要 (1) HTML (0) PDF 804.45 K (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变异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是导致龋齿的主要病原体,含氟产品虽然能治疗龋齿,但是会对人体造成危害。【目的】推动植物源抗龋齿药物的进一步开发利用,研究桑酮G对变异链球菌生长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方法】通过微量稀释法、平板计数法测定桑酮G对变异链球菌浮游菌的抗菌作用;通过pH计测量桑酮G对变异链球菌糖酵解产酸的影响;采用结晶紫染色测量生物被膜形成量;使用苯酚硫酸法测量水不溶性多糖的含量并通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胞外DNA量来评估桑酮G对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用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测量生物被膜中毒力基因的mRNA水平。【结果】桑酮G对变异链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8 μg/mL,最低杀菌浓度为64 μg/mL,高浓度桑酮G对变异链球菌呈现较强的杀菌效果;桑酮G能抑制生物被膜中gtfBgtfCgtfDldhcomDvicKatpFgbpB的表达,降低水不溶性多糖的合成,抑制生物被膜的形成,并降低生物被膜中胞外DNA含量及生物被膜的形成量,同时还对变异链球菌的产酸耐酸能力产生负面影响。【结论】桑酮G能通过降低毒力基因的mRNA水平,使得生物被膜的黏附力降低,结构变得松散,对生物被膜形成起到抑制作用,期望能够为植物源天然产物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 自噬相关基因ATG8在酵母细胞时序性寿命调控中的作用

      2025, 52(1):363-372.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240263

      摘要 (2) HTML (0) PDF 664.41 K (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自噬在调控细胞寿命和衰老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缺失自噬相关基因ATG8缩短酵母细胞复制性寿命,但有关其在寿命调控中的作用机制尚未明确。【目的】研究自噬相关基因ATG8在酵母细胞寿命调控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基于基因同源重组原理构建ATG8基因过表达酵母菌株(ATG8 OE),检测ATG8基因缺失酵母菌株(atg8Δ)和ATG8 OE酵母菌株的时序性寿命(chronological lifespan, CLS),采用生长曲线仪检测各菌株的增殖速率,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菌株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RT-qPCR)检测各菌株的氧化应激相关基因转录水平,比色法检测各菌株的细胞凋亡关键酶胱天蛋白酶-3 (Caspase-3)活性。【结果】缺失ATG8基因缩短酵母时序性寿命,减弱细胞增殖速率;细胞内ROS含量增多,氧化应激相关基因表达下调,Caspase-3酶活性升高;ATG8 OE菌株时序性寿命和细胞增殖能力无明显变化,活性氧含量下降,氧化应激相关基因表达上调,Caspase-3酶活性无明显变化。【结论】自噬相关基因ATG8在调控酵母细胞时序性寿命和氧化应激反应中具有一定作用。

    • >简报
    • 肉座菌目3个中国新记录种

      2025, 52(1):373-382.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240341

      摘要 (2) HTML (0) PDF 774.10 K (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土壤中蕴藏着丰富的丝状真菌,这些真菌对生物多样性研究及新活性化合物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目的】调查我国部分地区土壤真菌的物种多样性,储备战略生物资源。【方法】利用稀释平板法分离土壤菌株,测量菌落直径,观察微观形态特征,并提供详细描述和图示。提取菌丝DNA,测定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regions, ITS)和核糖体DNA大亚基(large subunit nuclear ribosomal DNA, LSU)序列,采用贝叶斯法(Bayesian inference, BI)和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 ML)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综合形态特征和分子生物学结果,发现肉座菌目(Hypocreales) 3个种,分别是微孢新枝顶孢(Neoacremonium minutisporum)、韦尔德威斯近帚枝霉(Parasarocladium wereldwijsianum)和萨西贾帚枝霉(Sarocladium sasijaorum)。【结论】参考国内已报道的肉座菌目物种,确定这3个种为中国新记录种,研究结果丰富了我国丝状真菌的物种多样性。

    • >技术与方法
    • 11种致牛腹泻病原的一步法多重PCR/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2025, 52(1):383-396.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240448

      摘要 (2) HTML (0) PDF 1.72 M (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单病原或多病原混合感染导致的牛腹泻综合征严重制约养牛业发展,病原快速准确诊断是防控该病的重要前提。【目的】建立11种致牛腹泻的细菌或病毒的一步法多重PCR/RT-PCR检测方法,实现快速诊断病原。【方法】通过文献检索调查了引起牛腹泻病的主要病原及其高覆盖率的引物,选择以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 α-toxin、肠道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ca) invA、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K99、牛肠道病毒(bovine enterovirus, BEV) 5'-UTR、牛星状病毒(bovine astrovirus, BAstV)ORF1a、牛轮状病毒(bovine rotavirus, BRoV)VP6、牛嵴病毒(bovine kobuvirus, BKoV) D4、牛诺如病毒(bovine norovirus, BNoV) ORF1、牛冠状病毒(bovine coronavirus, BCoV) N、牛环曲病毒(bovine torovirus, BToV) N、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 BVDV) 5'-UTR为靶标序列的引物,通过温度梯度PCR及单一控制变量法优化退火温度、引物浓度、循环数,建立11种病原的多重PCR/RT-PCR检测方法,对该方法进行特异性、灵敏度和重复性评价,并应用该方法进行临床样品检测。【结果】最佳退火温度为54.4 ℃,C. perfringensS. entericaE. coli、BEV、BAstV、BRoV、BKoV、BNoV、BCoV、BToV和BVDV对应基因片段最优引物浓度分别为0.20、0.25、0.25、0.20、0.25、0.25、0.35、0.50、0.25、0.25、0.30 μmol/L,最优循环数为35个循环。该方法特异性强,仅对靶标病原检测为阳性,对溶血性曼氏杆菌(Mansiella haemolyticus)、化脓链球菌(Streptococcus pyogenes)、牛支原体(Mycoplasma bovine)分离株等病原检测均为阴性;敏感性高,对重组质粒标准品最低检出限依次为7.5×103、7.5×104、7.5×103、7.5×101、7.5×104、7.5×102、7.5×103、7.5×102、7.5×102、7.5×104、7.5×103 copies/μL;重复性好,批间与批内试验均一致。用该方法检测江苏地区临床样品490份,结果显示,BEV、BAstV、BRoV、BKoV、BNoV、BCoV、BToV、BVDV阳性率分别0.61%、0.41%、0.61%、0.21%、27.14%、3.27%、0.21%、1.02%。通过单重PCR对该多重PCR临床样品检测结果进行重复验证,结果显示符合率为100%。随机挑选50个检测为阳性的PCR产物进行测序验证,结果均为相应病原的基因片段。【结论】建立一种同时检测11种牛腹泻主要病原的一步法多重PCR/RT-PCR检测方法。

    • >经验交流
    • 高温大曲产酯酵母的筛选、鉴定及发酵条件

      2025, 52(1):397-409.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240255

      摘要 (4) HTML (0) PDF 1012.22 K (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高温大曲是酱香型白酒酿造发酵的基础,在整个酿造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高温大曲中产酯酵母与酒中风味物质的形成密切相关。【目的】筛选获得高温大曲中的产酯酵母,对其发酵特性进行探究。【方法】采用YPD培养基,通过稀释涂布法、形态观察从酱香大曲中对产酯酵母进行初筛、复筛及产酯量的测定,菌株经分子生物学鉴定、产酯影响因素、单因素试验,以及可溶性淀粉、蛋白胨、磷酸二氢钾三因素响应面试验优化发酵条件。【结果】获得5株产酯酵母,其中菌株EY3的产酯量最高,达到2.16 g/L,鉴定结果表明菌株EY3是异常威克汉姆酵母(Wickerhamomyces anomalus),其最适产酯培养温度为30 ℃、pH 5.0、乙醇浓度为7%、接种量为3%,最佳产酯碳源是可溶性淀粉、氮源是蛋白胨、无机盐是磷酸氢二钾;优化后最大产酯量的培养条件为:可溶性淀粉11.4 g/L、蛋白胨3.0 g/L、磷酸二氢钾0.4 g/L、最大产酯量(3.43±0.22) g/L。【结论】本研究报道了高温大曲中的一株高产酯酵母为异常威克汉姆酵母,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丰富了高温大曲中产酯酵母的多样性。

    • >前瞻与评论
    •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蛹虫草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2025, 52(1):410-425.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240289

      摘要 (0) HTML (0) PDF 1.02 M (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作为虫草科虫草属的模式种一直受到全球研究人员的关注。【目的】多维度探讨蛹虫草研究的当前状况与未来趋势。【方法】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对2005−2024年间有关蛹虫草的SCI核心集论文进行了全面的数据搜集、整理、分析和可视化处理。【结果】过去20年里,蛹虫草研究已从单一的培养特性拓展至跨学科领域,尤其是其活性成分和药理学效应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文献计量分析结果显示,2005−2009年间,主要研究方向为蛹虫草的人工培养。2010−2014年间,研究主题扩展至子实体相关的药理学,研究地位显著提升。2015年后,研究主题进一步多元化,涵盖了优化、表达、氧化应激、真菌、抗氧化剂、化学成分、Nf-κB、细胞周期停滞等领域,显示了从培养技术向深入的生物学和医学机制研究的转变。【结论】蛹虫草的研究经历了从传统培养研究向多学科交叉的深刻变革,未来研究将更加侧重于活性成分的功能机制、生物活性物质的药理作用及潜在的医学应用,为蛹虫草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连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影响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2025, 52(1):426-444.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240306

      摘要 (0) HTML (0) PDF 1.05 M (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作物长期连作会导致土壤环境恶化,破坏土壤微生物群落之间的平衡,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目的】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探讨了作物连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影响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和发展趋势。【方法】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对Web of Science (WOS)核心数据库中2003−2023年间所收录的连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影响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分析内容包括了发文国家/地区、机构、作者和关键词等。【结果】通过筛选共获得相关文献1 652篇,出版物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结果表明中国在该研究领域发文量逐年增加,2003−2023年间总发文量位居全球首位。发文量最大的机构为中国科学院。以学者Liang Aizhen为核心的研究团队在该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影响力。期刊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是该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在研究内容方面,连作过程中微生物群落与土壤碳氮循环的互作机制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土壤微生物群落对耕作措施的响应为该研究领域的重点内容。【结论】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表明,综合利用多种微生物学研究方法探究土壤微生物群落在连作过程中介导土壤环境变化对土壤食物网的影响机制是未来研究的主要潜在趋势,今后的研究重点则是关注于连作过程中农业管理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调节和改善。

    • >高校教改纵横
    • 大语言模型+智能评价的“双智”赋能现代工科微生物学混合式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

      2025, 52(1):445-456.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240301

      摘要 (0) HTML (0) PDF 942.76 K (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现代工科微生物学课程结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科优势,以培养具备跨学科创新型电子信息特色生物医学工程优秀人才及未来领军人才为主要目标,具有很强的应用导向性、学科交叉性和深度挑战性,在当今人工智能+教育背景下,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手段开展教学改革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通过对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课程的混合式教学实践情况,重点探讨了基于大语言模型的人机协同学习模式与团队自主研发全过程深度网络智能评价模型在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一方面鼓励学生科学利用AI技术辅助学习,通过基于大语言模型的人机协同学习模式,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在辅助教学中的作用。学生与其进行互动式学习,获取所需知识和反馈,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基于全过程智能评价平台发挥引导和监督作用,确保学习质量。研究实践结果表明该教学模式有效提升了教与学的质量和效果,为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课程改革实践提供了一定的范式和经验。

    • 新工科背景下“水处理微生物学”课程“2+2+N”创新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2025, 52(1):457-475.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240260

      摘要 (0) HTML (0) PDF 2.76 M (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处理微生物学课程作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针对本课程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课程思政方面的问题,本课程组开展了教学研究,构建了“2+2+N”教学改革创新体系,内容包括:可视化教学,夯实理论基础;“课前-课中-课后”教学流程创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课内比赛-课外竞赛融入课程,强化实践和创新能力;N维亲和力加持,提升价值引领。经过教学实践和持续改进,近3年本课程获批校级思政示范课程,完成省级教改项目1项,发表教改论文5篇,在提高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及增强学生科创能力方面皆获得了良好反馈。这种创新体系不仅让学生融入课堂并走出课堂,获7项国家级学科竞赛三等奖及以上荣誉,还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的形成,做到了寓教于乐、“教” “学”相长。这一新型的教学改革创新体系可为当前地方高校工科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 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2025, 52(1):476-492.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240290

      摘要 (1) HTML (0) PDF 783.63 K (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培养具有专业知识、思辨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大学教育的初心和使命,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缺乏个性教育、创新教育的理念,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尚未形成完整体系。因此,本研究遵循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s based education, OBE)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依托本科生微生物学科研兴趣小组,结合系列活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以“教研结合”指导思想和应用需求为指引引导小组同学参与科学研究、生产实践,参加“挑战杯” “互联网+”、全国生命科学竞赛等方式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与实践能力;结合培养过程与成效反馈机制,完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评价体系,为师范类高校和普通大学理科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思路和方法。

本期文章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