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47(4):1004-1010.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200295
摘要: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影响,本学期目前只能上网课。开学前作者测试了“微助教”、QQ群“分享屏幕”、QQ“群课堂”和“腾讯课堂”等四种直播授课工具,分析了每种直播工具的特点和利弊。本学期作者讲授核心通识课“微生物的世界”,选课人数超过100人,根据本课程特点,最终选择“腾讯课堂”作为直播工具,并结合“微助教”平台授课,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为网课教学实践提供了参考。
2020, 47(4):1011-1018.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90921
摘要:“微生物工程工艺与设备”课程是生物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将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入到该课程教学改革中,围绕三个方面进行:明确课程培养学生的能力,制定课程的预期学习产出;在预期学习产出的基础上优化教学过程,通过整合教学内容,构建“课堂理论强化—网络教学平台—现场教学—仿真模拟”多元立体化教学平台,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预期学习产出;建立合理的学习考评体系,评估学习产出,促进课程持续改进。
2020, 47(4):1019-1025.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90910
摘要:在现行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引入思维导图,提出了地方师范院校微生物学课程教学的可视化思维新策略。本文具体实践应用了微生物学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板书设计、课堂笔记、复习总结、教学评价等6个关键教学环节,指出思维导图不仅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是一种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联想与创意、让学生形成系统的学习和思维习惯、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2020, 47(4):1026-1032.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90985
摘要:微生物学是高等院校生物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现代生物技术的理论基础。为了顺应国际化发展趋势和提高大学生专业英语水平,越来越多的高校在微生物学教学中实行双语教学。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需要通过在学习过程中组织各种知识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本文将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与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相结合,从发现学习促进微生物学教学、联系生活实际促进有意义学习、以学习评价进一步提高微生物学双语教学3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促进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的良性发展。
2020, 47(4):1033-1037.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90877
摘要:21世纪大学生素质教育不仅要求他们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科学思维并激发创新思想。为拓展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素质教育,我们探索了“理论课程+创新项目设计”的微生物学教学模式,并在课程内容调整、案例引入、考核等方面进行了实践,结果证明这一教学模式对促进学生巩固课堂知识、拓宽知识视野、培养科学思维、激发创新精神、促进素质教育都有积极的作用。
2020, 47(4):1038-1044.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90847
摘要:随着社会对人才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支架式教学是指教师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一种概念框架,就像一个搭梯子的过程,确保学生已有的知识成为他们建构新知识的关键。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在教师为学生创设的模拟环境中,学生以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完成知识建构,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我们在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中通过搭建支架、创设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等过程对探究式学习中支架式教学实践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2020, 47(4):1045-1050.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90725
摘要:针对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现状和学科特点,在微生物学课堂中探索了案例教学改革。通过学生搜寻讲解案例、教师援引实践案例和师生剖析经典案例,达到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促进知识内化迁移和培养科研创新思维的目的。实践教学证明案例教学能有效激发学习积极性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020, 47(4):1051-1060.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90942
摘要:针对卫生行业对高职医学生物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对接企业就业岗位群,设置微生物技术“学习领域”课程,开发设计来源于企业生产或服务实践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情境”教学单元。强化职业导向,开展理论实践一体化项目教学及云班课互动教学改革。采取多元化考核形式,以产品或项目成果为指引,给学生提供感知和体验工作过程的机会。经过多个学习情境项目教学的长期强化训练,学生积累了适应未来岗位的综合技能和素质。
2020, 47(4):1061-1067.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90936
摘要:“代谢工程”是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与研究生的专业核心课程,无论是应对新兴产业的“智能制造”,还是针对传统发酵工业的升级改造,都能体现其“新工科”的特点。“代谢工程”更注重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来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即合理进行代谢途径与调控网络的设计,实现目的产物的“生物智造”。基于“代谢工程”综合性、时效性、应用性都很强的特点,我们通过明确课程定位、注重经典内容、紧跟学科发展、突出实际应用、强调师生互动等教学方式,不断优化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提出了注重衔接、案例启发、前沿展示、归纳总结等多种教学思路,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为高层次“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潘皎,刘方,吴卫辉,马挺,魏东盛,靳永新,徐海津,李霞,陈凌懿
2020, 47(4):1068-1073.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90937
摘要:在一流本科人才培养中,打造一流“金课”要求严格围绕“两性一度”的标准,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进行课程建设。南开大学国家级微生物学教学团队在“微生物生理学”课程已有的基础上,重新精心编排了教学内容,制作了微生物生理学在线课程。课程组利用在线课程开展了翻转课堂及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在课程内容上增加了难度,学生课上课下需要较多的时间进行学习和思考;课程内容上增加了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上则通过IT辅助教学工具等充分体现了教学方式的先进性和互动性;教学中严格把控课堂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利用雨课堂、蓝墨、智慧树等新技术新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包括考勤、课堂激活、课堂随堂测验、有效测评和总结等教学活动;通过开展互动式、探究式教学,组织学生进行高质量的课堂讨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和主动表达的能力;采用多元化的作业设计体系和课程考核方式,加大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考核,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学以致用的能力。该课程已成功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上线。通过微生物生理学在线课程的建设和运用,成功地将此课程从“知识传授型”课程转变为“能力培养型”课程。
赵蔚,秦金红,杨杨,张灼阳,董珂,张彦,倪进婧,袁臻东,郭晓奎
2020, 47(4):1074-1079.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90885
摘要:合适的考评模式是打造“金课”,圆满达成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本校积极探索适合“病原生物学实验”课程的考核评价方法,促进实验课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研究对象为采用终结性考评模式的2015级临床医学五年制学生和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性考评模式的2017级临床医学五年制学生。对学生的病原生物学实验期末操作考试成绩和课程问卷调查进行分析。考试平均分由82.0±9.05分提高到87.7±9.35分,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而且学生对考评模式的满意度由86.9%提高到98.0%,充分说明综合性考评模式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对“病原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有明显促进作用。
2020, 47(4):1080-1086.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90932
摘要:微生物学实验是生物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微生物学实验技术是学生认识微生物、改造微生物和利用微生物的重要方法。课程组结合优质教学资源,以及先进仪器设备和网络技术的助力加持,构建了项目式“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通过项目实验的科学设计、实施和评价,对实验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实践与探索,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和效率,使学生对微生物学研究有了更系统的认识,对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思维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2020, 47(4):1087-1094.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90944
摘要: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POC)是将优质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资源与面对面课堂教学相结合的一种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对教学模式的重构与创新。本文开展了对微生物学课程“SPOC-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从教学方案的设计、“SPOC-课堂”教学实施到多维度的成绩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探索,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优质的教学内容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显著地提高了微生物学的教学效果。
2020, 47(4):1095-1099.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90876
摘要:目前在全球化形势下,推进全英文教学对于国际合作与交流至关重要。但是如何让全英文教学不流于形式,使其能与提高教学质量充分结合、相辅相成,从而使全英文教学真正起到传授知识、搭建科学体系、提升学生兴趣、引领科学思维及知识应用的目的,值得探究。在近几年来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从专业基础课“微生物学”的双语教学,推进至专业选修课“微生物遗传学”的全英文教学。在教学内容上,由浅入深,由面至点,将基础知识与实验技术贯通讲解;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充分运用课上测验、课后作业与课上分析讨论等多种形式,达到了全英文授课与提升学生注意力、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相结合的目的。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全英文授课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充分掌握课堂内容的基础上,锻炼了使用英文进行学习、探索、解决问题和交流的能力。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的激发也检验了全英文的教学效果。
2020, 47(4):1100-1109.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90989
摘要:课程建设是解决当前教学问题的着力点,而课程设计是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决定着一门课程能否达成教学目标。本次教学改革依据“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一致性建构”的原则,采用Dee Fink教授的“整合性课程设计”框架,重新设计微生物学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活动和学习测评。尤其是“学习目标”中,不仅涵盖核心知识、学以致用和触类旁通,更强调人性维度、志趣情怀和学会学习。同时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组织教学。课程结束一年后,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达成各学习目标的认同度在64%?87%之间。这说明,“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设计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预期效果,值得进一步探究。
2020, 47(4):1110-1116.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90918
摘要:微生物在茶树生长繁殖、病虫害防治、肥培管理、茶叶加工贮藏以及保健品开发等领域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甚至衍生出一门新的学科“茶微生物学”。当前茶学专业设置的微生物课程普遍存在课程内容繁杂、与茶学专业联系不紧密、不能很好地应用于专业所需等实际问题。本文以贵州大学茶学院的茶学专业为例,针对茶这一经济作物及相关的微生物,积极开展茶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探索。课程基于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围绕微生物在茶叶生产各方面的具体作用,通过设置主题教学内容、突出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和项目设计、使用灵活的学习方式、注重能力考核等多方面来综合提升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夯实学生的基本理论与专业技能。
2020, 47(4):1117-1125.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90888
摘要:利用网络教学开放平台,通过建设和丰富网络教学资源,建立了基于任务和目标导向的微生物学理论和实验课程教学模式,以及形成性学习评价及考核机制。通过理论和实验教学内容的有效融合,不仅节省了教学学时,而且可更好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科研创新思维能力。微生物学课程改革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课堂满意度、实验课程满意度均达到90%以上;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兴趣、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均有明显提高。
2020, 47(4):1126-1132.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90882
摘要:“食品微生物学”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基础课,“食品微生物学检验”为后期专业课程,原教学设计为两门相对独立的课程。教学中发现两门课程在理论、实验教学内容上存在重复和交叉,不利于“教”与“学”的深度融合。为了打破两门课程间的壁垒,我们将理论课程内容进行融合与贯通,实现模块式对接;对实验课程进行整合与设计,将课程内容镶嵌为综合性实验。经过3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初步构建了跨课程整合-对接镶嵌式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增强了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也为其他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借鉴。
2020, 47(4):1133-1138.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90813
摘要:近年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互联网+”与教学紧密结合,使得教学工作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为了促进微生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水平的提高,适应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依托超星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师生共同参与建设微生物学野外实习在线课程来辅助课堂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调查反馈认为互联网+实习的教育模式教学效果良好,能将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有机结合。“互联网+”背景下微课建设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推动了微生物学野外实习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有效促进了本校微生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水平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高。
2020, 47(4):1139-1147.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90792
摘要:本文介绍了湖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系2014?2019年间在全校本科生中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微生物与生活”的教学探索。通过教学方法、情感培养及结课评价等改革实践,采用模块教学,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激发学生对微生物知识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对微生物学知识的理解。课程打破常规的考试评价机制,采用结课报告与课堂学生现场汇报的评价方式,强化对学生自身的锻炼,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5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改革创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以学生感兴趣的知识为切入点,使学生主动参与,更好、更深入地了解微生物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在实践中获得知识的成就感,并激发部分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研究的情感。本文将理论教学、学生汇报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改变学生对传统课堂教学评价模式的认知,通过启发、引导等形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环节的有机融合,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020, 47(4):1148-1154.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90698
摘要: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例,研究分析了地方高等院校目前在“微生物代谢调控”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生物工程专业特点,做出以下改进:优化知识结构以突出能力培养,重视绪论作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新教学方式以践行“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改革考核体系以锻炼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并对最近五个年级的学习成效做了归类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此次教学改革,学生对“微生物代谢调控”课程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学习成效均有明显的提高,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程在我校生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应达到的效果。
2020, 47(4):1155-1162.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90874
摘要:“生物信息学”课程主要讲授生物信息分析技术及其在动植物和微生物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随着课程涉及的多种信息学分析软件和算法的不断开发和使用,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拓展,因而其教学内容也需不断发展和更新。本文主要从不断发展和自建的微生物信息学平台如何辅助教学角度,探讨研究生“生物信息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及其实践效果。我们基于自建微生物信息学分析平台,以强化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授课方式和考核标准4个方面积极探索,建立了适合我校微生物学相关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课程设置、启发式教学模式和成绩评价方式,促进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2020, 47(4):1163-1167.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90919
摘要: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深度学习已成为教育教学追求的目标。本文通过深度教学意识、激发学生积极人格、利用多元化信息资源、营造学习成果展示氛围、深化教学反思和教学评价层次等方面进行新策略的教学实践后,学生学会了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锻炼了高阶思维能力并养成了终身学习的习惯,有效达成了深度教学的目标。
2020, 47(4):1168-1177.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90802
摘要:课程思政是近年来在我国高校广泛推广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其核心思想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类课程教学之中。高校课程可以分为思想政治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自然科学课程,其中自然科学课程与思政教育关系最为松散,思政元素的融入也最为困难。本文从微生物学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出发,分析高校自然科学类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及难点,探索思政资源的挖掘路径,通过调查研究评估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以及对课程思政的实践进行教学反思。此外,对专业课教师关于课程思政的观点分歧也做了初步探讨。本文旨在为微生物学相关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提供理论支撑、实证数据以及教学经验,并可为其他自然科学类课程参鉴。
2020, 47(4):1178-1185.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90987
摘要: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学生覆盖面广,实用性强。医学微生物学课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举措,同时也能提升教学效果。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不仅应该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政教育能力,同时还要注重思政教学团队的建设。本文详细列举了医学微生物学课程中开展思政教学的一些案例,借此对医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从而培养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社会公德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提升爱国主义情怀。
2020, 47(4):1186-1190.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90930
摘要:“课程思政”是对高校思政教育直接渠道“思政课程”的拓展和深化,是建构高校“大思政”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按照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的要求,本文积极挖掘“微生物学实验”与课程思政的融入点,从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引入典型案例、教育效果等方面,对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力求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校园文化。
2020, 47(4):1191-1195.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90925
摘要: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近两年来获得广泛关注。如何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以达到二者协同育人的目的,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生物化学与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课程具有显著的共性和关联,是生物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结合本科生物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例子,本文介绍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经验,重点探讨如何发掘专业知识点的思政内涵,为相关生物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2020, 47(4):1196-1201.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90829
摘要: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药学、农学、生物学等生命科学相关学科的基础核心课程,也是当今世界发展最为迅猛、对人类生活影响最大的学科之一。高校为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应将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建设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将我国科学家的突出科学贡献、教材知识点以及相应的思政内容有机整合,实现巩固知识、强化专业教学,加强思政教育,达到“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本文介绍了以我国科学家的案例进行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和实践,将典型案例融入到教材知识点中有利于课程思政的建设。
2020, 47(4):1202-1209.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90650
摘要:从“新工科”背景下环境微生物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出发,阐述了构建基于“新工科”要求的环境微生物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该实践教学模式从学科基础实验、校企合作实训、课程设计实践和教学实践德育等4个方面进行设计,要求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实践能力为目标,达到契合环境微生物行业发展需求的目的。实践教学环节有效地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激发了学生的实践创新积极性,为培养符合“新工科”要求的复合型、实践型具有环境微生物学知识背景的工程师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
2020, 47(4):1210-1217.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90642
摘要: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菌物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成立将加快农业结构性改革的进程,也为培养更多菌物学专门人才提供保障。菌物科学与工程专业将以菌物为特色,依托学科(菌物学与菌类作物二级学科)与科研平台(食药用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培养能够掌握生物学及菌物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并具备菌物种质资源、菌类作物栽培育种及菌类食品和药品加工等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菌物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建立不但是行业发展及科学研究的需要,也是解决菌物人才培养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关键措施。专业将以“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以学生为中心”与“立德树人”为人才培养理念,以培养更多服务地方与国家的菌物人才为导向,围绕师资队伍、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平台和教学保障体系进行建设。在今后的三五年,菌物科学与工程专业将继续推进“金课”建设等各方面的改革创新,努力建设成为吉林省一流专业,向国家一流专业迈进。建设菌物科学与工程专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呼吁更多的菌物工作者加入其中,为专业与学科的建设贡献力量。
2020, 47(4):1218-1223.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90619
摘要:建立了与综合性、研究型微生物学实验课和混合式教学法相适应的过程性考核方式。包括:线上课程考核:含10个单元测验和期末实验理论考试,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20%;实施基于综合能力和思维方式培养的高阶性考核:将模块一的4个实验报告制作成论文墙报将模块二的5个实验报告撰写成科技论文,将模块三的3个实验报告整合成水质检验报告,开展微生物培养皿艺术大赛,高阶性考核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期末实验操作考试:由学生随机抽取2项实验操作题进行现场操作,所有指导教师现场打分,操作考试均分占总评成绩的50%。通过实践操作考核促进学生平时注重掌握实验技能。微生物学实验课的过程性评价重视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掌握以及引导学生重视综合能力和思维方式的训练,从而有助于提高生物科学类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
2020, 47(4):1224-1229.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90927
摘要: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是“双一流”建设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合成生物学是一门新兴多学科交叉领域,被誉为可改变世界的十大新技术领域之一。构建高版本底盘微生物细胞和利用底盘细胞人工合成细胞工厂是合成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实现创新型本科生为培养目标,我们将合成生物学底盘微生物细胞技术融入人才培养环节,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竞赛、主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以及完成本科生毕业设计课题等多元化途径,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创新实践能力。同时,由于底盘微生物细胞是基因组经过精简、优化或其基因通路被改变的细胞,其应用存在一定的生物安全风险。我们通过将安全教育纳入培养大纲和教学计划、出版实验室安全与操作规范专业教材、开发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建立实验室准入制度和信息化管理体系,以及针对底盘微生物细胞从购买、管理、规范使用和废弃物处理等进行生物安全教育等系列举措,规范底盘微生物细胞应用的生物安全。这些实践为培养创新型本科生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途径和有效保障,也为合成生物学的发展提供了支持,并有助于培养新的生力军。
2020, 47(4):1230-1233.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90756
摘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不但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释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碰到的相关问题,具备基本的科研素质。在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对实验过程参与度较为有限,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充分发挥。我校将基础实验与个性化实验相结合,让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体,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文献查阅能力、实验设计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提升了教学效果。
2020, 47(4):1234-1242.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90705
摘要:“发酵工程实验”是生物工程专业的工程类重要主干课之一,是培养学生工程设计、工程实践和创新思维的重要课程。基于构思—设计—实现—运行(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CDIO)理念,“发酵工程实验”通过构建模块化课程内容,以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项目导向模块开展课程设计,进行目标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以“发酵工程实验”课程为载体,将工程基础知识、发酵工程系统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等融为一体。建立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理念的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体系,完成“发酵工程实验”课程教学任务。学生对改革后的“发酵工程实验”课程满意度明显提高,教学效果显著。
2020, 47(4):1243-1247.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90950
摘要:瘤胃微生物与反刍动物的共生关系是动物类专业本科生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我们采取问题导向教学方法,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瘤胃微生物在反刍动物生长发育中的作用,积极培养学生在科学饲养反刍动物、正确防治瘤胃疾病以及未来开展反刍动物相关研究的素质和能力。
2020, 47(4):1248-1253.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90645
摘要:大学生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落实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内容。微生物生态学是一门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学科。本文通过结合课程知识点、改革教学方法、关注日常课堂生活等方面,介绍如何在微生物生态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落实生态文明教育。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大学生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引导大学生践行生态价值观,促进高校生态文明发展。同时,为其他相关课程教学落实生态文明教育提供借鉴与参考。
2020, 47(4):1254-1262.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90890
摘要:微生物类课程作为高校环境、生物、食品、医学等大类专业的基础支柱性课程,地位极其重要。“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现代教育技术不断推陈出新,新形态教学发展迅速,在为教学活动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切实推进了教育公平,降低了教学成本,并为践行终身学习提供了现实基础和可靠保障。新时期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内涵式发展对课程资源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通过剖析高校微生物类课程建设现存问题,结合“教辅书籍、网、端”一体化拓展资源建设与应用实践,就优质微生物类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特别是能够与“金课”相匹配的拓展资源打造进行了探索,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020, 47(4):1263-1267.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90827
摘要:为了提高植物病理学中“植物病原菌物”教学单元的教学效果,作者梳理了菌物的涵义和演变历史,以及不同教材中相关内容的编排特点。提出了要针对不同授课对象、教学计划和教学目的选择合适的教材,并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观点。即,植物保护专业的课程设计可以结合生物系统分类学进展对“真菌”和“菌物”的概念进行梳理,而植物生产类非植物保护专业的植物病理学相关课程则直接讲解植物病原菌物的概念。通过差异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满足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需求。
2020, 47(4):1268-1272.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90889
摘要:众多自然科学课程中,蕴藏着丰富的美育教育资源。近年来,华中农业大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团队把美育纳入教育目标,丰富课程教学中的美育实践,通过开展形象化教学、实践型教学、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美的欣赏、美的表现和美的创造。实践表明,融美育于微生物学教学不仅有助于开发和增强学生的审美需求、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还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专业自信、培养健全人格。
2020, 47(4):1273-1277.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90939
摘要:在微生物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系统性学习能力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绪论”作为微生物学课程的第一节课内容,要帮助学生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并对微生物以及微生物学这门课程的内容建立一个整体框架。“绪论”部分的重点是介绍微生物学发展史和微生物的五大共性。在微生物发展史的教学过程中,以巴斯德的曲颈瓶实验为切入点,让学生掌握从不同层面去思考同一个问题。另外,通过介绍微生物学发展史后的分组讨论,让学生体会科学发展规律和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微生物的五大共性是微生物的“微小”特点所决定的,而且这五大共性之间存在严谨的逻辑关系。微生物的五大共性是微生物各个方面特点的核心,与周德庆编著的《微生物学教程》中各章节内容和顺序相吻合,能帮助学生建立大框架,易于把后继学习的一个个知识点放进这个框架,系统学好微生物学。
2020, 47(4):1278-1285.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90915
摘要: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与日常生产生活紧密相连。鉴于本课程具有内容繁杂、抽象和枯燥等特点,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是每位授课教师应该探索解决的问题。围绕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项目驱动式的微生物学教学模式并分析了其重要性,通过与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相比较,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可较好地提高课程出勤率和学生学业成绩,大部分学生满意这一教学模式。项目驱动式教学法不仅可有效提高学生利用微生物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还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020, 47(4):1286-1301.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90871
摘要:微生物应用技术是水产养殖技术专业的一门集理论、实践和应用于一体的专业基础课。针对现有课程在授课内容、教学模式及评价方式方面存在的问题,在调研岗位需求和职业资格的基础上筛选课程内容,以工作过程系统化重构序化教学内容,并在“学校—企业—行业—产业”共建的数字化资源支撑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并开展四元二维评价。实践教学表明,我们所开发的课程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显著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020, 47(4):1302-1307.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90629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高校目前在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引入体验式教学的理念,结合体验式教学的定义及特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增加学生的感官体验、互动过程、操作体验、实践经历等促使其主动去探索发现。通过“情境设置—主体体验—评价体验—体验迁移”的模式,而不是单一的知识灌输,提升学生对食品微生物学的认知兴趣和主动性,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启发学生进行自主的知识构建,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020, 47(4):1308-1314.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90654
摘要:为了培养医学生职业素养、社会责任感,提升其综合能力,我们对医学基础课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的模式进行改革和探索,把“服务学习”理念融入教学中。在传授“系统性”基础医学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职业素养、创新能力以及人文素养的培养,构建了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服务学习”型实践教学模式。
2020, 47(4):1001-1003.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207004
摘要: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使得网上在线教学成为这段时间的唯一教学方式。这一方面给高校的广大师生提出了新的挑战,但同时也给近年来一直进行的高等教育开放式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潮流按下了加速键。《微生物学通报》以“第十七届全国微生物学教学和科研及成果产业化研讨会”大会为契机邀稿组织出版的这期“高等院校教学主题刊”,很好地反映了近年来在开放式教育形势下我国微生物学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的最新进展和发展态势,其中也有论文介绍了疫情期间选择和使用线上教学技术的经验。期望该主题刊的出版有助于进一步促进广大微生物学教师强化互联网意识,打造“互联网+”思维,重塑课堂教学形态,通过广大教师间的教改经验交流和合作,进一步促进我国微生物学课程建设水平与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