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微学术

微生物学通报

  • 2017年第44卷第1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序言
    • 筑梦“同一健康”,我国兽医微生物学研究蓬勃发展

      2017, 44(12):2771-2772.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77012 CSTR: 32113.14.j.MC.177012

      摘要 (1535) HTML (961) PDF 219.23 K (23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7年4月,“第五届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此次会议以“同一健康,共同行动”为主题,与会者围绕细菌性、病毒性和寄生虫性人畜共患病的研究现状,共同分享、交流和研讨了各自领域内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成果。会议报道的部分研究成果处于国际前沿,充分展现了我国学者在兽医和医学微生物学研究领域的前沿水平和发展前景。此外,参会专家和学者共同探讨了我国兽医微生物学相关研究领域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展现了科研人员对兽医微生物学相关研究的热诚,凸显了兽医病原微生物的控制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微生物学通报》针对此次研讨会内容,与兽医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首次合作,推出了本期“兽医微生物学主题刊”,旨在展示我国兽医微生物学研究领域的新进展和新成果,推动我国兽医微生物学学科的发展和繁荣,践行“同一世界,同一健康”的理念。

    • >病原分离与鉴定
    • 新城疫弱毒活疫苗中FAdV-4的分离鉴定及分子特征

      2017, 44(12):2773-2781.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70503 CSTR: 32113.14.j.MC.170503

      摘要 (1745) HTML (990) PDF 607.01 K (24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当前我国鸡群禽腺病毒(Fowl adenovirus,FAdV)感染严重,该病毒既可水平传播也可经卵垂直传播,因此鸡胚源禽用弱毒活疫苗是否存在FAdV污染,进而造成疫病的传播尚不清楚。检测我国商品化新城疫La Sota弱毒活疫苗中是否存在FAdV污染,探讨国内鸡群中FAdV感染和流行的可能原因。【方法】应用本实验室建立的FAdV PCR检测方法检测商品化新城疫La Sota弱毒活疫苗,并进行FAdV分离鉴定。经序列比对和进化分析,鉴定分离毒株所属种、血清型及进化特征。【结果】分离到一株禽腺病毒,命名为L160962。基因分析表明,分离株L160962的52k和hexon基因片段序列与C种内的血清4型毒株相似性最高,其中与中国毒株HN/151025和CH/HNJZ/2015的相似性为99.9%?100%,与奥地利毒株KR5的相似性为99.3%,但与A、B、D和E种FAdV的相似性分别为79.0%?83.3%。系统进化分析表明,L160962与C种内的血清4型禽腺病毒在同一分支,核苷酸相似性在99.9%以上,应划分为血清4型FAdV。基于分离株L160962的hexon基因构建的系统进化树的拓扑结构,分离株L160962与中国毒株亲缘关系最近,提示疫苗源分离株L160962与我国当前流行毒株相近。【结论】我国商品化的新城疫La Sota弱毒活疫苗中存在血清4型FAdV污染,这可能是我国鸡群中FAdV大面积感染和流行的原因之一。

    • 一株强裂解性大肠杆菌T1样噬菌体新成员的分离与鉴定

      2017, 44(12):2782-2794.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70514 CSTR: 32113.14.j.MC.170514

      摘要 (1874) HTML (1195) PDF 1.19 M (28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自然界中噬菌体种类繁多,其裂菌功能在针对细菌耐药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不同噬菌体也呈现出显著的基因多样性及宿主特异性。从上海某猪场仔猪肠内容物样品中分离、纯化大肠杆菌的裂解性噬菌体,分析其生物学特性和病毒学特征,为探索应用噬菌体治疗细菌性感染提供研究材料。【方法】采用双层琼脂平板法分离、纯化噬菌体,观察噬菌斑特征,通过电镜观察噬菌体形态特征,测定其裂菌谱、最佳感染复数、一步生长曲线和生物学特性,进行噬菌体全基因组测序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分离、纯化获得一株能高效裂解大肠杆菌K-12菌株的噬菌体,命名为vB_EcoS_SH2 (SH2),噬菌斑呈圆形、大而透明、边缘整齐。电镜观察SH2的头部呈二十面体立体对称,尾部较长。噬菌体的潜伏期为10 min,暴发期为60 min,裂解量高达121 PFU/感染细胞,其最佳感染复数为0.1。基因组测序和比对结果表明,SH2的核酸类型为dsDNA,基因组全长为49 088 bp,G+C%含量为45%,GenBank登录号为KY985004,结合电镜观察及BLASTp分析,确定其属于有尾噬菌体目长尾噬菌体科成员。同源性及进化分析表明,该噬菌体为大肠杆菌T1样噬菌体的新成员。【结论】分离鉴定了一株裂解效率极高的大肠杆菌T1样噬菌体,并确认其为T1样噬菌体新成员,为研究大肠杆菌噬菌体及其抗菌应用提供了新的实验材料。

    • 一株凡纳滨对虾源维氏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特性

      2017, 44(12):2795-2804.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70550 CSTR: 32113.14.j.MC.170550

      摘要 (1638) HTML (914) PDF 1.56 M (24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是世界范围内最主要的对虾养殖品种之一,2017年5?6月上海某凡纳滨对虾养殖场出现不明原因的死亡病例,发病急,死亡率高。从患病凡纳滨对虾体内分离到一株优势菌AVZ01,旨在确定病因并筛选出敏感药物,为今后凡纳滨对虾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从患病凡纳滨对虾肝胰腺和肠道中分离致病菌,通过理化特性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进行鉴定,通过人工感染试验确定病原,使用Bliss法计算出半数致死剂量(LD50),并通过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从患病凡纳滨对虾体内分离到一株优势菌AVZ01,进行人工回归感染试验后,对虾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相似,凡纳滨对虾的LD50为8.7×105 CFU/mL。根据该菌株的形态特征、理化特性、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综合判断该病原菌为维氏气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对米诺环素、诺氟沙星、庆大霉素等16种抗生素高度敏感,对青霉素、苯唑西林、头孢氨苄等9种抗生素耐药。【结论】分离菌株AVZ01对凡纳滨对虾有较强的致病性,养殖过程中可选用庆大霉素及新霉素等药物进行防控。

    • 绵羊肺源性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2017, 44(12):2805-2811.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70544 CSTR: 32113.14.j.MC.170544

      摘要 (1657) HTML (952) PDF 3.18 M (22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近年来,羊呼吸系统疾病日益频发,由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呼吸道疾病也日渐增多,给养羊业带来了一定经济损失。本文旨在确定新疆石河子地区某羊场表现为呼吸道感染症状的病死羔羊的细菌性病原及其特性。【方法】采用细菌常规分离鉴定结合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的方法从发病羔羊的肺脏中分离鉴定细菌,并对分离株进行药敏试验、特异基因PCR检测、小鼠致病性试验及肺脏组织的病理学观察。【结果】从病死羔羊肺脏组织分离得到一株致病性大肠杆菌,该分离株呈多重耐药现象,检测到iutA、fyuA和ireA三种毒力基因;病变肺脏肺泡壁毛细血管充血,界限不清,支气管管腔充血,周围淋巴细胞浸润、增生。【结论】从病死羔羊肺中分离的细菌性病原是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ExPEC)。

    • >诊断技术研发
    • 应用跨膜区置换的血凝素蛋白建立H7N9禽流感病毒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

      2017, 44(12):2812-2821.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70335 CSTR: 32113.14.j.MC.170335

      摘要 (1407) HTML (712) PDF 1.18 M (22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由于H7N9禽流感病毒能够感染鸡,并且已经变异成了高致病性毒株,因此,鸡群中H7N9禽流感疫苗的免疫是一个趋势,而鸡群免疫后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也十分必要。本研究建立一种灵敏、高效、高通量的鸡群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抗体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方法。【方法】通过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分别表达属于W1、W2-A和W2-B分支H7N9流感病毒的3种野生型血凝素(HA)蛋白,以及跨膜区(TM)置换为H3 HA TM的W2-B分支HA蛋白(H7-53TM)。4种HA蛋白经过离子交换层析纯化后作为抗原,通过ELISA检测H7N9禽流感病毒抗体。【结果】ELISA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试验结果显示,跨膜区置换主要影响HA蛋白ELISA检测的重复性,以H7-53TM为抗原的ELISA方法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其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小于10%,然而3种野生型HA蛋白与部分血清反应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大于10%,重复性较差,因此选择H7-53TM蛋白作为ELISA包被抗原。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以H7-53TM为抗原的ELISA能够精准地区分H7N9亚型流感病毒抗体阳性和阴性血清。通过相关性分析,该ELISA方法与134份鸡血清HI试验结果具有显著强相关性(r=0.854 6,P<0.000 1),并且与3个分支疫苗株免疫血清的HI试验结果也具有显著相关性(r>0.5,P<0.05)。【结论】跨膜区置换能够提高HA蛋白抗原检测H7N9禽流感病毒抗体的重复性,并应用跨膜区置换的HA蛋白建立了一种能够检测不同分支疫苗株免疫的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

    • 布鲁氏菌病荧光偏振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

      2017, 44(12):2822-2829.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70482 CSTR: 32113.14.j.MC.170482

      摘要 (1646) HTML (791) PDF 601.77 K (28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以感染家畜为主的人畜共患传染病,造成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全世界范围内消除该病的主要方法是扑杀与免疫相结合,所以建立快速准确的诊断方法对防治和清除布病非常必要。本文建立布鲁氏菌病荧光偏振(FPA)抗体检测方法,为布鲁氏菌病(布病)的快速高效诊断提供技术手段。【方法】提纯猪种布鲁氏菌S2株脂多糖O链(OPS),经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后作为诊断抗原。通过对样品稀释液、抗原稀释度、反应时间等条件的优化,初步建立了布鲁氏菌荧光偏振诊断方法。用该方法对148份布病阳性血清(其中牛血清70份,羊血清78份)和155份布病阴性血清(其中牛血清82份,羊血清73份)进行检测,确定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按确定的技术参数,制备3批布鲁氏菌FPA抗体检测试剂盒,使用质控阴、阳性血清分别评价试剂盒的批内和批间重复性。用400份临床样本比较本研究开发试剂盒与商品化进口FPA试剂盒的符合率。【结果】使用0.5%蔗糖磷酸缓冲液作为血清样品稀释液;标记抗原的使用浓度为90 μg/ml;最佳反应时间为3?5 min。本检测方法的判定标准为:δmP值<20时为阴性,δmP值≥20时为阳性。按上述条件建立的FPA检测148份布病阳性血清和155份布病阴性血清,结果敏感性为98.6%,特异性为98.7%。对400份临床样本的比对检测显示,研究建立的FPA方法与进口商品化试剂盒的总符合率为94.0%。【结论】研究建立的布鲁氏菌PFA抗体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作为一种重要的布病诊断快速诊断方法。

    • 基于猪德尔塔冠状病毒重组核衣壳蛋白的ELISA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与评价

      2017, 44(12):2830-2838.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70510 CSTR: 32113.14.j.MC.170510

      摘要 (1551) HTML (734) PDF 599.04 K (20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猪德尔塔冠状病毒(Porcine deltacoronavirus,PDCoV)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猪肠道冠状病毒,2014年首次暴发于美国,随后亚洲多个国家也相继报道,对养猪业构成了巨大威胁。以大肠杆菌表达纯化的PDCoV重组核衣壳(N)蛋白为包被抗原,建立检测PDCoV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为PDCoV的血清抗体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工具。【方法】以PDCoV CHN-HN-2014株的基因组RNA为模板,通过RT-PCR扩增PDCoV核衣壳蛋白(N)基因的全长cDNA,将其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ET-30a中,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ET30a-N,转化大肠杆菌Rosetta(DE3),经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sopropyl-beta-D-thiogalactopyranoside,IPTG)诱导表达,以纯化的重组N蛋白为包被抗原,建立PDCoV N-ELISA抗体检测方法,评估其特异性、敏感性、稳定性,并用于临床血清的检测。【结果】SDS-PAGE电泳检测证实表达的重组N蛋白主要以可溶性形式存在,Western blotting证实表达的重组蛋白具有反应活性。用纯化的重组蛋白建立的N-ELISA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敏感性、稳定性。与中和试验同时检测148份免疫猪血清和102份临床血清,两种方法的阳性符合率为88.99%,阴性符合率为92.90%,总符合率为91.20%。用建立的ELISA方法检测267份临床血清,PDCoV抗体阳性血清的比率为66.67%。【结论】建立的猪德尔塔冠状病毒N-ELISA抗体检测方法与中和试验的符合率高,可用于PDCoV血清抗体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

    • 非洲猪瘟病毒微滴数字PCR (ddPCR)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2017, 44(12):2839-2846.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70502 CSTR: 32113.14.j.MC.170502

      摘要 (1875) HTML (892) PDF 1023.06 K (26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能导致猪群高死亡率,从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建立严密、高效的防控系统,包括灵敏、准确的诊断方法以及高效的预报预警机制等,以避免ASF传入我国。本文旨在建立一种新型而高灵敏度的ASFV微滴数字PCR (Droplet digital PCR,ddPCR)检测方法。【方法】针对ASFV K205R基因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通过反应条件优化,建立了ASFV实时荧光定量PCR (qPCR)和ddPCR检测方法;并对两种方法的线性关系、灵敏性、特异性和重复性进行了评估,利用建立的ASFV检测方法对163份国内和进境的组织样本及血清样本进行检测,血清样本经商品化ASFV ELISA试剂盒复检,评估不同方法检测结果的符合率。【结果】建立的ASFV qPCR和ddPCR检测方法线性关系较好(R2≥0.998),ddPCR的最低检测限度可达到0.36拷贝,在20 μL反应体系中约为10拷贝/反应,检测灵敏度是qPCR的10倍。ASFV ddPCR检测方法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重复性,不与其他猪常见病毒发生交叉反应。【结论】该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作为一种有效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来诊断ASFV,为防止该病传入我国以及ASFV的实时监测提供新的技术储备,同时促进ddPCR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

    • 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奶牛场常用干草表面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2017, 44(12):2847-2855.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70499 CSTR: 32113.14.j.MC.170499

      摘要 (1588) HTML (937) PDF 949.33 K (28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随着中国奶牛业的发展,干草需求量与日俱增。作为天然牧草,干草可以成为家畜传播病原体的载体。以干草表面附着物为研究对象,了解干草中细菌群落结构以及致病菌属特征。【方法】对来自6个不同奶牛场饲草舍的干草样本,应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干草表面附着物细菌的16S rRNA基因V3?V4变异区序列,分析不同干草样本细菌群落组成。【结果】干草样本中的细菌在97%的相似水平下共得到OTU个数为15 416,涵盖了29门87纲144目219科323属的细菌。微生物多样性分析表明,干草样本具有很高的细菌多样性,不同样本多样性存在差异。对干草样本菌群中丰度较高的14种病原菌属进行分析,发现相较于人工种植牧草制备的干草,天然牧草制备的干草中病原菌属丰度较高。【结论】研究解析了干草样本中微生物的多样性、丰度及主要病原菌属的特征,对奶牛场疾病防控有一定指导意义。

    • >分子功能探究
    • 与PRRSV nsp11互作的宿主细胞蛋白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2017, 44(12):2856-2870.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70538 CSTR: 32113.14.j.MC.170538

      摘要 (1716) HTML (918) PDF 3.24 M (19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 nsp11与宿主细胞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揭示nsp11在病毒复制过程中发挥的功能至关重要。【方法】在病毒感染细胞的基础上,利用nsp11的单克隆抗体,采用免疫沉淀结合串联质谱的方法,筛选与PRRSV nsp11相互作用的宿主细胞蛋白,并对所筛选出的宿主细胞蛋白进行了GO注释、COG注释和KEGG代谢通路注释;选取筛选出的宿主细胞蛋白IRAK1,利用免疫共沉淀技术和激光共聚焦技术鉴定其与nsp11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病毒感染组中出现3条差异带;经质谱分析共筛选得到了201个与nsp11相互作用的宿主细胞蛋白,分别与蛋白质代谢、细胞信号通路转导以及病原致病性等密切相关;在生物信息学分析的基础上,实验验证了nsp11确与宿主细胞蛋白IRAK1进行相互作用。【结论】鉴定出与PRRSV nsp11相互作用的宿主细胞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它们在病毒的复制和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结果为探究nsp11的生物学功能指明了方向,也为研究宿主细胞蛋白与病毒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调控病毒复制和致病性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 鸡源和猪源乳杆菌胆盐水解酶的表达及酶学性质比较

      2017, 44(12):2871-2877.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70407 CSTR: 32113.14.j.MC.170407

      摘要 (1369) HTML (855) PDF 993.30 K (19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随着抗生素生长促进剂(AGPs)在动物饲料中逐步禁止使用,AGPs替代物的研究成为热点。由于胆盐水解酶(BSH)在脂类代谢中的关键作用,成为AGPs替代物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在原核表达和纯化的基础上鉴定鸡源和猪源乳杆菌BSH在酶学性质方面的差异性。【方法】分别对鸡源胆盐水解酶(BSHc)和猪源胆盐水解酶(BSHp)基因进行原核表达和蛋白纯化,通过测定对6种甘氨结合胆盐和牛磺结合胆盐的水解效率获得两种酶的酶学动力学性质,进而测定了温度、pH和金属离子对酶活力的影响。【结果】BSHc和BSHp对甘氨结合胆盐的水解效率高于牛磺结合胆盐,BSHc对甘氨结合胆盐的水解效率较BSHp稍高;BSHc和BSHp的最适酶解温度分别为45 °C和42 °C;BSHc和BSHp的最适反应pH分别为6.0和5.4;含有Cu2+、Fe3+、Mn2+和Zn2+的金属盐对BSHc和BSHp的酶活力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特别是Cu2+和Fe3+抑制作用比较强;含有Na+、K+、Mg2+和Ca2+的金属盐对BSHc和BSHp酶活力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弱或无抑制作用,但KIO3对BSHc和BSHp酶活力具有强抑制作用,KI和CaCl2对BSHp酶活力也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结论】原核表达和纯化的BSHc和BSHp对甘氨结合胆盐的水解效率高于牛磺结合胆盐,BSHc的最适酶解温度和pH稍高于BSHp,Cu2+、Fe3+、Mn2+和Zn2+等金属离子对BSHc和BSHp酶活力具有明显抑制作用,试验结果为鉴定BSH抑制物进而研制AGPs替代物奠定了基础。

    • PIAS1对PRRSV N蛋白SUMO化修饰及病毒复制的影响

      2017, 44(12):2878-2887.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70476 CSTR: 32113.14.j.MC.170476

      摘要 (1506) HTML (916) PDF 1.45 M (23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是一种危害全球养猪业的重要病原。SUMO (Small ubiquitin-like modifier)化修饰作为一种可逆的翻译后修饰在调节病毒复制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PIAS1 (Protein inhibitor of activated STAT1)是SUMO E3连接酶PIAS家族的一员,可以促进靶蛋白的SUMO化修饰,进而影响靶蛋白的功能,参与基因转录调控过程。探究PIAS1与PRRSV N蛋白相互作用的机制及其对N蛋白SUMO化修饰和病毒复制的影响,为进一步阐明PRRSV复制调控和致病的分子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酵母回复杂交、免疫共沉淀和激光共聚焦技术验证N蛋白与PIAS1的相互作用;以递增剂量外源性转染PIAS1观察其是否介导N蛋白SUMO化修饰;采用RNA干扰和慢病毒转导技术测定PIAS1对PRRSV复制的影响。【结果】PIAS1能与N蛋白相互作用,而且两者主要共定位于胞浆中;外源转染PIAS1并未增加N蛋白SUMO化修饰水平;在MARC-145细胞中,PIAS1的表达有利于PRRSV的复制。【结论】PIAS1可促进PRRSV的复制。

    • pagP基因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抗菌肽抗性和致病性的影响

      2017, 44(12):2888-2895.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70383 CSTR: 32113.14.j.MC.170383

      摘要 (1740) HTML (911) PDF 793.29 K (21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不仅严重影响全球的养禽业,对人类公共健康也造成巨大的潜在威胁。pagP基因在细菌的抗菌肽抗性和致病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关于pagP基因在APEC中的功能尚不清楚。本文构建禽致病性大肠杆菌pagP基因缺失株,对缺失株的抗菌肽抗性和致病性进行研究。【方法】利用Red重组系统构建APEC的pagP基因缺失株,然后利用回复质粒构建回复株。研究pagP基因对细胞黏附与入侵、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外膜渗透性、抗菌肽敏感性、致病性等方面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pagP基因缺失株和回复株,抗菌肽抗性试验发现pagP基因缺失株对多粘菌素B、鸡β-防御素2 (AVBD2)的敏感性显著增加(P<0.01),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pagP基因缺失株的毒力显著降低(P<0.01)。【结论】 APEC的pagP基因对AVBD2的敏感性和APEC的致病性密切相关,为深入研究pagP基因的功能及调控作用奠定了基础。

    • 布鲁氏菌对RAW264.7细胞内质网应激与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2017, 44(12):2896-2904.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70418 CSTR: 32113.14.j.MC.170418

      摘要 (1470) HTML (1175) PDF 1.67 M (20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布鲁氏菌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布鲁氏菌通过形成来自于内质网的布氏小体而在巨噬细胞内生存和增殖,其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宿主细胞内质网应激反应对病原感染和炎症的调控密切相关。揭示内质网应激反应在布鲁氏菌感染巨噬细胞中的作用以及布鲁氏菌感染对巨噬细胞分泌免疫因子的影响。【方法】构建布鲁氏菌感染RAW264.7模型,在感染后不同时间收集细胞,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内质网应激反应标志分子GRP78和CHOP,以及TNF-α、IL-1β和IL-6在mRNA水平的变化;通过Western blot和ELISA分别检测其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布鲁氏菌感染RAW264.7细胞的最佳感染复数MOI为100?1;证明在布鲁氏菌感染4?6 h,巨噬细胞可杀伤侵入的布鲁氏菌,之后存活的细菌可在细胞内增殖;感染后24 h出现细胞凋亡,48 h出现大量细胞坏死。布鲁氏菌感染可激活RAW264.7细胞的内质网应激反应,促进GRP78的表达,同时,抑制免疫因子的分泌。【结论】内质网应激反应参与了RAW264.7对布鲁氏菌感染的调节。

    • 单增李斯特菌新疆分离株lmo0160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2017, 44(12):2905-2913.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70495 CSTR: 32113.14.j.MC.170495

      摘要 (1350) HTML (818) PDF 935.51 K (20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单增李斯特菌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常引起人和动物致病。其细胞壁表面LPXTG基序蛋白在单增李斯特菌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根据参考株全序列预测的41个LPXTG基序蛋白中仍有部分蛋白功能未知。对单增李斯特菌新疆绵羊脑分离株LM90SB2的LPXTG基序蛋白Lmo0160的基因进行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为功能验证提供基础。【方法】根据GenBank中收录的lmo0160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PCR方法对新疆分离株的lmo0160基因进行扩增,将扩增产物克隆到pMD19-T载体,进行PCR、双酶切鉴定及序列测定,并对基因核苷酸序列和蛋白序列进行分析。【结果】分离株LM90SB2的lmo0160序列全长为1 708 bp,包含1 428 bp的开放阅读框,共编码475个氨基酸;LM90SB2株lmo0160核苷酸序列与CFSAN008100株(4b型,美国)、CFSAN023463株(4b型,美国)、J2-064株(4b型,美国)、F2365株(4b型,奶酪,美国)和NTSN株(4b型,绵羊脑,中国扬州)相似性为99.0%?99.1%;与M7株(4a型,牛奶,中国浙江)相似性为97.2%,与Finland1998株(1/2a型,美国)、N53-1株(1/2a型,熟火腿,瑞士)、N1546株(1/2a型,鱼,丹麦)和EGD-e株(1/2a型,美国)相似性为87.2%?91.1%;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上述菌株相似性为91.8%?99.4%。系统进化树显示,LM90SB2菌株的lmo0160基因与CFSAN023463、F2365和NSTN菌株亲缘关系较近,处于同一分支上,而与标准株EGD-e菌株亲缘关系较远。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表明,LM90SB2 的Lmo0160蛋白为亲水性蛋白,无信号肽,不形成跨膜结构。蛋白结构域预测表明Lmo0160蛋白含有胶原蛋白结合域和Cna B结构域。【结论】克隆了LM90SB2的lmo0160基因,为进一步研究LM90SB2的lmo0160基因功能奠定了基础。

    • 鸡痘病毒NX10株TK基因在病毒复制中不是完全非必需的

      2017, 44(12):2914-2922.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70505 CSTR: 32113.14.j.MC.170505

      摘要 (1216) HTML (882) PDF 1.55 M (19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禽痘病毒(FPV)是痘病毒科禽痘病毒属的成员。FPV因其基因组庞大,含有大量复制非必需区,目前作为活病毒载体在禽类和哺乳动物中广泛使用。重组位点的选择是禽痘病毒载体构建的先决条件,外源基因的插入不影响病毒复制是筛选插入位点的前提。因此,鉴定可供外源基因插入的复制非必需位点将为重组病毒的构建提供更多选择。本研究拟鉴定FPV NX10株胸苷激酶(TK)基因在病毒复制中的必要性。【方法】以TK基因作为靶基因,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为筛选标记构建转移载体,FPV NX10株为亲本病毒,通过同源重组筛选重组病毒rFPV-ΔTK-EGFP。通过在CEF细胞培养物中添加5-溴脱氧尿苷(BUdR)验证TK基因在FPV复制中的作用。【结果】构建了转移载体pUC19-TK AB-EGFP。在转染后重组病毒克隆纯化过程中,蚀斑克隆中绿色荧光病变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加,但在荧光蚀斑的边缘能观察到不带荧光病变的存在。对第9?15轮随机选取的蚀斑克隆的Western blot分析表明,重组病毒中插入的EGFP基因均能够正确表达,但PCR结果显示在重组病毒中始终存在野生型病毒。在细胞培养液中添加BUdR后,重组病毒不能继续生长。【结论】FPV NX10毒株TK基因在该病毒的复制中不是完全非必需的。

    • 胸膜肺炎放线杆菌三聚体自转运黏附素茎部功能区表达及其与猪肺组织结合蛋白的筛选分析

      2017, 44(12):2923-2932.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70446 CSTR: 32113.14.j.MC.170446

      摘要 (1470) HTML (871) PDF 1.99 M (22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pleuropneumoniae,APP)可引发猪的传染性胸膜肺炎,给世界养猪业造成了巨大损失。黏附是APP在致病过程中的第一步,新型黏附分子——三聚体自转运黏附素(trimeric autotransporter adhesin,TAA)是该菌感染肺组织的重要毒力因子,茎部区2 464?2 574氨基酸(BD3)序列区域在细菌的黏附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如何结合肺脏组织尚属未知。本文表达TAA的茎部功能区,筛选其在肺组织中的结合蛋白。【方法】原核表达及纯化TAA功能区BD3蛋白,与猪肺组织共孵育,通过免疫共沉淀技术捕获BD3的结合蛋白并质谱鉴定。构建猪cDNA文库获取该蛋白核酸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经质谱分析获得与BD3结合的猪肺组织蛋白的肽段,数据库搜寻比对发现角蛋白1为TAA BD3区与猪肺组织结合的蛋白;构建cDNA文库筛选并测序后获知其基因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该序列与猪源及人源角蛋白核酸序列相似性低,猪源细胞角蛋白1作为一个单独的进化分支,与其他角蛋白差异较大;该蛋白在8?100 aa处有一个跨膜区;主要二级结构元件为α螺旋和β折叠;该蛋白在82?362 aa处存在一个G蛋白α亚单位,在515?552 aa处存在一个TSP1区域(凝血酶敏感蛋白1型重复区域)。【结论】与TAA茎部BD3结合的猪肺组织角蛋白1的发现,为TAA黏附肺组织细胞的研究奠定基础,有助于揭示APP专嗜肺组织的致病机制。

    • >分子流行病学分析
    • 中国禽源新城疫病毒(NDV)流行株F和HN基因的遗传演化和变异频率

      2017, 44(12):2933-2941.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70422 CSTR: 32113.14.j.MC.170422

      摘要 (1384) HTML (862) PDF 517.10 K (19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新城疫(ND)是中国流行最严重的疫病之一,对家禽业可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疫苗防控是控制ND的重要措施。新城疫病毒(NDV)流行株的遗传演化一直是研究NDV的焦点。本文利用分子信息学手段,通过比较近20年间NDV流行株不同基因型F和HN基因的分子特征和遗传变异频率,解析免疫压力下NDV的演化规律。【方法】利用Lasergene 7.1和MEGA 5.1软件,选取本实验室89株NDV分离株,结合从GenBank下载的364株NDV流行株以及15株NDV经典毒株的基因序列,对其进行系统发育、分子特征和替代频率分析。【结果】系统发育表明,NDV已经演化为15个基因型。一致性比较显示,NDV流行株相同基因型之间核苷酸(氨基酸)高度同源,而不同基因型之间差异较大且存在明显的氨基酸变异积累。NDV基因型的分布与时间、地域密切相关,VII d亚型为中国NDV优势流行株。为评估NDV变异的频率,以Go/GD/QY/1997株(中国较早发生的基因VII亚型)为参照,1997?2015年间NDV的F/HN基因的年平均核苷酸(氨基酸)替代率为2.31×10?3 (2.26×10?3)/3.37×10?3 (2.35×10?3)。其中,1997?2001年(未使用基因VII型疫苗) F/HN基因核苷酸年平均替代率为4.72×10?3/8.28×10?3;2002?2015年(疫苗使用后)为1.6×10?3/1.84×10?3,显示出基因VII型疫苗在控制NDV变异速度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结论】生物信息学分析证实:研制出与NDV流行毒株相匹配的新型疫苗是控制当前NDV变异的关键。

    • 我国2002−2016年间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基因组序列重组分析

      2017, 44(12):2942-2950.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70488 CSTR: 32113.14.j.MC.170488

      摘要 (1616) HTML (944) PDF 1.67 M (24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主要引起鸡群呼吸道与肾脏疾病,是影响养禽业重要的病毒性病原之一。了解我国IBV的流行及基因重组情况。【方法】收集GenBank中我国2002?2016年间分离的92株IBV S1基因及55株IBV基因组序列,并对这些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IBV S1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2002?2016年间我国流行的92株IBV可以分为13个基因型,包括QX、4/91、Mass、tl/CH/LDT3/03、CK/CH/LSC/99I、TW-I、TW-II、TC07-2、Ck/CH/LDL/97I、N1/62-associated、Arkansas、New-I及一个新鉴定的基因分支New-II。值得注意的是,属于美国相关基因分支的ck/CH/LSD/110712已在我国出现。RDP4方法进行重组分析显示,新出现的基因分支New-II病毒S1基因来源于tl/CH/LDT3/03型与QX型毒株重组,我国2002?2016年间流行的55株IBV中有52株IBV基因组存在重组事件,其中25个IBV分离株基因组中发现有疫苗型(Mass,tl/CH/LDT3/03及4/91型等)病毒基因组片段的重组,这一结果在SimPlot分析中进一步得到确认。【结论】根据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证明流行于我国的IBV基因型众多,疫苗毒株基因频繁参与了IBV基因重组,导致IBV新的基因型或变异株出现,提示在防控IB时要注意合理使用IBV疫苗。

    • >生物制品评价
    • 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的仔猪空肠菌群变化

      2017, 44(12):2951-2957.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70438 CSTR: 32113.14.j.MC.170438

      摘要 (1314) HTML (855) PDF 800.56 K (21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猪圆环病毒2型(PCV2)感染导致的仔猪空肠病理变化及其菌群变化。【方法】经过口服和肌肉注射PCV2后测定3头仔猪病毒血症情况;随后将6头断奶仔猪随机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感染组3头,空白组3头。相同接种途径感染仔猪,在感染后21 d宰杀仔猪,无菌采集空肠肠段及内容物分别进行显微病理观察和MiSeq测序分析空肠菌群变化。【结果】PCV2感染后21 d仔猪血清中病毒核酸达到较高水平,感染组仔猪空肠绒毛萎缩脱落,空肠微生物种类和丰度发生变化,菌群多样性增高,乳酸菌属含量显著降低,假单胞菌属含量显著增高。【结论】PCV2感染导致仔猪空肠菌群发生一定变化,空肠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增多,加重仔猪空肠炎症发生。

    • EHEC O157:H7 z3276基因缺失株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

      2017, 44(12):2958-2966.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70536 CSTR: 32113.14.j.MC.170536

      摘要 (1442) HTML (1163) PDF 705.53 K (18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是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动物源性致病菌之一,可感染人。I型菌毛是多种致病性大肠杆菌(如肾盂肾炎型大肠杆菌等)可表达的一种黏附结构,与细菌吸附黏膜表面密切相关。然而,O157:H7 fim操纵子上几个核苷酸的缺失却导致其不能表达I型菌毛。BLAST比对结果表明O157:H7独有的开放阅读框z3276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大肠杆菌I型菌毛高度同源,这可能是对O157:H7不能表达I型菌毛的补偿机制,但确切功能尚不清楚。本文探究z3276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方法】利用O157:H7 86-24参考菌株构建z3276基因缺失株(?z3276),并构建其互补株(C?z3276),进而比较亲本株、?z3276与C?z3276的生物学特性及对小鼠致病性差异。【结果】与亲本株相比,?z3276进入对数生长期的时间延后,在半固体琼脂平板上的迁移直径明显缩小,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显著减弱。?z3276对HEp-2细胞的黏附和侵袭能力并无明显变化,但对IPEC-J2细胞的侵袭能力明显减弱。在小鼠攻毒试验中,?z3276组排菌数量减少、排菌持续时间缩短。C?z3276各项特性均能回复到与亲本株一致的水平。【结论】z3276基因可能是O157:H7重要的毒力相关因子。

    • 重组病毒BoHV-1 gG−/tk−/gD+和BoHV-1 gG−/tk−/gD5+的兔体内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2017, 44(12):2967-2980.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70534 CSTR: 32113.14.j.MC.170534

      摘要 (1336) HTML (895) PDF 3.52 M (21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由BoHV-1感染引起,我国对该病的防控尚缺乏商品化标记疫苗,本实验室前期成功研制了BoHV-1 gG?/tk?基因缺失疫苗,并通过将BoHV-1和BoHV-5的免疫原性最好的糖蛋白gD的胞外区序列分别插入BoHV-1 gG?/tk?的tk位置,构建了重组病毒BoHV-1 gG?/tk?/gD+和BoHV-1 gG?/tk?/gD5+。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评价该重组病毒在兔体内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及对BoHV-1保护力和BoHV-5的交叉保护力,以期开发出更为有效的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标记疫苗。【方法】选用30只日本大耳白兔并随机分成6组,鼻腔接种和攻毒。通过临床症状观察、体温测量和鼻腔排毒检测进行安全性评估。接种28 d后分别使用wt BoHV-1和wt BoHV-5对兔体进行攻击,并通过临床症状观察、体温测量、鼻腔排毒、病理组织学和组织病毒的分离鉴定进行保护力研究。使用间接ELISA、中和实验和外周血单核细胞的增殖水平对重组病毒免疫原性进行评估。【结果】接种BoHV-1 gG?/tk?/gD+和BoHV-1 gG?/tk?/gD5+后兔体均未出现显著临床症状,无鼻腔排毒现象,并且肺组织未分离到病毒;BoHV-1 gG?/tk?接种组有一只兔肺组织分离到病毒。攻毒后,BoHV-1 gG?/tk?/gD+和BoHV-1 gG?/tk?/gD5+可以减少临床症状、鼻腔排毒并维持正常肺组织形态,表现为对BoHV-1的保护力以及BoHV-5的交叉保护力提高。与BoHV-1 gG?/tk?相比,BoHV-1 gG?/tk?/gD+和BoHV-1 gG?/tk?/gD5+免疫诱导更高水平的中和抗体、ELISA抗体以及PBMC增殖。【结论】 BoHV-1 gG?/tk?/gD+和BoHV-1 gG?/tk?/gD5+安全性良好,同时,与BoHV-1 gG?/tk?相比,免疫原性得到提高。

    • 抗菌肽JH-3治疗沙门氏菌感染的效果评价

      2017, 44(12):2981-2987.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70384 CSTR: 32113.14.j.MC.170384

      摘要 (1713) HTML (723) PDF 1.52 M (24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沙门氏菌(Salmonella)是重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原菌,其感染是引起世界性胃肠疾病的主要因素,全球每年大概有2 100万伤寒病例,给世界公共卫生带来严重威胁。目前抗生素滥用问题严峻,急需寻找一种抗生素的替代品。抗菌肽JH-3是本实验室分离并人工改造后具有广谱杀菌活性的小肽,以沙门氏菌标准菌株CVCC541为研究对象,在小鼠模型上评价抗菌肽JH-3治疗沙门氏菌感染的效果。【方法】在CVCC541感染BALB/c小鼠前3 d连续腹腔注射抗菌肽JH-3或环丙沙星(B3d,共计40 mg/kg)和感染后3 d连续注射JH-3或环丙沙星(P3d,共计40 mg/kg)进行治疗。【结果】发现环丙沙星预防组效果最佳,抗菌肽JH-3的预防组(B3d)效果较好,可显著保护小鼠免受致死剂量CVCC541的攻击,小鼠存活率高达100%,临床症状评分、血液和脏器荷菌数降低,小肠段病理变化减轻,效果与环丙沙星治疗组相当;而感染3 d后JH-3治疗效果较差,临床症状评分、脏器荷菌量以及小肠病理变化均显著高于3 d前预防组,但3 d后治疗组小鼠存活率为70%,仍明显高于单独感染组。【结论】系统评价了抗菌肽JH-3不同给药时间对沙门氏菌感染的治疗效果,预防性给药方式的抗菌作用最佳,与环丙沙星治疗效果相当,为新型抗菌药物的研究提供参考。

    • >专论与综述
    • RNA病毒利用外泌体促进病毒感染的研究进展

      2017, 44(12):2988-2996.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70390 CSTR: 32113.14.j.MC.170390

      摘要 (1351) HTML (1078) PDF 783.79 K (27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外泌体是一种由细胞主动向胞外分泌的囊泡类小体,因其能在细胞间传递蛋白、脂类和核酸等分子,而被认为是一种新的重要的细胞间通讯方式。RNA病毒,如HIV-1、HCV等,作为一类重要的病原体,一直影响着全人类的健康。近来的研究发现,病毒能够利用外泌体的某些相关功能促进其复制与传播。然而,对外泌体与病毒感染的相关研究才刚刚起步,尚有很多方面并未被详细认知,所要研究的内容还有很多。本文主要总结了外泌体在一些RNA病毒感染中的促进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以期让大家了解RNA病毒与外泌体之间已有的相互关系。

    • 猪瘟病毒与宿主天然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

      2017, 44(12):2997-3006.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70462 CSTR: 32113.14.j.MC.170462

      摘要 (1356) HTML (1123) PDF 310.21 K (24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CSF)是由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感染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出血综合征与免疫抑制为主要特征。它在多个国家流行,给中国乃至世界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研究表明,猪瘟病毒感染能够诱导宿主的天然免疫应答,也能通过影响天然免疫效应分子的表达来抑制宿主的天然免疫功能。本文将对猪瘟病毒感染与天然免疫应答及其免疫抑制的现象与机理进行综述。

    • 密度感应系统:对细菌致病力的自行调控

      2017, 44(12):3007-3014.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70524 CSTR: 32113.14.j.MC.170524

      摘要 (1249) HTML (810) PDF 501.24 K (26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细菌通过密度感应系统感受环境中的信号分子,进而调控菌群一系列生物学性状。研究发现密度感应系统能够调控细菌生物被膜形成、毒力基因表达及噬菌体感染等功能,其中基于密度感应系统调控细菌抵御噬菌体感染更是新发现,预期也将是未来数年的研究热点,其调控机制的阐明将为有效应用噬菌体开展耐药菌的防控展现广阔前景。本文将重点综述细菌密度感应系统对细菌致病相关功能的调控机制,旨在为病原菌的防控提供新思路。

    •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抗酸应激机制

      2017, 44(12):3015-3023.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70567 CSTR: 32113.14.j.MC.170567

      摘要 (1467) HTML (1101) PDF 601.78 K (20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简称单增李斯特菌)是重要的人畜共患食源性病原,在青贮饲料、发酵食品、宿主胃内以及巨噬细胞吞噬体内都会遭遇酸应激。该菌有多种抗酸应激系统,如F0F1-ATPase、谷氨酸脱羧酶(glutamate decarboxylase system,GAD)、精氨酸脱亚胺酶(arginine deiminase,ADI)、鲱氨酸脱亚胺酶(agmatine deiminase,AgDI)系统等。在环境pH (pHex) 4.5条件下可维持其细胞内pH (pHi)稳态,在pHex 3.5时仍能存活;用温和酸应激(pHex 4.5)预处理单增李斯特菌,可以通过酸耐受反应(acid tolerance response)提高其在致死性酸性环境中的存活率,这一过程受σB正调控,即σB激活可以保护单增李斯特菌应对多种环境应激。因此,σB可以作为新型抗菌药物的靶标。更为重要的是,弱酸性发酵食品要严格控制李斯特菌的污染,以降低消费者的感染风险。

    • 猪塞尼卡谷病毒流行态势与诊断防控研究进展

      2017, 44(12):3024-3030.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70546 CSTR: 32113.14.j.MC.170546

      摘要 (1616) HTML (1218) PDF 721.53 K (27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塞尼卡谷病毒(Seneca valley virus,SVV)为小RNA病毒科塞尼卡病毒属的唯一成员, 2002年首次发现于PER.C6细胞培养物中,被鉴定为细胞培养基中的污染物。最初SVV被用作溶瘤病毒进行肿瘤治疗研究。现已证实SVV感染猪能够引发原发性水泡病,引起猪的鼻吻、蹄部冠状带的水泡病变,同时伴有跛行、厌食、嗜睡和发烧等临床表现。与口蹄疫、猪水泡病和水泡性口炎引起的临床症状难以区分。2015-2017年期间,在美国、中国、泰国等多个国家暴发了SVV疫情,并且流行范围逐步扩大。针对该病的不断扩散,急需提出和制定有效的诊断与防控策略及措施。因此,一些新的诊断方法被不断开发出来,新的防控策略也在逐步建立。本文主要针对SVV最新的流行态势及特点、诊断与防控技术进行综述,旨在提供SVV最新研究进展,提高疾病防控及科研工作人员对该病的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为该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 大肠杆菌Ⅲ型分泌系统2毒力岛研究进展

      2017, 44(12):3031-3037.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70468 CSTR: 32113.14.j.MC.170468

      摘要 (1573) HTML (1126) PDF 396.75 K (24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许多革兰氏阴性菌借助III型分泌系统黏附在宿主细胞表面,然后跨越胞膜将特异性蛋白注入宿主细胞内,破坏宿主细胞内的多种信号通路,从而有利于细菌的感染及定殖。在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nte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EPEC)中,除了肠细胞脱落位点(Locus of entericyte effacement,LEE)毒力岛编码的III型分泌系统(Type III secretion system,T3SS)外,在分析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基因组序列时发现一个新的III型分泌系统,大肠杆菌III型分泌系统2 (Escherichia coli type III secretion system 2,ETT2)毒力岛。研究显示,ETT2可能在大多数菌株中不具有完整的分泌系统功能,但是其对于细菌毒力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简要综述了大肠杆菌ETT2的基因特征、ETT2的分布与流行、ETT2的功能与机制等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

    • 基于Erns和E2基因的猪瘟标记疫苗研究概述

      2017, 44(12):3038-3044.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70513 CSTR: 32113.14.j.MC.170513

      摘要 (1383) HTML (1272) PDF 229.92 K (29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CSF)是猪的一种急性、热性和致死性传染病。该病流行范围很广,而且致死率极高,给世界养猪业造成严重危害。目前,猪瘟流行地区或国家仍然采用接种弱毒疫苗的方法作为预防猪瘟的主要策略,但接种弱毒疫苗的传统预防控制方法无法区别猪瘟疫苗免疫抗体和野毒感染抗体。为了净化、消灭猪瘟,新型标记疫苗的研究已迫在眉睫。近些年,陆续有国内外研究者应用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方法,对猪瘟野毒株或弱毒株进行基因修饰构建出新毒株,其中以Erns和E2为基础构建新毒株的方法占据着重要地位。部分候选疫苗具有较好的免疫效果,可用于区分免疫和自然感染动物,而且有望作为新一代疫苗来替代传统弱毒疫苗。

    • CRISPR-Cas系统调控细菌生理功能的机制研究进展

      2017, 44(12):3045-3052.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70504 CSTR: 32113.14.j.MC.170504

      摘要 (1672) HTML (1283) PDF 575.55 K (29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CRISPR-Cas系统是存在于部分细菌和绝大部分古细菌中的一种获得性免疫防御系统,使细菌在外源性基因入侵时具有免疫防御能力。此外,CRISPR-Cas系统对细菌自身生物膜的形成、耐药性、毒力等生理功能都有调控作用,这对于研究人员进行相关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细菌CRISPR-Cas系统及其发挥免疫防御作用的相关研究为基础展开论述,重点阐述该系统对细菌生理功能的调控作用,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进一步研究细菌耐药性和致病性提供新思路。

    • 未培养微生物分离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2017, 44(12):3053-3066.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70356 CSTR: 32113.14.j.MC.170356

      摘要 (1920) HTML (1138) PDF 3.12 M (40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具有多样性高的特点,而99%的微生物使用传统的方法仍然是“不可培养的”,并且能被培养的小部分微生物不能够代表微生态的多样性。因此,确定新的微生物物种和功能仍然是目前的重要任务。本文将综述基于调整培养基、考虑微生物间相互作用、捕获分离培养、高通量分离培养来分离培养微生物群体中的未培养微生物的方法,及功能性研究的进展情况。

    • 非洲猪瘟在俄罗斯的流行与研究现状

      2017, 44(12):3067-3076.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70485 CSTR: 32113.14.j.MC.170485

      摘要 (1490) HTML (783) PDF 711.77 K (32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是家猪和野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致死性传染病,可表现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四种形式。猪感染后以发热、高病毒血症和出血性病变为特征。有的毒株可引起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自2007年ASF传入格鲁吉亚以来,该病在高加索地区(包括俄罗斯)逐步蔓延,造成多地大量家猪和野猪病死,经济损失惨重。2017年3月,ASF突然在远东地区伊尔库茨克州出现,疫点距中国北方最大陆路口岸满洲里仅约1 000 km,使得传入中国的风险空前提高。为此,本文对该病10年间在俄罗斯的流行状况和研究情况进行总结,以期为我国对该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本期文章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