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微学术

微生物学通报

  • 2016年第43卷第8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封面
    • 43(8)封面

      2016, 43(8).

      摘要 (1005) HTML (0) PDF 23.77 M (11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目录
    • 43(8)目录

      2016, 43(8).

      摘要 (1028) HTML (0) PDF 2.34 M (10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主编点评
    • 一种大肠杆菌基因组编辑新技术

      2016, 43(8):1863-1863.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68008

      摘要 (1167) HTML (487) PDF 235.34 K (19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主编点评文章
    • 运用CRISPR/Cas系统敲除大肠杆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基因及其对脂肪酸代谢的影响

      2016, 43(8):1864-1871.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732

      摘要 (1600) HTML (632) PDF 923.90 K (27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CRISPR/Cas是目前基因编辑的一个重要的新兴技术,拟通过该技术,对大肠杆菌进行快速、高效的基因编辑,获取脂肪酸代谢工程菌。【方法】利用一个二元载体构建出CRISPR/Cas偶联λ-Red重组酶的系统,重叠PCR扩增出敲除的Donor,最后用电转的方式对Escherichia coli MG1655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进行快速编辑。同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脂肪酸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结果】获得了大肠杆菌ΔPEPC(partial)、ΔPEPC、ΔPEPC(partial)-ΔFadD、ΔPEPC-ΔFadD以及ΔFadD突变体菌株。各缺失体菌株脂肪酸含量均比野生型要高,最高的增长了3.7%,但是敲除ppc获得的脂肪酸增长量并没有预期的高。同时在脂肪酸组成上,各菌株均含有11:0、12:0、13:0、14:0、15:0、16:0、17:1、17:0、18:0,并且16:0,17:0,18:0占主要组成部分。【结论】运用该技术可以快速、高效地对大肠杆菌基因进行编辑,是大肠杆菌工程菌株构建的一个新思路,对其他工程菌的构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 >回顾点评
    • 耐药细菌分析——“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2016, 43(8):1872-1872.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69008

      摘要 (1015) HTML (495) PDF 215.83 K (15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工业微生物学
    • 谷氨酸棒杆菌内源表达元件的筛选

      2016, 43(8):1671-1678.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60169

      摘要 (1447) HTML (389) PDF 1.66 M (22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构建谷氨酸棒杆菌表达元件探测载体,筛选能够启动蛋白表达的序列片段。【方法】基于谷氨酸棒杆菌表达载体pXMJ19,利用Golden Gate新型克隆方法构建表达元件插入位点,使筛选的片段能够与报告基因快速无缝衔接,同时避免残留额外的序列对表达元件效果测试产生可能存在的干扰。对本课题组前期的谷氨酸棒杆菌BZH001高、中、低溶氧条件下的发酵样品转录组数据进行分析,筛选出稳定于高转录水平的6个基因,通过软件预测每个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和5′UTR区域,两者构成能够启动基因表达的功能性元件,并将其从基因组中克隆出来。以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egfp作为报告基因,快速测量出表达元件的效果。【结果】获得5个不同效果的内源性表达元件,最好的元件插入探测载体后在谷氨酸棒杆菌中表达的荧光强度大于3 500 RFU/OD600。【结论】通过结合转录组数据,探测载体能够快速有效筛选表达元件,为将来人们对谷氨酸棒杆菌基因工程改造和生物系统的构建提供更多基础材料。

    • >环境微生物学
    • 一株荧光假单胞杆菌的分离鉴定与反硝化特性

      2016, 43(8):1679-1689.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717

      摘要 (1433) HTML (599) PDF 2.16 M (17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从污水厂的活性污泥中获得一株高效反硝化细菌。【方法】采用低温驯化,进行初筛、复筛选取一株反硝化活性最高的菌株,命名为L2,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研究其分类地位,系统研究理化因素对该菌株反硝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菌株在低温条件下能够稳定高效地进行反硝化,鉴定该菌株为荧光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其反硝化最适接种量为10%,温度为20 °C,pH为7.0,盐浓度为0.5%,碳源为葡萄糖,C/N为5.0,能够耐受较高初始硝态氮浓度。【结论】菌株L2是一株耐低温、耐高浓度初始硝态氮、耐低C/N、兼性厌氧、高效反硝化的荧光假单胞杆菌。

    • >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
    • 突变肠杆菌株NRS-1中5个草甘膦逆境应答基因的克隆与功能研究

      2016, 43(8):1690-1698.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675

      摘要 (1330) HTML (492) PDF 1.19 M (19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微生物对草甘膦的抗性受复杂的遗传体系调控,涉及靶基因和大量相关调控基因。对肠杆菌属细菌NRS-1突变菌株在高浓度草甘膦逆境下的5个重要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研究,以期深入了解非靶标基因在抗草甘膦微生物的作用特点,为发掘优异基因资源,服务抗草甘膦转基因生物育种提供参考。【方法】NRS-1的差异表达基因可能在蛋白质合成、代谢、细胞膜等水平发挥作用,保护细胞免受高浓度草甘膦逆境,因此分别选取易位酶延伸因子fusA、丁二酸脱氢酶sdhA、胸苷磷酸化酶deoA、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argF、周质蛋白osmY进行克隆,采用大肠杆菌原核表达、转化拟南芥实验研究其功能,并通过细菌双杂及KEGG pathway分析基因间互作特点。【结果】在明确5个基因结构特点基础上,通过大肠杆菌原核表达及转基因拟南芥鉴定,发现这5个基因及草甘膦的靶基因5-烯醇式丙酮莽草酸-3-磷酸合成酶基因aroA对提高2种生物的草甘膦耐性均有不同程度的作用,其中argF、deoA的抗性较好,与aroA相当,表明在应对草甘膦逆境时,芳香族、含有胸腺嘧啶氨基酸及精氨酸的合成代谢通路可能起重要作用;利用基因互作与KEGG分析发现5个基因与靶基因aroA间形成复杂的调控网络,但无直接的蛋白互作。【结论】NRS-1的5个差异表达基因对草甘膦逆境具有抗性,argF、deoA优于其他3个基因,其与靶基因aroA间表现复杂的基因互作关系。

    • >农业微生物学
    • 对黄豆苷原具转化作用的耐氧突变株Aeroto-AUH-JLC140未知代谢产物分离、鉴定及抗氧化活性测定

      2016, 43(8):1699-1707.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609

      摘要 (1252) HTML (465) PDF 1.70 M (19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与原出发菌株AUH-JLC140相比,耐氧突变株Aeroto-AUH-JLC140在其生长过程中产生一种未知物质,且该未知物质的产生与添加底物黄豆苷原无关。对该未知物质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并测定其产生动态及抗氧化活性。【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对未知物质进行分离,经紫外吸收图谱、质谱、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等分析,对未知物质进行结构鉴定;通过1,1-二苯基-2-苦味酰基自由基(DPPH)清除试验测定其抗氧化活性。【结果】Aeroto-AUH-JLC140产生的未知物质被鉴定为吲哚,接种后15 h菌株产吲哚最高,所产吲哚量为19.89 mg/L。浓度为0.2 mmol/L (即23.40 mg/L)的吲哚除对DPPH自由基具有明显清除作用外,还能有效降低脑心浸液(BHI)液体培养基的氧化-还原电位。【结论】耐氧突变株Aeroto-AUH-JLC140产生的未知代谢产物为吲哚,菌株通过产生吲哚降低培养基氧化-还原电位,进而为该菌株的生长提供适宜的低氧微环境。

    • 大豆根瘤菌SCAUs8的接种效果、促生性及系统发育研究

      2016, 43(8):1708-1714.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613

      摘要 (1368) HTML (624) PDF 479.41 K (16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大豆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利用大豆-根瘤菌共生体系能有效减少化学氮肥的用量。将初筛的大豆根瘤菌SCAUs8在四川两个重要的大豆种植生态区进行田间接种验证试验,同时对该菌株进行分类地位研究。【方法】在四川丘陵区和攀西地区,采用大田试验调查接种大豆根瘤菌SCAUs8对大豆的增产效果。采用点接种法研究SCAUs8的抗逆性,用Salkowski比色法检测供试菌分泌吲哚乙酸(IAA)的能力。用多位点基因(16S rRNA,atpD,recA,glnⅡ,nodC,nifH)序列分析对供试菌株SCAUs8进行分类地位的确定。【结果】大田试验表明,接种大豆根瘤菌SCAUs8后,大豆植株的产量、鲜重、干重等指标明显高于不接种对照(CK)处理,其中大豆植株产量比不接种CK增产21.4%?29.7%,其差异达显著水平。对供试菌株SCAUs8进行的耐酸碱性、耐盐性、生长温度范围以及分泌IAA能力测定的结果表明,供试菌株SCAUs8能在ph 5.0?10.0正常生长,可耐受NaCl浓度为0.5%,生长温度范围是10?40 °C,能分泌IAA。综合16S rRNA、atpD、recA、glnⅡ、nodC、nifH基因的序列分析,发现供试菌株SCAUs8与Bradyrhizobium diazoefficiens USDA110T相似性高达100%。【结论】供试菌株SCAUs8是与四川主栽大豆品种共生匹配性较好的广谱菌株。该菌株耐盐性较差,但具有较强的耐酸碱性、较宽的生长温度范围及分泌IAA的能力。系统发育研究将供试菌株SCAUs8确定为B. diazoeffciens。

    • 一株扩展青霉拮抗菌的分离、鉴定及抑菌活性物质

      2016, 43(8):1715-1724.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662

      摘要 (1353) HTML (596) PDF 619.84 K (18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筛选有效抑制扩展青霉(Penicillium expansum)的拮抗菌,并鉴定其所产抑菌物质的主要种类及相对含量。【方法】从苹果表面分离到拮抗扩展青霉的菌株BA-16,经形态学、生理生化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该菌进行鉴定;根据已知脂肽类抗生素合成相关基因序列设计3对特异性引物对菌株BA-16进行检测,对PCR产物克隆、测序和BLAST分析,采用酸沉淀法从菌株发酵液中制备出抑菌物质粗提液,对活性粗提物进行HPLC和MALDI-TOF-MS分析。【结果】经鉴定,BA-16被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所得PCR产物经测序和BLAST分析,证实BA-16带有sfp和fenB基因。HPLC和MS结果显示菌株发酵液中含有Fengycin和Surfactin两种脂肽类产物,Fengycin是拮抗扩展青霉的主要因素。【结论】本研究对于苹果采后青霉病的生物防治具有良好的应用开发前景。

    • >食品微生物学
    • 内蒙古锡林郭勒牧区发酵乳制品抗生素抗性基因多样性

      2016, 43(8):1725-1731.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639

      摘要 (1365) HTML (719) PDF 1.20 M (20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锡林郭勒牧区发酵乳制品中的常见抗生素抗性基因丰度,揭示抗生素在当地的使用情况以及抗性基因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污染程度,为后续探索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来源、传播和扩散机制提供一定的数据基础。【方法】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q-PCR)对采集自内蒙古锡林郭勒牧区的6份传统发酵酸牛乳和5份酸马乳中的抗生素抗性基因进行绝对定量分析。【结果】22种常见抗性基因均有检出,绝对含量范围在(1.028±0.338)?(8.648±0.087) lg(copies/mL)之间。通过对比酸牛乳和酸马乳样品发现,前者红霉素类(ermB)、链霉素类(strA、strB)、万古霉素类(gyrA)、四环素类(tetO)、氟喹诺酮类(yidy)、氯霉素类(cat)抗性基因丰度显著高于后者(P<0.05),其余15种常见抗性基因丰度在两组样品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发酵乳制品可能是潜在的抗性基因储存库,有必要对上市的发酵乳制品从表型和基因水平进行抗生素抗性分析。

    • ILV2基因缺失对啤酒酵母生长与双乙酰代谢的影响

      2016, 43(8):1732-1738.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676

      摘要 (1231) HTML (701) PDF 1.06 M (17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旨在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降低啤酒发酵液中双乙酰含量,改善啤酒感官质量。【方法】以酿酒酵母S2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为出发菌株,通过同源重组敲除四倍体啤酒酵母α-乙酰乳酸合成酶部分基因(ILV2),构建缺失一个和两个ILV2等位基因的突变株QI2-1和QI2-2,并进行啤酒发酵实验。【结果】ILV2基因的缺失,会导致菌株初始生长速率的降低。其中QI2-2较为明显,12 h时,突变株与出发菌株的生长速率达到一致。啤酒发酵结果表明,与出发菌株相比,突变株QI2-1双乙酰峰值与双乙酰最终含量分别降低17.50%和17.83%,而QI2-2分别降低51.67%和45.65%。其他啤酒指标如酒精度、发酵度、残糖和风味物质等略有变化,但都在优质啤酒指标范围内,符合啤酒发酵的质量要求。【结论】通过同源重组敲除部分ILV2基因和选育低产双乙酰菌株是降低啤酒双乙酰含量、提高啤酒质量的有效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 >兽医微生物学
    • 普氏蹄蝠胃肠道菌群的多样性

      2016, 43(8):1739-1745.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654

      摘要 (1312) HTML (523) PDF 838.24 K (22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普氏蹄蝠(Hipposideros pratti)胃肠道菌群多样性及致病菌的种类。【方法】采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通过对16S rRNA基因V1?V2区基因进行测序,研究普氏蹄蝠胃肠道细菌的群落组成。应用MG-RAST V3.3.6分析和统计样品序列和操作分类单元(OTU)数目,分析胃肠道菌群物种丰度,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从普氏蹄蝠胃和肠道中分别获得144 998条和275 274条原始序列以及48 332条和91 758条有效序列,分属于894个和756个操作分类单元。胃中菌群丰度指数Chao指数(1 490)和ACE指数(2 221)分别低于肠道菌群的Chao指数(2 051)和ACE指数(3 556);Shannon多样性指数(2.405)低于肠道(2.407);Simpson多样性指数(0.168)高于肠道(0.151)。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胃肠中的细菌主要分布在6个门,均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 (胃中占56.4%,肠中占46.0%)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 (胃中占40.7%,肠中占49.2%)为优势菌门。胃肠道中丰度在0.1%以上的属有24个,胃中优势类群为乳球菌属(Lactococcus)和哈夫尼菌属(Hafnia),分别占整个菌群的26.1%和21.0%;肠道中优势类群为肠球菌属(Enterococcus)和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分别占整个菌群的15.2%和12.7%。普氏蹄蝠胃肠道中的优势菌群均为人类的致病菌或者条件致病菌。【结论】普氏蹄蝠携带有大量人类致病菌。因此,应注意防止向人类传播。

    • 表达EGFP报告基因口蹄疫病毒亚基因组复制子的构建

      2016, 43(8):1746-1752.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673

      摘要 (1336) HTML (598) PDF 892.60 K (17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构建含有EGFP报告基因的口蹄疫病毒(FMDV)亚基因组复制子系统。【方法】利用融合PCR方法,将EGFP报告基因替换O型FMDV全长cDNA克隆中的前导蛋白Lb和结构蛋白P1基因,构建含有EGFP报告基因的FMDV亚基因组复制子FMDV-EGFP。复制子质粒连续转化、测序检验复制子载体的稳定性。Not I线性化的复制子FMDV-EGFP用脂质体介导法转染表达T7 RNA聚合酶的BSR/T7细胞后,不同时间段观察EGFP荧光表达情况。转染的细胞用流式、间接免疫荧光、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该复制子载体的自主复制能力和口蹄疫病毒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复制子质粒的连续转化及测序表明报告基因可以稳定存在。FMDV-EGFP复制子转染BSR/T7细胞3 h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能够看到绿色荧光,EGFP荧光信号随着转染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并且荧光信号可持续6 d以上。转染24 h后的细胞流式分析显示转染的细胞中有6.0%发出荧光,说明构建的复制子载体能够有效表达EGFP蛋白。另外,间接免疫荧光、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也检测到该复制子RNA在BSR/T7细胞中能够进行自主复制,并且能够表达病毒的非结构蛋白。【结论】含有EGFP报告基因的FMDV亚基因组复制子的成功构建为进一步研究病毒复制、翻译机制及筛选抗病毒药物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药物微生物学
    • 海南东寨港真红树植物内生放线菌多样性及其抗菌活性

      2016, 43(8):1753-1765.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680

      摘要 (1488) HTML (576) PDF 1.53 M (24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勘探海南东寨港真红树植物内生放线菌多样性,为发现放线菌新物种和新抗生素奠定基础。【方法】样品经表面消毒后粉碎,用10种不同培养基分离放线菌;通过PCR扩增、测定并比对16S rRNA基因序列,开展放线菌多样性分析;通过发酵、萃取等处理方法得到四类样品,包括发酵原液、乙酸乙酯提取液及水层和菌体的丙酮浸泡提取液;采用纸片扩散法对样品进行抗菌活性筛选;基于PCR的基因筛选技术探测活性菌株可能存在的NRPS、PKS I、PKS II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结果】经形态特征排重,从14种真红树植物样品中共得到放线菌146株,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表明它们分布于13个科18个属,其中链霉菌属为优势菌属,菌株S3Cf-2和S3Af-1的16S rRNA基因序列分别与有效发表菌株Couchioplanes caeruleus DSM44103T (X93202)和Microlunatus terrae BS6T (JF806519)的相似率最高,分别为97.45%和97.43%,可能为新物种。对其中46株放线菌发酵样品的抗菌活性检测表明,40株具有抗菌活性,总阳性率为86.96%;活性菌株中,38株菌存在至少一种所探测的生物合成基因簇,阳性率为95%,其中14株同时具有所探测的3种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结论】海南东寨港真红树植物中存在多样性丰富的药用放线菌资源,具有从中发现放线菌新物种及新抗生素的潜力。

    • >医学微生物学
    • 3种蒙药复方对致病性Escherichia coli O1的抑菌机理及对小鼠的保护率

      2016, 43(8):1766-1773.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657

      摘要 (1198) HTML (402) PDF 683.60 K (16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3种蒙药复方对致病性Escherichia coli O1的抑菌机理及对感染E. coli O1小鼠的保护率。【方法】分别采用酶标比浊法、微生物粘附法、试剂盒法和邻硝基苯β-D-半乳吡喃糖苷(ONPG)法测定3种蒙药复方对E. coli O1生长曲线、细胞表面疏水性、细胞壁及细胞膜渗透性的影响。同时,采用人工感染小鼠法测定其对小鼠的保护率。【结果】3种蒙药复方均能不同程度地抑制致病性E. coli O1,且对人工感染E. coli O1的小鼠有保护作用,其中蒙药复方Ⅲ的保护率与环丙沙星相当,均达到50%;7味单药组成的蒙药复方Ⅲ水煎剂作用于E. coli O1细胞时,首先改变其表面疏水性,其次随作用时间的延长破坏其细胞壁的完整性,进而破坏细胞膜并改变其通透性,最终导致细胞结构的破坏,从而起到抑制作用。【结论】蒙药复方Ⅲ的体内外抑菌效果最佳,其效果与抗生素环丙沙星相当。

    • 黄芩苷对阪崎克罗诺杆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

      2016, 43(8):1774-1784.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644

      摘要 (1675) HTML (621) PDF 559.35 K (21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黄芩苷对阪崎克罗诺杆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XTT法评价黄芩苷对阪崎克罗诺杆菌起始粘附性及生物膜内细菌细胞活性的影响,并且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检测了阪崎克罗诺杆菌生物膜相关基因glpQ、nlpD、gsiB、deoB、luxS、sdiA的表达水平。【结果】黄芩苷对阪崎克罗诺杆菌的抑制效果呈剂量依赖型。黄芩苷对阪崎克罗诺杆菌的MIC80值为1 024 mg/L,该浓度的黄芩苷对阪崎克罗诺杆菌BAA-894和IQCC10423菌株生物膜的抑制率分别为83.7%和53.2%。浓度为2 048 mg/L的黄芩苷能够通过降低阪崎克罗诺杆菌的粘附性来抑制新生物膜的形成。另外,实时定量PCR结果表明黄芩苷可能通过下调阪崎克罗诺杆菌生物膜相关基因的表达来抑制其生物膜的形成。【结论】黄芩苷有可能被作为抗菌剂以预防和灭活阪崎克罗诺杆菌生物膜。

    • >简报
    • 青藏高原垂穗披碱草青贮饲料中乳酸菌的多样性及低温发酵菌株的筛选

      2016, 43(8):1785-1794.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611

      摘要 (1479) HTML (529) PDF 2.51 M (17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青藏高原垂穗披碱草青贮饲料中乳酸菌的多样性,筛选在低温条件下(10、15和25 °C)生长性能较好的优良菌株。【方法】将垂穗披碱草青贮饲料中分离纯化的乳酸菌进行形态特征观察及16S rRNA基因测序鉴定;用MRS液体培养基在10、15和25 °C条件下分离、初筛乳酸菌,选取高吸光度值的菌株作为优势菌株。用绿汁发酵液在10、15和25 °C条件下培养测定其pH值,选取低pH值菌株作为优势菌株,并综合MRS培养基筛选结果确定优良菌株。【结果】从不同温度和发酵阶段的垂穗披碱草青贮饲料中共分离得到108个乳酸菌菌株,它们分属于6个属、18个种。其中,清酒乳杆菌LS-24在15 °C条件下发酵液pH值显著降低(P<0.05),戊糖片球菌PP-63在发酵初期生长速度较快,植物乳杆菌LP-21在15 °C条件下发酵液pH值降至3.9且有最大活菌数。【结论】在青藏高原垂穗披碱草青贮饲料中发现的乳酸菌属基本涵盖了前人在常温青贮饲料中发现的所有属,但种数略少;在108株菌中,清酒乳杆菌LS-24、戊糖片球菌PP-63和植物乳杆菌LP-21在低温条件下均表现出较好的繁殖和发酵特性,可作为青贮饲料低温发酵的备选菌株。

    • 梅毒螺旋体Tp92蛋白B细胞表位的预测与鉴定

      2016, 43(8):1795-1799.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624

      摘要 (1359) HTML (562) PDF 445.32 K (19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预测和鉴定梅毒螺旋体(Tp) Tp92蛋白的B细胞表位,为深入探讨这些表位在梅毒表位疫苗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Mobyle、ABCpred和IEDB在线软件综合分析预测Tp92蛋白的B细胞表位,人工合成6条表位多肽,以梅毒患者/感染兔血清(同时设健康人/兔血清对照)为标本,用间接ELISA法鉴定预测Tp92蛋白B细胞表位的免疫反应性。【结果】软件预测显示,Tp92蛋白的P1 (24-39AA)、P2 (332-347AA)、P3 (520-536AA)、P4 (575-588AA)、P5 (103-118AA)、P6 (694-712AA)氨基酸序列可能为其B细胞表位。间接ELISA分析表明,预测的P1、P3、P5和P6均与梅毒患者/感染兔血清呈阳性反应,而与健康人/兔血清不反应。【结论】本研究初步得出以下结论:P1、P3、P5和P6均为Tp92蛋白潜在的特异性B细胞表位,尤其是P3和P6免疫反应性最强。

    • >专论与综述
    • 细菌中倍半萜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

      2016, 43(8):1800-1813.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606

      摘要 (1749) HTML (729) PDF 4.85 M (25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萜类化合物是一大类小分子天然产物,在生物体内扮演重要的角色。植物和真菌中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已被广泛研究,但是在真核生物中克隆或改造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还有较大难度。许多细菌同样可以产生萜类化合物。在过去十多年间细菌萜类合酶的研究进展为我们对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理解做出了显著的贡献。这里我们主要关注细菌中合成的倍半萜化合物,概述其化学结构、倍半萜合酶对法尼基焦磷酸环化的机制、后修饰酶特别是氧化还原酶所参与的后修饰、代谢调控以及合成途径中尚未解决的问题等。

    • 微生物遗传转化筛选标记及其生物安全性的研究进展

      2016, 43(8):1814-1821.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618

      摘要 (1413) HTML (669) PDF 608.65 K (23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分子生物技术中,筛选标记基因是遗传转化载体所必备的基本元件之一,其主要功能是在基因操作中进行目标克隆的筛选,以及在应用过程中通过选择压力维持基因重组性状。抗药基因是微生物遗传转化中常用的筛选标记,大肠杆菌载体和一般穿梭载体中通常带有抗药基因。带有抗药基因的工程菌可以被广泛地应用于酶和有机化学品的发酵生产,因为工业发酵过程是在封闭系统中进行的,并且最终产品需要经过提炼。但是当人们需要用基因改良的菌株进行食品和饲料加工、环境修复、病虫害生物防治时,抗药基因类筛选标记应该被禁止使用。因此,发展生物安全性筛选标记成为遗传转化技术推广应用中的一个技术关键。本文介绍常用作筛选标记的抗药基因,以及针对抗药基因的安全性问题而发展的无选择标记的遗传转化技术及生物安全性筛选标记的基因工程技术。葡萄糖胺合成酶基因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型生物安全性筛选标记,它弥补了其他营养缺陷互补型和功能附加型筛选标记的缺陷,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细菌sRNA与群体感应系统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2016, 43(8):1822-1828.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725

      摘要 (1436) HTML (564) PDF 454.83 K (25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细菌sRNA是一类长度在40?500 nt之间的非编码RNA,在细菌细胞感应外界环境压力变化、控制基因表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细菌sRNA与群体感应系统相互作用在调控基因表达方面的研究进展,对揭示细菌错综复杂的代谢调控过程,以及了解细菌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肠道沙门氏菌O-抗原多糖的研究进展

      2016, 43(8):1829-1835.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804

      摘要 (1373) HTML (539) PDF 737.42 K (29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O-抗原是由多糖重复单元组成的多聚糖,表达于细菌的外膜,具有多样性,是划分沙门菌血清型的重要依据。O-抗原多糖由多基因协同作用而合成,这些基因在沙门菌基因组上成簇存在,形成O-抗原基因簇。O-抗原多糖也是重要的毒力因子,在沙门菌入侵宿主、体内存活、定殖等致病过程中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此外,O-抗原还是沙门菌主要的保护性抗原,能激发宿主产生高水平抗体并发挥免疫保护作用,成为疫苗研究的靶点。本文综述O-抗原多糖的基因结构和合成、生物学功能及其在疫苗研制中的应用与前景。

    • 丛枝菌根真菌物种多样性研究进展

      2016, 43(8):1836-1843.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627

      摘要 (1589) HTML (749) PDF 457.96 K (32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在不同生态系统均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其多样性能够为AMF物种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AMF不能被离体纯培养以及自身的高变异性等因素严重阻碍了对其进行深入研究,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改进,尤其是新一代测序技术的运用,极大加速了人们对AMF物种多样性的认识。本文主要从AMF分类系统、不同宿主植物和不同生境中的AMF物种多样性及AMF物种多样性研究方法(包括形态鉴定、Sanger测序和高通量测序)方面介绍AMF物种多样性研究进展,并且探讨AMF物种多样性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在今后AMF物种多样性研究中不仅要注重运用新的研究手段,还应该着重解决AMF不能离体纯培养的问题。

    • 抗生素耐药基因在畜禽粪便-土壤系统中的分布、扩散及检测方法

      2016, 43(8):1844-1853.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872

      摘要 (1465) HTML (808) PDF 503.40 K (23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抗生素耐药基因作为一种新型的环境污染物已引起研究者的高度关注。畜禽养殖业长期将抗生素添加到饲料中,在促进动物生长、预防和治疗动物疾病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这些抗生素大多数不能被动物完全吸收,在动物肠道中诱导出耐抗生素细菌和抗生素耐药基因,并随着粪便排出体外。畜禽粪便作为重要的抗生素、耐抗生素细菌和抗生素耐药基因储存库,通过堆粪、施肥等农业活动进入土壤环境中,可刺激土壤中耐抗生素细菌和抗生素耐药基因的富集。耐药基因借助于基因水平转移等方式在土壤介质中进一步传播扩散,甚至进入植物中随食物链传播,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为了正确评估抗生素耐药基因的生态风险,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系统阐述了畜禽粪便-土壤系统中抗生素耐药基因的来源、分布及扩散机制,同时探讨了细菌耐药性的主要研究方法,指出堆肥化处理仍是目前去除抗生素耐药基因的主要手段,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 >高校教改纵横
    • 应用生物信息学的系统化综合性教学改革实践

      2016, 43(8):1854-1862.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60335

      摘要 (1681) HTML (617) PDF 2.58 M (17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信息时代由于信息量巨大,传统的生物学讲学模式易导致知识片段化和浅表化等问题,从而显得乏味。应用生物信息学由于具有在实践中串并联相关知识点的特征,可成为转变这些问题的重要利器。为利用好这把利器,本文探讨了应用生物信息学课程的系统化综合性教学改革。论文从教学内容系统性布局(课程定位、内容结构和教学手段)和综合解析优秀科普视频中趣味性生物学问题两方面,图文并茂地展示了改革实践。实践中学生们受益匪浅。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认知的系统性与深度提高、思维模式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学习兴趣热情提升、克服困难的勇气与自信心增强、自主设计与创新能力提升等。信息时代的生命科学已由传统的实验性科学转变为由思维分析主导的实验设计兼由设计主导的实验论证性科学,而应用生物信息学课程正是训练信息时代相关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论文实施的系统化综合性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值得借鉴与交流。

本期文章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