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微学术

微生物学通报

  • 2016年第43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43(2)封面

      2016, 43(2).

      摘要 (1132) HTML (0) PDF 23.77 M (12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43(2)目录

      2016, 43(2).

      摘要 (1103) HTML (0) PDF 2.27 M (13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主编点评
    • 一株具有工业化生产DHA前景的破囊壶菌

      2016, 43(2):456-456.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68002

      摘要 (1494) HTML (0) PDF 217.25 K (17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主编点评文章
    • 高产DHA破囊壶菌Aurantiochytrium sp. PKU#SW7诱变株的筛选

      2016, 43(2):457-464.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240

      摘要 (1556) HTML (0) PDF 842.68 K (24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野生菌株Aurantiochytrium sp. PKU#SW7诱变育种,筛选高产DHA突变株。【方法】采用UV诱变和化学药物胁迫筛选方式,以菌株的生物量、油脂产量、DHA产量作为筛选指标,获得高产DHA突变株。【结果】经鉴定获得一株DHA高产突变株PKU#PM003,该菌株传代4次后仍保持较好的遗传稳定性。摇瓶发酵后,PKU#PM003生物量产量高达6.62 g/L,比原始菌株5.95 g/L提高了11.26%,脂肪酸含量高达4.01 g/L,比原始菌株3.18 g/L提高了26.1%,DHA在脂肪酸中所占比例由29.97%增加到33.43%,产量提高了41.01%,油脂突变效果显著。【结论】突变株PKU#PM003可作为性状优良的工业化发酵生产菌种,并在DHA产量提升上仍具有巨大的空间。

    • >回顾点评
    • 脱水污泥中脱色偶氮燃料功能菌

      2016, 43(2):465-466.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69002

      摘要 (118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工业微生物学
    • 超低渗油藏微生物吞吐技术的矿场试验

      2016, 43(2):241-253.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380

      摘要 (1562) HTML (333) PDF 1.01 M (21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对渭北低渗油藏内源微生物的研究,考察分离纯化的内源解烃菌产生表面活性剂和降解原油的能力、岩心驱替增油效率,同时验证其在超低渗油田单井吞吐矿场实验的应用效果,探讨微生物采油技术在超低渗油田提高采收率的工艺和可行性。【方法】采集超低渗油藏的油水样,应用油平板进行产表面活性剂解烃菌的分离,通过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种属鉴定,评价其油藏环境适应性,利用内源-外源功能微生物复配体系进行原油降解,在填砂管和岩心物模上进行驱油实验,将优化好的微生物复配体系应用于现场实施单井吞吐工艺的实验。【结果】从渭北某区块超低渗油藏的原油样品中分离得到一株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命名为WB-001。该菌株可使发酵液的表面张力降至29.04 mN/m,使渭北原油蜡质含量降至8.48%。填砂管实验表明WB-001与外源枯草芽胞杆菌OPUS-HOB-001 (Bacillus subtilis)复配后,驱油效率较单纯水驱提高了9.72%;岩心驱替实验较水驱提高12.54%。微生物单井吞吐措施后,平均日产油由措施前的0.42 t增加到0.89 t,累计增油44.47 t;原油降粘率为11.70%,降凝率为9.41%,采出水表面张力降低幅度为18.93%。【结论】通过详细的室内评估和成功的矿场实验,证明微生物采油技术在超低渗油藏有一定的应用可行性,并为后续规模化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物质基础,为超低渗油田的高效精细开发探索一条新的途径。

    • >环境微生物学
    • ARDRA分型测定刺参养殖环境中蛭弧菌多样性

      2016, 43(2):254-261.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389

      摘要 (1504) HTML (308) PDF 1012.26 K (19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刺参养殖环境中蛭弧菌类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组成特征。【方法】对刺参养殖用水进行过滤,获得微生物并提取其总DNA,分别采用两对特异性引物Per和Bac扩增蛭弧菌类微生物相应的16S rRNA基因目的片段。通过核糖体DNA扩增片段限制性内切酶分析(ARDRA)方法,使用Hae Ⅲ和Msp Ⅰ,双酶切各60个目的基因的单克隆,选不同条带克隆进行测序并对测序结果的多重序列分析比对。【结果】确定两对引物分别存在8和9种碱基差异序列,均属于噬菌弧菌属,分属于3个类群中。类群Ⅰ、Ⅱ为优势类群,且均为已知类群,类群Ⅲ为潜在的新类群;Per1 (KP214541)和Bac44 (KP214551)代表菌株分别为优势种。【结论】刺参养殖环境中蛭弧菌具有较高的多样性,包括已知类型和未知类型的蛭弧菌;可进一步进行蛭弧菌的分离、培养,用于刺参养殖中病害防治研究。

    • 纳米氧化铈作用下活性污泥胞外聚合物及溶解性微生物产物特性

      2016, 43(2):262-269.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703

      摘要 (1537) HTML (319) PDF 1.84 M (26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纳米氧化铈作为一种应用普遍的人工纳米材料,其生物毒性和环境效应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尝试从微生物代谢产物的角度,解读纳米氧化铈对活性污泥微生物的影响规律和过程。【方法】在实验室活性污泥系统中投加不同质量浓度纳米氧化铈,研究纳米氧化铈短期作用下微生物胞外聚合物(EPS)和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MP)这两类主要的微生物代谢产物含量和组分的变化规律。【结果】短期作用下,EPS和SMP的总量都随着纳米氧化铈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低浓度纳米CeO2不会导致活性污泥中松散型胞外聚合物(LB-EPS)、紧密型胞外聚合物(TB-EPS)含量和组分的显著改变。高浓度纳米CeO2 (25 mg/L以上)作用下TB-EPS含量和组分不受影响,而LB-EPS中多糖和蛋白质为抵抗纳米CeO2毒性而增多。EPS分层组分含量显著提高,且LB-EPS的增幅显著高于TB-EPS增幅。当纳米氧化铈浓度为50 mg/L时,相较于空白对照组,蛋白质和多糖增幅分别达到35.18%和46.57%。当纳米氧化铈超过25 mg/L以上时,SMP不仅出现蛋白质,多糖和腐殖酸的含量也明显增加。【结论】SMP中蛋白质的产生,可能会与纳米材料相结合,以减小纳米材料的毒性。当纳米氧化铈浓度较低时,EPS的吸附作用会抵制其进入细胞内,当纳米氧化铈浓度较高时,刺激细胞产生更多EPS吸附纳米CeO2,形成更厚的外部屏障层保护细胞。EPS和SMP的共同作用,构成了微生物细胞对纳米CeO2的毒性抵抗机制。

    • 氨氮和硝酸盐氮对沙雷氏菌S2还原Cr(Ⅵ)能力的影响

      2016, 43(2):270-278.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160

      摘要 (1424) HTML (370) PDF 912.44 K (18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氨氮(AN)与硝酸盐氮(NN)对沙雷氏菌S2还原Cr(Ⅵ)能力的影响。【方法】在实验室中模拟常见的环境中氮污染,S2在含Cr(Ⅵ)培养的同时在培养体系中加入不同剂量的AN或/和NN,每隔一定时间测定培养体系的菌量(A600)、Cr(Ⅵ)还原率、AN含量、NN含量。【结果】低、中浓度AN能缓解Cr(Ⅵ)对S2生长的抑制作用;高浓度NN和AN可加快S2的衰亡。AN独立作用时,各组间Cr(Ⅵ)去除率和氨氮含量无显著关联。NN独立作用时,S2的Cr(Ⅵ)去除率在低浓度组降低10.0%以上(P<0.05),在高浓度组增高7.1% (P<0.05);S2能在4 h内使200 mg/L的NN降至对照组水平。双氮联合作用时,低浓度组对菌株除Cr(Ⅵ)能力的影响与AN单独作用类似,而高浓度组则类似NN单独作用。【结论】AN的存在对S2的Cr(Ⅵ)还原能力无明显影响,NN浓度高低对S2的Cr(Ⅵ)还原能力有不同影响,S2具有很强的除NN能力,可同时去除环境中Cr(Ⅵ)和硝酸盐氮污染。

    • 球形红细菌厌氧降解2,4-二硝基甲苯(英文)

      2016, 43(2):279-284.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346

      摘要 (1336) HTML (335) PDF 362.14 K (19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环境条件对2,4-二硝基甲苯(2,4-DNT)生物降解的影响。【方法】采用光合细菌球形红细菌在温度为30 °C的光照培养箱中厌氧降解2,4-DNT,并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其浓度。【结果】去除2,4-DNT的最佳条件是初始浓度40 mg/L、初始pH 7.0和接种量15%。另外,2,4-DNT在菌体延滞期被细胞吸收,然后在指数期作为碳源被降解。2,4-DNT的去除率在72 h达到98.8%。从液相色谱图中观察到有2种中间代谢产物,但在120 h内产物被逐渐降解。2,4-DNT的去除动力学符合一级速率模型。【结论】不同条件下2,4-DNT的去除率表明球形红细菌能有效降解2,4-DNT。

    • >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
    • 疏绵状嗜热丝孢菌外切β-葡聚糖酶的基因克隆与酶学特征

      2016, 43(2):285-291.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373

      摘要 (1474) HTML (345) PDF 1.16 M (24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疏绵状嗜热丝孢菌是一种嗜热丝状真菌,具有合成与分泌多种耐热酶的能力,从中找寻酶活高、耐热性能优良的β-葡聚糖酶。【方法】对疏绵状嗜热丝孢菌其中一个外切β-葡聚糖酶的编码基因glnB进行克隆,并在毕赤酵母GS115中表达。【结果】在摇瓶水平上重组菌的产酶活为11.5 U/mL,重组酶在SDS-PAGE中的大小约为48 kD。重组GlnB最适作用温度为65 °C,最适作用pH为5.0;在低于50 °C或pH 3.0?10.0之间具有良好稳定性。重组酶水解海带三糖,首先生成单糖和二糖,延长酶作用时间,可以进一步将其中的二糖部分水解为单糖。【结论】疏绵状嗜热丝孢菌来源的重组酶GlnB为外切β-葡聚糖酶,具有较好的耐热性能和pH稳定性。

    • 密码子优化后的柞蚕溶菌酶在酵母中的表达及活性测定

      2016, 43(2):292-300.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207

      摘要 (1482) HTML (467) PDF 2.91 M (19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提高柞蚕溶菌酶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量,对柞蚕溶菌酶活性进行测定。【方法】根据毕赤酵母密码子偏爱性对柞蚕溶菌酶基因进行优化,并在目的基因3′端加上6个组氨酸标签,优化后的基因克隆至表达pPIC9K载体中,并通过电转化的方法导入毕赤酵母GS115中。利用不同浓度梯度的G418进行高拷贝转化子的筛选,经甲醇诱导实现分泌表达。通过硫酸铵盐析、镍柱亲和层析等工艺分离纯化柞蚕溶菌酶,利用琼脂扩散方法测定柞蚕溶菌酶对溶壁微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苍白杆菌及过氧化醋杆菌的抑菌作用,利用比浊法测定酶活大小。【结果】密码子优化后的柞蚕溶菌酶在诱导温度25 °C、甲醇量0.75%和pH 7.0条件下实现了最高表达,表达量达到了2.4 g/L,并且纯化后的柞蚕溶菌酶酶活达到23 970 U/mg。【结论】密码子优化后的柞蚕溶菌酶在毕赤酵母中实现了高效表达,纯化后的柞蚕溶菌酶对溶壁微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苍白杆菌及过氧化醋杆菌均有抑菌作用。

    • >农业微生物学
    • 复合微生物菌剂对重茬苹果园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2016, 43(2):301-309.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339

      摘要 (1422) HTML (361) PDF 1.67 M (25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了解抗重茬复合微生物菌剂对重茬苹果园土壤细菌数量及多样性的影响。【方法】对重茬苹果园土壤进行复合微生物菌剂处理后,采用自动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序列分析方法(Automated ribosomal intergenic spacer analysis,ARISA)对新茬苹果园、重茬苹果园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经复合微生物菌剂处理2年后,重茬果园土壤OTUs总数和Shannon-Weiner指数分别为250和4.44,新茬果园OTUs总数和Shannon-Weiner指数分别为234和3.81,经One-Way ANOSIM法分析得到二者差异系数P分别为0.108 3和0.084 3。另外,重茬园和新茬园共享核心OTUs有89个,二者的Jaccard群落相似性系数为0.47,相似程度中等。【结论】复合微生物菌剂具有提高重茬果园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促进重茬苹果园土壤微生物生态系统恢复的作用。

    • 分离自茯砖茶的真菌菌株MJAU EC021的鉴定及培养过程中生理特性

      2016, 43(2):310-321.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310

      摘要 (1631) HTML (293) PDF 2.71 M (20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从茯砖茶样中分离纯化得到生长优势菌株,研究其液体培养时的生理生化特性,为茯砖茶实际生产提供依据。【方法】用PDA平板稀释涂布法从茯砖茶中分离纯化菌株。采用常规真菌发酵培养方法,单因素筛选其培养条件,再利用响应面法优化最优培养条件,测定冠突散囊菌发酵液中还原糖、多酚、胞外酶酶活及抗氧化的能力。【结果】利用形态学与ITS序列分析鉴定优势菌株MJAU EC021为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最优的培养条件:转速187 r/min,培养时间10 d,培养温度28 °C,冠突散囊菌生物量为21.52 g/L。冠突散囊菌发酵培养过程中4种胞外酶活性均在第10天时达到最大值,第9天时胞外多酚含量达到峰值为0.588 g GAE (没食子酸)/mL;发酵液对1,1-二苯基-2-苦基肼(DPPH)、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达到最大值分别是90%、94%。【结论】真菌菌株MJAU EC021是株冠突散囊菌E. cristatum, 发酵液具有较好的抗氧化能力,是潜在的抗氧化添加剂。

    • 分离自黄瓜的多主棒孢霉不同表型菌株对杀菌剂的敏感性

      2016, 43(2):322-329.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316

      摘要 (1503) HTML (373) PDF 1.86 M (21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对分离自黄瓜的多主棒孢霉不同表型菌株适宜生长温度、产孢量等表型特征和对8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研究,为多主棒孢霉侵染引起的黄瓜叶斑病和茎疫病的化学防治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温度梯度法测定病菌适宜生长温度;采用PDA培养基25 °C黑暗培养5 d和21 d,计测不同表型菌株单位面积产孢量;采用含药平板法测定不同表型菌株对8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分离自黄瓜的多主棒孢霉不同表型菌株适宜生长温度为25?30 °C;在PDA平板25 °C黑暗培养5 d,气生菌丝稀少型菌株cu-4、cu-5即大量产孢,产孢量明显多于气生菌丝丰茂型菌株;在试验浓度下,5个试验菌株对8种杀菌剂的敏感性依次为:代森锰锌>氟硅唑>戊唑醇>苯醚甲环唑>速克灵>百菌清>嘧菌酯>多菌灵。【结论】分离自黄瓜的多主棒孢霉不同表型菌株在适宜生长温度、菌丝生长速度、产孢量及对杀菌剂的敏感性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在试验浓度下,供试菌株对多菌灵和嘧菌酯的敏感性极低(抑制率<40%),这2种杀菌剂已失去对该地区黄瓜褐斑病的防控作用。

    • 苹果根际自毒物质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降解特性研究

      2016, 43(2):330-342.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324

      摘要 (1748) HTML (348) PDF 4.32 M (24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从苹果根际土壤筛选苹果根系自毒物质降解细菌,并探究分离菌株对根皮苷、邻苯二甲酸、对羟基苯甲酸以及焦性没食子酸的降解能力。【方法】分别采用邻苯二甲酸、焦性没食子酸为唯一碳源富集并筛选其降解菌株。通过对分离菌株的生理生化特征测定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采用MEGA 5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行菌株鉴定。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分离菌株对4种自毒物质的降解能力。【结果】共分离5株有降解能力的细菌,编号为BL1、BL2、BL3、BJ1和BJ2,经鉴定BL1为钩虫贪铜菌Cupriavidus necator,BL2为生脂固氮螺菌Azospirillum lipoferum,BL3为氧化烃微杆菌Microbacterium hydrocarbonoxydans,BJ1为Paenibacillus phyllosphaerae,BJ2为Ochrobactrum cytisi。BL1、BL2、BL3菌株对邻苯二甲酸、对羟基苯甲酸、根皮苷、焦性没食子酸的降解率均高于50%。其中BL2菌株的降解效果最好,分别达到66%、72%、84%和84%。【结论】首次发现钩虫贪铜菌、生脂固氮螺菌和氧化烃微杆菌对4种自毒物质均具有很好的降解能力,对缓解自毒物质引起的连作障碍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 >食品微生物学
    • 气相色谱-质谱定量检测水产品腐败菌群体感应DKPs信号分子

      2016, 43(2):343-350.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385

      摘要 (1392) HTML (320) PDF 475.93 K (22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为了分析水产品腐败菌群体感应的新型信号分子二酮哌嗪(DKPs)化合物,建立一种简便、灵敏的气相色谱-质谱(GC-MS)定量检测方法。【方法】通过优化气相色谱和质谱条件、培养基和提取溶剂建立定量检测方法,确定cyclo-(L-Pro-L-Gly)、cyclo-(L-Pro-L-Leu)、cyclo-(L-Leu-L-Leu)和cyclo-(L-Pro-L-Phe) 4种DKPs标准品的特征离子,并检测水产品腐败菌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和波罗的海希瓦氏菌(Shewanella baltica)中的DKPs。【结果】4种DKPs化合物在1?200 mg/L范围内线性良好,检测限为0.06、0.10、0.06和0.04 mg/L,定量限为0.16、0.18、0.14和0.12 mg/L,回收率为51.8%?88.5%,标准偏差为1.4%?8.3%。以LB培养基为细菌培养基,氯仿作为萃取溶剂,检测的DKPs含量较高。两种水产品腐败菌都检测到DKPs活性,主要种类为Cyclo-(L-Pro-L-Leu)和Cyclo-(L-Pro-L-Phe)。随着两种细菌的生长,培养上清中DKPs含量显著增加,在12 h达到最高。【结论】建立了检测细菌DKPs的GC-MS定量方法,具有较高精密度、准确度,能够准确定量分析4种DKPs的含量。为探究水产品特定腐败菌DKPs的调控机制奠定基础。

    • >兽医微生物学
    • 大熊猫肠道芽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部分生物学特性

      2016, 43(2):351-359.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383

      摘要 (1745) HTML (0) PDF 1.16 M (24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大熊猫肠道中芽孢杆菌的种类、纤维素分解能力、抗微生物作用和常用抗生素药物敏感性。【方法】利用芽孢耐高温特性分离菌株,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通过测量芽孢杆菌在刚果红纤维素培养基上的分解圈分析其纤维素分解能力,采用牛津杯法测定芽孢杆菌的抑菌能力,结合软件分析抑菌能力和进化树之间的关系,通过PCR调查芽孢杆菌的抗菌肽分布规律,最后通过药敏试验检测芽孢杆菌是否对常用抗生素敏感。【结果】共分离得到21株芽孢杆菌;进化树显示,这些芽孢杆菌分为6个类别(category);羧甲基纤维素钠水解结果显示,所有菌株均能分解纤维素;大部分芽孢杆菌菌株对3种肠道病原菌有较强的抑制能力,聚类分析表明,菌株的抗菌能力与基于16S rRNA基因的分类有一定的关联性;66.67% (14/21)的菌株中可以检测到2个或3个抗菌肽基因;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菌株整体药物耐受率低,仅为7.54% (19/264),但仍有少数菌株对抗生素耐受。【结论】分离菌株种类丰富,分布平均,且均具有纤维素分解能力。21株菌株都含有抗菌肽基因,代谢产物对3种肠道病原菌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常用抗生素耐受性低,对规范临床用药具有指导性。

    • >微生物育种
    • 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选育L-精氨酸生产菌及发酵条件优化

      2016, 43(2):360-369.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391

      摘要 (1867) HTML (0) PDF 1.39 M (23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技术选育L-精氨酸高产菌株,利用响应面设计探索突变菌株生产L-精氨酸的最佳发酵条件。【方法】采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生物诱变系统对实验室保藏的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GUI089进行系列诱变,选育L-高精氨酸和8-氮鸟嘌呤抗性菌株。在单因子实验的基础上,应用Plackett-Burman设计从7个因素中筛选出对L-精氨酸合成具有显著效应的(NH4)2SO4、葡萄糖和尿素3个因素。基于上述结果,进一步采用响应面设计优化出主要影响因素的最佳参数水平。【结果】经过一系列的诱变和筛选,选育出一株L-高精氨酸(15 g/L)和8-氮鸟嘌呤(0.7 g/L)抗性菌株,并将此菌株命名为C. glutamicum ARG 3-16。此菌株的L-精氨酸产量比出发菌株提高了49.79%,且发酵液中杂酸的浓度明显降低,特别是L-脯氨酸、L-谷氨酸和L-缬氨酸。在经响应面优化后的最佳发酵条件下,L-精氨酸的产量达到39.72±0.75 g/L,比优化前提高了10.49%。【结论】通过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技术成功选育出一株L-精氨酸高产菌株,利用响应面法有效地优化了发酵条件,实验结果表明突变株ARG 3-16具有潜在的生产应用价值。

    • 利用转录调控因子Bas1p和Bas2p协同作用提高酿酒酵母cAMP产量的研究

      2016, 43(2):370-378.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128

      摘要 (1530) HTML (0) PDF 1.44 M (18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转录调控因子Bas1p和Bas2p协同作用对重组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胞外cAMP产生的影响,初步优化发酵培养基。【方法】通过共整合表达策略,在cAMP产生菌酿酒酵母G5中超表达Bas1p和Bas2p,摇瓶发酵实验考察了Bas1p和Bas2p协同作用对菌株生长及胞外cAMP产生的影响,进一步考察了酵母粉和蛋白胨含量及前体物腺嘌呤对菌株生长和cAMP产生的影响。【结果】超表达Bas1p和Bas2p使菌株在1×YP培养基中发酵120 h时的cAMP产量较出发菌株提高51.4%,达到2 253.8 μmol/L;将1×YP中的酵母粉和蛋白胨含量翻倍(即2×YP培养基)发酵120 h时的cAMP产量提高至4 450.4 μmol/L;在2×YP培养基中添加0.5 g/L浓度的腺嘌呤时,cAMP产量进一步提高至5 314.3 μmol/L。【结论】强化Bas1p和Bas2p的协同作用及相应地优化培养基组分有助于酿酒酵母胞外cAMP生产。

    • >药物微生物学
    • 一蚁巢中束梗孢类昆虫病原真菌的多型现象II.隐存的一个多头束霉新种,蚁生多头束霉

      2016, 43(2):379-385.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379

      摘要 (1965) HTML (0) PDF 2.30 M (25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明在一个猛蚁Ponera sp.蚁巢罹病兵蚁上的一株束梗孢类昆虫病原真菌的分类地位。【方法】主要基于表型特征(特别是营养来源)结合分子系统学及拆分网络的组合分析。【结果】通过表型特征比较,菌株GZAC XCH-ant-710以寄主为蚂蚁、较小的瓶梗(11.9?16.2) μm× 1.1 μm和分生孢子(2.2?4.3) μm×1.1 μm与其他几种寄生昆虫的多头束霉已知种相区别。【结论】基于表型特征(特别是营养来源)与种的界定及进化关系的理论支持,及多途径的组合分析揭示,菌株GZAC XCH-ant-710是多头束霉属一新成员,蚁生多头束霉Tilachlidium poneraticum。

    • >医学微生物学
    • 钩状木霉生物合成纳米银及其杀菌性能

      2016, 43(2):386-393.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328

      摘要 (1590) HTML (0) PDF 1.49 M (23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以钩状木霉为微生物材料合成纳米银粒子,并对其杀菌性能进行测定。【方法】将钩状木霉与2 mmol/L的AgNO3溶液混合暗培养合成纳米银,采用UV-vis、XRD和TEM等方法对纳米银进行表征;利用原子吸收光谱仪和热重分析仪测定并计算银离子的转化率和纳米银的产率;以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为受试菌株检测纳米银的杀菌性能。【结果】钩状木霉与硝酸银混合的培养液颜色为红褐色,UV-vis图谱显示在420 nm左右出现了强的吸收峰;XRD图谱出现了4个特征性衍射峰,分别对应纳米银的4个晶面;TEM照片可以看出纳米银多数为球形,具有单分散性;粒度分布仪显示纳米银具有很窄的粒径分布,在1?13 nm之间,平均粒径为6.69 nm;根据原子光谱吸收仪测定的结果得到银的转化率为84.41%,根据热重分析结果得到纳米银的产率为67.12%;纳米银对大肠杆菌的MBC为10 mg/L,MIC为7 mg/L;对枯草芽孢杆菌的MBC为5 mg/L,MIC为4 mg/L。【结论】钩状木霉与AgNO3溶液混合培养可以合成纳米银。合成的纳米银大小均匀,粒径小且分布很窄,具有面心立方结构,是纯净的,产率约为67.12%;纳米银对枯草芽孢杆菌的致死效果好于对大肠杆菌的致死效果。

    • >专论与综述
    • 植物与病原菌互作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2016, 43(2):394-402.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315

      摘要 (1665) HTML (0) PDF 685.09 K (36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蛋白质组学作为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在阐述基因功能、了解生命现象和本质的分子机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植物蛋白质组学作为蛋白质组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尤其是探索植物与病原菌互作机制是其中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就多年来植物与真菌、病毒、细菌互作的蛋白质组学研究做一综述,并对当前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理论基础。

    • >高校教改纵横
    • 浅谈案例教学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6, 43(2):403-409.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302

      摘要 (1545) HTML (0) PDF 1.03 M (24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案例教学法因其目的性、针对性和时效性强的特点,越来越多地运用于高校课堂教学。在微生物学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引入相关内容如经典实验、社会热点、科学史实等作为案例。通过课前精心选编案例、课堂上有效引导学生,教师能够充分发挥案例教学在培养学生发现、认识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启发科学思维等方面的作用。与此同时,教师应避免案例教学流于形式等问题。

    • 由任务驱动的团队自主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微生物学课程中的探索和实践

      2016, 43(2):410-416.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396

      摘要 (1431) HTML (0) PDF 500.76 K (18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合作学习能力,在微生物学教学中,采取由任务驱动的团队自主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该模式以任务为主线,把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隐含在任务之中;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主体利用学习资源,通过个人自主学习及团队合作学习来建构知识和提升能力。三轮教学实践表明,由任务驱动的团队自主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也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 高职医学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016, 43(2):417-423.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985

      摘要 (1517) HTML (0) PDF 522.50 K (22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当前高职医学检验专业文理兼招、学生基础薄弱的实际情况,在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教学中,以微生物检验岗位工作任务为引领,以强化技能训练为主导,课程设计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技术应用及单元实训四大模块,将微生物学理论知识融合于技能训练项目之中,构建“串行体系”结构的课程体系,部分实验内容采用学生自主设计,并且教学方法多措并举,考核方式多元化。结果表明:通过课程改革与实践,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教学效果明显。

    • >生物实验室
    • 内参基因加标法定量土壤微生物目标基因绝对拷贝数

      2016, 43(2):424-433.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702

      摘要 (1685) HTML (0) PDF 1.33 M (33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土壤微生物目标基因进行绝对定量,其定量结果的准确性容易受到DNA提取得率以及腐殖酸抑制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内参基因加标法,利用构建的突变质粒DNA,对供试水稻土壤样品中的微生物16S rRNA目标基因的绝对拷贝数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用来表征该样品中细菌群落总体丰度。在定量前通过双向引物扩增方法验证突变质粒中的内参基因对供试土壤的特异性。【结果】不同水稻土壤样品的DNA提取量在样品间差异较大。通过内参基因加标法对DNA提取量进行校正,显著提高了16S rRNA基因绝对定量的精确度。不同水稻土壤样品间的变异系数为17.8,与未加标处理相比降低了66.7%。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内参基因加标法对土壤有机质和含水率均呈现典型空间特征差异的6处亚热带湿地土壤样品中的16S rRNA基因进行绝对定量。16S rRNA基因绝对拷贝数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性(R2=0.694,p<0.001),表明内参校正后的16S rRNA基因绝对拷贝数可以准确反映单位质量土壤中微生物的丰度。【结论】内参基因加标法可以对DNA提取得率以及腐殖酸对PCR扩增的抑制性进行校正,从而提高绝对定量的准确性。基于内参基因加标法的目标基因绝对定量PCR检测,可作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测量,以及微生物功能基因绝对丰度定量的一种核酸检测方法。

    •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S蛋白主要抗原表位区的原核表达及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2016, 43(2):434-443.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370

      摘要 (1521) HTML (0) PDF 1.32 M (26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特异、敏感的检测血清中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抗体的方法。【方法】利用生物学软件对PEDV S蛋白进行抗原位点分析,选择S蛋白的主要抗原表位区进行原核表达。采用SDS-PAGE和Western-blot对重组蛋白进行鉴定及抗原性分析。用纯化的重组蛋白作为包被抗原,经过条件优化、特异性和重复性试验,建立一种针对血清中PEDV抗体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结果】表达了重组S蛋白,重组的S蛋白能与PEDV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并建立一种基于重组S蛋白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组内及组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0%,重复性较好。建立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分别与商品化PEDV抗体检测试剂盒和western-blot鉴定结果相比,两者符合率分别为86.67%和88.89%。【结论】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可以用于PEDV抗体的检测。

    • 利用SSR标记鉴定香菇单核体及杂交后代

      2016, 43(2):444-455.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335

      摘要 (1289) HTML (0) PDF 3.27 M (18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分子标记方法用于香菇原生质体单核体、孢子单核体及其杂交后代的分离和鉴定。【方法】利用基于香菇全基因组序列信息开发的SSR标记,分析由香菇品种“L808”双核菌丝制备的原生质体单核体、孢子单核体及其杂交后代的SSR指纹。【结果】对制备的原生质体单核体的鉴定中,在不经过杂交配对的情况下,鉴定出“L808”的两种不同极性的原生质体单核体,其分离比例为191:1,该鉴定结果得到SSR标记、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smic DNA,RAPD)标记及传统方法的验证。另外,开发的香菇SSR标记还能以多位点组合的方式,用于对孢子单核体及其杂交后代的鉴定。【结论】应用SSR标记可加快香菇单核体的制备进程,并提高鉴定单核体及相关杂交菌株的准确性,促进香菇遗传育种研究。

本期文章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