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微学术

微生物学通报

  • 2016年第43卷第1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封面
    • 43(12)封面

      2016, 43(12).

      摘要 (1035) HTML (0) PDF 23.77 M (10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目录
    • 43(12)目录

      2016, 43(12).

      摘要 (953) HTML (0) PDF 934.31 K (14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主编点评
    • ε-聚赖氨酸高产菌株的选育

      2016, 43(12):2743-2743.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68012

      摘要 (1117) HTML (609) PDF 240.05 K (13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主编点评文章
    • 核糖体工程技术选育ε-聚赖氨酸高产菌株

      2016, 43(12):2744-2751.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60026

      摘要 (1233) HTML (682) PDF 1.72 M (17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利用核糖体工程技术选育Streptomyces albulus AS3-14的链霉素和利福平双重抗性突变株,以提高其ε-聚赖氨酸合成能力。【方法】通过链霉素抗性筛选,获得链霉素抗性的ε-聚赖氨酸产量提高突变株;在此基础上,继续筛选其利福平抗性突变株,实现链霉素和利福平双重抗性ε-聚赖氨酸高产菌选育。【结果】获得的双重抗性高产突变株Streptomyces albulus WG-608的ε-聚赖氨酸摇瓶产量达到3.7 g/L,5 L发酵罐补料分批发酵ε-聚赖氨酸产量达到53.0 g/L,较出发菌株分别提高了42.3%和32.5%。【结论】链霉素和利福平双重抗性选育能够显著提高ε-聚赖氨酸产生菌Streptomyces albulus的产物合成能力。

    • >回顾点评
    • 高山草甸牧草内生细菌研究

      2016, 43(12):2752-2752.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69012

      摘要 (938) HTML (530) PDF 207.79 K (12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工业微生物学
    • 苎麻脱胶菌群RAMCD407中优势菌的分离、鉴定及脱胶能力分析

      2016, 43(12):2561-2567.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60017

      摘要 (1278) HTML (557) PDF 409.37 K (14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以苎麻生物脱胶菌群RAMCD407为研究材料,分析其菌种功能,初步阐明菌群的种间协作机理。【方法】利用4种不同的培养基,对该菌群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培养,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鉴定,将分离得到的菌株进行果胶酶活力、木聚糖酶活力和胶质去除率的测定与筛选。筛选得到的菌株重新组合成为复合菌系JHY,并分析各菌种对JHY的功能影响。【结果】共获得25个菌株,这25个菌株分别属于芽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肠杆菌属、鲁梅利杆菌属、鞘氨醇杆菌属和微小杆菌属。从中筛选出6株细菌,分别为Y1、2H3、Y2、JY31、2H2和2H1,组成复合菌系JHY。经测定,2H2在复合菌系JHY中发挥重要作用,能提高复合菌系的果胶酶活力、木聚糖酶活力和胶质去除率;JY31的存在抑制了其它菌株的生长,降低了复合菌系JHY的酶活力和胶质去除率。【结论】2H2为复合菌系JHY的重要菌种,去除JY31可提高复合菌系JHY的脱胶效率。

    • Genome shuffling筛选ε-聚赖氨酸高产菌及其对代谢流量分配的影响

      2016, 43(12):2568-2577.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1070

      摘要 (1212) HTML (385) PDF 654.23 K (14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从代谢流量分配的角度,探讨Genome shuffling导致链霉菌ε-聚赖氨酸合成量提升的原因。【方法】从葡萄糖耐受型的亲本菌株Streptomyces sp. AS32和ε-聚赖氨酸耐受型的亲本菌株Streptomyces albulus F15出发,进行三轮Genome shuffling,筛选得到ε-聚赖氨酸产量提高的链霉菌株Streptomyces sp. AF3-44,采用通量分析方法构建链霉菌ε-聚赖氨酸合成代谢网络,并对上述3株菌的代谢通量进行比较。【结果】AF3-44的ε-聚赖氨酸摇瓶产量为3.1 g/L,较AS32和F15分别提高了34%和29%。3株菌株中AS32三羧酸循环(TCA)的代谢通量最高;F15磷酸戊糖途径(PPP)代谢通量最高;AF3-44流向赖氨酸合成前体天冬氨酸以及ε-聚赖氨酸的通量最高,TCA和PPP通量位于两亲本菌株的中间水平,其中TCA中流向异柠檬酸的通量分别为AS32和F15的77%和116%,PPP中流向5-磷酸核酮糖的通量分别为AS32和F15的149%和92%。【结论】Genome shuffling导致了代谢流的重新分布,流向前体赖氨酸和ε-聚赖氨酸通量的增加,以及PPP和TCA通量配比的改变是链霉菌ε-聚赖氨酸合成量增加的重要因素。

    • >海洋微生物学
    • 秦皇岛新开河河口邻近海域细菌多样性及其影响因子

      2016, 43(12):2578-2593.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60030

      摘要 (1372) HTML (493) PDF 2.46 M (18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秦皇岛新开河河口及其邻近海域3个站位的细菌多样性,了解入海口污染对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为该海域微生物的生态功能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于2014 8月选取秦皇岛新开河入海河口(XKH)及其邻近海域(W1,W2)共3个站位采集水样,采用荧光显微镜计数以及构建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的方法,分析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与海水环境条件的关系。【结果】邻近海域W1站位的细菌总数(2.62×106 cells/mL)和多样性均高于新开河河口XKH站位(细菌总数:6.62×105 cells/mL)和W2站位(细菌总数:2.02×106 cells/mL);从XKH、W1、W2 3个站位的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中分别获得57、89、87条有效序列,按97%的序列相似性分别划分为46、51、56个OTU,分别属于Proteobacteria、Cyanobacteria、Bacteroidetes、Firmicute、Actinobacteria、Planctomycetes和Verrucomicrobia七个门。其中在XKH和W2站位中,Proteobacteria门的克隆子分别占总克隆数的50.9%和75.9%,是最优势的类群,分属于Alphaproteobacteria、Betaproteobacteria、Gammaproteobacteria、Deltaproteobacteria和Epsilonproteobacteria纲;在W1站位中,Cyanobacteria门的克隆子占总克隆数的38.2%,是该站位的最优势类群,这些优势类群可通过利用水体中的氮等营养来调节水体生态环境。影响细菌群落分布的环境因子主要为溶解氧、pH和氮营养盐。【结论】秦皇岛新开河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的细菌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处于河口海域过渡带的水样具有更高的多样性,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分布受氮营养盐的影响更为显著。

    • >环境微生物学
    • 土壤中微生物含量影响因素的统计方法分析

      2016, 43(12):2594-2600.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60028

      摘要 (1374) HTML (525) PDF 338.68 K (20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采用多元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通径分析等统计方法,并利用多元统计方法对土壤中微生物含量进行分析。【方法】通过研究这3种常用统计方法的原理、应用条件、适用于解决的问题等,用不同的方法分析影响土壤中微生物含量的各种因素,利用SPSS软件求解。【结果】得出不同降雨量下土壤中的微生物含量存在差异性;铵态氮含量和海拔高度与变形菌门含量呈显著的线性关系,土壤中变形菌门含量随着铵态氮含量增多而增多,且铵态氮含量对变形菌门含量所起的直接作用最大;土壤中铵态氮含量、总氮量和海拔高度与放线菌门含量呈显著的线性关系,且均为负相关;其中总氮量对土壤中放线菌门含量的变化所起的负面作用最大,但铵态氮含量对放线菌门含量所起的直接作用最大。对比描述性统计方法与多元方差分析方法可知,应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只能得出降雨量是影响土壤中不同细菌群落相对含量的因素之一,而不知降雨量对微生物含量变化的影响程度,6个梯度降雨量引起地显著差异究竟是由哪种微生物引起的,方差分析方法可以解决以上的问题。对比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与通径分析方法可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的相关系数只能表示铵态氮含量、总氮量和海拔与变形菌门含量(放线菌门含量)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但无法解释和分析这种关系的构成和来源,通径分析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结论】通径分析方法在分析相关问题时要优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通径分析比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更能体现因素对变形菌门含量(放线菌门含量)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分析结论更直观、更能说明问题。

    • 新疆尉犁县黑湖嗜盐嗜碱菌的分离及系统发育学分析

      2016, 43(12):2601-2608.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60530

      摘要 (1323) HTML (803) PDF 602.17 K (14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从新疆尉犁县黑湖中筛选分离获得嗜盐嗜碱微生物,并对筛选获得的微生物进行种属鉴定。【方法】采用传统分离鉴定技术,进行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研究和基于16S rRNA基因的序列分析。【结果】从样品中分离获得可培养嗜盐嗜碱菌25株,对其进行鉴定。根据生理生化特征、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25株菌分布在古菌Halorubrum、Haloarcula、Natrialba、Halohasta和Halopiger等5个属。其中优势菌群为Halorubrum,次优势菌群为Natrialba。其中DH-66 (KU663028)属于Halopiger属,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与该属的模式菌株Halopiger aswanensis 56T同源性最高,为95.75%,预示为潜在的新种(新种鉴定将另行报道)。25株嗜盐嗜碱菌生长条件实验表明,这些菌适应NaCl的浓度范围为15%?30%、最适浓度为20%?25%,生长的pH范围为7.0?13.0、最适pH为9.0?10.0。各种水解酶类的分析表明,在分离的25株菌中产淀粉酶的菌有5株占20%、产蛋白酶的菌有4株占16%、产酯酶可水解吐温20的菌有15株占60%、可水解吐温40的有7株占28%、可水解吐温80的有4株占16%、产过氧化氢酶的菌有14株占56%。9株菌同时能产4种酶,2株菌同时能产3种酶。表明了嗜盐嗜碱菌产酶的多样性。19株菌硝酸盐还原为阳性。【结论】揭示了新疆尉犁县黑湖嗜盐嗜碱菌生理生化特性的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多样性,而且蕴藏着较丰富的新的微生物类群,亟待系统研究和进一步开发利用。

    • 基于MiSeq测序分析新疆泥火山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

      2016, 43(12):2609-2618.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1073

      摘要 (1328) HTML (562) PDF 796.59 K (27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以新疆乌苏泥火山土壤为研究对象,了解泥火山细菌群落结构及其时空动态变化。【方法】选择泥火山4种不同生境土壤在4、7、11月份采样,应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测定泥火山土壤细菌的16S rRNA基因V3–V4变异区序列,分析乌苏泥火山不同生境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结果】泥火山土壤细菌在97%的相似水平下共得到OTU个数为29 005,在细菌门水平上共有38种细菌类群,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Bacteroidetes为优势菌群,在属水平上共有72种细菌类群,其中含量最高的是未分类细菌;多样性分析表明生境D的丰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最高,将泥火山细菌群落多样性与理化因子结合分析,发现其多样性随着土壤养分的增加而基本降低,说明物种多样性指数与理化因子之间呈负相关关系;OTU水平的分析表明生境A的群落组成在时空动态上没有显著差异,其样品群落组成较为相似,而生境C的物种组成差异较大。【结论】相比较于传统方法,MiSeq测序能够更全面解析环境样品中微生物多样性,揭示了乌苏泥火山群蕴含着丰富的微生物资源,这将为深入研究泥火山生态系统奠定基础,为合理利用和开发泥火山微生物资源提供指导。

    • >基础微生物学
    • 基于己糖激酶与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共表达的辅酶NADPH高效再生

      2016, 43(12):2619-2626.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60577

      摘要 (1412) HTML (694) PDF 2.12 M (16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构建己糖激酶与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大肠杆菌共表达体系,以葡萄糖为底物实现辅酶NADPH的高效再生。【方法】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克隆己糖激酶HKgs、HKpp基因,并于Escherichia coli BL21(DE3)中表达,再将己糖激酶HKgs、HKpp分别与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pdPP共表达,实现NADPH的原位再生。比较两个共表达工程菌的辅酶再生效果,并针对催化活力较高的工程菌BL21(HKgs+GpdPP)进行表达条件优化。【结果】NADPH再生活力达到856 U/L。该辅酶再生体系与醇脱氢酶AdhR联合催化,使不对称还原4-氯乙酰乙酸乙酯的催化活力提高至原始值的2.5倍。【结论】通过己糖激酶与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在大肠杆菌中的共表达,构建了一个新的NADPH高效再生体系,并用于醇脱氢酶催化的不对称还原反应。

    • SRO9基因参与调控酿酒酵母内质网应激反应

      2016, 43(12):2627-2634.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60033

      摘要 (1313) HTML (652) PDF 1.95 M (18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酵母SRO9基因在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中的作用。【方法】利用PCR介导的同源重组方法构建SRO9基因缺失菌株,检测其在内质网应激诱导剂衣霉素处理条件下的克隆形成能力;通过比色法检测细胞内的H2O2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细胞增殖能力;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内质网应激靶基因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编码基因SOD1及SOD2的转录水平。【结果】相对于野生型酵母菌株,SRO9基因缺失酵母菌株对内质网应激诱导剂衣霉素的抗性增强,参与内质网应激反应的靶基因转录上调;细胞内H2O2含量下降,SOD1、SOD2转录水平降低,总SOD活性降低;对氧化剂CHP和VK3的抵抗性减弱,复制寿命明显缩短。【结论】SRO9基因缺失酵母细胞对内质网应激诱导剂衣霉素的抗性增强,原因可能是由于SRO9基因缺失激活了细胞的内质网应激反应。

    • >农业微生物学
    • 枯草芽孢杆菌BSD-2对黄瓜叶际微生物数量及菌群结构的影响

      2016, 43(12):2635-2643.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60008

      摘要 (1388) HTML (584) PDF 965.30 K (17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阐明枯草芽孢杆菌BSD-2菌株抗菌素、芽孢及发酵液不同施入形式对黄瓜叶际微生物数量及菌群多样性的影响,为该菌株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方法】以黄瓜为实验材料于室内进行盆栽实验,设置于接种灰霉病原菌前后喷施抗菌素、芽孢、发酵液,单独接种灰霉病原菌和无菌水空白对照,共8个处理。采用传统微生物分离的方法,利用PB、高氏1号和PDA培养基分离并统计叶际可培养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数量;采用Bio-Rad公司的DcodeTM System进行样品的DGGE分析,对条带数量和灰度进行定量分析,采用UPGMA法对各条带进行聚类分析;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分析可培养微生物和DGGE图谱中的群落多样性;并将条带回收测序。【结果】枯草芽孢杆菌BSD-2抗菌素、芽孢及发酵液以接种灰霉病原菌前喷施的效果最佳,均可提高可培养细菌的数量,降低可培养真菌的数量;可使叶际微生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增加;其中抗菌素处理对叶际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影响最小。【结论】枯草芽孢杆菌BSD-2的发酵液可有效抑制真菌的数量;芽孢可有效提高细菌及放线菌的数量;抗菌素则利于保持叶际微生物的丰富度及多样性指数。

    • 耐低温荧光假单胞菌筛选体系建立及其植物促生作用评价

      2016, 43(12):2644-2656.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60015

      摘要 (1233) HTML (700) PDF 17.11 M (11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以前期研究小麦生境分离细菌为菌株库,从中筛选耐低温菌株,评价其植物促生效果。【方法】通过4 °C低温培养筛选耐低温菌株。以产吲哚乙酸、1-氨基环丙烷羧酸(ACC)脱氨酶、嗜铁素以及无机、有机磷溶解能力为评价指标,测定15 °C和28 °C环境中耐低温菌株的植物促生作用潜力,利用赋分评估系统选定潜力菌株进行温室和田间试验验证其植物促生作用。【结果】筛选到34株耐低温菌株,从中选定的8株植物促生潜力细菌温室试验促生效果和评估分值之间的相关性在0.62以上,菌株1bYB22和3bJN2在28 °C环境中对黄瓜的促生效果均在28%以上,二者在15 °C环境中对青菜种子根长的促生效果分别为116.76%和46.82%,菌株1bYB22在15 °C环境中对青菜的促生效果为25.11%。菌株1bYB22在田间应用对小麦生长同样具有促生作用,增产效果达0.58%。【结论】研究建立的筛选体系从小麦生境分离菌株中获得了耐低温荧光假单胞菌株1bYB22和3bJN2,两株细菌在15 °C和28 °C均具有植物促生作用,同时可以在田间促进小麦生长。

    • 毒死蜱乳油对辣椒根围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2016, 43(12):2657-2666.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60021

      摘要 (1394) HTML (598) PDF 551.22 K (14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了解有机磷杀虫剂毒死蜱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作用。【方法】联合微生物平板计数法、末端限制性片段多态性分析,选择PRIMER 5进行群落结构分析,以研究不同浓度的毒死蜱对辣椒根围可培养和不可培养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毒死蜱施入后前30 d,3个处理组的可培养细菌较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但在第30天后,处理组可培养细菌数均能恢复到对照水平。采用PRIMER 5对T-RFLP数据进行多角度分析发现,Hae Ⅲ酶切片段中,对照组C3、处理组Y0和Z2的细菌群落结构较整体聚类较远。HhaⅠ酶切片段中,150 μg/g的毒死蜱处理组(Z0)在第0天表现出最大的群落差异。ANOSIM表明,以不同浓度的毒死蜱分组,各组间细菌群落组成差异不显著(Hae Ⅲ:Global R=0.041,P=0.168;HhaⅠ:Global R=?0.04,P=0.842);以不同取样时间分组时,细菌群落组成差异显著(Hae Ⅲ:Global R=0.304,P=0.001;HhaⅠ:Global R=0.28,P=0.001)。经SIMPER分析所有TRFs可知,对群落丰度贡献最大的片段分别为TRF239、TRF240、TRF241。在线比对得到其代表菌群有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梭菌属(Clostridium sp.)、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 sp.)、八叠球菌属(Sarcina sp.)、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等。【结论】高浓度的毒死蜱会对土壤细菌群落产生影响,抑制根围细菌生长,从而遏制植物的健康生长,因而有必要及时采取措施以减少大量重复使用毒死蜱所带来的危害。

    • 无柄灵芝遗传多样性的SRAP、ITS、TEF1-α和LSU分析

      2016, 43(12):2667-2677.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936

      摘要 (1337) HTML (578) PDF 1.16 M (19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来自我国不同地区的45株无柄灵芝菌株的遗传多样性。【方法】利用ITS、TEF1-α和LSU多基因分析及SRAP分子标记两种方法,对供试无柄灵芝菌株进行聚类分析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筛选出8对SRAP引物共扩增出95条条带,其中具有多态性条带79条,平均多态性比例为82.4%,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变幅在0.28?0.43,平均为0.38。ITS、TEF1-α和LSU多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同一地域的部分菌株聚在一起,亲缘关系较近,而地域相隔较远的部分菌株也聚在同一个进化支上,其亲缘关系也很近,这与SRAP聚类分析结果相吻合。【结论】无柄灵芝菌株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其遗传相似性与地理分布存在一定的相关性,ITS、TEF1-α、LSU基因及多基因分析更适合无柄灵芝分类鉴定,而SRAP分子标记更适合于无柄灵芝遗传多样性分析。

    • 一株乙草胺降解菌的分离及其降解特性研究

      2016, 43(12):2678-2685.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768

      摘要 (1159) HTML (556) PDF 825.97 K (15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离获得一株能有效降解乙草胺的菌株,并研究其降解乙草胺的影响因素,为乙草胺生物修复提供微生物资源。【方法】通过富集培养和分离培养,从样品中筛选能以乙草胺为唯一碳氮源的菌株。通过划线培养获得单菌落,并采用革兰氏染色法和16S rRNA基因测序进行菌株的初步鉴定和系统分类。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初始乙草胺浓度、外加碳氮源对其降解乙草胺的影响,并基于正交设计进行优化。【结果】分离获得的一株菌为革兰氏阴性菌,初步确定为Pseudomonas sp.,能有效利用乙草胺进行生长。单因素试验证明在乙草胺初始浓度为10 mg/L时降解率最高;外加碳氮源能提高乙草胺降解率,其中葡萄糖和蛋白胨分别最为有效。正交设计表明在最优条件下,其对乙草胺降解率可以达到80.2%。【结论】菌株A-1能有效利用乙草胺进行生长,其降解乙草胺受多种因素影响。本研究将为利用进行该菌株进行乙草胺污染修复提供菌种资源。

    • >兽医微生物学
    • 鳜源致病性维氏气单胞菌的鉴定及药敏试验

      2016, 43(12):2686-2692.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60029

      摘要 (1155) HTML (485) PDF 405.53 K (15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对从患病的鳜(Siniperca chuatsi)肝脏中分离得到的一株优势菌WJ2014-1进行鉴定,旨在确定病因并筛选出敏感药物,为今后鳜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从患病鳜肝脏分离致病菌,通过对其生理生化特征与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进行鉴定,并通过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用菌株WJ2014-1进行人工回归感染试验后,鳜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相似。根据该菌株的形态特征、生化特性、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鉴定为维氏气单胞菌。该菌株对复方新诺明、强力霉素、罗红霉素、头孢噻肟、哌拉西林等21种抗生素敏感,对氯霉素、诺氟沙星、萘啶酸等9种抗生素耐药。【结论】分离得到的菌株WJ2014-1对鳜有致病性,生产中可选用复方新诺明、强力霉素、罗红霉素等药物进行防治。

    • >专论与综述
    • 丛枝菌根共生建成的信号识别机制

      2016, 43(12):2693-2699.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60046

      摘要 (1435) HTML (646) PDF 381.42 K (20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共生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互惠共生现象,对促进土壤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及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AM共生体的建立需要AM真菌和宿主植物间一系列复杂的信号识别、交换和传导。本文总结近年来相关文献,从AM共生体形成前期及AM共生体形成期两个阶段,分别综述了信号物质的生物合成过程、调控过程及其作用机制,希望有助于进一步认识AM共生体建成过程,同时通过分析当前研究工作的不足及未来研究动向,期望推动相关研究工作。

    • 重金属胁迫下内生菌对宿主植物的解毒机制

      2016, 43(12):2700-2706.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60051

      摘要 (1381) HTML (703) PDF 506.79 K (18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内生菌联合植物修复是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的新思路。较之根际促生菌,内生菌因生存环境稳定且与植物联系更加紧密,在实际应用中具有更大价值。在重金属胁迫下,部分具有特定功能的细菌可进入植物体内成为内生菌,这些内生菌通常在重金属吸收、耐受和解毒方面具有优良的特性,而且可以协同宿主植物耐受重金属胁迫,表现在直接或间接降低植物体内重金属胁迫强度和提高植物本身对重金属的耐受性两方面。系统分析了内生菌对宿主植物的解毒机制,综述了近年来内生菌增强植物重金属耐受性的研究,展望了重金属胁迫下植物和内生菌互作机制的研究思路和方向。

    • 光合细菌在微生物燃料电池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016, 43(12):2707-2713.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1060

      摘要 (1251) HTML (723) PDF 435.07 K (20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s,MFCs)降解污染物的同时产生电能,受到广泛关注。光合细菌在MFCs领域的应用实现了污水处理、CO2捕捉、光电转换等多重功能,并显示出了良好的产电特性。本文根据光合细菌在MFCs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对其产电机理进行评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光照对光合细菌型MFCs产电性能的影响;针对当前研究的不足与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光合细菌在MFCs领域的应用前景与发展方向。

    • 细菌II型毒素-抗毒素系统活性的调控

      2016, 43(12):2714-2719.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60031

      摘要 (1297) HTML (684) PDF 275.40 K (20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细菌毒素-抗毒素系统(Toxin-antitoxin system,TA)由稳定的毒素和不稳定的抗毒素构成,几乎存在于所有细菌中。已证明染色体编码的II型TA系统作为胁迫反应因子,通过毒素作用于不同的细胞靶点来调控重要的细胞活动过程,使细菌适应不同的环境胁迫。因此,毒素活性的调控是II型TA系统介导细菌适应性胁迫反应的关键。本文总结了II型TA系统毒素活性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并介绍了作者近年来对模式蓝藻Synechocystis sp. PCC6803中II型TA毒素活性调控的研究结果。

    • 不同环境介质中抗生素耐药性的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2016, 43(12):2720-2729.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60034

      摘要 (1397) HTML (667) PDF 788.24 K (26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抗生素在医疗和畜禽养殖业的大量使用增加了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微生物(ARB)和抗性基因(ARGs)的丰度与多样性,加速了抗生素耐药性在环境中的传播,给人类公共健康造成潜在威胁。但目前对于环境中耐药性的污染现状缺少足够的信息,相关研究方法亟待优化和完善。本文通过综述环境中抗生素耐药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探讨了不同环境(水、土壤、空气等)样品的采集方法以及耐药性的检测方法——传统微生物培养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如定性与定量PCR、DNA杂交及微阵列技术、宏基因组学方法等),旨在为多环境介质中抗生素耐药性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 三种浸矿细菌协同作用的回顾及展望

      2016, 43(12):2730-2737.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60057

      摘要 (1175) HTML (826) PDF 335.71 K (18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物浸矿技术相比于传统的矿物加工技术具有成本低、易操作和污染小的特点,可以用来处理金精矿、低品位金矿、难处理金矿或者是高硫煤炭。为了更好地利用多种浸矿细菌的协同作用,本文综合阐述了生物浸矿的协同作用优势和存在的一些问题,对今后协同浸矿的发展做了预测。本文首先分析了3种主要浸矿细菌,包括氧化亚铁硫杆菌、氧化亚铁钩端螺旋菌和氧化硫硫杆菌等各自的生物学特性,接着重点分析了国内外近些年来浸矿细菌的协同作用研究进展情况和作用机制,最后展望了未来二十年内浸矿技术研究的发展方向。

    • >高校教改纵横
    • 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微生物学教学内容优化

      2016, 43(12):2738-2742.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60013

      摘要 (1342) HTML (549) PDF 329.57 K (15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微生物学作为生物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诸多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高校,其教学基本遵循相同或相似的注重课程理论体系的经典教学模式,该模式不利于普通地方院校本科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此,笔者根据微生物学科研项目思路的构建程序和微生物学实际应用的关键操作技术,以实验项目选择和实验项目顺序调整为突破口,优化微生物学理论和实验教学内容,使两者相辅相成融为一体,以充分发挥专业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方面的作用。

本期文章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