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微学术

微生物学通报

  • 2015年第42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42(6)封面

      2015, 42(6).

      摘要 (1112) HTML (0) PDF 2.13 M (14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42(6)目录

      2015, 42(6).

      摘要 (1222) HTML (0) PDF 660.92 K (17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微生物工程与药物研究
    • 灭钉螺微生物的选育及抑螺效果观察(英文)

      2015, 42(6):1060-1066.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41004 CSTR: 32113.14.j.MC.141004

      摘要 (1581) HTML (457) PDF 384.26 K (21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筛选出一种高效、持久、安全及价廉的灭螺微生物,对其进行鉴定并观察其抑螺功效。【方法】从钉螺孳生的土壤中筛选出4株灭螺活性较强的菌株(B8、B27、B36、B59),显微镜观察菌株形态和革兰氏染色均为G+杆菌。不同分离胶浓度的SDS-PAGE分析其灭螺活性成分;优势菌株经16s rRNA扩增后,PCR产物测序,序列比对,构建系统发育树鉴定其种属。【结果】灭螺结果表明,各试验组中发酵上清液各菌株间灭螺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286,P=0.002);细菌发酵液各菌株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17.298,P=0.008);菌体悬液各菌株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579,P=0.271);此外,B59菌株的灭螺效果优于其它菌株,尤其是其发酵上清液浸泡48 h和72 h钉螺死亡率高达73.3%和96.7%。SDS-PAGE发现在B59细菌上清液中无蛋白带出现,推测其灭螺活性物质可能是其他成分;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B59菌株位于Bacillus cereus (CP001746)分支上,一致性达100%。【结论】B59菌株的发酵上清液灭螺效果最好,其灭螺活性物质可能不是蛋白质,B59菌株被鉴定为Bacillus cereus。

    • 水霉拮抗菌的筛选及其拮抗活性物质稳定性初步研究

      2015, 42(6):1067-1074.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171 CSTR: 32113.14.j.MC.150171

      摘要 (1494) HTML (527) PDF 1.94 M (35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从海底沉积物中分离、筛选水霉拮抗放线菌菌株,鉴定目标菌株及其无菌发酵液对水霉生长的抑制效果,并初步分析拮抗活性物质的稳定性。【方法】用稀释涂布法从采集的海底沉积物中分离得到海洋放线菌,以水霉为靶菌,通过平板对峙法在PDA平板上筛选出对水霉有拮抗作用的菌株;利用其发酵液对水霉菌丝和孢子进行初步拮抗效果研究;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目标菌株的种属进行初步鉴定。【结果】从分离到的数十株海洋放线菌中筛选到5株水霉拮抗菌,其中拮抗效果最强的为S26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其为链霉菌,并与紫色链霉菌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S26马铃薯葡萄糖液体培养基发酵液在平板抑菌圈实验中,对水霉孢子萌发的抑菌圈直径达32.00 mm±0.81 mm,其5倍浓缩无菌发酵液对水霉菌丝的抑菌圈直径达39.75 mm±0.50 mm;5倍浓缩无菌发酵液抑菌活性的3.125%即能完全抑制水霉孢子的萌发;5倍浓缩液对温度具有较强耐受性,经100 °C高温30 min处理后平板抑菌圈直径为25.50 mm±0.58 mm;经不同pH值处理12 h后,pH 5.0–9.0之间仍保持较好的拮抗活性;在37 °C下蛋白酶处理2 h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平板抑菌圈直径仍可达33.25 mm以上,推测拮抗物质活性成分由多肽和非多肽类代谢物共同组成。【结论】海洋链霉菌株S26产生的活性物质对病原水霉真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并对外界环境变化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因而在水霉病的生物防治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研究结果同时也显示海洋链霉菌在水产病害生物防治应用领域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和更广阔的挖掘空间。

    • >主编点评
    • 乳杆菌吸附塑化剂

      2015, 42(6):1184-1184.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8006 CSTR: 32113.14.j.MC.158006

      摘要 (1259) HTML (475) PDF 132.97 K (23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主编点评文章
    • 乳杆菌吸附塑化剂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效果评价

      2015, 42(6):1185-1191.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40958 CSTR: 32113.14.j.MC.140958

      摘要 (1695) HTML (496) PDF 390.78 K (28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NCFM和类食品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limentarius) 412吸附塑化剂的效果,初步探讨影响其吸附的因素。【方法】基于3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DEHP)的HPLC检测方法,评价了菌株NCFM和412与塑化剂共同温育时的吸附状况,优化菌株吸附DBP的条件,研究菌株在热、酸及NaCl处理后吸附塑化剂的稳定性。【结果】乳杆菌NCFM和412对3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均有不同程度的吸附效果,其中菌株NCFM对3种塑化剂DEP、DBP和DEHP的吸附率分别为21.48%、43.32%和9.62%,吸附效果优于菌株412,其中DBP的吸附效果最好。在温度为37 °C时,菌株NCFM吸附DBP的最佳时间是4 h。热、酸和NaCl处理都会显著提高菌体NCFM吸附塑化剂的效果。【结论】嗜酸乳杆菌NCFM通过吸附作用具有清除3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的效果,可以作为潜在的塑化剂生物脱除剂使用。

    • >回顾点评
    • 红树林土壤中的芽胞杆菌多样性研究

      2015, 42(6):1192-1192.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9006 CSTR: 32113.14.j.MC.159006

      摘要 (1353) HTML (453) PDF 167.75 K (20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工业微生物学
    • 绿色木霉对小球藻细胞壁的酶解作用

      2015, 42(6):975-980.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40645 CSTR: 32113.14.j.MC.140645

      摘要 (1411) HTML (475) PDF 3.89 M (27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绿色木霉分泌液能否分解小球藻细胞壁。【方法】用海藻酸钠和氯化钙固定绿色木霉,将游离绿色木霉和固定化绿色木霉分别培养一段时间,离心培养液,用分光光度计法检测上清液中纤维素酶活性。在上清液中加入浓缩的小球藻悬浮液,用显微镜计数细胞壁破碎的小球藻。【结果】绿色木霉能同时分泌内切葡聚糖酶、外切葡聚糖酶及β-1,4葡萄糖苷酶3种纤维素酶,其中外切葡聚糖酶活性最高。固定化绿色木霉反复使用5次后,分泌的纤维素酶活性能保持到初次的67.4%。市售纤维素酶、游离绿色木霉、固定化绿色木霉初次及第5次分解小球藻细胞壁的效率分别为47.3%、86.5%、81.5%、52.1%。【结论】市售纤维素酶、游离绿色木霉、固定化绿色木霉都能分解小球藻细胞壁,其中固定化绿色木霉因可重复使用,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 >海洋微生物学
    • 从海水环境分离筛选甘蔗渣纤维素降解菌

      2015, 42(6):981-989.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40663 CSTR: 32113.14.j.MC.140663

      摘要 (1555) HTML (515) PDF 615.27 K (26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筛选海水环境高效甘蔗渣纤维素降解菌,并研究不同菌株间的混合发酵对甘蔗渣纤维素酶活力的影响,为纤维素降解菌在海水养殖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刚果红染色法进行菌株初筛,利用DNS法测定各菌株胞外纤维素酶活力及不同菌株间的混合酶液与混合发酵酶液的纤维素酶活力。【结果】筛选得到两株具有较强纤维素分解能力的细菌菌株Z4和S5,经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初步鉴定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菌株S5具有最高的全酶活和甘蔗渣纤维素酶活,分别为1.16 U/mL和2.80 U/mL。菌株Z4与S5间混合发酵能明显提高菌株的纤维素酶活力,比S5单独发酵时全酶活、甘蔗渣纤维素酶活分别提高40.60%、14.21%。同时菌株S5与芽孢杆菌BZ5混合发酵也能提高其纤维素酶活力,比S5单独发酵时全酶活、甘蔗渣纤维素酶活分别提高6.23%、25.92%。【结论】筛选得到两株酶系较全且酶活较高的纤维素降解菌Z4、S5,适宜的混合发酵可明显提高纤维素降解能力,在海水养殖中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 >环境微生物学
    • 宁夏白芨滩自然保护区苦豆子内生放线菌多样性及其分布

      2015, 42(6):990-1000.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40638 CSTR: 32113.14.j.MC.140638

      摘要 (1833) HTML (468) PDF 716.07 K (27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索宁夏干旱荒漠区苦豆子内生放线菌的多样性及区系组成,为苦豆子内生放线菌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宁夏白芨滩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和土壤类型的6个样区采集健康苦豆子样品30份,采用组织匀浆法从苦豆子植株的根部、茎部、叶部和种子中分离内生放线菌,根据培养性状、菌落、孢子等的形态特征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根据苦豆子内生放线菌的相对频率、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相似性系数分析其区系组成特点。【结果】从30份苦豆子样品中,共分离得到内生放线菌111株,这些菌株分属于链霉菌属(Streptomyces)、拟诺卡氏菌属(Nocardiopsis)、普劳斯氏菌属(Prauserella)、Actinophytocola、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束丝放线菌属(Actinosynnema)、嗜热油菌属(Thermoleophilum)、糖霉菌属(Glycomyces)和糖丝菌属(Saccharothrix) 9个属,其中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和拟诺卡氏菌属(Nocardiopsis)为优势属。苦豆子内生放线菌的分布具有一定的组织特异性,根和种子中的内生放线菌数量高于茎和叶。植被类型中,沙生植被草原(样区Ⅳ)分离的苦豆子内生放线菌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而荒漠草原(样区Ⅴ)最低。荒漠草原(样区Ⅴ)和林地(样区Ⅵ)内生放线菌群落有密切的相似性。【结论】苦豆子体内含有丰富的内生放线菌资源,其内生放线菌具有很高的宿主特异性,而且其分布受生境影响。

    • 油田采出水石油烃降解菌分离、鉴定及高通量选育复合诱变菌株

      2015, 42(6):1001-1009.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023 CSTR: 32113.14.j.MC.150023

      摘要 (1628) HTML (420) PDF 441.33 K (27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为解决石油烃类物质(Total petroleum hydrocarbons,TPHs)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提高野生型菌株对TPHs的降解率。【方法】基于微生物修复技术,通过富集培养、初筛和复筛从油田采出水中分离TPHs优势降解菌株,经形态学、生理生化以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其种属。采用紫外线与等离子体复合诱变技术,以96孔板发酵法替代摇瓶培养发酵,采用以多功能酶标仪双波长紫外光谱法测定为基础的高通量筛选方法选育TPHs高效降解菌株,并通过方差分析检验突变株的遗传稳定性。【结果】经鉴定,分离自采出水的野生型菌株PW04为多食鞘氨醇杆菌(Sphingobacterium multivorum)。通过复合诱变获得了3株能够高效降解TPHs的突变菌株:S. multivorum PW04-H10、S. multivorum PW04-G9、S. multivorum PW04-A6,降解率分别为85.1%、82.7%、82.9%。遗传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这3株菌遗传性能均稳定。【结论】经分离、诱变选育出的TPHs高效降解菌株其降解率最高达85.1%,与野生型菌株相比提高了48%,可显著降低环境中TPHs含量,有效修复原油污染环境。

    • >基础微生物学
    • 一株产赭曲霉毒素A黑曲霉的筛选与鉴定

      2015, 42(6):1010-1016.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40659 CSTR: 32113.14.j.MC.140659

      摘要 (1399) HTML (654) PDF 3.18 M (29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筛选出可产生赭曲霉毒素A (OTA)的霉菌菌株。【方法】利用CYA和YES培养基从实验室32个霉菌样品中筛选目的菌株。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对OTA产生菌进行初筛,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对OTA初筛菌株进行复筛。通过菌落形态、菌丝及分生孢子形态、ITS DNA序列、β-Tubulin基因序列及Calmodulin基因序列分析等鉴定目的菌株。【结果】得到一株OTA产生菌株1062,该菌株能在25 °C条件下,在CYA、YES和CA培养基中很好生长。结合形态学、对培养基的要求以及上述3个基因序列的进化树分析,该菌株属于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结论】菌株1062具有OTA产生能力,是一株黑曲霉。

    • 土壤样品长期保存对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和功能类群的影响

      2015, 42(6):1017-1024.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40643 CSTR: 32113.14.j.MC.140643

      摘要 (1710) HTML (670) PDF 1000.10 K (36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估土壤长期保存(4个月)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Biolog? EcoPlateTM生态板研究4 °C风干保存和?20 °C低温冻存的农田土壤和森林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的碳源利用模式。【结果】与新鲜土壤样品相比,长期保存的土壤样品的微生物群落对碳源的利用能力大大降低,其多样性、均匀度和Simpson指数均降低;风干保存和低温冻存两者对土壤微生物的碳源利用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除风干保存的土壤样品中利用多聚物类的微生物类群的代谢活性外,两种保存方法显著降低微生物群落的代谢活性,降低幅度为54.5%–99.8%。【结论】长期保存土壤可能会导致对微生物群落信息的低估,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研究的最佳样品为新鲜 土壤。

    • 黄色粘球菌发育阶段外膜蛋白表达的变化(英文)

      2015, 42(6):1025-1031.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40669 CSTR: 32113.14.j.MC.140669

      摘要 (1371) HTML (455) PDF 294.65 K (19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黄色粘球菌是研究原核发育的一种模式生物,对其膜蛋白的研究仍然十分缺乏。【方法】利用6种预测软件,在黄色粘球菌的基因组中筛选编码外膜蛋白(OMP)的基因。根据报告基因lacZ,检测这些基因在营养性生长和发育阶段的表达。【结果】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11个编码外膜蛋白的基因。其中2个基因(MXAN3106和MXAN3883)在发育阶段表达量上升,它们分别编码Secretin家族和Fimbrial usher protein (FUP)家族转运蛋白。其余9个基因在发育起始阶段表达量降低或保持较低水平,它们均编码TonB依赖型受体或外排蛋白。【结论】这些数据提示,黄色粘球菌由生长到发育的转换过程,伴随着膜蛋白表达的显著变化。

    • >农业微生物学
    • 香蕉根际土壤解磷细菌的筛选、鉴定及解磷能力

      2015, 42(6):1032-1042.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40684 CSTR: 32113.14.j.MC.140684

      摘要 (1770) HTML (680) PDF 4.80 M (30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以磷矿粉为难溶态磷,以期从香蕉根际土壤筛选出高效的解磷细菌。【方法】采用透明圈法和钼锑抗比色法分离筛选解磷细菌,通过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试验结合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树比对鉴定其种属,并利用单因素试验方法研究不同碳源、氮源及C/N比值(40:1、20:1和8:1)对菌株溶解磷矿粉能力的影响。研究不同菌株解磷能力和培养介质pH值的变化关系。【结果】分离具有解磷能力的细菌8株,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3个菌株B3-5-6、M-3-01和T1-4-01,初步鉴定菌株B3-5-6为嗜气芽孢杆菌(Bacillus aerophilus),M-3-01为虫内生沙雷氏菌(Serratia nematodiphila),T1-4-01为艾博丽肠杆菌(Enterobacter asburiae)。B3-5-6解磷能力与介质pH值之间存在线性负相关性(|r|=0.949 66>0.735),其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B3-5-6在碳源为蔗糖、氮源为(NH4)2SO4、C/N为40:1,M-3-01在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NH4)2SO4、C/N为20:1,T1-4-01在碳源为乳糖、氮源为蛋白胨、C/N为20:1条件下解磷效果较好。解磷效果与初筛相比分别提高了1.12、1.17、2.55倍。【结论】不同的碳氮源、C/N值会直接影响磷细菌的解磷能力;筛选出一株解磷能力与培养介质pH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相关性的细菌,其解磷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 邳州银杏内生放线菌分离、筛选及活性菌株鉴定

      2015, 42(6):1043-1051.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056 CSTR: 32113.14.j.MC.150056

      摘要 (1482) HTML (448) PDF 3.75 M (28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从银杏中分离、筛选得到具有抑菌作用的内生放线菌,为放线菌在生物防治上的应用提供新的菌种资源。【方法】采用组织贴片培养法进行分离,生长对峙法进行筛选。【结果】从银杏的根、茎、叶中分离得到98株、50株、8株内生放线菌(共计156株),47株放线菌具有拮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菌株KLBMP 5501抗菌活性最好且具有广谱性,基于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RNA基因序列的相似性分析等多项分类特征表明,菌株KLBMP 5501是一株浅紫链霉菌(Streptomyces violascens)。【结论】筛选得到了具有应用潜力的高活性菌株,并进行了菌种鉴定。

    • >兽医微生物学
    • 高效广谱猪链球菌7型前噬菌体裂解酶的挖掘及活性研究

      2015, 42(6):1052-1059.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40678 CSTR: 32113.14.j.MC.140678

      摘要 (1573) HTML (437) PDF 1.07 M (29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噬菌体具有防控耐药性病原菌的抗菌应用潜力,但是有些病原菌噬菌体的获得非常困难,研究发现大多数病原菌存在前噬菌体(prophage),且由前噬菌体编码的裂解酶(endolysin)具有良好的抗菌应用前景,本研究将挖掘猪链球菌前噬菌体及其编码的裂解酶。【方法】通过对GenBank中登录的数株猪链球菌前噬菌体裂解酶的基因信息分析,挖掘出一株猪链球菌7型菌株前噬菌体编码的裂解酶,研究其生物学活性。以猪链球菌7型菌株7917的基因组为模板,采用PCR技术扩增获得裂解酶基因ly7917,将其克隆至质粒pET28a(+)并转化大肠杆菌DH5α细胞,挑选基因序列正确的阳性克隆、抽提质粒、转化表达菌株大肠杆菌BL21,经IPTG诱导可高效表达裂解酶Ly7917。【结果】平板裂解试验结果显示Ly7917具有高效裂菌活性,能够裂解猪链球菌2型高致病力菌株HA9801;浊度递减试验结果显示该裂解酶能够高效裂解猪链球菌2型、7型、9型和马链球菌兽疫亚种参考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多种革兰氏阳性菌。【结论】基于前噬菌体挖掘的裂解酶Ly7917,具有高效广谱裂菌活性,为临床上利用裂解酶治疗耐药菌的混合感染提供了可能。

    • >药物微生物学
    • terC基因对天蓝色链霉菌抗生素合成和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2015, 42(6):1075-1080.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014 CSTR: 32113.14.j.MC.150014

      摘要 (1305) HTML (500) PDF 6.08 M (26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天蓝色链霉菌中terC (SCO2366)基因的功能。【方法】通过敲除天蓝色链霉菌中terC基因,检测其对放线紫红素合成和菌丝体生长的影响。【结果】敲除天蓝色链霉菌中的terC基因后,放线紫红素提前合成,同时菌丝体长度变短。【结论】terC在天蓝色链霉菌中对放线紫红素的合成有负调控作用,同时影响菌丝体生长发育。

    • >简报
    • 牡丹根部内生细菌的分离鉴定及脂肽类物质的拮抗活性研究

      2015, 42(6):1081-1088.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40628 CSTR: 32113.14.j.MC.140628

      摘要 (1795) HTML (454) PDF 2.03 M (32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从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根部组织中分离鉴定内生细菌,测定拮抗菌株脂肽类活性物质的体外抑菌活性。【方法】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对牡丹灰霉病菌(Botrytis paeoniae Oadem)、牡丹炭疽病菌(Gloeosporium sp.)、牡丹黑斑病菌(Altenaria sp.)、牡丹黄斑病菌(Phyllosticta commonsii)有拮抗作用的内生细菌。基于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鉴定拮抗菌株。根据脂肽类抗菌物质合成相关基因序列对拮抗菌株进行基因扩增检测,采用酸沉淀法提取拮抗菌株的脂肽类物质,平板对峙法测定脂肽类物质的体外抑菌活性。【结果】从牡丹根部组织中共分离获得62株内生细菌,其中菌株Md31和Md33对4种病原菌均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Md31和Md33被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通过对菌株Md31和Md33进行5个脂肽类合成功能基因bmyB、fenD、ituC、srfAA和srfAB的检测,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两个菌株具有合成脂肽类物质的能力。菌株Md31和Md33的脂肽类粗提物对所测试的牡丹病原真菌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结论】获得了2株对牡丹病原菌有良好抑制效果的解淀粉芽孢杆菌Md31和Md33,2个菌株的脂肽类粗提物也具有较强的体外抑菌活性,该研究为牡丹内生细菌的进一步开发应用奠定了基础。

    • >专论与综述
    • 宏基因组学在纤维素酶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2015, 42(6):1089-1100.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40652 CSTR: 32113.14.j.MC.140652

      摘要 (1730) HTML (544) PDF 485.15 K (29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纤维素酶能降解纤维素,被广泛应用于生物修复、食品加工、化工合成等领域,开发高活力、广底物、耐高温高碱等极端条件的新型纤维素酶具有重要意义。宏基因组学以特定环境样品中微生物的基因组总和为研究对象,避开传统的微生物分离培养过程,为基因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新技术。文中结合本课题组的研究工作,综述了利用宏基因组学获取纤维素酶的策略,同时着重介绍利用宏基因组学从动物胃肠道、土壤等环境中获取纤维素酶的研究。

    • 植物病原真菌分泌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2015, 42(6):1101-1107.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40608 CSTR: 32113.14.j.MC.140608

      摘要 (1614) HTML (856) PDF 278.30 K (38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泌蛋白质组是指在特定时间和特定条件下,由组织或细胞等分泌的全部蛋白质。在病原真菌与植物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病原真菌会分泌大量的蛋白质和代谢产物,在病原真菌对植物的侵入、定殖和扩展等致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分泌蛋白质在植物病原真菌致病性中的作用、重要植物病原真菌分泌蛋白质组的研究进展、及植物病原真菌分泌蛋白质组的生物信息学预测分析等,对于全面了解植物病原真菌的致病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 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在抗菌机理研究中的应用

      2015, 42(6):1108-1121.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40634 CSTR: 32113.14.j.MC.140634

      摘要 (1589) HTML (934) PDF 532.26 K (48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采用激光光源、共聚焦技术和点扫描技术,使其分辨力较传统光学显微镜大为提高。与其他的生物学技术相配合,可定性、定量、定位地检测组织细胞内的多种生化成分。它具有的活细胞动态监测、断层扫描及三维图像重建等功能,使其在抗菌机理研究、尤其是抗生物膜研究中得到大量的应用。本文就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在抗菌剂作用位点,抗菌剂对微生物细胞膜,微生物生理代谢,以及微生物生物膜形成与结构的影响等研究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 细菌降解木质素的研究进展

      2015, 42(6):1122-1132.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40686 CSTR: 32113.14.j.MC.140686

      摘要 (1694) HTML (1002) PDF 660.72 K (55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木质素是自然界最丰富的芳香化合物,其分解与陆地上碳循环密切相关。提取木质纤维素中的葡萄糖使其转化成乙醇,是生产第二代生物能源的关键步骤。但是由于木质素是一种非常稳定的化合物,难以降解是实现生物乙醇转化的主要屏障,因此关于木质素的生物降解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真菌降解木质素的研究已经深入的进行了多年,并取得丰富的成果,但是关于细菌降解木质素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由于广泛的生长条件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细菌在木质素降解方面深受研究人员的关注。本文通过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讨论了木质素的降解机制、代谢途径及细菌降解木质素的工业应用前景,同时还展望了分子生物学及生物信息学在木质素降解方面的应用前景。

    • 磷酸化病毒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及形成机制

      2015, 42(6):1133-1140.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40708 CSTR: 32113.14.j.MC.140708

      摘要 (1443) HTML (696) PDF 566.27 K (34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磷酸化是病毒蛋白常见的一种翻译后修饰,在调控病毒与宿主的代谢中起重要作用。生物体内的代谢活动与细胞内的信号转导密切相关,通过磷酸化和去磷酸化修饰可改变蛋白生物活性,从而调控胞内生物信号的传递。磷酸化修饰的病毒蛋白参与调控病毒复制、病毒增殖和病毒粒子装配等一系列病毒的代谢活动,同时也影响宿主细胞内的信号转导,抑制宿主基因组复制和表达。本文就病毒蛋白的磷酸化修饰位点、其生物学功能及磷酸化修饰的分子机制进行综述,为病毒感染性疾病的防控治疗及药物开发提供参考。

    • 河流沉积物氮循环主要微生物的生态特征

      2015, 42(6):1141-1150.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40644 CSTR: 32113.14.j.MC.140644

      摘要 (1769) HTML (802) PDF 479.13 K (38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微生物驱动的氮循环过程是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氮循环负荷加剧,氮素的生态平衡和微生物的功能特征也相应地受到干扰。河流生态系统是陆地与海洋联系的纽带,因人类活动过量活性氮的输入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明显影响着河流的生态功能以及河口沿岸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富含微生物的沉积物对氮素的转化和去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介绍河流沉积物氮循环主要功能微生物,包括氨氧化细菌、氨氧化古菌、亚硝酸盐氧化菌、反硝化细菌和厌氧氨氧化细菌的群落特征和生态功能,总结氮相关营养盐、溶氧和季节变化等环境因子,以及河道控制管理措施和污水处理厂扰动等条件下氮循环过程主要功能类群的生态特征和响应关系。指出还需深入全面地研究河流沉积物生态系统氮循环过程的驱动机制和微生物的贡献效率,加强城市河流沉积物微生物功能作用的研究及河道生物修复技术的开发。

    • 硫酸盐还原菌对杀菌灭藻剂的抗药性研究进展

      2015, 42(6):1151-1157.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40657 CSTR: 32113.14.j.MC.140657

      摘要 (1282) HTML (546) PDF 437.07 K (26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电厂循环冷却水系统中杀菌灭藻剂的长期及不科学使用,细菌对杀菌灭藻剂的抗药性问题日益严峻。研究循环冷却水系统中相关细菌的抗药性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及实用价值。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硫酸盐还原菌对各类杀菌灭藻剂的抗药性及其抗药性机制的研究进展,内容主要涉及细菌对杀菌灭藻剂的抗性概念、国内外细菌的抗药现状、杀菌灭藻剂的杀菌机制和细菌的抗药机制等。

    • 微生物降解3,5,6-三氯-2-吡啶醇的研究进展

      2015, 42(6):1158-1164.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40876 CSTR: 32113.14.j.MC.140876

      摘要 (1311) HTML (468) PDF 513.90 K (28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高毒性有机磷杀虫剂的限制和禁止使用,近年来以毒死蜱为代表的低毒性有机磷杀虫剂的市场份额有所增加。然而,毒死蜱的使用也导致了环境中3,5,6-三氯-2-吡啶醇(TCP)的产生,因为TCP是毒死蜱和甲基毒死蜱在环境中降解的主要中间代谢产物。它具有较高的水溶性和迁移性,容易进入深层土壤及水体环境,从而引起广泛的污染。释放到环境中的TCP不仅可以抑制TCP及其母体化合物毒死蜱和甲基毒死蜱的生物降解,而且也能抑制其他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从而进一步加重环境中TCP以及其他有机污染物的累积残留,影响环境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本文概述了TCP及其母体化合物的结构、TCP的生态毒性、TCP降解菌的多样性及其微生物降解的最新研究进展,为毒死蜱和TCP污染地区进行经济可行的生物修复提供参考。

    • >生物实验室
    • 高效草菇分子标记辅助杂交育种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2015, 42(6):1165-1174.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40627 CSTR: 32113.14.j.MC.140627

      摘要 (1456) HTML (498) PDF 2.59 M (23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高效草菇分子标记辅助杂交育种方法,并将其应用于选育低温高产草菇的单孢杂交中。【方法】通过出菇试验筛选获得高产草菇菌株,与低温出菇菌株VH3一同作为杂交亲本;采用交配型基因分子标记区分草菇单孢子的交配型,并完成杂交配对工作;最后结合快速筛选耐低温草菇菌种技术与杂交子真实性的鉴定方法,在栽培出菇试验前剔除部分不耐低温的草菇杂交子。【结果】出菇试验表明,屏优1号的生物转化率最高,用作杂交育种的高产亲本菌株。单孢杂交配对后,最初的496株草菇可能杂交菌株经初筛后,只剩余172株较耐低温的杂交菌株,使后期出菇试验的工作量减少了65%;杂交子出菇试验表明,在28 °C出菇温度下,VV093杂交菌株的生物转化率显著高于两个亲本菌株,且农艺性状较好。【结论】建立了一种高效草菇分子标记辅助杂交育种的方法,包括亲本菌株的筛选、单孢交配型的区分、单孢杂交、杂交子的鉴定和筛选等,并在低温高产草菇单孢杂交育种中成功应用。

    • 一种筛选胞外纤维素酶产生菌的快捷、灵敏、有效的方法

      2015, 42(6):1175-1183.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147 CSTR: 32113.14.j.MC.150147

      摘要 (1729) HTML (478) PDF 2.44 M (27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能快捷、灵敏、有效筛选高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胞外纤维素酶产生菌的方法,用于胞外纤维素酶产生菌检测筛选。【方法】将以微晶纤维素(Avicel)或羧甲基纤维素(CMC)为底物的胞外纤维素酶产生菌平板筛选法常用的刚果红或碘液浸泡染色改为碘液熏染,减少碘液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建立以对硝基苯酚-β-1,4-葡萄糖苷(pNPG)为底物的β-葡萄糖苷酶发色底物平板筛选法;将两方法串联用于高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胞外纤维素酶产生菌的筛选。【结果】建立了分别以CMC和Avicel为底物结合碘液熏染的胞外纤维素酶产生菌平板筛选法和以pNPG为底物的β-葡萄糖苷酶发色底物平板筛选法,从56株真菌中筛选出了8株纤维素酶活性水平为++++的胞外纤维素酶产生菌,从后者筛选出4株高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胞外纤维素酶产生菌。【结论】将以CMC和Avicel为底物结合碘液熏染的平板筛选法和以pNPG为底物的发色底物平板筛选法串联,可快捷、灵敏、有效地用于高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胞外纤维素酶产生菌的筛选。

本期文章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