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微学术

微生物学通报

  • 2012年第39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主编点评
    • 适用于高通量筛选的脂肪酶表达系统

      2012, 39(6):0872-0872.

      摘要 (1780) HTML (0) PDF 124.60 K (28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主编点评文章
    • 毕赤酵母组成型表达脂肪酶及其高通量筛选方法

      2012, 39(6):0873-0881.

      摘要 (2907) HTML (0) PDF 658.10 K (46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获得组成型表达脂肪酶毕赤酵母, 建立利用橄榄油罗丹明B平板高通量筛选组成型表达华根霉脂肪酶基因的有效方法。【方法】运用PCR技术从pGAPZαA表达载体上扩增得到GAP启动子片段, 插入到表达载体pPIC9K-proRCL中, 构建组成型表达载体pGAPK-proRCL。在保留含有同源双交换重组序列的诱导型启动子AOX1序列的基础上, 电转化后华根霉Rhizopus chinensis CCTCC M201021脂肪酶基因 proRCL表达盒在毕赤酵母基因组上发生双交换整合事件, 从而组成型表达单拷贝的华根霉脂肪酶基因。【结果】重组菌发酵144 h后, 脂肪酶最高酶活为130 U/ml。利用橄榄油罗丹明B平板高通量筛选组成型表达华根霉脂肪酶基因。【结论】该方法将初筛时间从12 d缩短为3 d, 排除了多拷贝突变株的干扰, 为后续脂肪酶的定向进化及筛选奠定了基础。

    • >回顾点评
    • 红树林内生放线菌

      2012, 39(6):0882-0882.

      摘要 (1783) HTML (0) PDF 167.27 K (37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环境微生物学
    • 短期放牧对草甸草原土壤微生物与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012, 39(6):0741-0748.

      摘要 (1998) HTML (0) PDF 459.34 K (31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为呼伦贝尔草甸草原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及重建提供微生物学基础数据。了解草原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对放牧强度的响应。【方法】分别采集六个不同放牧强度的土壤样品, 测定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 分析短时期不同放牧强度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不同放牧强度下, 菌群数量分布为细菌>放线菌>真菌; 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量均表现为放牧区高于对照区; 在土壤表层(0?10 cm), 土壤过氧化氢酶、转化酶和蛋白酶活性表现出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先上升后略降的趋势, 且放牧区均高于对照区, 与土壤表层比较, 在较深层(10 cm?20 cm), 土壤细菌、真菌的数量和微生物量碳、氮下降幅度随放牧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垂直分布为0?10 cm>10 cm?20 cm。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放牧干扰条件下, 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微生物量之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土壤酶活性与微生物数量、微生物量密切相关, 过氧化氢酶、转化酶与细菌、放线菌极显著相关(P<0.01)、与微生物量碳显著相关(P<0.05); 蛋白酶与真菌及微生物量碳、氮极显著相关(P<0.01), 与细菌显著相关(P<0.05)。【结论】适度放牧可使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量与土壤酶活性之间具有密切关系。

    • >基础微生物学
    • 2-苯乙醇对酿酒酵母生理生化特性影响

      2012, 39(6):0749-0755.

      摘要 (1836) HTML (0) PDF 507.52 K (35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在不同浓度2-苯乙醇作用下, 酵母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化规律, 为优化2-苯乙醇生物合成过程提供重要依据。【方法】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膜渗透性、胞内ROS浓度、线粒体膜电位;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关键酶基因表达。【结果】随着2-苯乙醇浓度增加(从0到4.0 g/L), 酵母细胞分解代谢能力、细胞膜渗透性及aro10基因表达量逐渐降低; 线粒体膜电位逐渐增加; 胞内ROS浓度先增加后减少。当2-苯乙醇浓度从2.4 g/L增加到3.0 g/L, 酵母的分解代谢能力、细胞膜渗透性、aro10基因表达水平等生理生化特性都发生较为显著的变化。【结论】产物原位转移过程中水相2-苯乙醇浓度可考虑控制在2.4?3.0 g/L。

    • >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
    •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Pr1基因在贵阳腐霉的组成性表达

      2012, 39(6):0756-0763.

      摘要 (1971) HTML (0) PDF 468.54 K (30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构建组成性表达贵阳腐霉Pr1基因的载体pCambia-hph-Pr1, 转化贵阳腐霉, 以获得高毒力的基因工程转化菌株。【方法】以双元载体pCambia-Pnos-PNN-hph为基本骨架,将Pr1基因置于组成型启动子PgpdA和终止子TtrpC之间, 获得含Pr1基因的表达元件。以贵阳腐霉菌丝体为受体材料,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法转化贵阳腐霉,观察转化株的生物学特征和灭蚊毒力。【结果】转化株的菌丝生长速度和游动孢子产量与野生株无显著性差异。生物测定表明转化株对蚊幼虫平均致死率达到32.9%, 比野生株提高了约一倍,并且使受试蚊幼虫生长速度明显减缓。【结论】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获得了遗传稳定的高毒力菌株。

    • >农业微生物学
    • 黄瓜初花期与结瓜期叶片可培养内生细菌多样性研究

      2012, 39(6):0764-0772.

      摘要 (2274) HTML (0) PDF 531.97 K (36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黄瓜初花和结瓜两个生长期叶片可培养内生细菌的多样性。【方法】采用叶片表面消毒、菌种分离、16S rDNA序列扩增和系统发育分析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两时期黄瓜内生细菌的种类、数量及优势菌的种类都有明显差异。初花期叶片含菌量为(2.6±0.18)′106 CFU/g鲜重, 分离出的38株内生细菌分别属于短小杆菌属(Curtobacterium sp.)、节杆菌属(Arthrobacter sp.)、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 sp.)等14个已知属, 其中优势种类为短小杆菌属菌株; 结瓜期叶片含菌量为(5.2±0.42)′105 CFU/g鲜重, 分离出的43株内生菌分别属于泛菌属(Pantoea sp.)、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等11个已知属, 其中优势种类为泛菌属菌株。【结论】初花期内生菌含量是结瓜期的5倍, 两时期内生菌的种类表现出很强的差异, 体现出黄瓜不同生育期可培养内生菌数量和种类的多样性, 相关研究为黄瓜促生内生细菌的理论探索和生产应用提供一定的研究基础。

    • 橡胶树胶孢炭疽菌T-DNA插入突变体库构建及其致病缺陷转化子筛选

      2012, 39(6):0773-0780.

      摘要 (2327) HTML (0) PDF 461.65 K (38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进一步研究橡胶树胶孢炭疽菌致病分子机理。【方法】通过含ILV1基因(具氯嘧磺隆抗性)的pSULF·gfp双元载体农杆菌AGL-1介导进行橡胶树胶孢炭疽菌遗传转化, 利用氯嘧磺隆抗性标记筛选转化子, 对转化子PCR验证及荧光显微观察; 采用离体古铜期橡胶树叶无伤接种法进行致病性缺陷转化子筛选, 并对转化子进行遗传稳定性检测。【结果】获得含3 721个转化子的T-DNA插入突变体库, 转化效率为150?400个转化子/106孢子, 从3 721个转化子中筛选得到致病性缺陷转化子25个; 随机选取20个转化子进行遗传稳定性测定, 在不含氯嘧磺隆PDA平板上继代培养10次后仍保持氯嘧磺隆抗性, 且表型稳定, 表明插入外源基因能够稳定遗传。【结论】可以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橡胶孢炭疽菌转化, 构建橡胶树胶孢炭疽菌T-DNA插入突变体库, 筛选致病缺陷突变菌, 为进一步研究该菌致病相关基因提供材料。

    • 一株产乙酰酯酶细菌筛选、鉴定及酶学性质研究

      2012, 39(6):0781-0788.

      摘要 (1872) HTML (0) PDF 548.35 K (32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利用筛选培养基, 从肉牛瘤胃液中分离筛选产乙酰酯酶的细菌菌株, 并研究菌株的产酶特征。【方法】利用厌氧培养技术, 以木质素为唯一碳源, 筛选并驯化所得菌株。根据菌株16S rDNA序列分析、革兰氏染色、伊红美蓝培养基培养、甲基红试验和柠檬酸盐利用试验, 鉴定菌株。采用对-硝基苯乙酯测定酶活力。【结果】筛选得到产乙酰酯酶活力较高细菌菌株RB1, 初步鉴定为Escherichia coli。菌株RB1的生长曲线表明, 0?42 h为菌株的延迟期, 42?60 h为菌株的对数期, 60?66 h为菌株的稳定期, 66?86 h为菌株的衰亡期。菌株所产乙酰酯酶最适温度为40 °C, 最适pH为8.0, 在最适温度与pH条件下, 培养基中添加玉米秸秆粉, 乙酰酯酶最高酶活力达到0.52 U/mL。【结论】筛选获得产乙酰酯酶的细菌菌株RB1, 其乙酰酯酶活力高于已报道的菌株, 是一株具有研究和应用潜力的产乙酰酯酶的菌株。

    • 稻曲病菌厚垣孢子脂肪酸组成的研究

      2012, 39(6):0789-0796.

      摘要 (1811) HTML (0) PDF 349.47 K (30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为探明细胞壁和细胞内脂肪酸成分及含量与细胞抗逆性的关系, 【方法】采用酸热法、索氏提取法、有机溶剂法对稻曲病菌的厚垣孢子壁进行脂肪酸提取, 并采用气相色谱检测其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结果】采用酸热法提取脂肪酸效果最好, 以该方法提取测定稻曲病菌黄色、黄绿色、黑色厚垣孢子壁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分别为26.92%、17.23%、23.71%, 其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分别为60.46%、61.52%、70.64%; 厚垣孢子总(沉淀孢子壁和上清液)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分别为28.87%、21.00%、24.04%, 厚垣孢子总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分别为55.43%、55.87%、63.89%。硬脂酸在厚垣孢子壁中的含量: 黄色>黄绿色>黑色; 不饱和脂肪酸中顺式-5,8,11,14,17二十碳五烯酸(EPA)在厚垣孢子壁的含量: 黑色>黄绿色>黄色。【结论】在3种颜色厚垣孢子中, 黑色休眠型厚垣孢子在孢子壁、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最高, 表明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提高, 有利于厚垣孢子的休眠越冬。

    • >食品微生物学
    • 低pH处理对两歧双歧杆菌KLDS2.0603黏附能力的影响

      2012, 39(6):0797-0803.

      摘要 (1823) HTML (0) PDF 379.53 K (27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确定低pH处理对两歧双歧杆菌KLDS2.0603黏附能力及其表面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方法】将两歧双歧杆菌KLDS2.0603菌体在不同低pH的PBS溶液中处理一定时间后, 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和直接镜检法, 测定其经历不同pH的酸性环境后的黏附能力, 及其表面疏水性和自动聚集能力。【结果】不同pH的PBS溶液处理后的双歧杆菌菌体, 其黏附能力均不同程度下降, 除pH 5.0的处理组外, 其余处理组均显著低于空白组。此外, 经不同pH的PBS溶液处理后, 仅pH 3.0和3.5的两处理组, 双歧杆菌表面疏水性显著提高。除pH 1.0、1.5和5.0的处理组外, 其余处理组的自动聚集能力均显著下降。【结论】低pH的酸性环境会降低两歧双歧杆菌KLDS2.0603的黏附能力, 并且双歧杆菌的自动聚集能力和表面疏水性也发生相应变化。除pH 3.0和3.5的处理组外, 三者之间呈现一定的正相关性。

    • >兽医微生物学
    • 猪消化道中产苯乳酸乳酸菌的益生特性研究

      2012, 39(6):0804-0810.

      摘要 (1887) HTML (0) PDF 458.09 K (32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简单有效的产苯乳酸乳酸菌的筛选方法,并筛选到高产苯乳酸的乳酸菌。【方法】菌株经过添加了苯丙氨酸的培养基厌氧培养后,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发酵液中苯乳酸的含量。【结果】从猪的消化道中共分离得到31株产苯乳酸的乳酸菌, 其中菌株R53的苯乳酸产量最大, 为321.7 mg/L。菌株R53对·OH、O2?和DPPH都有清除能力, 清除率分别达到11.2%、52.7%和63.2%。同时R53也能降低培养基中胆固醇的含量, 清除率为32.5%。【结论】乳酸菌R53经菌落形态、细胞形态、生化反应实验、16S rDNA 测序, 最终确定为植物乳杆菌。植物乳杆菌R53能产生苯乳酸,具有清除胆固醇和抗氧化能力。

    • >药物微生物学
    • 多项分类方法鉴定西藏地区藏灵菇中的乳酸球菌

      2012, 39(6):0811-0819.

      摘要 (2319) HTML (0) PDF 541.98 K (97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采用多项分类法对16株分离自藏灵菇中的乳酸球菌进行准确鉴定。【方法】首先应用传统的生理生化试验, 之后采用16S-23S rRNA间区序列多态性分析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进行了鉴定, 最后, 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进行验证。【结果】将16株菌株初步鉴定为3个菌群: 片球菌群、乳球菌群和肠球菌群, 进一步鉴定为14株耐久肠球菌, 1株乳酸片球菌, 1株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 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验证的结果与前3种试验方法的结果相一致。【结论】试验结果表明传统的生理生化鉴定和16S-23S rRNA间区序列多态性分析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相结合的多项分类方法有利于乳酸球菌种间的准确鉴定。

    • >简报
    • 香菇酶解物对小鼠免疫及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

      2012, 39(6):0820-0826.

      摘要 (1670) HTML (0) PDF 338.92 K (33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香菇酶解物对小鼠免疫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首先采用环磷酰胺(CY)造模法制作小鼠免疫抑制模型, 然后对其中两组分别灌胃香菇未酶解物和香菇酶解物, 最后观察疗效、测定免疫指标和试验小鼠肠道中细菌总数、大肠杆菌数、乳酸菌数和真菌总数等。【结果】香菇酶解物可使受免疫抑制的小鼠(活跃度、粪便、毛皮、体重)恢复到正常水平, 促进免疫器官脾脏及胸腺的发育(P<0.05), 增强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P<0.01)。同时提高小鼠肠道中以乳酸菌为主的有益菌数量(P<0.01), 抑制大肠杆菌等致病菌的生长(P<0.01)。【结论】香菇酶解物可以提高小鼠的免疫功能, 改善肠道菌群环境, 对肠道功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

    • >专论与综述
    • 现代微生物识别技术在水产养殖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2012, 39(6):0835-0842.

      摘要 (2219) HTML (0) PDF 395.85 K (42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养殖环境的恶化已成为制约水产业健康发展的瓶颈。鉴于微生物在养殖水体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从技术角度对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现代微生物分子识别技术进行了概括介绍, 并综述了以核酸为靶分子和以微生物表面抗原为靶分子的两类微生物识别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进展, 为水产养殖环境的改善及其病害防治提供参考。

    • >高校教改纵横
    • 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创新建设与实践

      2012, 39(6):0843-0847.

      摘要 (1457) HTML (0) PDF 558.36 K (29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传统生物学实验教学体制进行了改革, 建立了校级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提出以增加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比例, 强化开放实验室和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 着力构建三层次、四模块、开放式的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 有效地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 基因组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2012, 39(6):0848-0852.

      摘要 (1601) HTML (0) PDF 320.23 K (32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因组学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一门发展快速的前沿性学科。总结对基因组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一些体会, 通过完善教学内容, 实施多媒体+板书的教学手段,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式、讨论式和任务驱动式), 实施双语教学等方面, 提高了基因组学的教学效果。这为兄弟院校基因组学教学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 >生物实验室
    • iTRAQ结合2D LC-MS/MS技术在草菇不同生长发育时期蛋白质组分析中的应用

      2012, 39(6):0853-0864.

      摘要 (12906) HTML (0) PDF 1.10 M (75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旨在采用iTRAQ标记结合二维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对草菇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差异蛋白质组进行研究。【方法】首先将提取的草菇不同生长阶段蛋白样品进行SDS-PAGE分析, 其次将经二维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获取的串联质谱数据通过MASCOT软件搜库, 之后对鉴定蛋白质数据进行了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层次聚类(Hierarchy clustering)分析、K-均值(K-means)聚类和Gene Ontology (GO)注释分析。【结果】试验结果显示, 共计获得2 335个不同肽段, 鉴定到1 039个蛋白质, 其中1 030个蛋白质具有定量信息。在子实体阶段中显著上调蛋白质64个, 下调蛋白质150个。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 iTRAQ标记技术结合二维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可对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草菇蛋白样品进行有效地分离和鉴定。【结论】这一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草菇乃至其他大型担子菌子实体形成和发育的分子机制提供借鉴。

    • 聚类分析在黄霉素发酵过程中的应用

      2012, 39(6):0865-0871.

      摘要 (2205) HTML (0) PDF 1.70 M (29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将聚类分析的方法应用于黄霉素摇瓶发酵条件的优化过程中。【方法】通过系统聚类算法、K均值聚类算法和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对不同批次黄霉素发酵的摇瓶数据的聚类分析进行比较, 发现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优于其他聚类算法, 确定了以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对黄霉素摇瓶发酵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结果】然后利用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选取优质组样本, 并利用优质样本优化了黄霉素摇瓶发酵的控制参数分布范围。【结论】这充分证明了聚类分析在发酵过程的优化过程中有良好的实用性。

本期文章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