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39(4):0579-0587.
摘要:【目的】对黄颡鱼卵水霉病病原进行分离鉴定, 并对其无性繁殖特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传统方法从患水霉病的黄颡鱼卵上进行丝状真菌的分离, 然后通过人工感染实验证实分离菌株的致病性, 通过形态学观察和ITS rDNA序列分析对致病菌株进行鉴定, 并进一步通过单因子法研究其无性繁殖特性。【结果】从患水霉病的黄颡鱼卵上分离了4株丝状真菌, 经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其中一株丝状真菌HP对黄颡鱼卵具有致病性, 并进一步研究了其形态与无性繁殖特性, 开展了ITS rDNA序列分析。实验结果表明, 菌株HP菌丝为透明管状结构, 中间无横隔, 分枝较少; 游动孢子囊多数呈棒状, 游动孢子发育成熟后从孢子囊中释放出来, 并迅速游离; 能够产生第二孢孢子; 新孢子囊以内层出的方式产生; 藏卵器呈球形, 与雄器同枝或异枝。菌株HP的ITS rDNA序列与GenBank基因库中水霉属菌株自然聚类, 同源性高达99%, 与多子水霉菌株Arg4S (GenBank登录号GQ119935)的亲缘关系最近。结合形态特征与ITS序列鉴定的结果, 判定菌株HP为多子水霉(Saprolegnia ferax)。此外, 菌株HP在5 °C?35 °C、pH 4?10范围内均能产生游动孢子, 产生游动孢子的最适温度和pH分别为20 °C和7, 而且5?25 mg/L福尔马林和0.25?1.25 mg/L二硫氰基甲烷对菌株HP产生游动孢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分离鉴定了黄颡鱼卵水霉病病原, 并确定了其无性繁殖特性, 可以作为该病防治用药的依据。
白蓝 , 赵明文 , 贾军伟 , 李鹏 , 王金斌 , 潘爱虎
2012, 39(4):0435-0447.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转基因香石竹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为转基因香石竹的环境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构建16S rDNA克隆文库, 分析种植转基因和非转基因香石竹的土壤中细菌的群落结构组成。【结果】转基因和非转基因香石竹土壤中, 共有的菌群有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 其中α-变形菌门、β-变形菌门、浮霉菌门为优势菌群; 而在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及未培养菌(Uncultured bacterium clone)等菌群存在部分差异。【结论】通过16S rDNA克隆文库方法揭示了转基因香石竹的土壤中细菌多样性十分丰富, 其栽培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影响有限。
2012, 39(4):0448-0457.
摘要:【目的】利用培养法从日本三宅岛火山土壤(堆积年限131年)中分离到一株能氧化分解硫代硫酸盐的细菌MU2A-22T。【方法】用培养法对该菌株MU2A-22T进行了生理生化性质以及分类学位置上的确定。【结果】菌株MU2A-22T为革兰氏阴性, 短杆状或球状。理化性质表明该菌株能利用葡萄糖、L-阿拉伯糖、葡萄糖酸盐、己二酸酯、dL-苹果酸钠、硫代硫酸钠(最适浓度为2.5 mmol/L)为唯一碳源进行自养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5 °C?30 °C, 最适pH为6.0?8.0。菌株MU2A-22T的16S rRNA 序列与菌株Paracoccus solventivorans 6637T亲缘关系最近, 序列相似性为97%, 编码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的基因也被确定。对Paracoccus属内几种近缘菌的脂肪酸分析, 证明菌株MU2A-22T中含有Paracoccus属的特征氨基酸, 其中含量大于10%的分别为C18:1(74.7%) 和 C18: 0(12.1%)。DNA-DNA杂交实验表明, 菌株MU2A-22T与Paracoccus solventivorans 6637TDNA的相似度为49.3%。MU2A-22T菌株G+C含量为66.5%?66.7%。【结论】菌株MU2A-22T为Paracoccus属内的一新种菌(登录号GQ452286), 命名为Paracoccus scorialis sp. nov.。
2012, 39(4):0458-0467.
摘要:【目的】筛选具有高效脱色活性黑5能力的菌株。【方法】利用梯度浓度驯化法, 从上海松江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中分离获得了一株具有良好脱色能力的细菌RB5-M1。【结果】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鉴定以及16S rRNA 基因序列分析, 发现该菌株与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的同源性达到99.86%。【结论】菌株RB5-M1在35 °C、pH 8.0的条件下, 厌氧条件培养(氮气85%、二氧化碳6%) 24 h, 测定的平均脱色率可达94.1%, 最高脱色率为99.8%。
2012, 39(4):0468-0476.
摘要:【目的】有机溶剂对微生物有强烈的毒害作用致使绝大多数微生物不能在较高的有机溶剂浓度下生长。为了探究微生物的耐溶剂性机制, 由野生型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 JUCS驯化获得一株能够在60% (V/V)的环己烷中生长的菌株P. putida JUCT1。【方法】采用蛋白质二维电泳对P. putida JUCT1在不同溶剂条件下的蛋白组分表达量的差异进行分析比对。【结果】从总共22个表达量差异均超过50%的蛋白质中, 选取了3个高丰度蛋白质, 通过MALDI-TOF/TOF鉴定为: 3-羟基异丁酸水解酶、蛋白质延伸因子EF-Ts、异分支酸水解酶超家族(编码基因分别为mmsB、tsf、PSEEN0851)。将这3个基因在大肠杆菌中重组表达, 3个蛋白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E. coli JM109的耐溶剂性, 其中3-羟基异丁酸脱氢酶(编码基因mmsB)对菌株的溶剂耐受性影响最为显著。【结论】证明了运用蛋白组学的方法研究微生物的耐溶剂性的可行性, 并为构建适用于工业化应用的溶剂耐受性整体细胞生物催化剂提供理论依据。
谢宗华 , 高健 , 王金宇 , 彭喜旭 , 唐新科 , 王海华
2012, 39(4):0477-0485.
摘要:【目的】从土壤中分离并鉴定水稻纹枯菌拮抗细菌, 测定其体外抑菌和温室防治效果。【方法】采用系列稀释法和平板对峙法筛选拮抗细菌, 基于形态、生理特征及16S rDNA序列鉴定其分类地位, 采用种子细菌化温室试验测定其防效。【结果】从蔬菜根际土壤中筛选出一株纹枯菌拮抗细菌, 命名为kwkjT4。菌株具有明显的体外抑菌活性, 对水稻纹枯病的温室防效与井冈霉素相当, 初步鉴定为假紫色色杆菌(Chromobacterium pseudoviolaceum)。最适生长条件为pH 7.0, 温度32 °C, 培养时间为36 h; 抑菌活性物质产生的最适培养条件为pH 6.0, 温度28 °C, 培养时间为48 h; 表明两者并不一致。【结论】kwkjT4菌株在水稻纹枯病的生物防治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这是C. pseudoviolaceum拮抗纹枯菌的首次报道。
2012, 39(4):0486-0494.
摘要:【目的】高密度培养小球藻及优化油脂提取条件。【方法】通过进行单因素实验研究不同培养基组成及环境因子对其细胞生长影响, 并采用超声波提取法进行正交实验对藻粉油脂提取条件进行研究。【结果】对椭圆小球藻Y4进行异养培养, 最适培养条件为: 葡萄糖50 g/L, 硝酸钾2 g/L, 适宜的培养温度、摇床转速和接种量分别为 29 °C、180?r/min和20%。在此基础上, 进行了1 L发酵罐培养实验, 获得了干重18.25 g/L的生物量。通过对油脂提取条件进行优化, Y4的油脂提取率由优化前的25.0%提高到60.2%, 提高了35.2%。【结论】优化了小球藻的培养条件及油脂提取条件, 促进了小球藻的开发和利用。
2012, 39(4):0495-0502.
摘要:【目的】克隆表达单增李斯特菌膜表面蛋白InternalinA (InlA), 经免疫家兔获得多克隆抗体, 为建立其免疫磁珠富集快速检测方法奠定基础。【方法】利用生物软件设计单增李斯特菌inlA基因的引物, 通过PCR扩增出inlA基因, 并将其克隆至pET28a(+)原核表达载体, 转化大肠杆菌BL21进行优化表达。镍柱纯化表达产物, 质谱鉴定重组蛋白, ELISA分析其免疫原性。免疫家兔, 制备其多克隆抗体。间接ELISA检测多抗的效价及交叉性, 免疫荧光分析多抗与单增李斯特菌菌体结合的特异性。【结果】成功表达了InlA蛋白, 融合表达产物分子量约为92 kD, 质谱鉴定其为InlA蛋白; 免疫家兔获得的抗血清效价为1:100 000, 除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约20%的交叉外, 与副溶血弧菌等其它病源菌均无交叉; 免疫荧光证实该多抗特异性结合于单增李斯特菌膜表面, 与同种属的威尔斯李斯特菌不结合。【结论】成功制备了单增李斯特菌特异性的兔多克隆抗体, 为单增李斯特菌免疫磁珠富集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012, 39(4):0503-0514.
摘要:【目的】利用调节基因acyB2激活异戊酰基转移酶(ist)基因表达的特点, 将ist与调节基因acyB2在异戊酰螺旋霉素(埃莎霉素)Ⅰ产生菌菌株中共表达, 获得埃莎霉素Ⅰ单组分的高含量及高产量菌株WSJ-IA。对其及原始螺旋霉素产生菌菌株Streptomyces spiramyceticus F21进行了初步鉴定。【方法】从形态学、培养和生理生化特征、细胞壁化学组成、16S rRNA基因序列、5个看家基因(atpD、gyrB、rpoB、recA和trpB)蛋白分析和系统发育树构建等方面对该菌株及其原株进行了鉴定。【结果】两株菌在形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征、细胞壁化学组成、16S rRNA基因序列和5个看家基因蛋白水平基本一致, 在系统发育树分析中同处在一个分支中。而在16S rRNA基因序列和5个看家基因蛋白水平在系统发育上它们均与已知相近菌株处于不同的分支上, 并且与不同基因的相近菌株各有不同, 其中无一报道产生螺旋霉素。【结论】Streptomyces spiramyceticus F21可能是一个产生螺旋霉素的链霉菌新种, 16S rRNA基因序列和5个看家基因蛋白序列分析可以作为埃莎霉素Ⅰ基因工程菌生产过程中进行鉴别的分子标志。
吕洁 , 余光创 , 孙正华 , 王南杰 , 朱颖 , 王红翠 , 孙雪松
2012, 39(4):0515-0525.
摘要:【目的】研究铁缺失对化脓性链球菌的影响, 并寻找摄铁系统中的关键蛋白。【方法】以化脓链球菌为模型, 利用含Fe和不含Fe的培养基对细菌进行培养, 收集全细胞蛋白进行双向电泳, 定量软件分析电泳图谱, 质谱鉴定差异蛋白, 进而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蛋白上下游关系, 从中找到关键蛋白。【结果】鉴定出20个差异蛋白, 并用Cytoscape软件对差异蛋白相互关系网络进行节点分析找到其中5个瓶颈分子。【结论】在培养基中的Fe3+缺乏时, 细菌的生物合成和含氮化合物、生物大分子等重要代谢受到很大影响, 这为进一步阐明细菌铁代谢机制奠定了基础。
2012, 39(4):0526-0535.
摘要:寡营养细菌是自然环境中特别是在寡营养环境中广泛分布的一种细菌, 对寡营养生态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寡营养细菌开始被广泛深入的研究。其分离培养技术, 细菌形态特征, 在生态中的作用和应用是目前微生物领域和环境科学领域的前沿课题, 本文对这几个方面近年来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 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2012, 39(4):0544-0552.
摘要:手足口病在世界多个地区, 尤其是亚洲爆发并流行, 且其感染率和死亡率逐年增高, 危害十分严重。肠道病毒71 (Enterovirus 71, EV71)是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的主要病原体, 以感染婴幼儿为主, 其感染常伴随神经系统并发症, 严重可导致儿童死亡。近年来, 分子生物学和抗病毒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为EV71感染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对EV71病毒学特点及抗EV71药物的筛选、疫苗开发、RNA干扰等进行了综述, 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2012, 39(4):0553-0565.
摘要:每种病原菌都有一些保守的特征性分子, 也称病原菌相关分子模式(PAMPs)。植物细胞表面的模式识别受体PRRs通过识别病原菌的PAMPs而激发免疫反应(PTI)。目前, 已发现多种PRRs/PAMPs的识别模式, 如拟南芥FLS2识别细菌鞭毛蛋白、拟南芥EFR识别细菌延长因子Tu (EF-Tu)、水稻CEBiP/CERK1识别真菌几丁质、水稻抗病蛋白XA21识别白叶枯病菌的硫化蛋白Ax21等。这些识别模式都能激发植物的基础免疫反应以抵抗病原菌的侵染。但是病原菌为了成功侵染寄主植物, 也进化出一些致病机制, 例如向植物细胞中注入毒性效应蛋白阻断PTI途径, 或者产生一种“自我伪装”机制以逃避PRRs的识别。因此, 研究者们根据PAMPs的结构特性对PRRs重新改造, 以期使植物获得持久、广谱和高效的抗性。综述目前已知的PAMPs分子类型、PRRs/PAMPs的识别机制及改造后的新型PRRs, 并分析PTI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前景。
2012, 39(4):0566-0571.
摘要:针对高职生物制药技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具有制药行业的特殊性及其法律法规的特殊限制, 探讨了高职生物制药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提出了高职生物制药技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理念、思路及相应的举措。实践证明, 建设以学校主导模式的基地建设和运行模式,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有利于落实工学结合、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技能型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