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微学术

微生物学通报

  • 2011年第38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主编点评
    • 食品微生物安全成为我国重要研究领域

      2011, 38(1):1-1.

      摘要 (2380) HTML (0) PDF 185.39 K (30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食品的质量有了越来越高地要求, 对食品对健康的影响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与此同时, 国内科技工作者对食品微生物及其安全性研究给予了相当重视, 仅就2010年本刊发表的研究论文数量来看, 虽然“环境微生物”栏目有25篇(不包括环境微生物学专刊), 但“食品微生物”栏目论文数量也相当可观, 共发表了17篇论文。在相关工作中, 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论文有7篇, 其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 如孙群等分析了冷藏鸡肉胴体中的细菌多样性, 筛选到了传统发酵豆瓣中产毒黄曲霉的高效拮抗菌; 陈双雅等研究了一种检测食源性变形杆菌簇致病菌的方法; 陈颖等采用MALDI-TOF质谱技术对克罗诺杆菌进了鉴定和分型; 赵广英等研制了辛辛那提弧菌选择性鉴别培养基; 陶妍等探索了茶多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机理; 贾士儒等对嗜热链球菌CGMCC 1.1864所产的一种新型细菌素ST916进行了分析。这些研究工作属于我国食品微生物安全的研究重点方向之一。在酿酒微生物学以及微生物代谢等研究方面, 国内同行也给予了相应的重视,并取得了值得关注的进展。

    • >回顾点评
    • 毛霉蛋白酶的研究

      2011, 38(1):138-138.

      摘要 (2077) HTML (0) PDF 159.38 K (25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蛋白酶是食品工业中最重要的加工配料(辅料)之一, 蛋白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主要是利用了其对蛋白质所产生的多样化水解作用。许多受人欢迎的食品, 如干酪、啤酒和酱油等的生产过程都包含蛋白酶催化蛋白质水解这一关键性的反应。对这些食品加工技术的改进体现在基于对这些加工过程所涉及的各种化学变化的科学研究结果, 其中包括了用微生物发酵来产生不同的蛋白酶, 从而更有效地进行食品加工。因此, 对蛋白酶的性质及其发酵生产的相关研究倍受业内关注。

    • >海洋微生物学
    • 海洋产电菌Shewanella marisflavi EP1的脱色特性

      2011, 38(1):2-7.

      摘要 (2155) HTML (0) PDF 400.84 K (33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1株新筛选得到的海洋产电菌Shewanella marisflavi EP1作为实验材料, 研究了该菌株关于偶氮、蒽醌、三苯基甲烷等染料的脱色能力及脱色机制。结果表明, 该菌株对这些染料均具有较好的脱色能力, 最高脱色容量达到925 mg染料/(g细胞干重?d)。EP1能利用葡萄糖、蔗糖、木糖、乳酸、甲酸、柠檬酸等多种碳源将单偶氮染料丽春红2R脱色。脱色的pH、温度和NaCl范围分别是: pH 6?10, 15 °C?40 °C, NaCl浓度0?8%。最优脱色条件: 乳酸, pH 8, 35 °C, 1%?2% NaCl, 10 h内脱色率高达99.95%。分光光谱结果表明, 在0-8% NaCl浓度范围内EP1脱色机制为降解脱色。

    • >环境微生物学
    • 珙桐内生细菌的分离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2011, 38(1):8-13.

      摘要 (2235) HTML (0) PDF 536.70 K (30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微生物学传统分离培养方法从珙桐茎、叶及叶柄中分离到内生细菌56株, 选取17株内生菌, 提取其基因组DNA, 并以此为模板, PCR扩增其16S rRNA, 扩增出约1 500 bp大小的DNA条带, 对15 株内生菌16S rRNA测序, 结果利用BLAST软件进行相似性比对, 发现11株为Bacillus属, 相似性为95%?98%; 2株为Lysinibacillus属, 相似性为97%和99%; 1株为Bordetella属, 相似性为95%; 1株为非培养细菌的同源菌, 相似性96%。芽孢杆菌为珙桐内生细菌优势菌属。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这15株内生菌明显聚为2大支。

    • 葡萄糖、根浸出液对丛枝菌根真菌吸收不同外源氮产生精氨酸的影响

      2011, 38(1):14-20.

      摘要 (1943) HTML (0) PDF 518.49 K (31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大葱(Allium fistulosum)为宿主植物, 接种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 AM)真菌Glomus intraradices, 采用三室隔离盆栽培养系统, 在菌丝室施加浓度为4 mmol/L的不同形态外源氮、1%葡萄糖及根浸出液, 通过测定根外菌丝(Extraradical mycelium, ERM)和菌根中精氨酸的含量, 探究葡萄糖、根浸出液对AM真菌吸收不同形式外源氮产生精氨酸的影响。结果表明, 不同外源氮对ERM中精氨酸含量的影响为尿素>Gln>NH4NO3>Arg/Gly>NH4Cl>KNO3, 对菌根中精氨酸含量的影响为Arg>Gln>尿素>NH4NO3>Gly>NH4Cl>KNO3; 施加葡萄糖和根浸出液在不同程度上提高ERM干重和菌丝室孢子数量, 但使ERM和菌根中的精氨酸含量降低。说明AM真菌吸收同化不同外源氮产生精氨酸的能力不同, 葡萄糖和根浸出液降低AM真菌吸收同化外源氮产精氨酸的能力。

    • 培养法和免培养法联合检测油藏环境烃降解菌和产甲烷菌群多样性

      2011, 38(1):21-28.

      摘要 (2163) HTML (0) PDF 449.41 K (30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烃降解菌和产甲烷菌是油藏环境微生物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功能菌群, 采用DGGE和FISH方法分析了不同油藏样品中两类菌群的多样性和产甲烷活性。DGGE结果表明, 不同水样的alkB基因多样性相差较大, 而且注水井条带明显多于采油井。FISH结果表明, 油藏水样中产甲烷菌含量明显高于烃降解菌, 且两者空间分布的位置较近; 说明油藏环境中烃降解菌和产甲烷菌结成一定的相互关系。富集培养表明, 胜利油田产出液接种物培养130 d后, 石油烃降解率达到50%以上, 产甲烷的最大速率达到1.57×10?2 mmol/(L?d)。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油藏环境功能菌群的多样性, 可以为开展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应用提供有用信息。

    • >基础微生物学
    • 春兰菌根真菌CL-3菌株的鉴定及共生体系的构建

      2011, 38(1):29-34.

      摘要 (2088) HTML (0) PDF 473.01 K (32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分离自野生春兰(Cymbidium goeringii)根部的真菌CL-3菌株, 进行了春兰内生菌根真菌的人工接种、再分离及其共生培养研究。通过对CL-3菌株形态学观察和ITS序列同源性分析, 发现该菌株ITS序列与Acremonium strictum的亲缘关系最为接近, 序列同源性为100%。用CL-3菌株接种春兰组培苗, 接种后2个月可从组培苗中再分离获得该菌株, 且CL-3菌株处理苗的鲜重增长率达80.5%, 经方差分析, 与对照相比有显著差异。通过石蜡切片和染色, 在已接种的组培苗的根部组织中可观察到CL-3菌株存在。表明CL-3菌株能与组培幼苗成功建立共生培养体系。

    • >农业微生物学
    • 红枣贮藏期果面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及主成分分析

      2011, 38(1):35-44.

      摘要 (1926) HTML (0) PDF 417.14 K (32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Biolog方法就是微生物在利用碳源过程中产生的自由电子, 与四唑盐染料发生还原显色反应, 颜色的深浅可以反映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程度。采用Biolog方法, 研究红枣贮藏期果面微生物对FF和ECO微孔板上碳源的利用情况, 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羧酸类、吐温类、碳水化合物、酯类、氨基酸类及胺类碳源是红枣贮藏期果面微生物群落在FF和ECO微孔板上利用的主要碳源。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 红枣果面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情况差异较大, 用保鲜剂处理过的红枣果面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远远低于未处理的红枣果面微生物, 而且贮藏时间越长, 果面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程度越高。利用ECO微孔板上31种碳源作PCA, 第一主成分特征值的贡献率为78.54%, 第二主成分特征值的贡献率为19.06%。

    • 青枯菌细胞表面的疏水性

      2011, 38(1):45-50.

      摘要 (2459) HTML (0) PDF 375.18 K (43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别采用BATH和HIC方法测定青枯菌细胞表面疏水性(CSH), 并比较菌液与正十二烷比例(BATH方法)和菌液上样量(HIC方法)对CSH测定结果的影响。确定在BATH方法中菌液(OD600=0.5)与正十二烷的比例为2:1, HIC方法中菌液(OD600=1.0)上样量为0.2 mL; 在此条件下, BATH和HIC两种方法之间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进一步采用HIC方法测定青枯菌在生长过程中CSH的变化情况, 结果显示随培养时间的延长, CSH逐渐降低, 24 h后CSH趋于稳定, CSH与青枯菌细胞表面的EPSⅠ (胞外酸性多糖)含量呈负相关。3株不同致病强度的青枯菌的试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青枯菌细胞表面的CSH随EPSⅠ含量的增加而降低。

    • >食品微生物学
    • 乙醇胁迫处理对酒酒球菌SD-2a生理特性的影响

      2011, 38(1):51-56.

      摘要 (1903) HTML (0) PDF 360.50 K (28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制备高效的葡萄酒乳酸菌发酵剂, 以酒酒球菌SD-2a为试验材料, 研究了5%、10%不同浓度的乙醇胁迫处理对菌体生长、细胞内MLE活性、冻干存活率及细胞膜脂肪酸组分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乙醇胁迫处理明显降低了菌体的生长速率和生物产量。与对照相比, 5%乙醇胁迫处理降低了菌体的冻干存活率, 而10%乙醇处理却显著增加了菌体的冻干存活率。细胞膜脂肪酸组分的测定结果表明, 前者细胞膜U/S比值为1.12, 比对照降低了26.3%, 而后者细胞膜U/S比值为2.29, 比对照增加了50.6%。故认为酒酒球菌SD-2a为适应不同浓度的乙醇胁迫环境, 在细胞膜脂肪酸水平上所采用的机制不同, 且菌体的冻干存活率与其细胞膜脂肪酸组分密切相关。

    • >兽医微生物学
    • 彭泽鲫卵源致病性水霉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2011, 38(1):57-62.

      摘要 (2172) HTML (0) PDF 551.10 K (35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患病的彭泽鲫卵上分离3株丝状真菌, 经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其中1株丝状真菌JL1对彭泽鲫卵具有致病性, 并进一步研究了其形态与生长特性, 开展了ITS rDNA序列分析。实验结果表明, 菌株JL1菌丝为透明管状结构, 中间无横隔, 分枝较少; 游动孢子囊多数呈棒状, 游动孢子呈多排排列, 发育成熟后从孢子囊中释放出来, 并迅速游离; 藏卵器呈球形, 与雄器同枝或异枝。菌株JL1的ITS rDNA序列与GenBank基因库中水霉属菌株自然聚类, 同源性高达99%, 与Saprolegnia sp. H (登录号: EF460351)的亲缘关系最近。结合形态特征与ITS序列鉴定的结果, 判定菌株JL1为水霉菌(Saprolegnia sp.)。此外, 菌株JL1在5 °C?30 °C、pH 4?11范围内均能生长, 最适生长温度和pH范围分别为25 °C?30 °C和6?9。同时菌株JL1对氯化钠敏感, 质量分数为2%的NaCl即可抑制其生长, 可以作为该病防治的依据。

    • PRRSV-GSLZ-1/2009细胞毒和组织毒致病特征的比较

      2011, 38(1):63-69.

      摘要 (2027) HTML (0) PDF 499.05 K (32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PRRSV)野毒株在细胞适应中的遗传变异与其致病性的关系。本文在进行遗传变异分析后, 将GSLZ-1/2009 细胞适应毒和组织毒同时接种36日龄健康仔猪, 对感染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变化、抗体及炎性因子水平进行了实时监测和动力学分析, 并对组织病变进行了显微观察。结果显示: 在细胞适应过程中致病相关基因并未发生任何突变, 但细胞适应株所诱发的抗体及炎症因子反应均明显较组织毒弱, 且所造成的病理损伤也比较轻微。表明PRRSV野毒株在细胞适应过程中毒力会减弱, 而毒株的弱化可能由遗传变异之外的因素决定。

    • >药物微生物学
    • 金荞麦和苦荞麦抗菌活性内生真菌的筛选及鉴定

      2011, 38(1):70-77.

      摘要 (2392) HTML (0) PDF 498.66 K (32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药用植物金荞麦和苦荞麦的根、茎、叶、花中分离到62株内生真菌, 并以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CMCC (B) 63501]、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cumerinum)和绵腐病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 6种微生物为指示菌对分离到的内生真菌进行抗菌活性检测。结果发现, 分离的内生真菌菌株KQH-01、KQH-02和JQY-1的发酵醇提取物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形态学特征和分子鉴定确定菌株KQH-01为炭角菌属(Xylaria sp.)真菌, 菌株KQH-02为球毛壳菌(Chaetomium globosum), 菌株JQY-1为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

    • 一株产共轭亚油酸瘤胃细菌Streptococcus infantarius RB111的筛选与鉴定

      2011, 38(1):78-84.

      摘要 (2405) HTML (0) PDF 418.69 K (35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内蒙古鄂尔多斯山羊瘤胃中分离筛选到1株产共轭亚油酸的瘤胃细菌RB111, 该菌株的cis9, trans11-CLA和trans10, cis12-CLA总产量为269.2 mg/L, 其中cis9, trans11-CLA占52.64%, trans10, cis12-CLA占47.36%。对菌株RB111进行了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鉴定、脂肪酸组成分析以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与婴儿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fantarius)的模式菌株NCDO 599的序列相似性为99%, 该菌株的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特性与文献报道的Streptococcus infantarius一致。脂肪酸组成分析结果显示, 菌株RB111的细胞脂肪酸主要成分是C16:0、C18:1 ω9c和C18:0, 3种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60.64%。综合以上结果, 菌株RB111被鉴定为婴儿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fantarius

    • >医学微生物学
    • 猪链球菌2型荚膜缺失株生物学特性及其免疫保护性

      2011, 38(1):85-90.

      摘要 (1910) HTML (0) PDF 387.84 K (28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前期构建的猪链球菌2型中国强致病株05ZYH33荚膜缺失株Δcps2B进行相关生物学特性及免疫保护性研究。通过比较野生株05ZYH33和荚膜缺失株Δcps2B生物学特性发现, Δcps2B株显微形态发生改变, 失去与2型荚膜特异抗血清发生凝集反应的能力, 突变株更易被全血清除,对上皮细胞HEP-2的粘附能力增强。动物保护性实验结果表明该荚膜缺失株Δcps2B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作用。研究结果提示荚膜在细菌抵抗吞噬和细菌粘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简报
    • 苦参碱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作用初探

      2011, 38(1):91-96.

      摘要 (2063) HTML (0) PDF 589.17 K (34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中药有效成分苦参碱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抑制作用的研究, 目的是为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引起的相关感染提供新的治疗途径。方法是利用XTT减低法评价苦参碱对表皮葡萄球菌初始粘附及生物被膜内细菌代谢的影响, 镜下观察该药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态学影响。结果是苦参碱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菌的SMIC50和SMIC80分别为62.5 mg/L和500 mg/L; 1000 mg/L浓度的苦参碱对表皮葡萄球菌早期粘附有抑制作用; 250 mg/L浓度的苦参碱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态有显著影响。结论是苦参碱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与粘附均有抑制作用。

    • 氟康唑对热带念珠菌活性氧和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2011, 38(1):97-104.

      摘要 (2054) HTML (0) PDF 611.25 K (30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氟康唑作用机制, 观察它对热带念珠菌作用后存活率、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 △Ψm)和细胞周期的变化。参照NCCLS M27-A方案的微量稀释法测定氟康唑对热带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 热带念珠菌与不同浓度氟康唑共同培养后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 FCM)分析热带念珠菌存活率、ROS、线粒体膜电位△Ψm和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表明, 氟康唑作用后, 热带念珠菌氟康唑耐药株的存活率、ROS、线粒体膜电位△Ψm和细胞周期各期比例均没有明显变化; 而热带念珠菌氟康唑敏感株的存活率和线粒体膜电位△Ψm明显下降, ROS明显升高, 而且大部分热带念珠菌阻滞于G2/M期, 并出现明显凋亡峰, 呈一定的时间剂量依赖关系。自由基清除剂谷胱甘肽抑制热带念珠菌ROS的产生, 阻止细胞周期G2/M期阻滞和降低凋亡。由此可见, 氟康唑可能通过刺激热带念珠菌产生过多ROS, 并使线粒体膜电位△Ψm下降, 从而诱导热带念珠菌凋亡。

    • >专论与综述
    • 酶法生产共轭亚油酸的研究进展

      2011, 38(1):105-109.

      摘要 (2020) HTML (0) PDF 304.70 K (33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共轭亚油酸(Conjugated linoleic acid, CLA)具有抗癌、抗动脉粥样硬化、减肥和免疫调节等生理活性。共轭亚油酸可以通过酶法异构化获得, 将底物亚油酸异构形成具有生物活性物质-共轭亚油酸的异构酶称为亚油酸异构酶。因此, 通过介绍亚油酸异构酶的来源、作用机制、酶学性质和基因工程菌生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结合不断发展的基因工程技术旨在提高亚油酸异构酶的活性、产量和异构化效率, 以扩大反应底物范围, 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推进共轭亚油酸的规模化、可持续性的工业生产。

    • 与植物共生的难培养菌物及其培养特性研究进展

      2011, 38(1):110-117.

      摘要 (2076) HTML (0) PDF 340.13 K (47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与植物共生难培养菌物的分类地位与生活史复杂多样, 与植物共生程度各异。在其他一定种类生物(如植物、细菌等)存在的条件下, 大多与植物共生难培养菌物能完成生活史, 而且一些非专性非活体营养的共生菌物较专性活体营养的共生菌物更容易获得纯培养。在简要介绍与植物共生难培养菌物分类地位、生活史与共生类型的基础上, 重点探讨了与植物共生难培养菌物培养特性和培养方法, 并讨论了该领域的研究动向与展望, 旨在为当前和今后开展难培养菌物纯培养研究提供思路、依据和工作基础。

    • >高校教改纵横
    • 微生物学开放性实验的探索与研究

      2011, 38(1):118-122.

      摘要 (2519) HTML (0) PDF 295.34 K (35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微生物学是生物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 其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很高, 目前实验教学中, 验证性实验较多, 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相对不足的问题很突出。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微生物学试验技能, 培养学生在较高的层次上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2006学年起, 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在原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开放性综合大试验——环境中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培养及鉴定大试验, 要求学生独立查阅文献、设计试验方案, 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整个试验过程, 并将此综合实验与学校创新大赛相结合, 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此项训练, 学生对微生物学的操作技能有了显著的提高, 其独立解决问题及团队协作能力也得以增强。经过5年的实践, 证明该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 微生物专业研究生实验课设计思路与特色

      2011, 38(1):123-126.

      摘要 (1845) HTML (0) PDF 270.88 K (29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实验教学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 通过介绍中国农业大学微生物学专业研究生实验课程“现代微生物研究技术”的设计思路与特色, 就教学团队的组建、实验内容的设置、课程的实施和教材的编写等方面的经验进行了总结。

    • 发酵工程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2011, 38(1):127-130.

      摘要 (2072) HTML (0) PDF 281.18 K (31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发酵工程是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 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素质。近年来对发酵工程的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在教学内容体系的安排上, 提出了“一个中心, 两个结合, 三个层次”的概念; 在教学策略上, 探讨了“预测、提问、澄清和小结”4个策略的综合运用; 在教学手段上, 尝试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在实践教学中, 采取新增课程实习周与因地制宜的小组实验形式以及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力求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 >生物实验室
    • 马铃薯病毒一步法多重RT-PCR检测技术的构建

      2011, 38(1):131-137.

      摘要 (1919) HTML (0) PDF 782.70 K (43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马铃薯病毒PVX、PVY、PVA、PLRV的CP基因序列设计4对特异性引物, 通过对试剂浓度和反应条件进行优化, 建立了能够同步检测PVX、PVY、PVA、PLRV的一步法多重RT-PCR检测方法。该方法对PVX、PVY、PVA、PLRV扩增出的靶带大小分别为732、422、132和336 bp, 凝胶电泳易辨别区分。病毒RNA最低检测限度为7.8 pg/μL, 对PVM、PVS、AMV、TMV及PSTVd的扩增为阴性。研究结果表明, 该方法特异、灵敏, 比两步法多重RT-PCR检测更加快速、简便、提高了检测效率, 降低检测成本, 为马铃薯病毒的高效检测提供了有效手段。

本期文章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