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微学术

微生物学通报

  • 2010年第37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工业微生物学
    • 一株高产木聚糖酶的枝链霉菌的分离鉴定及产酶

      2010, 37(6):0791-0797.

      摘要 (2175) HTML (0) PDF 1.46 M (31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1株高产木聚糖酶的链霉菌进行了鉴定并研究其木聚糖酶的生产过程及水解产物特点。分离得到1株产木聚糖酶的链霉菌Streptomyces sp. L2001, 从形态学特征、培养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等方面对该菌株进行了鉴定。PCR扩增得到16S rDNA序列全长为1429 bp, 分析结果表明, 菌株与Streptomyces rameus NBRC3782同源性达99.16%。结合传统生理生化实验结果鉴定为枝链霉菌。菌株液体发酵6 d能产生842.0 U/mL木聚糖酶活力。经HPLC分析酶解产物, 结果显示木二糖、木三糖及木四糖含量之和高达93.5%, 该酶适用于工业化生产低聚木糖。

    • 低温生淀粉糖化酶菌株RS01分离及其酶学性质

      2010, 37(6):0798-0802.

      摘要 (1783) HTML (0) PDF 717.85 K (26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自渤海湾海泥中分离得到一株产低温生淀粉糖化酶能力较强的菌株RS01, 经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RNA分析将其鉴定为气单胞菌属。对该菌株产的低温生淀粉糖化酶酶学性质进行初步研究, 结果表明其最适酶反应温度为30°C, 酶的热稳定性比较差, 最适pH为5.4, 经TLC鉴定酶解产物中有葡萄糖, 表明该分离菌株具有产低温生淀粉糖化酶的能力。

    • 蜡质芽孢杆菌AR156发酵培养基及发酵条件的优化

      2010, 37(6):0803-0810.

      摘要 (2431) HTML (0) PDF 842.66 K (31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前期筛选得到的在田间试验中防治根结线虫效果较好的蜡质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 AR156, 通过单因素筛选及正交试验的方法进行了发酵培养基优化, 得到的最佳配比为: 麦芽糖0.25%, 玉米粉0.5%, 黄豆粉0.5%, 胰蛋白胨0.5%, CaCl2·2H2O 0.05%, MnSO4·H2O 0.05%, K2HPO4 0.1%。同时对实验室摇瓶条件下液体发酵的主要影响因子温度、转速、初始pH值等进行实验探讨, 确定了最佳培养条件: 初始pH值7.0, 装液量200 mL/L, 接种量5%, 发酵温度28°C, 转速200 r/min, 发酵时间48 h。优化后芽孢产量为1.03 × 109 CFU/mL, 芽孢生成率在97%以上, 明显高于初始发酵培养基发酵结果。

    • >环境微生物学
    • 氯仿处理厌氧污泥发酵制氢中微生物多样性的解析

      2010, 37(6):0811-0816.

      摘要 (2048) HTML (0) PDF 747.96 K (30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不同浓度氯仿对厌氧污泥产氢及其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在氯仿浓度为0.050%时, 累积氢、氢气产率、VFA和总糖降解率均达到最大, 分别为639 mL、1.71 mol H2/mol消耗葡萄糖、2880 mg/L和85%。利用PCR-DGGE技术对不同浓度氯仿处理的污泥样品中微生物多样性和种群结构进行分析显示, 4个细菌克隆属于Clostridia, 2个细菌克隆分别属于Acidobacteria和δ-proteobacteria, 其他4个均属于不可培养细菌。Clostridia中的4个菌群均属产氢菌群, 条带7中含有的细菌可能属于HPB。发酵产氢后的污泥样品C3 (氯仿浓度 = 0.05%)中细菌类型主要有: Megasphaera sueciensis、Megasphaera paucivorans、Clostridium cellulosi、Clostridium sp.和不可培养细菌, 为最适产氢群落结构。

    • 云南会泽铅锌矿渣中节杆菌的生理特征和系统发育

      2010, 37(6):0817-0822.

      摘要 (2092) HTML (0) PDF 1.06 M (24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分离自铅锌矿渣中一种具有奶油色不扩散菌落形态的优势细菌进行了系统发育和部分生理特征研究。在可培养的细菌类型中, 该种菌落的出现频率在50%左右。利用60个菌株16S rRNA基因约500 bp的序列和其相关种构建的系统树表明, 这些菌落属于节杆菌属内多个系统发育地位有差异的类群。各类群代表菌株BS11、BS20和AS19约1440 bp左右的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的结果表明, BS11菌株同Arthrobacter histidinolovorans和Arthrobacter nicotinovorans关系密切, BS20菌株同Arthrobacter chlorophenolicus关系密切, 而AS19同Arthrobacter aurescens 和Arthrobacter ilicis关系密切。在考察的39个碳源中, 3个代表菌株都能利用其中的15个, 不能利用其中的12个, 而对另外12个的利用存在差异。此外, 它们对Zn2+、Pb2+、Cd2+、Cu2+和Co2+等5种重金属的抗性水平都较高, 但对链霉素、氨苄青霉素、卡那霉素和利福平4种抗生素较敏感。它们是潜在的新物种。

    • 广西山口红树林内生放线菌的分离、筛选及初步鉴定

      2010, 37(6):0823-0828.

      摘要 (2979) HTML (0) PDF 587.09 K (38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广西山口国家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采集8种真红树植物和5种半红树植物的根、茎、叶及胚轴等组织样品共计41份。经过表面消毒后粉碎, 分别以几丁质、腐殖酸、木聚糖等作为主要营养及能量来源设计了8种分离培养基, 从植物组织中分离得到118株放线菌。使用6种新药筛选模型对分离菌株进行了生理活性筛选, 77株放线菌的发酵液样品在一个或多个药物筛选模型中显示为阳性, 初筛阳性率为65.3%。对77株筛选阳性菌株进行的初步分类研究结果显示, 其中44株属于链霉菌属, 25株为小单孢属的菌株, 3株属于糖丝菌属, 3株为诺卡氏属菌株, 1株是拟诺卡氏属菌株, 1株是伦茨氏菌属的菌株。对一株在抗多重耐药检定菌HH22 和降血脂模型上都显示出良好活性的菌株I07A-01824 进行表型和基因型分析, 确定I07A-01824为黄白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idoflavus)菌株。该研究显示, 红树植物内生环境不仅仅孕育了丰富多样的内生放线菌, 而且红树植物内生放线菌也是新型天然生理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有效来源。

    • >农业微生物学
    • 柞蚕蛹期灵菌败血病Serratia marcescens C3菌株分离鉴定

      2010, 37(6):0829-0833.

      摘要 (2703) HTML (0) PDF 558.17 K (34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柞蚕(Antheraea pernyi)蛹为替代寄主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技术在辽宁、北京、天津、上海、河北、山东等地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的生物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利用柞蚕蛹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时, 柞蚕蛹期软化病是繁蜂的主要障碍。通过对利用柞蚕蛹繁蜂时蛹内组织液化后呈粉红色这一未知软化病的典型症状进行病原细菌的分离和纯化, 得到C3菌株。经Biolog系统和16S rRNA序列分析, 鉴定C3菌株为灵菌(Serratia marcescens), 经过柯赫法则检验, 确定灵菌C3菌株是导致柞蚕蛹期灵菌败血病的病原菌。描述了繁蜂时柞蚕蛹期灵菌败血病发病期的认别特征。

    • 玉米青贮过程中乳酸菌动态变化

      2010, 37(6):0834-0838.

      摘要 (2218) HTML (0) PDF 1.02 M (36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揭示青贮玉米在发酵过程中乳酸菌数量及种群的动态变化, 以及微生物添加剂对乳酸菌种群变化的影响, 采用了培养方法计数发酵过程中乳酸菌数目的变化, 利用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方法分析青贮玉米中乳酸菌的多样性及种群变化趋势。经过对15 d时间内青贮玉米中乳酸菌变化趋势的分析显示: 一周后对照组乳酸菌数最高达到2.1 × 106 CFU/g, 两处理组中处理组II乳酸菌数达到最高5.5 × 107 CFU/g; 利用MRS平板分离、培养出典型乳酸菌菌落152株, 经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分析为乳杆菌属和片球菌属, 其中86%的菌株属于乳杆菌属。此研究表明微生物添加剂有利于青贮玉米发酵过程中乳酸菌的快速增殖, 乳杆菌属和片球菌属都是青贮玉米发酵的启动菌之一, 在发酵前期一直存在, 但发酵后期乳杆菌属是玉米青贮过程中乳酸菌的主要菌群。

    • >食品微生物学
    • 食源性变形杆菌簇致病菌的检测

      2010, 37(6):0839-0844.

      摘要 (2191) HTML (0) PDF 592.20 K (36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建立食源性变形杆菌簇致病菌的检测方法, 对富集培养基、选择性平板分离培养基和生化特性进行了筛选比较。结果表明, 肠杆菌富集肉汤培养基更有利于变形杆菌簇致病菌的检出, 平板分离培养基可用EMB琼脂培养基和SS琼脂培养基(或麦康凯琼脂培养基), 初筛方法为革兰氏反应和苯丙氨酸脱氨酶实验, 最后用其他生化反应进行确认。该方法检出率高, 检测范围较宽, 可为建立变形杆菌簇致病菌的检验标准提供实验依据。

    • >微生物育种
    • 重离子诱变技术选育碱性蛋白酶高产菌株

      2010, 37(6):0845-0851.

      摘要 (1946) HTML (0) PDF 771.12 K (27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采集的土壤样品中分离筛选出一株碱性蛋白酶产生菌G-41, 经16S rRNA分子鉴定为芽孢杆菌属菌株。该菌株在发酵培养基中能产生较高产量的胞外碱性蛋白酶(1.7 × 104 U/mL)。以G-41为出发菌株, 对其进行重离子辐照诱变处理, 获得突变株G-41-68, 将该突变株再次经重离子诱变, 从大量突变株中筛选出碱性蛋白酶高产菌株15Gy-54, 其酶活力达到6.22 × 104 U/mL。与出发菌株相比较, 突变株G-41-68和15Gy-54的酶活力分别提高了1.58倍和2.65倍。对突变株15Gy-54的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 结果表明, 该菌株的碱性蛋白酶活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达到7.18 × 104 U/mL, 其最适发酵条件为: 培养基(g/100 mL)为胰蛋白胨1、酵母膏 0.5、乳糖5、Na2HPO4·12H2O 0.4、KH2PO4 0.03、Na2CO3 0.1、MgSO4 0.0481 (4 × 10-3 mol/L)、pH 8.0, 培养温度41°C, 振荡培养时间42-48 h。实验结果表明, 重离子辐照诱变技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微生物诱变育种新技术。

    • 微重力诱变大肠杆菌快速生长突变株特性

      2010, 37(6):0852-0856.

      摘要 (2021) HTML (0) PDF 972.99 K (26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旋转培养装置处理大肠杆菌, 筛选生长曲线发生变化、提前进入对数期的突变菌株, 对菌株进行基因芯片的表达谱分析和质谱分析, 研究微重力条件下微生物的生理代谢变化和对微重力条件的适应机制。结果发现突变菌株有114个差异表达基因, 其中99个基因表达上调。表达上调基因主要集中在ABC转运系统、糖代谢、三羧酸代谢、磷酸转移酶系统、核酸代谢、脂类代谢等方面。质谱分析从蛋白水平上验证了这个结果。表明经过微重力处理可以筛选到生长加快的菌株, 生长加快是菌株相关代谢水平上调的结果。空间微重力通过对微生物生长代谢相关基因的影响来使菌株适应空间环境。

    • UV与NTG复合诱变选育咪唑立宾高产菌

      2010, 37(6):0857-0860.

      摘要 (1991) HTML (0) PDF 481.38 K (34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选育咪唑立宾的高产菌株, 对咪唑立宾产生菌Eupenicillum sp. E-0509-2的孢子分别进行了紫外线照射(UV)、亚硝基胍(NTG)和UV + NTG复合诱变处理筛选突变株。结果表明试验所确定的咪唑立宾产生菌的孢子诱变适宜条件为: 将孢子悬液在电磁搅拌下, 经紫外线照射处理60 s后, 以3.0 g/L NTG处理20 min。经发酵筛选试验, 获得了一株遗传性状稳定、高产咪唑立宾的诱变菌株Eupenicillum sp. E-UN41, 其咪唑立宾产量较出发菌株提高13倍。

    • >医学微生物学
    • 猪链球菌2型srtBCD菌毛岛SSU2099基因的克隆表达与免疫学特性

      2010, 37(6):0861-0865.

      摘要 (2028) HTML (0) PDF 765.81 K (26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同源性比较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发现猪链球菌2型srtBCD菌毛岛上菌毛辅助亚基编码基因SSU2099, PCR扩增目的片段, 克隆入表达载体pET32a中原核表达, 亲和层析法纯化重组蛋白。ELISA结果显示重组蛋白能够刺激小鼠产生高效价的免疫抗体, 动物保护性实验表明该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作用。提示菌毛亚基编码基因SSU2099是重要的疫苗候选分子, 进一步研究该蛋白的定位和功能对于系统阐释srtBCD菌毛岛在猪链球菌2型致病机制中的作用有重要意义。

    • 环介导恒温扩增对莱姆病病原伯氏疏螺旋体的分型鉴定

      2010, 37(6):0866-0871.

      摘要 (2138) HTML (0) PDF 1.59 M (29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使用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 基于莱姆病病原伯氏疏螺旋体的外膜蛋白A (OspA)基因, 针对伯氏疏螺旋体不同的基因型设计特异性引物, 对国内主要的莱姆病病原伯氏疏螺旋体的3个基因型进行分型鉴定。研究结果表明, 设计的引物具有良好的特异性, 可以对狭义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 sensu strict)、嘎氏疏螺旋体(B. afzelii) 和伽氏疏螺旋体(B. garinii) 进行分型鉴定。伯氏疏螺旋体的分型鉴定可以对不同临床症状莱姆病患者的治疗和莱姆病的控制提供一定的依据。

    • >简报
    • 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JK-SH007抗菌蛋白的分离纯化

      2010, 37(6):0872-0880.

      摘要 (2175) HTML (0) PDF 1.00 M (33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拮抗细菌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pyrrocinia) JK-SH007菌株抗菌蛋白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发现, JK-SH007菌株的抗菌粗蛋白对热和蛋白酶K不敏感, 碱性环境不利于抑菌蛋白活性的发挥。JK-SH007菌株的无菌发酵滤液经硫酸铵沉淀、透析(3.5 kD)、冷丙酮沉淀(-20°C)、Sephadex G-50葡聚糖凝胶分子筛层析及DEAE-Sephadex A-25离子交换层析分离纯化, 得到了蛋白组分A-Ⅱ-2, 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不是单一组分, 该复合组分具有明显抑制3种杨树溃疡病病原真菌金黄壳囊孢(Cytospora chrysosperma)、拟茎点霉(Phomopsis macrospore)、七叶树壳梭孢(Fusicoccum aesculi)生长的作用。

    • 禽流感病毒H9N2血凝素基因和神经氨酸酶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2010, 37(6):0881-0887.

      摘要 (2234) HTML (0) PDF 1.38 M (26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克隆、表达和鉴定禽流感病毒H9N2 HA, NA基因序列, 为制备抗体和基因工程疫苗打下基础。在成功克隆禽流感病毒H9N2全长HA、NA基因并测序的基础上, 将部分基因序列克隆到表达载体pET32a (+)上, 全基因序列克隆到表达载体pGEX4T-1上, 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pET32a (+)/HA (截短)、pET32a (+)/NA (截短)、pGEX4T-1/HA、pGEX4T-1/NA, 转化大肠杆菌BL21/rosetta, IPTG诱导表达, 利用Ni2+亲和层析柱和GSTrap 4B亲和层析柱对重组蛋白进行纯化, 并用Western Blotting和ELISA方法检测其抗原性。结果重组蛋白在大肠杆菌中可以高效表达, SDS-PAGE显示其相对分子质量与预计大小一致。ELISA和Western Blotting实验证实, 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本研究成功克隆和表达了禽流感病毒H9N2 HA、NA基因序列。为禽流感病毒H9N2诊断试剂和疫苗的开发等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 铜绿假单胞菌Arr基因突变对生物膜和绿脓菌素合成的影响

      2010, 37(6):0888-0893.

      摘要 (1989) HTML (0) PDF 656.30 K (41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铜绿假单胞菌Arr基因对生物膜和绿脓菌素合成的影响, 采用抗庆大霉素基因序列(Gentamycin resistance cassette, aacC1)插入失活的策略构建了铜绿假单胞菌Arr基因突变株PA-AG, 通过96孔板静止培养、结晶紫染色的方法检测其生物膜的形成量, 利用抽提的方法检测绿脓菌素的合成量。结果在KMB或LB培养基中, 突变株PA-AG形成生物膜的量均有所减少, 野生株约是突变株的2倍, 然而突变株合成绿脓菌素的能力却明显加强, 约为野生株的2.5倍。由此推测, 铜绿假单胞菌Arr基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物膜的形成, 抑制了绿脓菌素的合成。

    • >专论与综述
    • 试验设计和优化及其在发酵培养基优化中的应用

      2010, 37(6):0894-0903.

      摘要 (2719) HTML (0) PDF 697.31 K (106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发酵工业中, 发酵培养基的优化对发酵水平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寻求最佳发酵培养基的过程中, 试验设计及统计优化发挥着重要作用。对近年来常用的试验设计及优化方法进行了综述, 内容包括单因素轮换法、析因设计、均匀设计、响应面设计、人工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等多种试验设计和优化方法, 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比较。

    • 链霉菌次生代谢中双因子调控系统的研究进展

      2010, 37(6):0904-0911.

      摘要 (2020) HTML (0) PDF 571.54 K (45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链霉菌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受到严格和复杂的调控, 而双因子调控系统是其中重要的一类调控因子, 在链霉菌中广泛存在, 且存在作用方式的多样性和作用机制的复杂性。就近些年研究较多的参与链霉菌次生代谢的两类双因子调控系统(真核型和原核型)的研究状况做了综述, 重点阐明其作用机制, 并对其研究趋势以及在药物代谢工程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 >高校教改纵横
    • 《病毒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与实践探索

      2010, 37(6):0912-0915.

      摘要 (2503) HTML (0) PDF 506.50 K (29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析了《病毒学》课程及病毒学学科的发展特点。在总结病毒学传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该学科的快速发展趋势, 对该课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教材选择、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建设、实验配套的硬件与软件建设、实验教学安排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和分析, 并介绍了武汉大学在病毒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中的一些具体做法和体会。

    • 脂多糖是内毒素吗?

      2010, 37(6):0916-0918.

      摘要 (2587) HTML (0) PDF 446.70 K (84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脂多糖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上的一种重要结构, 同时也和细菌的致病作用紧密联系, 但长期以来直接将脂多糖定义为细菌内毒素, 形成了医学细菌学教学中的一个重大误区, 可能对细菌致病作用的理解形成学习上的障碍, 故就此提出一些见解, 以供探讨。

    • 生物技术专业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探索与改革

      2010, 37(6):0919-0922.

      摘要 (1937) HTML (0) PDF 461.96 K (32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对生物技术专业高年级学生或研究生开设的环境微生物学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方面的改革, 主要包括制定新教学大纲、选择新版中英文教材、引用创新成果更新授课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注重能力考核等方面。

    • >生物实验室
    • 基于Red重组系统和Xer重组系统的大肠杆菌多基因删除方法

      2010, 37(6):0923-0928.

      摘要 (2312) HTML (0) PDF 1.05 M (52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快速、高效删除大肠杆菌染色体DNA的目的基因是大肠杆菌代谢工程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利用Red重组系统结合Xer重组系统删除了野生型大肠杆菌CICIM B0013的ackA-pta基因和pps基因。实验证明了可重复应用dif位点实现大肠杆菌染色体上多基因突变的叠加, 同时, 在染色体上并未留下抗生素标记, 借此能够高效地实现多基因缺失突变株的构建。此外, 本方法重组效率高, 实验步骤较简便。

    • >研究快报
    • 玉米内州萎蔫病菌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建立

      2010, 37(6):0929-0934.

      摘要 (2072) HTML (0) PDF 552.15 K (33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玉米内州萎蔫病菌单抗(4H4和4G12)为基础, 纯化抗体后, 进行亚类鉴定、效价及特异性测定。比较间接ELISA和双单抗夹心ELISA (DAS-ELISA)的检测灵敏度, 并应用于玉米种子中萎蔫病菌的检测。结果表明, 两株单克隆抗体(0.4 g/L)效价均可达1 : 256000, 亚类鉴定结果分别为IgG2a和IgG2b, 轻链均为K链。与供试的16株非目标细菌均无交叉反应。DAS-ELISA对萎蔫病菌种子悬浮液的检测灵敏度为1.0 × 109 CFU/L,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灵敏、特异的玉米内州萎蔫病菌双单抗DAS-ELISA检测方法。

    • >主编点评
    • MyD88在抗衣原体感染的病理损伤过程中的作用

      2010, 37(6):0935-0936.

      摘要 (1822) HTML (0) PDF 372.85 K (26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主编点评文章
    • MyD88在鼠衣原体生殖道感染过程中的作用

      2010, 37(6):0937-0942.

      摘要 (2262) HTML (0) PDF 1.02 M (28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1× 104 IFUs的MoPn经生殖道感染WT、MyD88 KO小鼠, 每组一半小鼠于感染后54 d, 再次感染相同剂量的MoPn。每隔3-4 d取生殖道分泌物, 测定其中衣原体包涵体的数量。初次感染后80 d, 处死小鼠, 眼眶取血, 分离血清, 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其中抗体类型及效价; 同时分离生殖道, 肉眼观察其输卵管、子宫角水肿程度, 并做病理切片观察其炎症反应; 分离小鼠脾细胞, 体外用衣原体EB刺激, 测定产生的IL-4、IL-5、IL-17和IFN-γ等细胞因子水平。MyD88 KO小鼠阴道带菌时间与WT组相当, 但上生殖道病理反应, 尤其是输卵管水肿程度明显比WT组严重。脾细胞细胞因子水平显示, MyD88 KO鼠IFN-γ和IL-17的产生量明显比WT组低, 而IL-4和IL-5水平明显高于WT组。血清中各亚类抗体效价无明显区别, 但MyD88 KO鼠血清IgG2a/IgG1比值< 1, 且明显低于WT组。研究结果说明MyD88与抗衣原体免疫无关, 但与衣原体引起的炎症损伤密切相关。

    • >回顾点评
    • 西瓜连作障碍及其预防

      2010, 37(6):0943-0943.

      摘要 (1732) HTML (0) PDF 245.44 K (28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快讯
    • 人工构建单细胞生物: 合成生物学新的里程碑

      2010, 37(6):0944-0944.

      摘要 (1770) HTML (0) PDF 255.66 K (26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