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微学术

微生物学通报

  • 2009年第36卷第9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主编点评
    • 黑胸大蠊浓核病毒NS2蛋白亚细胞定位

      2009, 36(9):1442-1442.

      摘要 (1725) HTML (0) PDF 134.38 K (26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主编点评文章
    • 黑胸大蠊浓核病毒NS2蛋白的表达、抗体制备及亚细胞定位

      2009, 36(9):1443-1448.

      摘要 (2205) HTML (0) PDF 509.45 K (29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ns2是黑胸大蠊浓核病毒的一个非结构基因, 所编码的蛋白质大小为30 kD, 是一个功能未知的基因。为了对该基因进行深入的功能研究, 从感染了黑胸大蠊浓核病毒的蟑螂的后肠组织中通过RT-PCR得到ns2基因编码序列, 将其构建于原核表达载体pET-28a, 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 获得融合表达产物。此融合蛋白经分离纯化后, 免疫新西兰大白兔, 制备其多克隆抗体。采用Western印迹技术, 用该抗体检测ns2基因的真核表达产物, 证明该抗体有较好的针对NS2蛋白的专一性, 可用于对NS2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同时, 将此编码序列克隆至果蝇细胞表达载体pAC, 得到重组质粒后转染果蝇S2细胞表达重组蛋白, 通过共聚焦显微镜用该抗体检测该蛋白在S2细胞中的亚细胞定位, 发现NS2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质, 核内仅有少量分布。

    • >工业微生物学
    • 厌氧发酵产氢细菌的筛选及其产氢优化

      2009, 36(9):1275-1282.

      摘要 (2239) HTML (0) PDF 694.90 K (41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以河底泥为来源, 使用产氢培养基进行初筛, 再利用小管产氢试验进行复筛, 得到5株产氢能力较好的菌株。对产氢量最高的菌株FML-C1进行16S rDNA序列分析, 鉴定为阴沟肠杆菌, 确定了其分类地位。培养基优化采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筛选出影响产氢的3个主要因素: 葡萄糖、缓冲液和还原剂。利用最陡爬坡路径逼近最大响应区, 采用中心复合试验设计(CCD)及响应面分析法(RSM)进行回归分析, 建立产氢培养基优化的二次模型。模型求解产氢最佳培养基为葡萄糖21.5 g/L、缓冲液 13.6 mL/L 和还原剂10.0 mL/L, 最大理论产氢量2367.83 mL/L。5批验证试验结果平均值与预测值接近, 表明该模型与实际情况拟合良好, 实际最大产氢量2347.40 mL/L, 较优化前产氢量提高127.42%。

    • 碳源对琥珀酸放线杆菌发酵产丁二酸的影响及其代谢流量分析

      2009, 36(9):1283-1288.

      摘要 (2017) HTML (0) PDF 426.32 K (33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厌氧条件下, Actinobacillus succinogenes能够利用单糖、双糖和糖醇等碳水化合物发酵生成丁二酸, 其中以山梨醇为碳源时丁二酸的产量最高。代谢流量分析结果表明: 与葡萄糖发酵相比较, 由于代谢系统中积累了更多的NADH, 使得代谢网络关键节点PYR和AcCoA处的代谢流量分配有了较大的变化, 导致更多的碳源流向丁二酸和乙醇, 而乙酸和甲酸的分泌相对减少。

    • 限磷对产甘油假丝酵母甘油合成与胞内磷积累的影响

      2009, 36(9):1289-1293.

      摘要 (1968) HTML (0) PDF 295.53 K (26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磷酸盐限量对产甘油假丝酵母甘油合成与胞内磷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 当酵母细胞从适磷或富磷培养基转接入低磷培养基时, 发酵过程中胞内积累的磷逐渐减少; 而当菌体从低磷培养基转接入适磷或富磷培养基时, 发酵过程中胞内聚磷酸盐的积累量迅速增加。当细胞在第14小时和第38小时从适磷培养基转接入低磷培养基时甘油得率分别高达60.9%和61.4%, 而甘油产率则分别为2.03 g/(L·h)和2.23 g/(L·h)。这些现象说明限制发酵培养基中的磷浓度是产甘油假丝酵母高产甘油的必要条件, 并为其反复分批发酵法生产甘油提供了重要依据。

    • >海洋微生物学
    • 一株动性球菌ZOYM的初步鉴定及其内源性质粒pPCZ1和pPCZ2的分析

      2009, 36(9):1294-1298.

      摘要 (2115) HTML (0) PDF 490.85 K (29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来自中国深海的样品中分离到一株菌株ZOYM, PCR获得其16S rRNA基因序列, 经比对, 与已发表的动性球菌属(Planococcus)的不同种高度相似。提取质粒DNA, 在琼脂糖凝胶上检测到多条DNA带, 对其中2个小的环型质粒pPCZ1和pPCZ2进行了克隆和测序。 pPCZ1和pPCZ2的全长分别为4738 bp和7935 bp, 编码3个和8个蛋白。预测的pPCZ1和pPCZ2的复制蛋白Rep分别与链球菌(Staphylococcus)质粒pSCFS1和芽孢杆菌(Bacillus) 质粒pBM19的Rep有很高的相似性。此外, pPCZ1和pPCZ2的复制蛋白Rep之间也有一定的同源性。质粒pPCZ1和pPCZ2上均未找到滚环复制质粒保守的dso和sso序列, 而在复制基因的上游均发现有多个重复序列和富含AT的序列, 因此, 推测它们可能不是以滚环方式进行复制, 而是theta方式。这是首次报道动性球菌属两个质粒的完整序列。

    • >环境微生物学
    • 从红树植物根际土壤选择性分离小双孢菌

      2009, 36(9):1299-1304.

      摘要 (1707) HTML (0) PDF 471.12 K (31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海南文昌采集23种红树植物的根际土壤, 采用GA、HV作为选择性分离培养基, 添加复合维生素、放线菌酮、制霉菌素和重铬酸钾, 结合适当的预处理: 干热120°C 60 min或干热100°C 60 min及1% 氯胺-T处理30 min, 平板稀释涂布法(10-1、10-2、10-3)分离其中的小双孢菌。共分离得到199株放线菌, 通过培养特征及显微形态观察, 发现其中有链霉菌147株、非链霉菌52株。选择7株链霉菌和28株非链霉菌进行了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结果显示19株菌属于小双孢菌属, 7株属于链霉菌属, 4株属于野野村菌属, 2株属于小单孢菌属, 1株属于链孢囊菌属, 1株属于阿萨诺氏菌属, 1株属于小单孢菌科。结果表明红树林根际土壤中蕴含着丰富的小双孢菌资源。

    • 三种水生植物内生真菌多样性及其抗真菌活性

      2009, 36(9):1305-1310.

      摘要 (2214) HTML (0) PDF 397.63 K (37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华凤仙(Impatiens chinensis L.)、问荆(Equisetum arvense L.)和轮叶狐尾藻(Myriophyllum verticillatum L.) 3种植物中共分离到内生真菌155株。经鉴定, 它们分属于26个不同的分类单元。以杨桃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香蕉疫霉(Phytophthora nicotianae)和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等6种植物病原真菌为指示菌, 对3种水生植物内生真菌代谢产物进行抗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 有37株内生真菌(占分离菌株总数的23.9%)显示出对一种或多种病原菌的抑菌活性。来自华凤仙、问荆和轮叶狐尾藻的抗菌活性菌株比例分别为29.2%、13.9%及37.1%, 都远低于已报道的陆生植物内生真菌中活性菌株的比例。抗菌活性菌株主要分布于枝孢属(Cladosporium)、木霉属(Trichoderma)和地霉属(Geotrichum)等5个属中。

    • DGGE分析东江流域农村饮用水源中微生物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相关性

      2009, 36(9):1311-1317.

      摘要 (2182) HTML (0) PDF 558.96 K (45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评价东江流域农村饮用水源中微生物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分别采集了集中式供水井、塘坝型水井、猪场附近水井、普通村落水井、水库水5种水样, 进行基因组总DNA的提取和主要理化指标的测定, 运用DGGE技术分析各水样总DNA的PCR产物。UPGMA聚类分析DGGE指纹图谱结果表明, 相同类型水样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相似性较高, 聚集到一个分支上; 典型相关性分析(CCA)结果表明, 水体中总磷(TP)和总氮(TN)的浓度与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关联度最高, 即磷和氮两种生命过程的基本元素对微生物群落影响最大; 序列分析表明农村饮用水源中微生物群落结构丰富, 包含了螺旋体门(Spirochaetes)、蓝藻门(Cya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5个门的细菌, 且每类水样拥有各自的优势菌。

    • 一株DMP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

      2009, 36(9):1318-1323.

      摘要 (2290) HTML (0) PDF 489.01 K (35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山东省潍坊市污染河流底泥中筛选到1株能够以酞酸酯(Phthalic acid esters, PAEs)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生长的微生物, 命名为JDC-3, 根据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将该菌株初步鉴定为戴尔福特菌属(Delftia sp.), 以一对简并引物, 首次在该属中扩增出编码邻苯二甲酸双加氧酶的基因片段。同时以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imethyl phthalate, DMP)为目标测试物,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了JDC-3的降解性能, 得出该菌对DMP降解的最佳条件为: pH 7.0~8.0、温度30°C~35°C; 在不同DMP初始浓度下研究了该菌的降解动力学, 结果表明当浓度低于300 mg/L时的降解动力学方程为ln C = - 0.06837 t + A, 半衰期为12.48 h, 当初始浓度不断增加, DMP对JDC-3的抑制能力增强, JDC-3对DMP的降解速率不断下降, 半衰期增大。

    • 脱硫弧菌SRB7对重金属铬Cr(VI)的还原特性

      2009, 36(9):1324-1328.

      摘要 (2172) HTML (0) PDF 318.02 K (38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化工厂污泥废水中分离到的一株耐酸脱硫弧菌(Desulfovibrio SRB7), 对不同pH、温度、碳源、菌废比等条件下SRB7还原Cr(VI)能力进行研究。并从H2S还原途径、电子传递途径以及胞外聚合物(EPS)吸附途径研究SRB7菌体整体去除Cr(VI)的特性。结果表明: 当Cr(VI)起始浓度为50 mg/L时, pH 7.5, 培养温度36°C, 碳源为乳酸钠, 混合菌液和Cr(VI)溶液的菌废比为1:5(V/V)能获得很好的还原效果。在SRB7去除Cr(VI)的特性中, 吸附途径对Cr(VI)的去除几乎不起作用; 电子传递途径在Cr(VI)的还原过程中不占优势, 24 h去除率为51.42%; 而H2S途径在Cr(VI)的还原过程中占主导地位, 24 h去除率为78.02%。

    • 辐射污染区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及多样性

      2009, 36(9):1329-1333.

      摘要 (2262) HTML (0) PDF 496.40 K (27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辐射污染区采集42份土样, 分别采用6种分离培养基进行放线菌的分离, 共获得152株放线菌。经形态、核糖体DNA扩增片段限制性内切酶(Amplifed ribosomal DNA restriction analysis, ARDRA)分析比较, 选取其中的60株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通过序列比对、聚类分析, 60株菌分布在放线菌纲中的12个属, 链霉菌属占大多数, 有大量稀有放线菌, 这表明辐射污染区具有较丰富的放线菌属种多样性。

    • 氯氰菊酯降解菌GF31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

      2009, 36(9):1334-1339.

      摘要 (2116) HTML (0) PDF 408.19 K (29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受污染的土壤中分离得到1株以氯氰菊酯为唯一碳源生长的降解菌GF31, 通过形态观察、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生理生化实验, 鉴定该菌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菌株GF31降解氯氰菊酯的最佳pH值为7.0, 接种量为10%, 对浓度高达300 mg/L的菊酯仍可保持较高的降解活性。外加氮源对菌株的降解效能影响显著, 有机氮比无机氮更有利于农药降解。当以0.5 g/L蛋白胨作为氮源时, 降解速率明显提高, 对100 mg/L氯氰菊酯降解的平均速率为13.64 mg/(L·d), 是以硫酸铵为氮源时的2倍。初步分析认为降解产物及碱性pH环境对菌株的生长及活性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 >基础微生物学
    • 毕赤酵母己糖运载体HXT1基因缺失菌株的构建

      2009, 36(9):1340-1344.

      摘要 (1957) HTML (0) PDF 483.10 K (29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葡萄糖在酵母胞内的转运是依靠己糖运载体家族成员完成的。目前在酿酒酵母中已鉴定了18个己糖运载体基因, 各自功能也已得到深入的研究。然而在作为优良蛋白表达系统的毕赤酵母中, 目前国内外尚未有此类基因的相关报道。本文基于酵母同源重组率高的特性, 以G418作为抗性筛选标记, 分别在其5¢和3¢端连接待缺失毕赤酵母基因HXT1开放阅读框ORF的上下游各200 bp作为同源重组区, 电转毕赤酵母GS115感受态, 通过不同浓度G418抗性平板筛选, 最终得到了HXT1基因缺失的毕赤酵母菌株GS115ΔHXT1。通过与野生株比较发现, HXT1基因缺失株的生长状况及葡萄糖利用都有所下降。

    • 新的产弹性蛋白酶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2009, 36(9):1345-1349.

      摘要 (1927) HTML (0) PDF 412.16 K (26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从秸秆中分离得到一株弹性蛋白酶高产菌, 并对该菌株进行鉴定, 以期为实现其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采用酪蛋白(脱脂奶粉)进行初筛后, 以弹性蛋白(牛筋)进行复筛, 并对筛选结果进行检验, 然后对所得菌株结合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分类鉴定, 得到一株弹性蛋白酶高产菌株LSF-97。结果显示, 菌株LSF-97与短小芽孢杆菌同源率达到100%, 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与模式菌也显示高度一致性, 故将其确定为短小芽孢杆菌。

    • >农业微生物学
    • 菜心炭疽病菌拮抗细菌的筛选及鉴定

      2009, 36(9):1350-1355.

      摘要 (2082) HTML (0) PDF 480.06 K (32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土壤中分离筛选获得2株对菜心炭疽病菌——希金斯炭疽菌(Colletotrichum higginsianum)具有强烈抑制作用的芽孢杆菌菌株19E2、13A1。通过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定, 结合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以及部分基因特异性序列分析, 将2株菌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抑菌试验的结果表明: 当19E2和13A1的培养液在PDA培养基中的浓度为10%时, 抑菌率分别达到75.62%和85.35%, 当培养液浓度升高到20%时, 可完全抑制菜心炭疽病菌生长。抗菌谱测定结果显示: 2株菌对辣椒炭疽菌(C. capsici)、胶孢炭疽菌(C. gloeosporioides)、灰霉 (Botrytis cinerea)、苞叶芋柱帚霉(Cylindrocladium spathiphylli)和尖镰孢(Fusarium oxysorum)等重要病原菌具有明显的作用效果。

    • >食品微生物学
    • 一株抗G- 菌和酵母菌的乳酸乳球菌的分离鉴定与抗菌活性

      2009, 36(9):1356-1362.

      摘要 (2049) HTML (0) PDF 513.53 K (37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G+ 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作为指示菌, 通过抑菌筛选法从生牛奶中初筛得到具有抑菌活性的14株细菌菌株, 然后通过个体形态与培养特征观测、部分生理生化反应、G + C mol%测定、16S rDNA序列比对分析、PCR扩增特异性N-乙酰胞壁酸水解酶基因和序列对比分析等鉴定, 确定其中的一株具有较高抑菌活性的分离株为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Lactococcus lactis subsp. lactis)菌株, 命名为MB191。对多种G+ 细菌、G- 细菌、酵母菌和丝状真菌的对峙培养抗性测定结果表明, MB191除对供试G+ 细菌具有较高的抑菌活性以外, 还对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荧光假单胞菌(P. fluorescens)等G- 细菌和汉逊德巴利酵母(Debaryomyces hansenii)等具有明显的抑菌活性。乳酸乳球菌的这一特性目前尚未见文献报道。

    • 浓香型大曲原核微生物群落的PCR-SSCP解析

      2009, 36(9):1363-1367.

      摘要 (1930) HTML (0) PDF 426.49 K (29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PCR-SSCP(单链构象多态性)技术对浓香型大曲发酵过程中原核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1)发酵各时期曲样的群落结构相似, 同时也具有多态性; (2)不同微生物群落具有协同和制约的复杂生态学效应; (3)各时期曲样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在1.69~2.01之间, 群落结构相对较稳定; (4)各曲样微生物群落相似性位于0.67~1.00之间, 邻近时期样品间的相似性程度较高。

    • >微生物育种
    • 质子自杀法选育克雷伯氏菌产乳酸突变株

      2009, 36(9):1368-1371.

      摘要 (2277) HTML (0) PDF 301.32 K (27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产酸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oxytoca) M5al为出发菌株, 经亚硝基胍诱变处理, 运用质子自杀法选育, 从含0.17 mol/L NaBr-NaBrO3的初筛平板上选出44个具有稳定遗传性的单菌落, 然后结合培养基优化后的摇瓶发酵复筛, 获得3个产乳酸突变株, 其乳酸脱氢酶活性分别为出发菌株的50.6%、58.8%、61.3%。对其中乳酸脱氢酶活性最低的菌株在5 L自动发酵罐上进行批式发酵, 结果显示: 突变株乳酸产量大幅降低, 而乙酸、1,3-丙二醇的产量则显著增加。

    • >药物微生物学
    • 具有群体感应抑制活性海洋放线菌的分离和鉴定

      2009, 36(9):1372-1377.

      摘要 (2387) HTML (0) PDF 516.72 K (42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群体感应系统在许多致病菌的致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可作为开发新型抗菌药物的理想的靶标, 筛选高效的群体感应抑制剂有望成为解决细菌耐药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我们从胶州湾海泥中分离得到放线菌47株, 其发酵提取物经紫色杆菌CV026模型筛选后, 发现放线菌WA-7提取物具有群体感应抑制活性, 且在有效浓度时对细菌的生长没有影响。16S rDNA分析表明WA-7应属于Streptomyces属。进一步研究表明, WA-7提取物能够显著降低紫色杆菌受群体感应调节的紫色菌素产量和相关蛋白酶的表达量, 且呈浓度依赖性。

    • >医学微生物学
    • 我国新生隐球菌临床株基因型分析

      2009, 36(9):1378-1383.

      摘要 (2265) HTML (0) PDF 806.37 K (27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中国大陆地区新生隐球菌临床株基因型分布情况, 我们对来自我国中东部地区的18个省、直辖市的120株血清A型和9株血清B型新生隐球菌临床株采用PCR指纹分析、IGS序列测定和MLST(Multilocus sequencing test)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血清A型菌株的M13指纹图谱中主要条带与VNI型标准株相同, 但次要条带与VNI现有各亚型均不相符, 我们将这种新VNI亚型命名为VNIc型, 但VNIc型并不只分布在中国大陆, MLST分析显示中国大陆地区的VNIc型菌株同来自美国、日本、马拉维和巴西的7株菌株亲缘关系高达75, 提示VNIc型可能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分布的基因型; 对血清A型菌株采用(GACA)4和URA-5 RFLP指纹分析则呈现与VNI标准株完全一致的主次条带; 9株血清B型菌株基因型为VGI型。本研究初步揭示了我国大陆地区新生隐球菌临床株的基因型分布。

    • >简报
    • 牛副流感病毒3型的分离鉴定

      2009, 36(9):1384-1389.

      摘要 (2225) HTML (0) PDF 562.42 K (43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黑龙江省某牛场患有呼吸道疾病的病牛鼻液中分离到1株病毒, 该病毒能在MDBK细胞上增殖并产生特征性细胞病变, 对分离毒株进行理化特性、RT-PCR鉴定及序列测定与分析, 结果发现该病毒为RNA病毒, 具有血凝性, 对乙醚、氯仿极其敏感, 不耐热, 对酸的抵抗力差; 分离株与GenBank中已发表的病毒株N基因片段的同源性为82.6%~99.1%, 结果表明分离的病毒为牛副流感病毒3型毒株, 命名为BPIV3 DQ1株。根据GenBank上发表的牛副流感病毒3型核衣壳蛋白N基因序列, 设计合成了一对特异性引物, 能扩增704 bp的目的片段, 可以检测出10个 TCID50/100 μL病毒核酸。

    • >专论与综述
    • 醋酸菌多相分类研究进展

      2009, 36(9):1390-1396.

      摘要 (2503) HTML (0) PDF 383.74 K (55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醋酸菌是一大群革兰氏染色阴性、绝对好氧的细菌的总称, 能将乙醇或糖类不完全氧化为有机酸。醋酸菌的分类在近30年经历了很大变化, 早期的分类系统主要以表型和生化特征为基础。如今, 大多采用结合表型、化学分类法和基因型数据的多相分类法对醋酸菌进行分类。本文综述了醋酸菌的多相分类研究进展, 主要介绍了醋酸菌的现行分类情况及表型分类、化学分类和基因分型等方法在醋酸菌分类中的应用。

    • 预报微生物学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的作用

      2009, 36(9):1397-1403.

      摘要 (2357) HTML (0) PDF 294.06 K (48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中国食品工业的发展,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建立一种准确及时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是产品市场对食品安全体系提出的挑战。预报微生物学是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核心预警技术, 依据建立的预报微生物学模型, 可快速地对食品中的致病菌和腐败菌生长情况进行判断, 对食品中病原微生物和腐败微生物的控制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概述了预报微生物学模型的建立和研究现状, 探讨预报微生物学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现状, 概述了预报微生物学模型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应用中的发展前景。

    • 微生物燃料电池中产电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2009, 36(9):1404-1409.

      摘要 (2696) HTML (0) PDF 398.20 K (67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产电微生物是微生物燃料电池系统的核心组成, 本文从生物学角度介绍了几种产电微生物的分类学地位、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在微生物燃料电池中的产电机理和产电能力, 分析了利用产电微生物进行废水处理同时生物发电的应用前景, 提出产电微生物在MFC系统中的进一步研究方向为微生物的富集、驯化、改造和多种菌种优化组合等。

    • 微生物对三苯基甲烷类染料脱色的研究进展

      2009, 36(9):1410-1417.

      摘要 (2101) HTML (0) PDF 366.74 K (37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三苯基甲烷染料广泛应用于纺织印染、医药、生物染色、造纸、皮革、食品及化妆品等领域, 常见的有作为抗菌剂的孔雀石绿和结晶紫等。由于其特殊的化学结构, 在环境中较稳定且难以降解脱色, 因此其生物脱色降解的研究可为印染废水处理和染料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从细菌、放线菌、真菌及藻类等微生物对三苯基甲烷类染料降解脱色研究新进展做综述。通过分析不同微生物脱色三苯基甲烷类染料的中间产物来探讨其降解机理和降解途径, 同时论及功能酶的分离纯化、酶学特性及其编码基因的克隆表达新进展, 并分别从基础理论和应用两方面对微生物降解三苯基甲烷类染料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谷胱甘肽与铜绿假单胞菌致病性的关系

      2009, 36(9):1418-1422.

      摘要 (2101) HTML (0) PDF 273.04 K (29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铜绿假单胞菌由于对抗生素的固有耐药和多重抗药性, 已成为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谷胱甘肽是细胞内最重要的抗氧化剂, 保护细胞免受氧化压力的损害。但是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组织中, 由于绿脓菌素等致病因子的存在, 可以导致谷胱甘肽的水平降低。同时, 谷胱甘肽又可以增强绿脓菌素的致病性。本文就谷胱甘肽与铜绿假单胞菌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并结合作者的工作, 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综述和探讨。

    • 蛹虫草几个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

      2009, 36(9):1423-1428.

      摘要 (2296) HTML (0) PDF 628.78 K (45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蛹虫草由于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功能, 在医疗保健及食品开发中具有很好的经济价值。本文重点评述了蛹虫草研发中的(1)无性型菌种的分类地位, (2)有意义的培养研究方法, (3)菌种 “退化” 与遗传变异, 和(4)生物活性物质及生理功能的新研究进展等问题。

    • >高校教改纵横
    • 食品发酵工艺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2009, 36(9):1429-1431.

      摘要 (1837) HTML (0) PDF 240.77 K (30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针对传统食品发酵工艺学教学模式的某些弊端, 提出了在理论教学中以发酵产品的共性规律为主线, 并在实验教学中开设相应综合大实验的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以及采用归纳、比较、讨论、双语教学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主讲日和参与创新实验等活动也体现了师范院校工科专业的培养特色。

    •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实施

      2009, 36(9):1432-1435.

      摘要 (1964) HTML (0) PDF 270.73 K (30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阐述了微生物学实验“三多”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在教学实践中的实施过程和教学效果。“三多”评价体系主要是指教学考核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多。该评价体系的实施, 促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建立了微生物学实践技术操作理念和思维; 激发了学生探究科学、积极创新的热情; “三多”评价体系得到学生肯定, 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 >生物实验室
    • 多重PCR技术检测微生物肥料中巨大芽孢杆菌和蜡样群芽孢杆菌的研究与应用

      2009, 36(9):1436-1441.

      摘要 (2498) HTML (0) PDF 442.08 K (35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巨大芽孢杆菌是微生物肥料生产中的常用菌种, 与之形态上相似的蜡样群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蕈状芽孢杆菌)则是产品中常见的污染菌, 传统方法区分两者费时费力, 有必要建立检测这两类芽孢杆菌的PCR方法。本文利用已登录的spoOA基因序列分别设计和筛选了上述两个种(群)的特异引物, 并建立了多重PCR检测技术。使用该方法对巨大芽孢杆菌、蜡样群芽孢杆菌和其他芽孢菌共3属13种24株标准菌株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 以检验其特异性。结果显示, 巨大芽孢杆菌、蜡样群芽孢杆菌基因组DNA分别产生大小不同的唯一产物, 其他芽孢杆菌均为阴性。该多重PCR检测方法的灵敏度经测定为105 CFU/mL。同时对10株待测菌株和8个微生物肥料产品进行检测, 其鉴定结果与常规鉴定结果一致。以上结果表明, 本文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 可快速、准确鉴定巨大芽孢杆菌和蜡样群芽孢杆菌, 在微生物肥料检测方面有良好的实用前景。

本期文章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