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微学术

微生物学通报

  • 2009年第36卷第7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主编点评
    • 阿特拉津工业废水降解菌株的分离和生物处理

      2009, 36(7):1098-1098.

      摘要 (1746) HTML (0) PDF 153.11 K (24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主编点评文章
    • 阿特拉津降解菌株的分离、鉴定和工业废水生物处理试验

      2009, 36(7):1099-1104.

      摘要 (2370) HTML (0) PDF 471.05 K (28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液体无机盐培养基富集培养法和无机盐平板直接分离法, 从生产阿特拉津的农药厂的废水和污泥混合物中分离到13个能以阿特拉津为唯一氮源生长的细菌菌株。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11个菌株被鉴定为Arthrobacter spp., 2个菌株被鉴定为Pseudomonas spp.。对阿特拉津降解活力最高的Arthrobacter sp. AD30和Pseudomonas sp. AD39的降解基因组成和降解特性进行了详细研究。降解基因的PCR扩增表明, AD30和AD39都含有trzN-atzBC基因, 能将有毒的阿特拉津降解成无毒的氰尿酸。降解实验表明, 向阿特拉津浓度为200 mg/L的无机盐培养基中分别接种等量的AD30、AD39和这两个菌株的混合菌液, 30°C振荡培养48 h以后, 阿特拉津去除率分别为92.5%、97.9%和99.6%, 表明混合菌的降解效果好于单菌。用AD30和AD39的混合菌液接种阿特拉津浓度为176 mg/L的工业废水, 30°C振荡培养72 h以后, 99.1%的阿特拉津被去除, 表明混合菌株在阿特拉津工业废水的生物处理中有很好的应用潜力。

    • >工业微生物学
    • 聚氨酯固定化热带假丝酵母发酵木糖醇

      2009, 36(7):0943-0948.

      摘要 (1985) HTML (0) PDF 484.67 K (28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固定在多孔聚氨酯载体中的热带假丝酵母(Candida tropicalis), 可有效地利用玉米芯半纤维素水解液生产木糖醇。在摇瓶条件下, 采用分批发酵方式, 确立了适宜的发酵工艺参数为: 接种量7%, 聚氨酯加入量1.0 g/100 mL, 温度30°C, 初始pH值6.0, 分段改变摇床转速进行溶氧调节, 其中0~24 h 为200 r/min; 24 h~46 h为140 r/min。聚氨酯固定化提高了菌体对发酵抑制物的耐受力, 固定化细胞密度高, 发酵性能稳定, 发酵产率和体积生产速率都有所提高。水解液未经脱色与离子交换便可转化成木糖醇, 大幅降低了成本, 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固定化细胞连续重复进行12批次21 d的发酵, 木糖醇得率平均为67.6%, 体积生产速率平均为1.92 g/(L·h)。

    • >环境微生物学
    • 嗜盐古菌Halorubrum sp. CY的分离、鉴定及胞外淀粉酶特性初步研究

      2009, 36(7):0949-0955.

      摘要 (1855) HTML (0) PDF 647.56 K (37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从云南一平浪盐矿分离到一株产胞外淀粉酶的嗜盐古菌, 通过形态观察, 生理生化特性实验, 并结合16S rRNA序列分析, 初步鉴定为嗜盐古菌Halorubrum属, 命名为Halorubrum sp. CY。另外对该菌产生的胞外淀粉酶的性质进行初步研究, 结果显示其胞外淀粉酶发挥最大活性的pH值和温度分别为6.0和60oC, Zn2+、Cu2+、Al3+、SO32-对胞外淀粉酶的活性有抑制作用, 而Mn2+则有促进作用。

    • 一株脱色真菌的鉴定及脱色特性的初步探讨

      2009, 36(7):0956-0961.

      摘要 (1806) HTML (0) PDF 501.97 K (28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废水环境中分离筛选到一株高效染料脱色真菌, 根据形态学及显微特征初步鉴定为泡盛曲霉(Aspergillus awamori), 命名为Asaw117; 从偶氮类、蒽醌类和氧醌类中选取8种不同染料进行脱色分析表明, 该菌株对0.1 g/L蒽醌类染料还原蓝RSN的脱色率可达100%; 采用不同培养基及不同种类碳氮源进行试验比较, 菌株在查氏培养基中生长慢, 但脱色效果最好, 在马铃薯培养基中生长旺盛, 脱色效果次之。此外, 菌株Asaw117能利用还原蓝RSN作为氮源, 但不能利用其为碳源; 几种碳氮源组合实验中, 菌株在蔗糖、硝酸铵组合的査氏培养基脱色效果为好。因此对处理印染废水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 浙江沿海地区海产品及环境中副溶血弧菌的分离与主要毒力基因分析

      2009, 36(7):0962-0967.

      摘要 (2417) HTML (0) PDF 492.06 K (31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7~2008年间, 我们调查了浙江沿海地区海产品和养殖环境中副溶血弧菌的污染状况, 并分析了不同来源副溶血弧菌中主要毒力相关基因tdh、trh、ureC和T3SS2(vscC2、vcrD2)的分布特征及溶血表型与尿素酶表型。结果显示, 566份样品中共分离到395株副溶血弧菌, 检出率高达70%, 毒力相关基因分析结果发现, tdh基因阳性率为10.1%, trh与ureC基因阳性率分别为 20.0%与 11.1%, 40株tdh+菌中组成T3SS2的vscC2基因阳性率为32.5%, 其中38株tdh+菌的神奈川试验亦呈阳性; 但在44株trh+-ureC+菌株中, 尿素酶表型阳性只有6株。试验表明, 浙江沿海地区海产品及其养殖环境中副溶血弧菌污染状况比较严重, 且有相当比例的菌株携带毒力或疑似毒力基因。研究结果为深入探索副溶血弧菌的致病性、基因结构与功能(或表型)及其分子演化提供基础。

    • >基础微生物学
    • 沙门氏菌中dnd基因簇的缺失与异源表达

      2009, 36(7):0968-0973.

      摘要 (1933) HTML (0) PDF 494.52 K (39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ca serovar Cerro 87是一株从鸡场分离到的菌株, 其DNA骨架上的磷硫酰化导致了在高压脉冲电泳过程中DNA降解(DNA degradation, Dnd表型)。本研究采用SacB所介导的负筛选系统, 在该菌株中成功缺失了dnd基因簇, 构建了突变株XTG103, 该突变株不再具有Dnd表型。通过异丙基-b-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启动子PlacZ的转录可以调控DNA磷硫酰化修饰的dnd基因簇的异源表达。

    • >农业微生物学
    • 一种新型生防细菌菌株13-1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2009, 36(7):0974-0980.

      摘要 (2204) HTML (0) PDF 467.03 K (35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13-1 是从魔芋根际土壤中筛选得到的一株革兰氏阴性生防细菌, 抑菌试验结果表明它对7种植物病原细菌和8种病原真菌具有拮抗作用。形态和常规生理生化特征鉴定, 发现该菌株与溶杆菌属Lysobacter 特征很相近。Biolog 鉴定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 菌株13-1与已报道的抗生素溶杆菌Lysobacter antibioticus DSM 2044(=ATCC29479)同源性高达99%。二者在所建系统发育树中处于同一分枝, 将13-1菌株鉴定为抗生素溶杆菌(L. antibioticus)。

    • 荧光假单胞菌2P24中PcoI-PcoR群体感应系统的自体反馈调控

      2009, 36(7):0981-0987.

      摘要 (1972) HTML (0) PDF 526.61 K (36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荧光假单胞菌2P24的PcoI-PcoR 群体感应(QS)系统信号合成基因pcoI的表达受多种因子的调控, 其中GacS-GacA双因子调控系统在转录水平正调控信号合成基因pcoI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QS系统调控因子, 将2P24基因组文库转入gacA缺失的pcoI基因转录报告菌株PM203 (pcoI-lacZ, gacA-), 筛选可提高pcoI表达的基因。结果表明粘粒pP32-24可显著提高pcoI转录水平, 亚克隆实验证明其中的功能基因为pcoI; 外源添加标准信号分子3-氧-己酰高丝氨酸内酯(3-oxo-C8-HSL)同样可显著提高pcoI基因的表达, 表明pcoI基因的表达对自身有正调控作用。同时构建了QS系统的另外一个组分pcoR基因的缺失突变体, pcoR基因缺失后pcoI的表达和N-乙酰高丝氨酸内酯信号分子(AHL)的产量明显低于野生菌株及其互补菌株, 并显著降低该菌株的生物膜(Biofilm)形成能力。这些结果表明菌株2P24的PcoI-PcoR QS系统中, 信号合成基因pcoI的表达受自体反馈调控, pcoR基因参与pcoI基因表达的调控以及生物膜的形成。

    • 樟树内生细菌EBS05的鉴定及其抗菌活性物质性质的研究

      2009, 36(7):0988-0993.

      摘要 (1829) HTML (0) PDF 473.28 K (30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形态学分类的基础上, 通过16S~23S rRNA ISR(Intergenic spacer regions)序列分析, 对樟树内生细菌EBS05进行了分类鉴定, 结果表明EBS05为枯草芽孢杆菌。测定了EBS05代谢活性物质的理化性质, 结果表明, 活性组分在λ213.5 nm处有最大光吸收峰; 在pH 5~8范围内其抗菌活性稳定, 当pH<4.0或pH>9.0时, 抗菌活性显著降低; 热稳定性良好, 60°C~80°C处理2 h后, 抗菌活性不变, 1′105 Pa灭菌30 min后, 抗菌活性仍然保持在65%以上; 具有较强的抗紫外线照射能力, 对蛋白酶K不敏感; 具有较好的醇溶性, 易溶于甲醇和乙醇, 不溶于乙酸乙酯、乙腈和石油醚等有机溶剂。

    • >食品微生物学
    • 蒙古国地区酸乳中乳酸菌的鉴定及耐酸菌株筛选

      2009, 36(7):0994-1000.

      摘要 (3485) HTML (0) PDF 435.16 K (32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对采集自蒙古国地区牧民家庭中17份发酵乳样品中的乳杆菌进行了分离、鉴定、生物学特性和耐酸性研究。共分离出45株乳杆菌。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糖发酵试验及16S rDNA序列分析等研究将这些菌株鉴定为Lactobacillum fermentum(L. fermentum)31 株, L. helveticus 12株, L. plantarum 1株 和L. casei 1株, 所以认为L. fermentum是蒙古国地区传统酸乳中的优势菌群。经pH 为3.0 的人工胃液耐受性试验复筛后发现, 存活率在80%以上的仅1株, IMAU20085的存活率高达81.44%。菌株的分离鉴定以及高耐酸性菌株的筛选, 对我国益生菌资源的保藏和开发有重要的意义, 对我国未来益生菌的开发具有重要价值。

    • >兽医微生物学
    • 动物乳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抑菌蛋白的特性分析

      2009, 36(7):1001-1007.

      摘要 (2477) HTML (0) PDF 570.08 K (35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滤纸片法从健康肉猪猪大肠、小肠中分离得到212株抗生物质产生菌, 以杯碟法复筛, 得到1株对溶壁微球菌(Micrococcus lysodeikticus)、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等革兰氏阳性菌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等革兰氏阴性菌以及部分真菌如禾谷镰刀霉(Fusarium graminearum)均有强烈抑制作用的乳酸菌。经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等手段鉴定该菌株为动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animalis)。排除酸和过氧化氢的干扰后, 该菌株的发酵上清液对指示菌仍有明显抑菌活性; 用蛋白酶处理该菌株的发酵上清液后, 抑菌活性丧失; 发酵液粗提物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经121°C处理20 min仍有较强抑菌活性)以及较宽的抑菌活性pH值范围(3.5~5.5), 因此初步认为该菌株产生一类具有广谱抑菌活性的类细菌素物质。

    • >微生物育种
    • 黑曲霉a-鼠李糖苷酶高产菌株的选育

      2009, 36(7):1008-1012.

      摘要 (1940) HTML (0) PDF 450.39 K (31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首次报道利用Davis方法制备的透明圈法筛选α-鼠李糖苷酶高产菌株。用甲基磺酸乙酯对出芽8 h的黑曲霉孢子进行诱变处理, 用透明圈法初筛出的菌株中, 产量提高40%以上的突变菌株占11%; 用摇瓶培养对初筛出的菌株进行两轮复筛α-鼠李糖苷酶高产突变株T-226, 摇瓶培养α-鼠李糖苷酶活达373.4 U/mL, 比出发菌株提高了22.7%。对该高产突变株进行5 L罐发酵实验, 发酵84 h测得α-鼠李糖苷酶活为631.9 U/mL。用新建立的方法选育高产α-鼠李糖苷酶的高产菌株, 不仅具有较高的筛选效率, 还具有良好的准确性。

    • >专论与综述
    • 块菌属研究概况和重要进展

      2009, 36(7):1013-1018.

      摘要 (1837) HTML (0) PDF 356.21 K (53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块菌属(Tuber F. H. Wigg.)是一类具有重要经济和生态价值的子囊菌门地下生的外生菌根真菌。因能与多种树木共生而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 子囊果具独特的香味使其在欧洲市场久负盛名, 一直以来, 该属颇受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该属在系统分类学、生态学、生物化学及人工栽培等方面的研究概况和进展, 分析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尚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 噬菌体治疗研究进展

      2009, 36(7):1019-1024.

      摘要 (2419) HTML (0) PDF 313.98 K (55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噬菌体发现之初, 便被前苏联和东欧医学界用来治疗细菌感染。但是, 随着抗生素时代的到来, 人们慢慢忽略了对噬菌体的深入研究。近来, 由于全球耐药菌感染率不断攀升, 用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些科学家和临床工作者开始重新把注意力集中到噬菌体研究上来, 并在这个领域取得了极大的进展, 尤其是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 噬菌体可以有效地提高细菌感染的实验动物的存活率。本文就近几年国内外的科研工作者在噬菌体治疗领域所取得的进展做一综述。

    • 细菌非编码小RNA研究进展

      2009, 36(7):1025-1030.

      摘要 (3005) HTML (0) PDF 344.51 K (77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细菌非编码小RNA(small non-coding RNA, sRNA)是一类长度在50~500个核苷酸, 不编码蛋白质的RNA。迄今, 在各种细菌中共发现超过150多种sRNA。它们通过碱基配对识别靶标mRNA, 在转录后水平调节基因的表达, 是细菌代谢、毒力和适应环境压力的重要调节因子。细菌sRNA的研究技术主要有基于生物信息学的计算机预测法和基于实验室的检测分析方法。这些方法所得到的sRNA都需要进行实验室确认, 然后再进一步通过各种实验手段研究其功能。

    • 海洋环境中难培养微生物的寡营养培养

      2009, 36(7):1031-1039.

      摘要 (2463) HTML (0) PDF 506.46 K (51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海洋中存在着丰富的微生物资源, 但迄今为止能够在实验室培养的微生物却不到1%, 而且能够通过培养得到的环境优势种更少, 这成为当代环境微生物学研究和海洋资源开发的最大障碍。过去十多年来, 通过不断改进培养方法和检测手段, 发明了许多新颖独特的技术, 提高了培养效率。特别是通过海洋微生物的寡营养培养技术, 分离并命名了一些难培养微生物, 给予人们极大的启发。海洋微生物资源的可持续性开发和利用, 是21世纪人类发展的重要方向, 是我们研究海洋微观世界的基础, 值得微生物学界同仁的共同关注。

    • 硫酸盐还原菌及其还原解毒Cr(Ⅵ)的研究进展

      2009, 36(7):1040-1045.

      摘要 (2186) HTML (0) PDF 392.15 K (40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硫酸盐还原菌是一类分布广泛, 能进行硫酸盐异化还原反应的严格厌氧菌。利用硫酸盐还原菌可去除环境中的许多污染物, 因而该类细菌在环境污染治理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介绍了硫酸盐还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代谢特征及其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并对硫酸盐还原菌还原解毒Cr(Ⅵ)及应用于含Cr(Ⅵ)废水处理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分析了其未来的研究方向。

    • 偶氮染料的微生物脱色研究进展

      2009, 36(7):1046-1051.

      摘要 (2386) HTML (0) PDF 507.08 K (38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微生物法是染料废水治理的重要方法。本文综述了特异性酶作用下好氧细菌和真菌对偶氮染料的脱色以及厌氧条件下氧化还原介质作为电子穿梭体时偶氮染料的非特异性还原过程。指出厌氧偶氮还原是偶氮染料还原的主要形式, 电子供体不同脱色效率不同。对目前生物法去除偶氮染料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 真菌异化硝酸盐还原机理的研究进展

      2009, 36(7):1052-1057.

      摘要 (3377) HTML (0) PDF 374.07 K (51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真菌异化硝酸盐还原途径的发现打破了反硝化仅存在于原核细胞这一传统观念。真菌异化硝酸盐还原途径是在环境中氧供给受限的情况下发生的, 包括反硝化和氨的发酵。硝酸盐能诱导产生反硝化作用的酶, 其中, 硝酸盐还原酶与亚硝酸还原酶位于线粒体中, 它们所催化的酶促反应能偶联呼吸链ATP合成酶合成ATP, 同时产生NO。与参与反硝化作用前两个酶不同, 真菌NO还原酶能以NADH为直接电子供体将NO还原为N2O, 在NAD+的再生和自由基NO的脱毒中起着重要作用。氨发酵则将硝酸盐还原成NH4+, 同时偶联乙酸的生成和底物水平磷酸化。此文从参与该过程的关键酶、关键酶的表达调节、真菌与细菌异化硝酸盐还原的比较等角度综述了真菌异化硝酸盐还原的最新研究进展。

    • 宏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2009, 36(7):1058-1066.

      摘要 (3037) HTML (0) PDF 432.77 K (75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不可培养微生物占据微生物总数的99%以上, 这己成为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一个限制性因素。宏基因组学是通过提取某一环境中的所有微生物基因组DNA、构建基因组文库及对文库进行筛选寻找和发现新的功能基因及活性代谢产物的一种方法。它避开了微生物分离培养的过程, 极大地扩展了微生物资源的利用空间, 是现代基因工程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和研究热点。本文主要对宏基因组的DNA提取方法、文库的构建、筛选策略的选择及近年来宏基因组学在各领域中的应用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 海藻糖合酶的研究进展

      2009, 36(7):1067-1072.

      摘要 (1912) HTML (0) PDF 374.64 K (43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海藻糖是一种天然存在的非还原性二糖, 对生物膜和蛋白质等大分子有独特的保护作用, 在食品、医药、化妆品等多个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发展空间。海藻糖合酶(TreS)是一类分子内转糖苷酶, 专一性地以麦芽糖为底物, 一步转化生成海藻糖, 操作工艺简单、底物价格低廉、应用前景良好。本文综述了海藻糖合酶的酶学性质、催化机理、基因工程以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拟解决方案。

    • >高校教改纵横
    • 微生物实验室管理模式初探

      2009, 36(7):1073-1076.

      摘要 (1718) HTML (0) PDF 263.76 K (24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微生物学的实践教学特点, 从改革实验大纲和管理方式入手, 积极探索并初步构建了开放微生物实验室在空间场地、仪器设备、实验时间、实验内容等方面的运行与管理模式, 并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 浅谈微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2009, 36(7):1077-1079.

      摘要 (1826) HTML (0) PDF 228.07 K (31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从注重知识发生过程教学、加强思维训练、构建微生物学知识体系、关注现实、跟踪前沿等方面, 对微生物课堂教学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以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微生物工程》CAI课件的研制与教学实践

      2009, 36(7):1080-1082.

      摘要 (1923) HTML (0) PDF 225.97 K (25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介绍了生物工程专业《微生物工程》课程CAI课件的设计、制作和应用效果评价。课件的设计力求课程知识体系完整、内容丰富、重点突出, 适当结合图片、动画和视频、音频效果的运用, 以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重点介绍发酵参数检测与自动控制和发酵设备等课程核心内容。利用Powerpoint 软件进行课件制作, 利用Flash 4软件编制动画, 利用Adobe photoshop软件进行编辑扫描图, 并采用“课件大师”软件对已编好的章节进行统一管理。对2届学生的调查表明, 学生对此课件的满意度达到85%。

    • >生物实验室
    • Biolog EcoPlateTM实验信息提取方法改进

      2009, 36(7):1083-1091.

      摘要 (2283) HTML (0) PDF 618.96 K (60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Biolog EcoPlateTM微平板是用于研究微生物群落水平多样性的一种主流研究方法。针对目前国内研究者对Biolog实验结果解读不充分和错误层出不穷的情况, 提出了一套改进实验结果信息提取的方法。方法包含两个部分, 一是基于微生物生理学和生态学意义上的Biolog碳源分类表, 是研究者进行解读的参考依据和索引; 二是结合实例, 阐释如何根据上述分类表、以环境富集原理为指导, 利用排序的统计方法进行结果解译, 发掘出更多的信息。

    • >研究快报
    • 假单胞菌M18 pqsR突变株的构建及其对藤黄绿菌素合成的调控

      2009, 36(7):1092-1097.

      摘要 (2270) HTML (0) PDF 512.59 K (29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假单胞菌M18是一株能同时合成藤黄绿脓菌素(Plt)和吩嗪-1-羧酸(PCA)两种抗生物质的植物根际促生细菌。运用PCR方法, 从M18基因组中扩增得到pqsR基因, 该基因编码LysR家族调控蛋白PqsR。通过同源重组技术, 构建假单胞菌M18的pqsR突变菌株M18PRG。比较野生型菌株M18和突变菌株M18PRG在KMB培养基的Plt产量, 发现M18PRG 菌株合成Plt的量约为野生型M18菌株的3~4倍。在pqsR突变株的反式互补实验中, Plt的产量回复到野生型水平。pltA′-′lacZ翻译融合的测定结果进一步证明PqsR对Plt生物合成基因簇具有负调控作用。分析M18野生型及其pqsR突变株的生长曲线, 发现PqsR对细菌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另外, 我们还发现pqsR基因调控红色色素的产生。上述结果表明, 在假单胞菌M18中, PqsR作为全局性调控因子参与了细胞内多种生理活动的调控。

本期文章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