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34(5):0831-0835.
摘要:为解决利迪链霉菌生产能力低的问题,以Streptomyces lydicus AS 4.2501-P28为出发菌株,应用紫外和吖啶橙诱变,结合抗生素的抗性筛选,得到稳定高产的S. lydicus AS 4.2501-L8,发酵水平达到177.0 μg/mL,较出发菌株提高了96.2%。
2007, 34(5):0839-0842.
摘要:从两个不同生长时期野生远志中分离内生真菌菌株88株,隶属于28个属,研究了各菌株对3种指示菌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远志不同生长时期不同部位的内生真菌数量、分布、种群存在差异,其优势属为Alternaria Nees。茎中内生真菌种类较多。88株内生真菌中有73株菌至少能拮抗1种指示菌,占总菌数的83.0%。4株抗性较强的菌株分别隶属于Trichothecium Link、Cephalosporium Corda、Alternaria Nees、Dactuliophora C.L.等。
2007, 34(5):0843-0847.
摘要:从包含牛流行热病毒G蛋白基因的质粒pMD-G中克隆G1抗原表位区基因,亚克隆进表达载体pPIC9K,构建重组载体pPIC9K-G1,线性化后电转化毕赤酵母GS115,通过G418压力和PCR法筛选阳性重组酵母进行诱导表达。经SDS-PAGE、脱糖基化分析、Western blot、ELISA、兔体免疫实验和特异性分析,表明该基因在GS115中表达并进行了适度的糖基化,表达蛋白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和特异性,可作为包被抗原,开发ELISA诊断试剂盒。
2007, 34(5):0848-0851.
摘要:为了分离耐高渗和甘油代谢相关基因,以Zeocin为选择标记,利用REMI技术电转化产甘油假丝酵母Candida glycerinogenes。考察了7种限制性内切酶对转化的影响,选择Hind III进一步优化了转化的几个条件。结果表明,在OD600≈1.3 时收集细胞,在1.5 kV 电压下,感受态细胞浓度为2.0×109个细胞/mL,100U Hind III时,能获得129个转化子/μg DNA的较高转化率,58% 的转化子稳定,表明REMI技术适合于产甘油假丝酵母的转化。
2007, 34(5):0856-0858.
摘要:研究了葡萄糖、蔗糖和果糖对小球藻(Chlorella zofingiensis)异养生长及产虾青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糖浓度为20g/L时,细胞生长较快,但干重较小,虾青素含量较低;在糖浓度为50g/L时,细胞生长较慢,但干重较大,虾青素含量较高。3种碳源中蔗糖和葡萄糖效果较好,在蔗糖浓度为50g/L时,虾青素含量和产量分别达到0.94 mg/g和9.61 mg/L。
2007, 34(5):0859-0862.
摘要:从形态、生理生化、16S rDNA 3个方面确定了番茄青枯菌拮抗菌株3-1-16的分类地位。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菌体为杆状细胞,革兰氏染色均匀,并可见菌体染成蓝紫色。透射电镜进一步观察到细胞内有许多颗粒状物质,无伴胞晶体。Biolog鉴定,3-1-16与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具有最高相似率为98%。16S rRNA分析,3-1-16与巨大芽孢杆菌 MO31同源性最高为99.4%。聚类分析显示3-1-16与3株巨大芽孢杆菌聚成一支,支持度为100%。生理生化特征及培养特征测定结果表明,菌株3-1-16鉴定为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盆栽试验表明该菌株对番茄青枯病防病效果达到81.3%。
2007, 34(5):0863-0866.
摘要:类胡萝卜素在调节光合细菌产氢中具有重要作用。采用丙酮-甲醇有机溶剂法和KOH甲醇皂化法对产氢红杆菌(Rhodobacter sp.)R7菌株类胡萝卜素进行了提取纯化,并进一步采用硅胶G薄板层析法对提取的类胡萝卜素进行了分离,并结合光谱法对分离的类胡萝卜素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丙酮-甲醇(7∶2,V/V)提取3次可将色素提取完全;最佳提取时间为2h;超声波处理与否对提取率影响不明显;该工艺提取类胡萝卜素产率为2.81mg/g湿菌体。硅胶G薄板层析表明该菌株类胡萝卜素有4个主要组分:黄色、红色、浅红色和浅黄色,黄色和红色为主要成分,光谱学数据显示黄色组分为球形烯,红色组分为螺菌黄质系类胡萝卜素,表明产氢红杆菌类胡萝卜素代谢途径独特。
2007, 34(5):0867-0870.
摘要:对采自新疆的健康野生胀果甘草不同组织中的内生菌进行分离,确立了分离的条件为5% NaClO4浸5min,分离纯化得到149株细菌和2种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和革兰氏染色,细菌中芽孢杆菌为93株,杆状菌56株,使用法国梅里埃细菌自动鉴定仪对其进行鉴定,得到鉴定结果的细菌属于13个属,真菌显微形态鉴定属于Penicillium青霉菌属和Fusarium镰刀菌属。
2007, 34(5):0871-0874.
摘要:利用构建的重组菌株Pichia pastoris GS115/GLP-1/HSA,在10L发酵罐中表达了胰高血糖素样肽-1与人血清白蛋白融合蛋白(GLP-1/HSA),表达量为63.6mg/L。发酵液经中空纤维柱浓缩、疏水层析、阴离子交换层析和凝胶过滤分离纯化,获得了较高纯度的GLP-1/HSA,经HPLC分析纯度达95.8%。进一步的体内活性分析结果表明,GLP-1/HSA不仅具有天然GLP-1的生物活性,而且在给药后4 h仍能发挥显著性降血糖作用。以上结果表明,利用Pichia pastoris分泌型表达系统和建立的分离纯化方法,能获得大量较高纯度的GLP-1/HSA,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能够用于糖尿病临床治疗的长效GLP-1类似物奠定了基础。
2007, 34(5):0880-0884.
摘要:以银耳的担孢子、节孢子和菌丝体为材料,通过显微观察和电泳分析揭示银耳二型态细胞间的差异性。显微形态及核相观察表明:节孢子直径略大于担孢子,担孢子为单核细胞,节孢子绝大多数为单核细胞,少数为双核细胞,菌丝体为双核细胞并具有典型的锁状联合结构。总蛋白及同工酶电泳分析表明:菌丝相总蛋白谱带多于酵母相,过氧化物及酯酶与酵母相存在一定差异,而多酚氧化酶基本相同。因此,伴随银耳二型态细胞两相形态的转变,细胞代谢水平发生了相应变化。
2007, 34(5):0885-0888.
摘要:对番茄内生细菌数量动态及其对青枯病的生物防治研究结果表明:番茄内生细菌可来源于种子内部。番茄不同生育期,内生细菌数量最多在成株期,其中抗病品种根、茎分别为24.3×104CFU/g鲜重和22.9×104 CFU/ g鲜重,感病品种根、茎分别为9.8×104CFU/g鲜重和13.4×104CFU/g鲜重。抗病品种中具有拮抗青枯菌的内生细菌菌株为17个,感病品种中7个。部分内生细菌具促进番茄种子萌发和防治番茄青枯病的作用,其中5R和3R内生菌株的防病效果分别达91.7%和81.3%。
2007, 34(5):0889-0892.
摘要:利用PCR技术扩增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NP基因。将NP基因克隆至T4噬菌体表达质粒pSOC的SOC基因(T4噬菌体表面非结构蛋白基因)下游,构建成T4噬菌体SOC位点表达NP的表达载体pSOC-NP。将其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经IPTG诱导后表达的目的蛋白SOC-NP进行SDS-PAGE与Western-blot方法检测。结果表明,表达的SOC-NP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58kD,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量的20.34%,并具有与AIV特异性抗体反应的活性。
2007, 34(5):0893-0896.
摘要:以PDA平板和PDB摇瓶培养法测定了6种常用化学农药对烟草根结线虫生防菌厚孢普可尼亚菌ZK7菌株孢子萌发率、平板抑制作用和液体培养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防菌ZK7菌株对低浓度的6种药剂均存在一定抗性,对不同药剂的抗性表现出差异。其中多菌灵和甲基托布津对生防菌ZK7菌株的抑制作用最大,其次是辛硫磷和雷多米尔,克百威和涕灭威抑制作用最小。
朱向玲 , 严亚贤 , 陆承平 , 刘佩红 , 王建 , 沈莉萍
2007, 34(5):0897-0900.
摘要:以大肠杆菌O157rfbE和stx2为待检靶基因,设计两对引物和两条MGB探针,rfbE和stx2探针5′端分别用FAM和VIC基团标记,3′端均用Taqman-MGB标记。建立并优化了检测大肠杆菌O157的二重荧光定量PCR方法,可检测的最低DNA浓度是10拷贝/μL;实验中O157菌株检测结果均为rfbE阳性,而非O157菌株检测结果均为阴性;重复性实验中,批间差异小于80%,批内差异小于70%。实验结果显示此二重荧光定量PCR方法可对分离的可疑大肠杆菌O157菌株进行快速鉴定,同时得知菌株是否携带stx2毒力基因,有利于菌株毒力强弱的判定。
2007, 34(5):0901-0904.
摘要:D-D4FC(β-D-2′,3′-双脱氢双脱氧-5-氟胞嘧啶核苷)是一种新型抗 HIV 病毒的核苷类药物,目前正在美国、法国和德国进行 Ⅱ 期临床。利用乳酸杆菌提取的粗制 N-脱氧核糖转移酶实现了由 D4T(β-D-2′,3′-双脱氢双脱氧-胸苷,司他夫定)和 5-FC(5-氟胞嘧啶)合成 D-D4FC,转化率达到 25%。现在,发现利用乳酸杆菌整细胞也可实现此反应,其转化率经过 12.5 h 可达到 50%,更有利于可能的工业化连续生产。研究了整细胞催化合成 D-D4FC 反应中,pH 值、缓冲液类型、底物浓度、加菌量、反应时间等条件的影响并进行了优化,探讨了反应中乳酸杆菌整细胞催化的可能机理。
2007, 34(5):0905-0908.
摘要:链孢粘帚霉HL-1-1菌株在不同培养条件下产几丁质酶活性不同,核盘菌菌核对其几丁质酶的诱导作用高于几丁质;首次用菌核配制培养基成功诱导了几丁质酶的产生,其产酶的最适初始pH值为4.5,最适培养时间为6d。几丁质酶对10种病原菌都有不同的抑制作用,对小麦雪腐病、葡萄白腐病、玉米黄斑病及斑点落叶病等病原菌的孢子萌发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该几丁质酶还能明显抑制核盘菌和立枯丝核菌的菌核萌发。
2007, 34(5):0909-0913.
摘要:用摇瓶正交试验研究了根瘤菌Rhizobium sp. N613合成根瘤菌胞外多糖(rhizobium exopolysaccharide,REPS)的最佳培养基配方和最适培养条件。采用10L自动控制罐进行了分批发酵试验,获得了合成REPS的发酵动力学参数。经40h的补料分批发酵与代谢调控,REPS产量达到11.31g/L。此外,抗肿瘤实验表明,当REPS剂量为5mg/kg时,其抑瘤率可达53.40%。结果表明,REPS的发酵周期短,产量高,成本低,且具有良好的免疫活性与增稠性,有着极高的开发应用价值。
纪蕾 , 韩黎 , 徐培君 , 王菡 , 苏文莉 , 宋华 , 吴旭琴 , 胡小华
2007, 34(5):0914-0916.
摘要:磷脂酶D(phospholipase,PLD)在感染和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其在单核增生李斯特菌(简称李斯特菌)侵染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中是否被激活尚未见报道。对李斯特菌刺激下的Vero细胞内PLD的活性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李斯特菌、佛波醇PMA分别刺激正常细胞及高效表达PLD2-K758R功能缺陷蛋白腺病毒预感染的Vero细胞,研究Vero细胞内PLD活性变化。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不给予刺激),在李斯特菌和佛波醇PMA刺激正常Vero细胞过程中,胞内PLD活性增强非常显著。mPLD2-K758R蛋白的过度表达对Vero细胞的PLD基础活性无影响,但对李斯特菌和PMA诱导的PLD激活有明显抑制作用。这初步表明,在李斯特菌诱导的Vero细胞对其吞噬过程中的确伴有PLD的激活,并且可能主要是PLD2亚型被激活,但此吞噬过程中PLD的激活机制及激活后PLD的具体功能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2007, 34(5):0917-0920.
摘要:在模拟人体胃肠环境中研究不同发酵时期的冠突散囊菌黑茶发酵液对淀粉酶、脂肪酶和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冠突散囊菌黑茶发酵液能显著提高α-淀粉酶、蛋白酶活力,并有效抑制脂肪酶活力。冠突散囊菌发酵液利于淀粉、蛋白质消化吸收,抑制脂肪分解吸收,为解释茯砖茶的保健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2007, 34(5):0921-0925.
摘要:采用平板划线分离法,从江西某铜矿酸性矿坑水中分离出一株极端嗜酸、又能耐受中度碱性条件的异养微生物,命名为HJM菌株。该菌株能在pH1.5~10.0的范围内生长。形态学以及18S rDNA和26S rDNA D1/D2区序列分析表明,HJM菌株属于P.guilliermondii这个种。金属抗性试验表明,该菌株对重金属铜离子的抗性可高达45mmol/L,因此,它的分离为研究极端环境中微生物的抗铜机制提供了材料。
2007, 34(5):0926-0928.
摘要:在分子克隆实验中,选择性标记特别是抗生素抗性标记是最常用和不可或缺的分子材料。为便于实验室获得和使用携带有不同末端序列的选择性标记,以质粒pBlueScript SK(-)为基础,构建了分别携带有卡那霉素、博莱霉素、红霉素、潮霉素和庆大霉素等抗性基因的系列质粒pSKsymKm、pSKsymBle、pSKsymEry、pSKsymHyg和pSKsymGm。通过限制性酶切和胶回收技术,可以从上述构建的质粒中方便地获得带有理想接头的抗生素抗性基因。
2007, 34(5):0929-0933.
摘要:以嗜热乳杆菌(Lactobacillus Thermophilus ATCC8317)为出发菌,采用乙酸-乙酸钠平板为初筛方法,通过复合诱变乳酸产量提高到原来的3.1倍。培养基碳源为玉米粉糖化液,混合氮源为麦芽粉30g/L、蛋白胨5g/L。根据不同温度下细胞比生长速率及产物比生成速率的变化,确定了分阶段控制温度的策略:即在发酵前16h控制温度48℃、后44h控制温度54℃。L-乳酸产量达到135g/L,乳酸的对糖转化率为95%,平均产酸速率为2.25g/(L·h)。
2007, 34(5):0934-0938.
摘要:将含有Zymomonas mobilis乙醇合成途径的关键酶基因的片段Ptac-pdc和Ptac-adhB,分别/同时接入pHY300PLK以及pBBR1MCS-5载体中,得到了pHY-PA、pBBR-PA等重组质粒,分别转化入几株乳杆菌。在42℃下进行乙醇发酵试验,结果表明:在Lactobacillus plantanum CICIM B0080中同时引入基因pdc、adhB有效地将碳代谢流导向了产乙醇方向,重组菌B0080 (pHY-PA)发酵6.7%葡萄糖60h分别产生0.4% (V/V) 乙醇,为原始菌B0080的67倍;而将pdc、adhB基因同时引入L.amylovorus B0112和L.acidophilus B0068,能检测到相当于原始菌2倍的乙醇产出。在重组菌发酵过程中,仍有大量的乳酸产出,在引入产乙醇基因的同时敲除乳酸脱氢酶基因,将有可能使乳杆菌的代谢流向更有效地转向产乙醇途径。
2007, 34(5):0939-0942.
摘要:应用16S rDNA克隆文库法对有机物料腐熟菌剂A和B样品中的细菌组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样品A有14个OTU,主要是融合乳杆菌(Weissella confusa)、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其比例分别占总克隆文库的28.6%、30.4%和23.2%;样品B有43个OTU,主要是布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buchneri)、香肠乳杆菌(Lactobacillus farciminis)和耐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etotolerans),占总克隆文库的比例分别为18.03%、18.86%和13.12%;所得出的结果均与产品标注存在差异,样品A未提及细菌的种类,而样品B只标注短小芽孢杆菌。研究表明这一方法在微生物菌剂细菌组成分析及其质量检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007, 34(5):0960-0964.
摘要:整联蛋白是一类分布广泛的细胞表面受体家族, 它不仅在细胞的生长、移行、增殖和分化等许多方面发挥重要生物学功能,而且在多种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许多病毒都能利用整联蛋白分子作为病毒受体或共受体进入宿主细胞。本文主要就整联蛋白的特征及其在口蹄疫病毒感染宿主细胞过程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2007, 34(5):0965-0969.
摘要:γ-六六六(γ-Hexachlorocyclohexane,γ-HCH)是一种有机氯杀虫剂,由于它具有持久性和很高的毒性,成为顽固性的世界性污染物。目前从世界上不同的受HCH污染的地区中已经分离出许多能够降解HCH的微生物,其中一些微生物对γ-HCH的降解途径得到了阐明,降解基因/酶也得到了鉴定。综述了γ-HCH降解菌的多样性、降解途径、降解基因和酶,为γ-HCH的生物修复提供了参考。
2007, 34(5):0970-0972.
摘要: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技术是食源性疾病预防与控制的关键环节。PCR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的方法之一。在食源性致病菌中,用于PCR检测的靶基因包括各种毒力基因、酶基因及特异性鉴别基因。这些靶基因的发现推动了食源性致病菌PCR快速检测的发展。
2007, 34(5):0973-0975.
摘要:烟曲霉侵染宿主细胞时伴有明显的细胞肌动蛋白骨架重排,而重要模式识别受体PRRs(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之一,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 TLR)参与调节病原细菌诱导的宿主细胞肌动蛋白骨架重排,其中TLR2和TLR4两亚型可以识别烟曲霉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pathogen-assosiated molecular patterns),并诱发炎症因子表达等一系列效应信号,在宿主细胞抗烟曲霉天然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在烟曲霉内化侵入过程中TLR能否特异性介导细胞肌动蛋白骨架重排尚不清楚。因此,研究揭示TLR激活在烟曲霉侵入宿主细胞的调控作用,对寻找可能的抗真菌药物作用靶点具有重要意义。
2007, 34(5):0982-0985.
摘要:对近年来在弧菌中几丁质降解代谢的主要过程及调控机理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指出弧菌降解几丁质主要分为3个步骤,几丁质的水解、几丁寡糖和N-乙酰基葡萄糖胺的运输、几丁二糖和N-乙酰基葡萄糖胺-6-磷酸的进一步降解等,且此过程的许多环节均受到二元信号传导系统的调控。
2007, 34(5):0986-0990.
摘要: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es,AIV)给人类健康已带来严重威胁,而实验室快速、准确的诊断技术对禽流感的预防、控制及应急反应决策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这使其成为了研究热点并取得了巨大进步。就禽流感的实验检测技术研究进展从病毒分离、免疫学诊断及分子诊断3个方面加以综述。
2007, 34(5):0991-0995.
摘要:鞭毛细菌是在低雷诺数条件下运动的生物体,通过旋转鞭毛而向前游动。通过概述细菌鞭毛的游动机理、在不同游动方式下鞭毛丝几何形态之间转换的物理现象、菌体反转对成束的影响以及在靠近壁时运动的墙效应机理的最新研究,提出一种与鞭毛细菌运动动力相似的宏观等效模型,该模型可以用于进一步研究鞭毛细菌的游动机理,并为仿生微型游动机器人的构造和应用提供理论研究的基础。
2007, 34(5):0996-1000.
摘要:海洋放线菌是新药开发和天然活性产物的重要来源,海洋放线菌的生物多样性是代谢产物功能多样性的基础,因此研究可培养放线菌的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综述了近年来可培养的海洋放线菌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进展,尤其是海绵共附生放线菌、深海放线菌和海洋固有放线菌的研究进展,对可培养的海洋放线菌的分离培养方法,包括样品处理、培养基的选择等进行了重点介绍,并对未培养海洋放线菌的分离培养进行了探讨,强调了建立区域性海洋放线菌菌种及基因资源库的重要性。
2007, 34(5):1001-1004.
摘要:通过分析提出“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是“以人为本”教育观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具体贯彻和体现;结合微生物学教学实践,从“教”与“学”两个方面阐述了: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实施基于学生需求和认知能力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学生学习要循序渐进,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建立实验与课堂协调促进机制,实现阶段性提高等具体措施,从而进一步阐明了全面落实“以人为本”教育观于微生物学教学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2007, 34(5):1005-1008.
摘要:以往的发酵工程实验教学方法和内容已经不能适应生物技术行业迅速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满足不了对生物技术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研究从发酵工程实验课程内容入手,以改革实验方法为手段,以加深学生对整个发酵工程实验课程体系知识的认识和了解,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独立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实验操作能力,从而实现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2007, 34(5):1009-1010.
摘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指导思想,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在《基础微生物学实验》课程中增设设计性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按照学生学习兴趣自由选题,独立操作,完成实验报告。加强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实验能力。
2007, 34(5):1011-1013.
摘要:设计性实验是一种教学形式新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过程复杂的实践教学活动,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通过一节微生物学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成功实践,分析了设计性实验教学的过程,探讨了适用于微生物设计性实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提出了实施微生物设计性实验应该注意的问题。对微生物学设计性实验教学的要素设计和有效实施具有借鉴意义。
2007, 34(5):1014-1017.
摘要:以麻醉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传统实验教学与新实验教学模式的对比研究。新实验教学模式围绕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实验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实验考核方法进行了改革和探索,增设了综合性与探索设计性实验,研制了实验多媒体课件。结果显示新实验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研思维、创新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教学效果优于传统实验教学。创建了适合于培养麻醉学专业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
2007, 34(5):1018-1020.
摘要:为了改善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与能力,介绍了在微生物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比较式教学、课堂讨论式教学以及开设自主设计性实验项目等方面的探索与体会。
2007, 34(5):1021-1023.
摘要:激发学生对医学细菌学实验课兴趣,使学生系统掌握医学细菌学研究的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和主要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综合科学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把科研和探索性学习融入医学细菌学实验课程,开设细菌学综合及设计性实验。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创新型人才进行了尝试。
2007, 34(5):1024-1026.
摘要:对微生物学实验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和手段、考核方法进行了改革和探索, 创建适合于培养我校不同专业学生的微生物实验教学体系,从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007, 34(5):0943-0945.
摘要:采用直接裂解方式,通过玻璃珠、溶菌酶和SDS共同作用直接从转基因棉花SGK321和中棉所41的根际土壤中提取微生物DNA。结果表明,该方法能从两种转基因棉花根际土壤中提取到20kb大小的完整的DNA片段。所得DNA完全适用于PCR扩增和酶切的要求。
2007, 34(5):0946-0949.
摘要:以石油醚、乙酸乙酯、四氯化碳三种极性不同的溶剂对鸭跖草叶点霉病原菌的菌丝和培养液进行萃取,获取粗毒素。结果表明,叶点霉菌产生的毒素既有胞外毒素,又有胞内毒素,且用极性中等的乙酸乙酯萃取效果最好。大豆培养基和PSK分别是适合菌株生长和毒素分泌的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确定有利于叶点霉产毒的温度为32℃、培养时间为14d、培养方式为150r/min振荡培养。
张蔚 , 潘劲草 , 孟冬梅 , 于新芬 , 汪皓秋 , 郑伟
2007, 34(5):0950-0954.
摘要:设计引物和探针,优化多重实时PCR条件,以同时检测霍乱弧菌霍乱毒素基因ctxA、副溶血弧菌种特异性基因gyrB和耐热肠毒素基因tdh。该多重实时PCR方法检测产毒素性的O1群(3株)和O139群(44株)霍乱弧菌菌株、不产毒素的O1群(12株)和O139群(6株)及非O1非O139群(7株)霍乱弧菌菌株的ctxA,阳性和阴性结果与普通PCR检测结果100%符合;检测副溶血弧菌种特异性gyrB,116株副溶血弧菌均阳性,而9株其它细菌和72株霍乱弧菌均阴性;检测tdh的阳性和阴性结果也与普通PCR结果完全一致。另外还建立了检测副溶血弧菌菌株trh1和trh2的单重实时PCR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