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34(3):0401-0405.
摘要:轮状病毒、诺瓦克病毒和星状病毒是引起病毒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因子。研究采用JV12/JV13、P1/P2和Mon340/Mon348 三对引物,建立了同时检测这3种病毒的多重RT-PCR技术,并应用于128份临床粪便样本的检测,检出轮状病毒62份(48.44%),诺瓦克病毒8份(6.25%),星状病毒11份(8.59%)。在灵敏度试验中,轮状病毒的检测灵敏度为5pg/mL、诺瓦克病毒和星状病毒的检测灵敏度均为50pg/mL。该研究所建立3种常见胃肠炎病毒的多重RT-PCR方法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特点,可用于临床病原诊断和溯源。
2007, 34(3):0406-0409.
摘要:采用形态学方法对2株从自然罹病死亡的椰心叶甲虫尸上分离到的致病菌株Dz01和Ma4进行了鉴定,发现2个菌株在菌丝、瓶梗和分生孢子等形态特征上与金龟子绿僵菌小孢变种基本一致,可将2个菌株鉴定为金龟子绿僵菌小孢变种。基于Dz01和Ma4菌株和其它31个代表绿僵菌主要种或变种菌株rDNA上ITS1-5.8S-ITS2区序列构建的最大简约树显示,Dz01和Ma4菌株均聚在金龟子绿僵菌小孢变种所构成的分支中,这为2个菌株形态学鉴定结果提供了分子依据。
2007, 34(3):0410-0413.
摘要:选用国内固定化酶方面研究较少的EudragitL-100为载体,采用物理吸附法,制备出具有可溶-不可溶性质的固定化纤维素酶。固定化酶的溶解度变化的条件是:pH≥5.0时,呈可溶性;pH≤4.0时,呈不可溶性。固定化酶的稳定性较好,重复利用4次后,酶活力保留值在65%以上。比较了固定化酶和游离酶的最适反应条件和动力学常数的大小。以2%的滤纸为底物(15FPU/g底物),固定化酶水解反应的效果比游离酶好。该研究结果在提高纤维素原料酶水解工艺的经济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007, 34(3):0414-0416.
摘要:从水稻病健叶、茎和根组织以及稻田土壤中共分离得到细菌菌株321株。经发酵法初筛,对稻瘟病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的有57株,再通过平板对峙法复筛,具有强烈拮抗作用的菌株有5株,其抑菌距离达16mm以上。分别对5个菌株进行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指标进行鉴定,结果有1株(No.156)为Bacillus subtilis,2株(No.171和No.177)为Bacillus pumillus,2株(No.192和No.279)为Bacillus ploymyxa。
2007, 34(3):0417-0420.
摘要:研究了利用嗜麦芽黄单胞菌BT-112(Xanthomonas maltophilia BT-112)游离细胞生物催化合成α-熊果苷,系统探讨了温度、对苯二酚浓度、对苯二酚与蔗糖摩尔比、反应时间、转速、细胞浓度、磷酸缓冲溶液pH值和浓度对反应转化率的影响。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为25℃,菌体对对苯二酚的最大耐受度为30mmol/L,蔗糖和对苯二酚的摩尔比为20∶1,反应时间为45h,摇床转速为160r/min,细胞浓度为85g/L,磷酸缓冲溶液浓度为25mmol/L、pH值为8.0。在此条件下α-熊果苷转化率高达86.7%(以对苯二酚计算)。
2007, 34(3):0421-0425.
摘要:sfa1基因编码的酶具有乙醇脱氢酶和甲醛脱氢酶双功能活性,通过设计含有与sfa1基因两侧序列同源的长引物,以质粒pUG6和pUG66为模板进行PCR构建带有Cre/loxP系统的酿酒酵母sfa1基因敲除组件,转化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YS1并将质粒pSH47转入阳性克隆子,诱导表达Cre酶切除筛选标记,在原ORF基因处保留一个loxP位点,丢失质粒后获得sfa1基因缺陷型酵母突变株YS1-sfa1。摇瓶发酵实验表明,突变株YS1-sfa1的乙醇分解代谢活性降低,乙醇产量提高8.0%。
胡顺林 , 张艳梅 , 孙庆 , 刘玉良 , 吴艳涛 , 刘秀梵
2007, 34(3):0426-0429.
摘要:参照GenBank上公布的鹅源新城疫病毒ZJI株全序列,设计8对引物,经RT-PCR法从尿囊液中扩增目的片段后,分别克隆进pCR2.1载体,将Ⅰ~Ⅶ 7对引物的扩增片段依次亚克隆到TVT7R转录载体中,构建了含NDV全基因组cDNA的转录载体(pNDVZJI),将Ⅴ、Ⅵ和Ⅷ3对引物的扩增片段分别克隆进pCR2.1载体,并亚克隆到表达质粒pCI-neo上,构建了L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CI-L),pNDVZJI、pCI-L与另外两个辅助表达质粒 (pCI-NP和pCI-P)共转染BSR-T7/5 细胞,成功拯救出了具有血凝性的鹅源新城疫病毒,ZJI株鹅源新城疫病毒的成功拯救为后续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基础。
2007, 34(3):0430-0433.
摘要:戊二酰基-7-氨基头孢烷酸(GL-7-ACA)酰化酶是7-氨基头孢烷酸(7-ACA)两步酶法生产中的关键酶。成功构建组成型表达的产GL-7-ACA酰化酶重组大肠杆菌JM105/pMKC-ACY,并对其高表达条件进行了研究,得到了组成简单、廉价的国产培养基配方及操作简便、易于实现工业化的发酵工艺。在优化条件下,上罐补料高密度发酵的酶活高达6668.9 U/L,是优化前的12.4倍,产率最高可达275.5U/(L·h),达到了工业生产的要求。
2007, 34(3):0434-0437.
摘要:利用微生物对十六烷吸附的方法(MATS方法)、微电泳方法与测定细菌质膜上β-半乳糖苷酶活性的方法,探讨了家蝇抗菌肽对大肠杆菌等6种细菌细胞表面特性及其细胞膜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抗菌肽使细菌表面电负性增强,对G+细菌细胞表面电荷的改变大于对G-的改变,使细菌细胞表面疏水性不同程度的下降。抗菌肽引起细菌细胞膜通透性迅速增加,不同细菌β-半乳糖苷酶释放的最大速度VP在3.86pmol/min~6.92 pmol/min,相应的时间TP为0,由此推测抗菌肽对细胞膜的作用机制是“形成孔洞"。
2007, 34(3):0438-0442.
摘要:从真菌基因组计划网站(FGP)和NCBI网站数据库下载了符合条件的总长度为8.1×106bp的11150条香菇的EST(包括10条cDNA)序列,通过SSRhunter 1.3软件结合手工查找,从中发现2.83%即316条EST含有一共469个SSR,平均每17.3kb出现一个EST-SSR。在所有EST-SSR中,三碱基和六碱基SSR出现最多,分别占EST-SSR总数的38.00%和20.00%。出现较多的基序为(A)n、(T)n、(GA)n、(AG)n、(TGA)n、(GAT)n和(TCTTT)n,占所有EST-SSR的35.39%。
2007, 34(3):0443-0446.
摘要:根据黑曲霉F044脂肪酶N-端氨基酸序列,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找到与黑曲霉脂肪酶基因同源的候选基因A84689。根据该基因序列,设计引物直接PCR扩增得到黑曲霉脂肪酶全长基因anl。anl全长1 044bp,含3个内含子,编码297个氨基酸(含信号肽27个氨基酸),与其它脂肪酶基因没有明显同源性。将编码成熟脂肪酶的anl连接到pET28a载体上得到重组表达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诱导表达并纯化出目的蛋白。通过大量稀释和DEAE Sepharose Fast Flow层析相结合的方法,变性后的纯化蛋白在体外实现再折叠复性。
2007, 34(3):0447-0450.
摘要:将含有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 Zhang的悬浮液分组饲喂小鼠,然后分别用E.coliO157和K88攻毒观察发病情况。攻毒4d后取对照组和喂菌组未死亡小鼠的肠内容物,用选择性培养基分离纯化大肠杆菌和乳酸 菌,提取分离到菌株的总DNA,进行ERIC-PCR扩增分析。发现灌服L.casei Zhang可以降低攻毒后小鼠的死亡率,在停止饲喂乳酸菌的第4d从小鼠肠道内分离到L.casei Zhang,从饲喂组未分离到E.coliO157和K88,喂L.casei Zhang使小鼠肠道中大肠杆菌总数极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所饲喂的乳杆菌可以在小鼠肠道内定殖并对小鼠起到保护作用。
2007, 34(3):0451-0454.
摘要:研究了新疆地区传统发酵酸马奶中乳酸菌的生物多样性。从30份酸马奶中分离出152株乳杆菌,采用传统分类鉴定方法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新疆地区酸马奶中的主要乳酸菌为Lactobacillus(L.)helveticus(占总分离株的51.3%),其次为L.acidophilus(18.4%)和L.casei subsp. pseudoplantarum(8.6%),此外,L.gasseri、L.casei subsp.casei、L.curvatus、L.sanfrancisco、L.coryniformis subsp.coryniformis、L.brevis、L.plantrum、L.homohiechill、L.fermentum、L.dellbrueckii subsp.bulgaricu、L.ruminis、L.crispatus、L.farciminis及L.hilgardii等乳杆菌在酸马奶中也有出现,但其数量较少(1~4株),还有8株乳杆菌按目前的鉴定方法无法准确判断其归属。L.helveticus和L.acidophilu存在于所有的酸马奶样品中,L.helveticus为优势菌。
2007, 34(3):0455-0458.
摘要:通过研究绿色木霉菌LTR-2分生孢子提取物的抑菌活性及化学成分,为进一步提取纯化新型抗生素提供依据。采用固体麸皮培养基培养绿色木霉菌LTR-2,以二氯甲烷浸提法提取分生孢子中的抗菌物质,采用菌丝生长法测定提取物的抑菌活性,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分析,峰面积归一法计算有关成分的相对含量。绿色木霉菌LTR-2分生孢子的提取物抑菌谱广,对供试11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抑制效果好,对禾谷丝核菌的抑制率为89.3%。从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60多种化学成分,其中烷烃类成分数量最多,为43种,其他成分有酮类、有机酸类、醇类、烯类等,主要成分是麦角固醇,含量为41.90%。结论:绿色木霉菌LTR-2分生孢子提取物具有抑菌作用。通过化学成分分析,提取物中含有化合物5,6-二氢-6-戊基-2H-吡喃-2-酮,含量为2.35%,结合文献报道,推测5,6-二氢-6-戊基-2H-吡喃-2-酮是提取物中起抑菌作用的物质。
2007, 34(3):0459-0463.
摘要:以菌丝体生物量和多糖产量为主要指标,对桑黄(鲍氏层孔菌)的深层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筛选出了桑黄液体发酵的培养基,结果表明,最适培养基为:葡萄糖5g/L,玉米粉40g/L,豆饼粉20g/L,KH2PO4 1.5g/L,MgSO4 1g/L。进一步通过培养条件的优化,得到最适菌丝体生长的液体发酵条件为:培养温度28℃,摇床转速140r/min,pH值自然,接种量10%,装液量100mL(250mL三角瓶),发酵周期132h。
2007, 34(3):0464-0467.
摘要:利用PCR技术对21株分离自我国南海澳大利亚厚皮海绵的放线菌及9株分离自贪婪倔海绵的芽孢杆菌进行了聚酮合酶(PKS)基因筛选。从芽孢杆菌C89中获得了一条669bp片段, BLAST比对结果表明该基因对应的氨基酸序列和枯草芽孢杆菌I 型聚酮合成酶基因(PKS)KS域的相似性达96%。通过系统发育分析推测芽孢杆菌C89 PKS基因属于trans-AT型。首次证明了贪婪倔海绵共附生微生物中存在PKS基因,这为海绵活性物质的微生物来源假说提供了证据;同时也为可以产生聚酮类化合物的微生物筛选以及聚酮类化合物的发酵制备奠定了基础。
2007, 34(3):0468-0471.
摘要:研究了利用重组巴斯德毕赤酵母诱导表达重组几丁质酶的条件。在摇瓶水平上研究了诱导时间、pH、甲醇流加量、油酸等因素对重组几丁质酶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诱导108 h蛋白表达量最高;偏酸性环境不利于蛋白表达,维持在pH5.5~6.0最佳;甲醇最佳诱导浓度为1%;添加0.05%的油酸有助于提高蛋白表达量。在此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设计优化了培养基配方,在优化条件下,蛋白表达量达171.99mg/L,酶活达49.58U/mL。
2007, 34(3):0472-0474.
摘要:设计出一种用于快速筛选丙酮酸高产菌株的方法。这是一种理性化筛选方法。其原理是菌落产生的丙酮酸与碳酸钙反应形成可溶性的丙酮酸钙而出现透明圈,比较透明圈直径可以直观的选择出产酸较多的菌株;TTC与ADH作用而显色,颜色的深浅与ADH活性呈正比,这样可监测丙酮酸向乙醇的转化,筛选出低转化率的菌株。通过此方法,筛选出产酸多、ADH酶活力弱、发酵副产物少的目的菌株。
2007, 34(3):0475-0478.
摘要:以大肠杆菌O157 DNA为模板扩增VT2-B亚单位,纯化后经EcoRⅠ和XhoⅠ酶切,连入表达载体pGEX4T-2,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GEX4T-2-VT2-B。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中,经IPTG诱导,实现了VT2-B-GST融合蛋白的可溶性表达,表达量约占菌体总蛋白的35%。重组蛋白纯化后,免疫BALB/C小鼠制备单克隆抗体,得到2株融合细胞,制备了腹水单抗,测得单抗的ELISA效价为104。Western blot表明,该单抗能与重组蛋白特异性的结合。特异性单抗的获得为VT2毒素检测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007, 34(3):0479-0482.
摘要:耐酸性是乳酸菌重要的益生菌性状之一。实验采用半定量RT-PCR法分别对在不同酸度条件下培养后的3株不同干酪乳杆菌的H+-ATP酶基因mRNA表达水平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培养基酸度增加干酪乳杆菌的生长受到抑制,特别在pH4.0条件下干酪乳杆菌的生长受到强烈的抑制;H+-ATP酶基因的表达量随着培养基酸度的增加而增加。推测H+-ATP酶与干酪乳杆菌耐受酸性条件是有一定的关联的。
2007, 34(3):0483-0486.
摘要:为了考查应用电解水消除细菌污染的可行性,对氧化电解水的杀菌效果及对食品加工表面材料的消毒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含0.1% NaCl的自来水经7min的电解后所获得的氧化电解水,能在2min内将菌液浓度分别为4.20×106 CFU/mL,2.18×106 CFU/mL,1.44×106 CFU/mL,2.10×106 CFU/mL,1.94×106 CFU/mL的埃希氏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O157:H7)、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tidis)、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摩化摩根菌 (Morganella morganii)、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几乎全部杀死。另外,对食品加工表面接触材料中的地板砖、不锈钢板、瓷砖进行染菌消毒试验结果表明,含0.1%NaCl的电解水同样能将上述浓度的菌液感染到食品表面接触材料后在5min之内几乎全部将其杀死,是一种理想的食品表面材料消毒剂。
2007, 34(3):0487-0491.
摘要:对烟粉虱内共生菌16S rDNA的酶切结果及部分生物体16S rDNA的(G+C)%分析结果表明:烟粉虱初生内共生菌的16S rDNA能够被EcoR I酶切成两个片段、而不能够分别被BamH I与Sac I酶切;烟粉虱次生内共生菌的16S rDNA没有BamH I内切酶位点、而能够分别被EcoR I或Sac I酶切成大小不同的两个片段。(G+C)mol%与菌的分类地位有关,同时还与菌的可培养能力有关。Proteobacteria γ亚纲的烟粉虱初生内共生菌与α亚纲的Rickettsia、线粒体的16S rDNA相似,富含(A+T)mol%,具低的(G+C)mol%。而γ亚纲的次生内共生菌及大肠杆菌与β亚纲的mealybugs初生内共生菌的16S rDNA相似,富含(G+C)mol%。说明初生内共生菌可能与烟粉虱同时发生,并且形成一种非常紧密的共生关系,次生内共生菌与烟粉虱关系松散一些,其特性近似于自由生活的细菌,更有可能获得纯培养体。16S rDNA的系统进化树表明,烟粉虱次生内共生菌属于Proteobacteria γ-3亚纲,而初生内共生菌属于Proteobacteria γ亚纲的另一分支。
2007, 34(3):0492-0495.
摘要:从东华理工学院北区原化学系排污口土壤中筛选到一株高效的苯酚降解细菌PS1。该菌为球菌,革兰氏染色阴性,能以苯酚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生长。经16S rRNA基因部分序列分析PS1为Raoultella 属菌株Raoultella sp.strain PS1),其最高苯酚耐受和降解浓度在3500mg/L以上,当苯酚浓度为500mg/L和1000mg/L时,22h和32h可完全降解,在1500mg/L~3000mg/L时,32h~50h可完全降解,2500mg/L 时降解速率最快,达78.1mg/h。通过正交试验得出该菌最适生长条件为25℃、pH6.5、葡萄糖500mg/L;最佳苯酚降解条件为20℃、pH7.0、葡萄糖500mg/L。
李光伟 , 邱杨 , 肖性龙 , 詹少彤 , 兰敏 , 黄伟
2007, 34(3):0496-0499.
摘要: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沙门氏菌快速检测的现代方法之一,本研究建立了检测沙门氏菌快速、敏感、特异以及准确定量的FQ-PCR方法。采用沙门氏菌fimY基因序列,设计特异引物和探针,通过对Taq酶、Mg2+和引物探针浓度等反应体系和条件的优化,然后进行特异性和适用性实验。最优化结果为:Taq酶用量2.5U;Mg2+浓度为3.75×10-3mol/L;引物浓度为0.65×10-6mol/L,探针浓度为0.30×10-6mol/L;循环条件为step1:95℃ 2min,step2:95℃ 5s,60℃ 40s,40cycles。结果表明该FQ-PCR检测试剂具有快速、简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和适用范围广等优点,可应用于食品卫生监管、商品检验检疫以及临床诊断等领域。
2007, 34(3):0500-0503.
摘要:从长期受油污染的土壤中分离筛选得到的Burkholderia cepacia X4菌株能高效降解油脂。该菌株降解油脂的最适温度和pH分别为30℃和7.0,菌株降解油脂时适宜的氮源为硫酸铵,适宜碳氮比为4∶1。共基质碳源的添加有利于生物量的迅速增加和油脂降解率的提高,添加适量的葡萄糖能使油脂降解率提高8%~10%。50 mg/L Ca2+对菌株生长和油脂降解更有利。在橄榄油浓度高达20g/L条件下最大油脂降解率仍可达83%。在油脂浓度≤2500mg/L时,该菌对油脂的降解符合抑制动力学Monod方程。
2007, 34(3):0504-0507.
摘要:对传统的高盐稀醪酱油发酵过程中的正常原油和异常原油中的微生物区系进行了分析,并对主要的细菌和酵母菌进行了菌种鉴定。同时,初步探讨了温度对原油中微生物区系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正常原油和异常原油中细菌总数、芽孢菌数、肠道杆菌、乳酸菌数和厌氧菌数没有明显差异,而酵母菌数和耐盐菌数有明显的差异。正常原油中优势酵母为球拟酵母属(Torulopsis)和酵母属(Saccharomyces),分别占酵母总数的55.9%和35.3%。异常原油中优势酵母为毕赤酵母属(Pichia)、假丝酵母属(candida)和酵母属(Saccharomyces),分别占酵母总数的62.8%、17.9%和9.0%。
2007, 34(3):0508-0511.
摘要:以米曲霉沪酿3.042(AS3.951)、酱油曲霉AS3.495为参照,对从商品酱油曲精中分离到的8株酱油生产菌进行RAPD分析。实验筛选到6个扩增产物谱带多、特征好、覆盖面广的引物:Primer1、Primer5、Primer6、Primer7、Primer8、Primer9,重复实验证明其RAPD-PCR扩增图谱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扩增产物谱带一般4~8条,各实验菌株主带1~4条,次带丰富。根据RAPD-PCR扩增图谱构建的系统进化树较好地吻合了传统的形态分类学,证实了RAPD分子标记在酱油生产菌系统发育分析中应用的可行性。
于海 , 张永光 , 方慧英 , 诸葛健 , 徐鑫 , 汪志君
2007, 34(3):0512-0515.
摘要:从1000多株放线菌中筛选出对Monacolin K有转化作用的菌株并对其进行初步鉴定。结果发现菌株ST2710的气丝交替或不规则分枝,不形成螺旋;可利用多种碳源;牛奶不凝固,不胨化;不利用纤维素,水解淀粉;通过对其细胞化学组分的分析,结果表明菌株ST2710细胞壁为Ⅳ型,糖型为A型,醌组分为MK-9(H4,H6),不含枝菌酸,G+C含量为67.3%(摩尔比);将该菌株的16S rDNA序列与GenBank数据中已有序列进行比对,发现其序列与Amycolatopsis 属菌株的16S rDNA序列相似性最高,达到99%以上。初步将菌株ST2710 归类为Amycolatopsis sp.
2007, 34(3):0519-0523.
摘要:嗜热拟青霉J18是由本实验室筛选并保存的拟青霉新种。该菌能够利用玉米芯为碳源、尿素为氮源液体发酵高产胞外β-木糖苷酶。单因素优化试验表明:5%的粒度为0.45mm~0.9mm的玉米芯、1%尿素、初始pH 6.5、温度为45℃是最佳产酶培养条件。在优化后的条件下,培养5d产β-木糖苷酶的活力最高达3.15U/mL,比酶活为2.43U/mg。该菌所产的木聚糖酶和木糖苷酶协同作用可将桦木木聚糖完全降解成木糖,水解24h后,其水解液中还原糖含量比只加入电泳纯木聚糖酶的水解液提高了64%。
2007, 34(3):0524-0527.
摘要:从筛选出的产低温脂肪酶的菌株发酵液中,经硫铵沉淀、疏水色谱和阴离子交换色谱纯化得到电泳纯酶。酶的最适作用温度为25℃,0℃以下仍可保持25%左右的相对酶活;在pH5.8~8.8的范围内有较高活力,其最适作用pH为7.8;对热很敏感,在60℃保温30min活性即全部丧失,具有典型的低温脂肪酶特征;酶催化不需要金属离子的参与,结构中可能含有二硫键。在25℃,pH8.0测得酶水解反应的Km值为2.65×10-5mol/L,Vmax值为5.21mmol/(L·min)。
2007, 34(3):0528-0532.
摘要:manA是编码β-甘露聚糖酶(β-1,4-mannan mannohydrolase EC 3.2.1.78)的基因。将枯草杆菌A33株的manA基因插入到pET-32a载体,并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实现了异源非融合表达,表达活力为41.58U/mL。为了提高酶的表达活力,当采用PCR介导的定点突变技术将该基因第2号密码子CUU 突变为GUU,构建成突变表达载体pET-32a-manA*并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中表达,目标酶表达活力增加到138.65U/mL。说明当β-甘露聚糖酶N端第二号氨基酸由亮氨酸突变为缬氨酸后,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活力大大提高。推测是由于突变后的β-甘露聚糖酶在大肠杆菌中的稳定性增强所致。突变表达的β-甘露聚糖酶最适作用温度和pH值并没有发生明显改变。
2007, 34(3):0533-0536.
摘要:对来源于Streptomyces olivaceoviridis 的高比活木聚糖酶XYNB进行同源建模和序列比较,设计了N13D、S40E 的定点突变,以期改善中温酶XYNB的热稳定性。突变酶N13D、S40E分别在毕赤酵母中表达,经纯化后与野生型酶XYNB(同样经毕赤酵母表达后纯化)进行酶学性质比较,结果表明,突变酶N13D和S40E在70℃处理5min,热稳定性比XYNB分别提高了24.76%和14.46%;突变酶N13D的比活性比XYNB提高了22%。在其他性质方面突变酶N13D、S40E与野生型酶XYNB基本相似。通过对木聚糖酶XYNB的定点突变,提高了该酶的热稳定性,并为结构与功能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材料。
2007, 34(3):0537-0540.
摘要:研究了四种碳源(蔗糖、乳糖、葡萄糖、可溶性淀粉)和九种氮源(玉米面、麸皮、马铃薯、大豆粉、酵母粉、蛋白胨、硝酸钾、硝酸铵、尿素)对黑盖木层孔菌菌丝生长的影响。从不同代数的菌丝体中提取多糖,并测定多糖含量、分子量分布范围及单糖组成。结果表明:黑盖木层孔菌菌丝生长的最佳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最佳氮源为玉米面,最优碳氮组合为蔗糖和玉米面的组合。不同代数的菌丝体多糖性状基本稳定。
2007, 34(3):0541-0544.
摘要:研究了肉桂醛、柠檬醛对烟曲霉色素及其关键基因alb1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肉桂醛、柠檬醛浓度的增加,菌苔逐渐变稀、薄且烟绿色色素逐渐变淡,甚至白化;肉桂醛、柠檬醛对alb1基因mRNA表达有明显抑制作用,随着药物浓度的降低这种抑制作用亦相应呈现不同程度的减弱,肉桂醛、柠檬醛可能通过抑制alb1mRNA的表达导致烟曲霉缺失烟绿色色素。
2007, 34(3):0545-0548.
摘要:初步探讨了虎杖来源真菌B-39与虎杖悬浮细胞之间的共培养关系及其白藜芦醇的积累特征。通过肉眼和光学显微镜观察真菌B-39与虎杖悬浮细胞的形态结构及生长情况,并用HPLC检测其白藜芦醇的积累特征,结果表明,两者均能在共培养体系中正常生长,且生长量可达4.908g,但白藜芦醇的含量下降了50μg/mL,而真菌接种量的大小可与虎杖悬浮细胞共培养建立一种动态平衡体系,由此推测真菌B-39与虎杖悬浮细胞可能为共生状态。
2007, 34(3):0557-0560.
摘要: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简称 LAMP)是利用4个特殊设计的引物和具有链置换活性的DNA聚合酶,在恒温条件下特异、高效、快速地扩增DNA的新技术。该技术在1h内能扩增出109靶序列拷贝,扩增产物是一系列反向重复的靶序列构成的茎环结构和多环花椰菜样结构的DNA片段的混合物,电泳后在凝胶上显现出由不同大小的区带组成的阶梯式图谱。LAMP技术以其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快速、准确和操作简便等优点在核酸的科学研究、疾病的诊断和转基因食品检测等领域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
2007, 34(3):0561-0565.
摘要:概述了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紫杉醇的研究进展,包括产紫杉醇内生真菌的多样性和真菌产紫杉醇的优势,内生真菌分离、紫杉醇纯化和含量测定方法,同时对如何提高内生真菌紫杉醇产量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综述。
2007, 34(3):0566-0568.
摘要:以胞间通讯信号分子介导的细菌群体感应参与细菌多种生理功能的调控是非常普遍的。近年的研究表明,真菌中也存在类似于细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调节分子,并且介导着真菌某些生理行为的调节。这一过程也称为真菌的群体感应系统。文中简要介绍真菌群体感应系统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真菌群体感应系统作为抗真菌感染靶点的可能性。
2007, 34(3):0569-0571.
摘要:中草药在我国使用的历史悠久,具有防病保键的作用。其绝大多数经口服在消化道内代谢吸收,当中草药进入消化道后势必接触到消化道微生物,影响消化道微生物区系,从而影响动物的生理健康状况。本文简要的概述了中草药进入消化道后对消化道微生物产生的影响。
2007, 34(3):0572-0575.
摘要:非洲猪瘟是一类动物传染病,致死率高达100%,在我国虽未发现该病,但一旦发生会给畜牧养殖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文中概述了非洲猪瘟病毒的分类、形态、基因组特征、主要结构蛋白,以及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究该病毒的复制机理、毒力、致病机理及疫苗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2007, 34(3):0576-0579.
摘要:土壤中多数微生物不可培养,这限制了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宏基因组学方法在开发和利用不可培养微生物资源方面有巨大潜力,可以将其运用到土壤微生物学研究中。对土壤宏基因组DNA的提取、宏基因组文库的构建和筛选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了简要综述。
2007, 34(3):0580-0583.
摘要:综述了天然色素在微生物的新资源、培养条件、发酵工艺及基因工程菌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展望了天然色素的开发和应用的未来发展方向。
2007, 34(3):0584-0586.
摘要:鳗弧菌是引起多种海水鱼类出血性败血症的病原菌。其致病机理与各个毒力基因的协同作用密切相关。文中综述了鳗弧菌的主要毒力基因,包括编码外毒素、粘附因子、侵袭因子、细胞表面成分以及铁吸收系统的基因和部分检测方法。
2007, 34(3):0587-0590.
摘要:生物技术以其能在常温常压下将污染物降解为无毒无害的简单物质、无二次污染、运行费用低等优点,目前已应用于许多废气处理,并已经形成了一套关于可生化气体的净化原理和工业应用经验的重要体系。文中介绍了生物技术处理污水处理厂、养殖场排放的恶臭气体、工厂排放的硫化物的发展,并分析了解决生物膜堵塞的途径,以及分子生物学在废气生物处理中的应用研究,提出生物净化废气技术的发展方向,期待该技术在国内能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2007, 34(3):0591-0594.
摘要:稻梨孢引起的稻瘟病是世界水稻生产的最重要病害,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米质。文中综述了分子标记技术在稻瘟病菌群体遗传结构研究上的应用,分析了病原菌遗传宗谱的特点及其与致病谱的关系,探讨了导致稻瘟病菌群体遗传结构发生变化的相关因素。
2007, 34(3):0595-0597.
摘要:微生物学实验是高等院校生命科学及其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在创新实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对微生物学实验课的技能考核内容与方法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实践表明,在学期末进行微生物学实验技能考核对提高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007, 34(3):0598-0599.
摘要:论文阐述了韶关学院近几年在生物技术大实验课教学中,在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实验内容与考核等方面进行的改革,经过3 届学生的教学实践证明新的教学体系显著提高了教与学的质量,为培养综合素质高的生物技术专业(含生物医药)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007, 34(3):0600-0602.
摘要:发酵工程作为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为了在发酵工程实验教学中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培养适合于社会需求的创新型、综合型人才,在发酵工程实验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改革,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007, 34(3):0606-0607.
摘要:为了更好地培养能系统掌握微生物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环境科学专业人才,提高学生应用微生物学理论和技术去解决环境科学领域中实际问题的积极性,针对环境科学专业的微生物学教学做了改革尝试。紧密结合专业特点,调整教学内容,增设实验项目,加强实践环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007, 34(3):0612-0613.
摘要:按照教学型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要求,针对目前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其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优化,并从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实验教学方法体系、实验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旨在构建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新体系。
2007, 34(3):0614-0616.
摘要:探讨了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开展设计性实验的一些做法及其与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相比具有的优势,分析了开展设计性实验过程中有待解决的问题及体会。实践证明,设计性实验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及科学思维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是实验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
2007, 34(3):0617-0620.
摘要:脂质型二性霉素B,新型唑类药物如伏立康唑,以及作用于真菌细胞壁的药物如卡泊芬净和米卡芬净的问世,反映了抗真菌药物研究向高效、广谱、低毒的方向发展的一个特点,无疑为各种类型真菌感染的药物治疗提供了新型的有力的手段;与传统的抗真菌药物如脱氧胆酸二性霉素B和氟康唑等相比,这些药物临床疗效好,毒副作用低,对于系统性真菌感染的防治具有重大意义,文中就这方面的信息做了简介。
2007, 34(3):0549-0552.
摘要:利用溴甲酚紫染色法和发酵测酶活的方法,从土壤中筛选出一株酯酶高产菌株ZM1。对ZM1进行形态特征及5.8S rDNA基因两侧的内转录间隙进行序列分析推测该菌株为灰绿犁头霉(Absidia glauca Hagem)。经过紫外诱变处理,得到1株正突变株ZMM1,在适合条件下,酶活达到58.76U/mL,比出发菌株提高了104.3%。传代实验表明ZMM1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
2007, 34(3):0553-0556.
摘要:在白瓷板上进行V-P试验,结果表明,用白瓷板法只需加几滴培养液后静置等待结果出现即可,与传统的试管法比较更为简单方便,试验结果更为直观和科学。而且,进行V-P试验时可以方便地同时在白瓷板上做MR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