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33(5).
摘要:研究了12株(K9、D17、C1、C12、D11、D14、C<2、D9、K6、C21、D1和D7)分离自肉鸡肠道的乳酸菌的产乳酸能力及其中3株产酸能力强的菌株的耐受特性。12株乳酸菌产乳酸结果表明:12h内,K6产乳酸速度最快,其次为K9和C1,24h时,D17乳酸浓度最高,48h时C1终乳酸浓度最高。K9、D17和C1的耐受试验结果表明:C1菌株耐酸能力最强,pH2时,C1菌株培养3h后还能检测到活菌,D17和K9菌株培养1h后就已经检测不到活菌。在胆盐浓度0
2006, 33(5).
摘要:从海洋木栖真菌HLY-2分离得到的真菌环氧二烯(Mycoepoxydiene)是新发现的高抗肿瘤活性化合物。通过正交设计,改良普通半海水PD培养基的配方,比较固体和液体两种发酵方法,得到了使该化合物产量大幅提高的最佳培养条件:在固体发酵条件下土豆250g/L,海水300mL/L,葡萄糖30g/L,乳糖50g/L,磷酸二氢钾0·65mmol/L,硫酸铵1g/L,产量高达543mg/L,比普通的PD培养基提高了43倍,也比液体发酵的最高产量提高了近15倍。同时还对固体发酵和液体发酵造成的产量差异进行了分析。并
2006, 33(5).
摘要:选取内生真菌特异性引物,成功建立了利用PCR技术对黑麦草中内生真菌感染状况的检测和定量分析方法。此检测方法的准确性高于常规乳酸—苯胺蓝染色法。利用实时荧光PCR定量分析的结果表明:不同植株之间内生真菌含量差异较大,而同株植物相同龄级分蘖之间内生真菌含量无显著差异。由此可见内生真菌的含量不仅与植物种以及品种有关,也与植物的基因型密切相关。
2006, 33(5).
摘要:对苯二甲酸是生产聚酯的主要原料,其生产方法主要是采用化学合成法。随着生物转化与生物催化研究的深入,其高效、环保、节能等优势越来越明显。筛选能够生物转化对二甲苯生成对苯二甲酸的菌株将会为生物催化法生产对苯二甲酸打下基础。通过建立筛选模型,利用唯一碳源法从土壤中分离筛选得到微生物16,经鉴定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和睾丸酮丛毛单胞菌的混合菌株,该微生物可以利用对二甲苯为底物生物转化生成对苯二甲酸。实验中对诱导剂进行了选择,表明甲苯对该反应有明显的诱导作用,最佳诱导剂加入量为200mg/L。发酵液中对苯二甲酸及中间产
2006, 33(5).
摘要:从不同处理的水稻土壤中分离筛选出两株高效解磷真菌HP2、P5,研究了不同碳源条件对溶磷效果的影响,以及解磷菌株在不同的碳源培养条件下,溶磷量与培养介质pH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HP2菌株解磷能力在不同的测定时间内均高于P5菌株;不同碳源培养基的溶磷量顺序为蔗糖>葡萄糖>纤维素,且彼此差异显著;测定时间内,菌株的溶磷量与介质pH值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性(P<0.01)。
2006, 33(5).
摘要:体外ACE抑制活性实验表明,实验室保存的40株乳酸菌菌株中有27株具抑制ACE的活性,其中尤以L.salivarius La5、L.salivarius Lma1、L.plantarum LP529、L.plantarum LS12、L.plantarum LS31、L.helveticus ZL51最为明显。按照益生菌标准对上述6株菌的耐酸、耐胆盐、抗药性、抑菌等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L.plantarum
2006, 33(5).
摘要:硫酸铵分级沉淀结合多种层析技术,从螺旋藻(SP-Dz)中纯化到电泳纯别藻蓝蛋白(Allophycocyanin,APC),纯度(A650/A280)达4·83。APC在30min内的荧光扫描曲线为直线;30min连续光照其相对荧光强度仍为原来的98%以上,其抗荧光淬灭能力强于同样条件下的藻蓝蛋白(PC)及荧光素TRITC。用悬滴气相扩散法培养获得了APC晶体。
2006, 33(5).
摘要:从超嗜热需氧古细菌AeropyrumpernixK1中抽提出染色体基因组,经PCR扩增得到磷脂酶A2基因,用带有His-tag标记的pET15b作为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BLP中成功地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过Ni-螯合柱一步得到纯化。SDS-PAGE检测只有一条带,其准确分子量为17,871kD。对纯化后的磷脂酶A2测定其酶活性和生物活性,得出其最适反应温度为90℃,最适pH范围为7.8~8.2。至此首次成功地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了古细菌嗜热磷脂酶A2,这将为以后对该酶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耐热机制研究打
2006, 33(5).
摘要:从油田地层水中分离到一株嗜热并高效降解苯酚的BF80菌株,其最适生长和降解苯酚的温度为60℃65℃。利用API50CHB/E系统和16SrDNA序列分析对菌株BF80进行了分类鉴定,该菌株的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与Geobacillusthermoglucosidasius基本相同,其16SrDNA序列与GeobacillusthermoglucosidasiusBGSCW95A1(=ATCC43742)的相似性为99.22%。在接种量为1%的条件下,该菌在20h内能完全降解3mm
2006, 33(5).
摘要:应用PCR技术从嗜热古生菌硫磺矿硫化叶菌(Sulfolobussolfataricus)中扩增到大小约为1.9kb编码嗜热糖化酶的DNA片段,并将其插入枯草杆菌诱导型表达载体pSBPYF,获得含有该糖化酶基因的重组质粒pSGAYF,转化枯草芽孢杆菌DB1342。经蔗糖诱导后,该糖化酶在枯草杆菌DB1342(pSGAYF)中获得胞外分泌表达,酶活为3.6U/mL,最适温度为90℃,最适pH6.0。
2006, 33(5).
摘要:工程菌308R(pKSH)携带有梨火疫欧文氏杆菌的hrpN基因,能产生并分泌诱导植物抗病性蛋白-Harpin。该工程菌在无选择压培养基中生长50代,带有重组质粒pKSH的细胞占总菌量的23.1%,对照菌308R(pCPP430)的细胞占4·75%。将工程菌和对照菌喷雾到番茄叶面,保湿条件下的13d内,叶面菌量维持在105cfu/cm2以上,自然条件下的5d内,菌量维持在104cfu/cm2以上,其间308
2006, 33(5).
摘要:从嗜热硫矿硫化叶菌(Sulfolobussolfataricus)ATCC35092的基因组中用PCR方法扩增得到编码MTSase和MTSase的基因,分别将其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Trc99a中,并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进行诱导表达。MTSase和MTHase酶活产率达到了31.3U/g(wetcell)和403U/g(wetcell)。在75℃,pH5.0条件下,两酶联合作用转化淀粉生产海藻糖,当淀粉浓度为15%,DE值为10时,海藻糖转化率最高为53.6%。
2006, 33(5).
摘要:以pSET152和pHZ1358为出发质粒,通过供体大肠杆菌ET12567(pUZ8002)和S17-1接合转移斑贝链霉菌(Streptomycesbambergiensis),构建和优化了接合转移体系。采用OOE-PCR技术构建含ermEp*与vhb结构基因融合片段的整合型表达载体pBIB2005,转化ET12567(pUZ8002)后,属间接合转移至斑贝链霉菌。通过PCR、CO结合差光谱验证vhb基因在斑贝链霉菌中整合表达。摇瓶发酵显示V
2006, 33(5).
摘要:将植物防御素PD5基因克隆到载体pPIC9的XholI和EcoRI位点之间,得到重组载体pPIC9/PD5。pPIC9/PDF5经BglII线性化,电转化法转入Pichia pastorisGS115,MD和MM平板筛选表型为His+Muts的转化子,PCR鉴定阳性转化子。转化子D24用BMGY培养至OD600为6.0时,经BMM诱导,上清液用Tricien-SDS-PA
2006, 33(5).
摘要:利用噬菌体随机十二肽库和亲和层析技术对重金属Cd进行亲和筛选,共获得两条Cd结合肽序列。将展示有Cd2+结合肽的噬菌体单克隆扩增物对不同重金属离子(Cd2+、Cr2+、Cu2+、Co2+、Zn2+、Ni2+)螯合的树脂进行亲和测定,结果表明Cu2+、Co2+、Zn2+、Ni2+<
2006, 33(5).
摘要:利用KTAUPC-900快速蛋白液相色谱系统(FPLC)从绿色木霉MJ1固体发酵产物中分离纯化出内切β-葡聚糖苷酶。分离纯化后酶的比活力提高了28.6倍,回收率为19.7%。SDS-PAGE后经BIO-RAD凝胶成像系统分析该内切酶的分子量为64.7kD。酶学试验研究表明:该酶的最适反应温度53℃,最适pH为4.2,Lineweaver-Burk法求得动力学参数,Km和Vmax分别为1.230×10-2
2006, 33(5).
摘要:为获得丙型肝炎病毒的核心蛋白(Core),将克隆有Core基因的表达载体pBVIL1-Core转化大肠杆菌HB101,温度诱导表达Core蛋白。同时利用PCR方法以含有丙型肝炎病毒全基因的质粒PBRTM/HCV为模板扩增Core基因,克隆进表达载体pPICZαA,构建表达载体pPICZαA-Core,转化毕赤酵母(Pichiapastoris)GS115,在甲醇诱导下表达Core蛋白。Western-blot显示Core蛋白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表达蛋白量占菌体总蛋白的20%;在酵母培养上清
2006, 33(5).
摘要:从产自四川彭州的华重楼(Parispolyphyllavar·chinensis Franch)地下块茎中分离得到16株菌。经以薯蓣皂甙元为标准对照的薄层层析分析,表明其中编号为SNUS-1(AY842149)的菌株能分泌重楼皂甙或其类似化合物。16SrDNA序列(约1,500bp)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菌株SNUS-1与Pseudomonastolassii(AF255336)和Pseudomonastolassii(D84028)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和0.003,在
2006, 33(5).
摘要:研究了β-紫罗酮和麦角固醇对酵母生长及产辅酶Q10的影响。研究发现,β-紫罗酮能促进菌体积累辅酶Q10,当培养基中β-紫罗酮的添加量为0.208×10-3mol/L时,菌体中CoQ10的含量提高了28.3%;少量麦角固醇能促进菌体产辅酶Q10,当麦角固醇的添加量为0.15×10-4mol/L时,菌体中CoQ10的含量提高了31.8%,而增加麦角固醇的添加
Amro Abd Al Fattah Amara; Mohamed Zakaria Hussein
2006, 33(5).
摘要:Pseudomonas aeruginosa recognized as opportunistic pathogen causes severe infections for hospitalized patients, survive in and resist many antimicrobial agents like antibiotics and disinfectants.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evaluate the role of EDT
2006, 33(5).
摘要:应用噬菌体展示肽库技术,以重组的脑膜炎大肠杆菌致病蛋白IbeA作为靶分子,经过吸附-洗脱-扩增-再吸附的亲和筛选,随机挑选亲和力强的噬菌体克隆,进行ELISA、竞争抑制实验和序列测定。结果显示,经3轮淘选后,间接ELISA鉴定得到高亲和性结合IbeA蛋白的15个阳性克隆。竞争抑制实验结果表明,游离IbeA蛋白能竞争抑制噬菌体结合肽克隆与固相包被的IbeA蛋白的结合,其抑制作用随游离IbeA蛋白浓度的降低而减弱。测序结果得到5种阳性噬菌体克隆展示肽序列。上述结果提示以脑膜炎大肠杆菌IbeA蛋白为靶筛选所获得
2006, 33(5).
摘要:从活性污泥中筛选到一株产絮凝剂的菌株WJ-100。该菌株产絮凝剂的适宜pH为6.5,适宜温度为25℃~40℃,摇床速度为80~240r/min;Na+、K+、Ca2+、Fe3+均有较好的促絮凝作用,Ca2+尤为显著;WJ-100以多种糖类为良好碳源,絮凝率达99.2%、99.8%甚至100%;该菌株在高岭土悬液pH2.0~10.0范围均有较好的絮凝效果。WJ-100在较大的pH、温度、碳源、摇床速
2006, 33(5).
摘要:对链霉亲和素进行纯化、鉴定,采用冷钝化的方法去除培养液中大部分杂蛋白,用亲和层析法从链霉菌L-183的培养液中纯化链霉亲和素(SA),经试验,SA回收率为75%~85%。鉴定表明,自制SA的分子量为74.5kD,每分子SA可结合3.2个生物素分子,活性为11.2U/mg,pI为7.4。自制SA各项生物学性质与文献报道相符。
2006, 33(5).
摘要:小单孢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但由于分离、分类方法所限,绝大多数还没有被人们所认识。在小单孢菌的分类学研究中,最初主要依据的是形态特征、培养特征及生理生化特征等表观分类学指征,随着“多相分类”的广泛应用,分子分类在小单孢菌的分类学研究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小单孢菌是寻找新的生物活性物质的重要菌源,某些种能产生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利福霉素、新霉素等;某些种能降解天然橡胶和纤维素。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小单孢菌能产生具有独特化学结构的生物活性物质,对肿瘤细胞有靶向和识别作用,并能有效地杀死肿瘤细胞。
2006, 33(5).
摘要:环脂肽是由微生物产生的一类生物表面活性剂,由亲水的肽环和亲油的脂肪烃链两部分组成,具有独特的化学结构和生理功能。除具表面活性外,环脂肽还具有抗真菌、抗细菌、抗病毒、抗肿瘤等生物活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我国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却刚刚起步。本文介绍了目前已知环脂肽的结构类型、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相关功能特点等,着重介绍了环脂肽生物合成的非核糖体多酶体系及合成酶基因操纵子,并对环脂肽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2006, 33(5).
摘要:微生物中存在一类抗汞细菌,操纵子Mer中的MerRTPA参与细菌抗汞的调控、转运及还原。汞通过MerTP所表达的蛋白由细胞外转运至细胞内,经还原酶MerA将其还原为毒性小的可挥发的金属汞。细菌抗汞基因的形成有着古老的起源,基因间的整合、转移进化形成了Mer操纵子结构与功能的多样性。抗汞细菌对汞的吸附具有高选择性及专一性,可利用此特性对汞污染环境进行修复,也可作为分子遗传操作中稳定的抗性筛选标记。
2006, 33(5).
摘要:枯草芽孢杆菌芽孢所具有的独特的理化特性及生理特征,使之成为新型的蛋白或酶类药物载体而倍受关注。简介了枯草芽孢杆菌芽孢结构特征,以及诱导机体产生的免疫反应,重点阐述了利用芽孢表面展示技术研制重组外源抗原疫苗,最后对芽孢表面展示外源抗原疫苗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2006, 33(5).
摘要:针对微生物降解菲的机理研究进展,论述了细菌、真菌在好氧、厌氧条件下代谢菲的产物以及推测的降解途径;在此基础上概括了催化反应的酶系以及编码酶系的基因簇。简要介绍了基因探针的应用,并结合本实验室的初步研究,指出了该领域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
2006, 33(5).
摘要:明胶是最早使用的固体培养基凝固剂,已逐渐被琼脂所代替。琼脂由于形成凝胶后透明度高、保水性好、无毒、不被微生物液化等优点,逐渐成为最常用的凝胶剂。后来,又发现无机硅胶、瓜尔胶、卡拉胶在某些情况下可用作凝固剂。近年来,兴起一种基于微生物快速检测的快速测试片,其所用凝固剂发展到黄原胶、刺槐豆角、聚丙烯酸系等。但新型凝固剂在使用过程中仍存在许多弊端,因此,从吸水和保水的机理出发对其研究和改性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2006, 33(5).
摘要:β-(1,3)-D-葡聚糖是许多活性真菌多糖的核心结构,由于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从β-(1,3)-D-葡聚糖的主链、支链分支度、支链基团、分子量及空间结构等方面介绍了结构与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并对目前该类多糖的定性方法及鲎G因子、半乳糖神经酰胺ELISA等定量检测方法进行了综述。
2006, 33(5).
摘要:香蕉束顶病毒(Bananabunchytopvirus,BBTV)是引起香蕉束顶病害(Bananabunchytopdisease,BBTD)的病毒,它严重地危害了香蕉的生产。综述了近年来香蕉束顶病毒的分离提纯方法,株系划分以及分类地位,较为全面的介绍了BBTV病毒基因组分结构和各组分编码蛋白的功能等,并提出了目前需要进一步澄清的问题。
2006, 33(5).
摘要:异化Fe(III)还原微生物是厌氧环境中广泛存在的一类主要微生物类群,它们的共同特片是可以利用Fe(III)作为末端电子受体而获能。异化Fe(III)还原微生物具有强大的代谢功能;可还原许多有毒重金属包括一些放射性核素,还可降解利用许多有机污染物,在污酒女环境的生物修复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对异化Fe(III)还原微生物的分布、分类、代谢功能多样性以及异化Fe(III)还原的意义做了评述,旨在加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同对此的了解和重视,通过学科和交叉和合作加快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
2006, 33(5).
摘要:从实验室建设、课程体系建设、课堂教学实践等方面探讨了目前微生物工程实验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中的突出问题。
2006, 33(5).
摘要:普通微生物学作为多种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具有广泛的普及性和重要性。为了提高课程的实验教学效果,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一种实验与试验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新思路,以供从事本门课程教学的同事参考。
2006, 33(5).
摘要:从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融应用实例和科研成果于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3个主要方面对细菌分类学课程进行改革,使古老的分类学增添了新的活力,提高了教学效果和质量。
姜怡; 唐蜀昆; 徐丽华; J.F.Imhoff; 刘志恒; 姜成林;
2006, 33(5).
摘要:采用16SrRNA可变区二级结构图形分析,比较了阎氏菌科阎氏菌属典型种与微球菌亚目中几个相关科属典型种可变区二级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V3、V4存在明显的不同。将16SrRNA二级结构划分成不同的结构单元,提出在9个可变区中,至少要有2个不同的结构单元才可以定为新科,存在1个不同的结构单元可以定位新属;并认为16SrRNA可变区二级结构分析,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应用于原核生物属以上水平的分类。
2006, 33(5).
摘要: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maltophilia,S.m)是全球关注的8种多重耐药菌株之一,临床治疗非常棘手。重症监护病房(ICU)是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多发科室,检出率为13.45%(62株/461株),耐药特征:亚胺培南、头孢唑林、头孢曲松、氨苄西林、米诺环素耐药率最高(耐药率100%),氨曲南、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美洛培南、头孢噻肟、哌拉西林高度耐药(?86.5%),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和头孢吡肟耐药性较高(?50%)。结论:医院应重视该菌的监测,合理使用抗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