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良; 胡顺林; 张艳梅; 吴艳涛; 刘秀梵; Rmer-Oberdrfer Angela; Weits Jutta; Lange Martina; 黄勇; 龙进学;
2005, 32(6).
摘要:将鹅源新城疫病毒ZJI株全基因组cDNA克隆通过酶切切下包含T7启动子区域和转录载体的片段,将其自身环化后获得约6.5kb的质粒。设计引物,利用基因定点突变技术,在此质粒上T7启动子与NDV Leader序列之间突变插入额外的3个G碱基,将此突变最终引入到原基因组cDNA克隆中。应用RT-PCR技术从尿囊液中扩增NDV基因组F/HN基因区域部分片段,利用限制性内切酶BsmB I将扩增片段连接,最终将原cDNA克隆中相应片段替换下。测序结果表明,原基因组cDNA克隆中特定位置碱基
2005, 32(6).
摘要:对农用抗生素2-16产生菌(Streptomyces ahygroscopicusvar.huangshanensis)依次进行紫外线诱变、NTG诱变、低能碳离子注入处理,筛选获得高产菌株515号,效价较出发菌株0号提高223.10%。利用SAS软件提供的Plackett-Burm an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法对菌株515号的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采用优化培养基后效价较原始培养基提高38.53%。
2005, 32(6).
摘要:分别将炼油废水、印染废水、造纸废水样品倍比稀释后涂布平板分离菌株,用苯酚羟化酶基因特异引物检测苯酚降解菌,共分离得到87株降酚菌。经ER IC-PCR指纹图分析,显示15种不同的类型。进一步对显示不同ER IC-PCR指纹图的15种分离物的代表菌株进行ARDRA多态性分析,结果可分为4个OTUs(Operational Taxonom ic Un it,OUT),表明实验分离得到的降酚菌至少存在4个不同的种(species)。
2005, 32(6).
摘要:为弄清假单胞菌20#-5菌株代谢产物中的抗菌活性成分物质种类,先通过有机溶剂萃取、硅胶柱层析分离和HPLC C-18柱纯化得到纯品,再利用UV、IR、MS、1H-NMR及13C-NMR等光谱分析,确定其中的两个活性成分为phenazine-1-carboxylic ac id和3-n-heptyl-3-hydroxy-1,2,3,4-tetrahydroqu inoline-2,4-d ione。
2005, 32(6).
摘要:以产孢量为指标,筛选出白僵菌固态发酵的培养基为:90%麦麸+5%玉米粉+5%黄豆粉,原孢粉的产孢量可达244.7亿/g。在25m3发酵罐内进行浅盘固态发酵,培养基的最适起始含水率为60%~65%;最佳通气条件为:前12h不通气,12~48h通气量为1:2,48~144h的通气量为1:1;而温度只需在12~48±8h内进行控制。常温干燥能最大限度地维持白僵菌的活孢率。
2005, 32(6).
摘要:对分离自我国11个省24个地区49株蚕豆根瘤菌及11株参比菌株进行了唯一碳源、氮源、抗生素、耐逆性和酶活性等138个表型性状测定,并用M INT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全部供试菌株在59%的相似水平上聚在一起,在80%的相似水平上可分为6个群。其中群4与参比菌株聚在一起,而其他5个群均由未知菌组成。进一步对36株菌进行了16S rDNA PCR-RFLP分析,在85%相似水平上供试菌可分为4个群和1个独立的分支,其聚群结果与数值分类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表型及遗传型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蚕豆根瘤菌具有极大
2005, 32(6).
摘要:比较了氯化钠、氯化钾、甘露醇存在的高渗环境下克鲁氏假丝酵母(Candida kru-sei)的生理代谢。3种渗透压调节剂对C.krusei生理代谢影响有显著差异。与甘露醇相比,氯化钠和氯化钾对细胞生长的影响更为显著,而氯化钾对细胞的毒性则又小于氯化钠。细胞对糖的消耗速率依次为甘露醇>氯化钾>氯化钠。甘油和海藻糖是C.krusei在高渗环境下的主要相容性溶质。氯化钠和氯化钾对甘油合成的促进作用明显高于甘露醇。在0.6mol/L氯化钠、氯化钾、甘露醇存在时,细胞甘油浓
2005, 32(6).
摘要:一株产碱杆菌NX-3分泌的可溶性胞外多糖(PS-238)经醇析、Sevag法脱蛋白、透析、冷冻干燥得分析样品,酸水解后经TLC、GC以及化学法、IR和高碘酸氧化分析测得PS-238是由葡萄糖、甘露糖、鼠李糖和葡萄糖醛酸组成的杂多糖,糖苷键类型主要为(1→3)和(1→4)。此外考察多糖溶液粘度与剪切速率、溶液浓度、温度、酸碱度以及盐离子种类和浓度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多糖水溶液的流体特征表现为假塑型,25℃时1%的水溶液粘度可达3,300 cp,耐酸碱,在pH2~13的范围内粘度稳定;耐高温,在150℃
2005, 32(6).
摘要:采用氯化钙(CaCl2)、聚乙二醇(PEG,pH7.0)、聚乙二醇(PEG,pH11.5)、三氯化铝(A lCl3)沉淀、Am icon Utcra超滤离心装置和硝酸纤维素吸附膜6种浓缩方法,浓缩人工添加于水体的1型脊髓灰质炎疫苗病毒(PV1),并对浓缩实验条件进行选择和优化。结果表明,CaCl2和聚乙二醇(pH7.0)沉淀法适用于浓缩大容量水体中的病毒,而超滤离心管浓缩法适用于小容量水体,这3种浓缩方法的病毒回收率均
2005, 32(6).
摘要:进行了内切葡萄糖苷酶Ⅳ(EGⅣ)在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表达系统中的表达。采用RT-PCR的方法从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中分离到eg4基因。将eg4基因与毕赤酵母表达载体pPICZαA连接,得到重组质粒pPICZαA-eg4。将该重组质粒线性化后转化毕赤酵母GS115,eg4基因通过同源重组被整合到毕赤酵母的染色体上,并处于酵母α因子的下游,得到重组菌株P.pastoris-EGⅣ1。在甲醇
2005, 32(6).
摘要:通过正交设计试验,优化了青霉(Penicillium)属真菌SHZK-15产胞外布雷菲德菌素(B refeld in-A,简称BFA)的液体发酵条件。最佳的BFA发酵条件为:培养基含马铃薯200g(煮汁),葡萄糖20g,(NH4)2SO44.0g,KH2PO41.0g,MgSO4.7H2O 2.0g,CaCO35.0g
2005, 32(6).
摘要:利用复合蛋白酶、复合风味蛋白酶、中性蛋白酶对紫贻贝进行双酶水解,水解效果比较后选择使用复合蛋白酶和复合风味蛋白酶作为复合水解酶,同时采用产酯酵母发酵技术制备调味料,通过电位滴定法测定单菌株和多菌株发酵对双酶水解贻贝肉产总酯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酯酵母1274在双酶水解后,接种量为5%,发酵温度28℃,发酵时间72h时总酯含量为0.65%,相同条件下,产酯酵母1274和1202多菌株发酵时总酯含量为0.78%,经产酯酵母发酵后的调味料,酯香味浓郁,给予产品以发酵特有的风味。
2005, 32(6).
摘要:欧文氏菌ER97高效表达了从棒状杆菌SCB3058克隆的2,5-二酮基-D-葡萄糖酸(2,5-DKG)还原酶I基因,5 L罐发酵后,收集菌体破碎,将胞内可溶性的蛋白通过硫酸铵分级沉淀、DEAE-Sepharose CL-6B离子交换柱层析和Phenyl Sepharose CL-4B疏水柱层析后分离纯化到了2,5-DKG还原酶I,纯化了5倍,得率27%,比活力为3,418 U/mg。测定了该酶的一些特性参数:分子量为34 kD,等电点为6.0,它以NADPH为辅酶,将2,5-DKG还原为2-酮基-L-古龙
2005, 32(6).
摘要:采用实验室规模的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与序批式活性污泥曝气反应器(SBR)结合工艺处理印染废水。通过对ABR-SBR处理系统工艺条件的试验,在ABR段HRT为24~36 h,污泥负荷为0.43~2.46 kg COD/(m3.d),进水pH值为6.5~8.0,温度20℃~35℃;SBR段的溶解氧为2 mg/L,曝气时间为3~10 h,沉淀时间为2 h的条件下,经处理的印染工业废水COD、色度和苯胺去除率分别为32%~95%、89%~99%和50%~98%,其COD为30.0~97
2005, 32(6).
摘要:通过对小麦矮腥黑穗病菌(TCK)及其近似种小麦网腥黑穗病菌(TCT)和小麦光腥黑穗病菌(TFL)的rDNA序列ETS区间测序比较分析,找出了TCK相对于TCT和TFL的特异性序列,并根据TCK的特异性序列设计了实时荧光PCR探针,利用实时荧光PCR技术成功实现了对TCK的检测。
2005, 32(6).
摘要:在建立全程自养脱氮反应器的基础上,以活性污泥为对照,分析了脱氮反应器内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种类(类群)、种(株系)数和优势种(株系或类群),及硝化菌和亚硝化菌的数量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与活性污泥相比,全程自养脱氮反应器内微生物数量、种类和区系组成发生很大变化。自养脱氮反应器内亚硝化菌数量显著增加,说明亚硝化菌的积累是全程自养脱氮系统的一个显著特点。
2005, 32(6).
摘要:通过设计苯胺双加氧酶基因特异引物,以苯胺降解菌株ANA5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出目的基因片断。然后利用粘粒pLAFR3作为载体,以E.coliEPI100作为受体,构建了菌株ANA5的基因组粘粒文库。以PCR扩增产物作为探针,通过菌落原位杂交筛选得到两个阳性克隆,经Southern杂交及亚克隆测序分析,初步确认克隆到苯胺双加氧酶基因。同时完成了苯胺双加氧酶基因atdA3A4A5序列的测定,并对其核苷酸及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克隆到的苯胺双加氧酶基因与GenBank报道的
2005, 32(6).
摘要:运用“鸟枪法”克隆构建了环境微生物的基因组文库,并从中筛选得到一个酸性木聚糖酶基因,命名为xyl3,其在GenBank中的登录号为gb:AY300805。BLAST分析表明,该基因的序列同源性很低,其中仅存在很短的木聚糖酶基因的同源片段,其编码的木聚糖酶属于Glycosyl hydrolases fam ily 10,与来源于Geobacillus stearotherm ophilus的intra-cellu larxylanase在氨基酸水平具77%同源性。该基因经T4 DNA poly
2005, 32(6).
摘要:采用均匀设计法优化了Acetobacter xylinumNUST4的基础培养基,向其中添加了Mg2+、Fe2+、对氨基苯甲酸、烟酸、生物素、乙醇,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组成为:葡萄糖24g,蔗糖22g,蛋白胨16g,醋酸2.4mL,磷酸氢二钠3.5g,磷酸二氢钾1g,硫酸镁6g,硫酸亚铁0.015g,烟酸0.003g,生物素0.02g和乙醇20mL,纤维素产量达9.87g,定容至1L,比由S-H培养基发酵合成的纤维素产量(仅0.74g.L-
2005, 32(6).
摘要:依据同源重组的原理将来源于粟酒裂殖酵母的α-半乳糖苷酶基因m el整合到工业酿酒酵母染色体的甘油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GPD1中,通过G418抗性筛选得到重组子。实验数据表明,重组子S.cerevisiaeMG1利用蜜二糖的能力显著提高,产甘油能力下降。引入外源基因后酵母性状与亲代相比没有显著差异,但生长时具自絮凝能力。MG1分别以玉米粉、小麦淀粉为原料进行浓醪酒精发酵,与亲代工业酿酒酵母比较,发酵液乙醇浓度得到提高,甘油含量降低,蜜二糖消耗殆尽。
2005, 32(6).
摘要:双孢斑褶菇是一种著名的神经致幻菌物,菌丝体呈白色,具有明显的锁状联合。分类地位属于担子菌门,伞菌目,粪锈伞科。研究了C源、N源、C/N比、pH值、温度和培养料的料水比对该菌菌丝体生长的影响,及培养料的选择试验和出菇条件试验。菌丝体生长最佳的C源是淀粉、蔗糖、纤维素;酵母膏、硝酸钾、玉米粉和硝酸铵为最佳氮源;菌丝体生长对培养基碳氮比的适应比较广泛;适宜温度是5℃~35℃,最适为25℃~30℃;适宜的pH范围是4~13,最适为6.5~8.0;培养料适宜的含水量为45%~75%,最适为65%~70%。适合菌丝体
2005, 32(6).
摘要:根据GenBank上已发表的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的gE、gI基因序列、猪细小病毒(PPV)的E蛋白的基因序列、II型猪圆环病毒(PCV-2)的ORF2基因序列,分别设计并合成3对能特异性扩增PRV、PPV、PCV-2的引物,通过DNAstar软件分析这3对引物不存在cross d im er。建立了PCR方法分别检测PRV、PPV、PCV-2,然后通过条件的优化,建立了PCR同时检测PRV、PPV、PCV-2的方法并研制出试剂盒。对试剂盒的特异性和有效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试剂盒具有很好的特异性,
2005, 32(6).
摘要:未培养的微生物是指那些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无法纯培养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可能是以前被描述过的,更多的则是从未被了解过的。近年来,对未培养的微生物的研究方兴未艾,主要是有关环境微生物的遗传多样性分析,从特定环境中鉴定某些未知的微生物,从环境微生物中直接克隆基因以及提高环境微生物的培养率等问题。就有关这几个方面的一些研究进展作一个简要的介绍。
2005, 32(6).
摘要:临床上生物被膜与感染的慢性迁延不愈密切相关,而生物被膜菌的分散又会造成感染的反复急性发作,给临床感染的有效控制带来很大困难。生物被膜菌的分散过程受到了遗传和环境等多因素的调控,主要是通过蜂式分散、块式分散和毯式分散3种形式来实现的。深入进行生物被膜基础研究对改变目前临床感染治疗的窘境有重大意义。
2005, 32(6).
摘要:鞭毛是细菌的一种特殊结构,约半数的杆菌、极少数球菌和所有的螺旋菌及弧菌都有鞭毛。鞭毛与细菌的运动有关,并在感染与免疫以及分类鉴定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受到细菌研究者的高度重视。从细菌鞭毛的结构以及它在细菌致病性和免疫中的作用最新研究进展加以概述,以供细菌研究者参考。
2005, 32(6).
摘要:综述了植酸酶的来源、其酶学性质及植酸酶的植物基因工程,并对其存在的问题、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2005, 32(6).
摘要: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基础课,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讨论式的微生物学教学方式,启发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拉近学生与现代生命科学发展的距离,使微生物学课程的学习成为对微生物学探索的开始,采用讨论微生物学新进展的教学方式,探索最合适的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
2005, 32(6).
摘要:英汉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剖析了西部高校生物技术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以及把微生物学作为双语教学的突破口的可行性。根据西部地方院校自身特点并结合教学实践,初步探索了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的分析,为双语教学在西部地区院校的开展积累了一点经验。
2005, 32(6).
摘要:艾滋病教育课程在大学的开设面临重要性和紧迫性,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在医学院校开展艾滋病教育课程更显意义重大。该文论述了对医学生开展艾滋病教育课程的几点实践体会。
2005, 32(6).
摘要:植物内生菌是一类重要的微生物资源,近年来成为微生物资源研究的热点之一。对内生菌的多样性和开发利用的研究进展以及值得研究的问题等方面进行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