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 31(5).
摘要:根据病毒外壳蛋白区序列设计PVX、PVS特异性引物对 ,根据P1基因区序列设计PVA特异性引物对 ,应用三重RT PCR同步检测马铃薯X病毒 ,马铃薯A病毒及马铃薯S病毒 ,分别得到 5 62bp、 2 5 5bp、 1 82bp大小的扩增片段。试验从反转录反应、PCR反应及循环条件 3方面讨论了试剂和循环条件对三重RT PCR同步检测 3种病毒的影响。结果表明反转录反应中dNTPs浓度、 3种病毒下游引物浓度比例对整个反应影响较大 ;其次是PCR反应中MgCl2 浓度和退火温度 ;
2004, 31(5).
摘要:为了获得更适于工业生产的产乳酸菌株 ,采用低能离子诱变方法 ,对出发菌米根霉(Rhizopusoryzae)PW35 2进行改良 ,获得高产L ( + ) 乳酸菌株RE330 3,其产酸比亲株提高75 %。用正交试验方法对突变株适宜产酸条件进行了研究 ,在最优条件下 ,其产酸量可达1 31~ 1 36g L ,最高可达 1 40g L ,糖转化率为 86%~ 90 %。
2004, 31(5).
摘要:用根瘤匀浆法 ,从粗枝木麻黄 (Casuarinaglauca)根瘤中分离到一株内生菌FCg77。生物学特性试验表明 :该菌株的适宜分离培养基为BAP培养基 ,最佳碳源为吐温 80 ,最适氮源为牛肉膏 ,能耐 5 %的盐分 ,生理类型为AB型 ,细胞壁化学组分为III型。结合回接试验结果 ,初步判定分离菌株FCg77应属于弗兰克氏菌 (Frankia)的成员。
2004, 31(5).
摘要:运用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 质谱法 (SPME GC MS) ,测定了参与土壤抑真菌作用的土壤挥发性成分和土壤细菌挥发性代谢物。通过比较土壤来源和土壤细菌来源的挥发性抑菌成分 ,发现在强挥发性抑菌土壤和土壤细菌代谢物中普遍存在着三甲胺、二甲基二硫醚、3 甲基 2 戊酮、甲基吡嗪、 2 ,5 二甲基吡嗪、N ,N 二甲基辛胺、十九烷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很有可能就是参与土壤抑菌作用 ,特别是挥发性物质抑菌作用的主要成分。另外 ,为深入了解土壤中参与抑菌作用的挥发性化合物提供了简便有效的方法。
2004, 31(5).
摘要:采用均匀设计U15( 58)和双温度培养法进行彩绒革盖菌固体发酵生产木质素酶 ,对漆酶、愈创木酚酶、多酚氧化酶的活力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应用双温度培养法进行彩绒革盖菌固体发酵生产木质素酶时 ,在自然补给氧气 ,培养基pH自然 (约 6.5 ) ,并保持环境湿度约 60 %的条件下 ,2 0d是适宜的发酵周期 ;玉米浆、麸皮、 (NH4 )2 SO4 、水分适宜作为固体培养基的成分 ;少量的T
2004, 31(5).
摘要:水蛭素 (rHV2 Lys4 7)是一个具有 65个氨基酸的抗凝活性肽。在毕赤酵母高密度发酵分泌表达过程中 ,发酵上清中可检出 4个水蛭素活性组份 ,分别为Hir65及其C 末端切除 1~ 3个氨基酸的Hir64、Hir63和Hir62。但目前 4种组份间的衍生关系还不清楚 ,以从发酵上清液中纯化分离所得的 4个组份作为底物 ,加入到菌体裂解液中 ,发现Hir64、Hir63和Hir62组份是由羧肽酶依次降解Hir65肽链C 末端 1个氨基酸后的产物。
2004, 31(5).
摘要:对高温和H2O2 应激条件下产生活性酵母细胞衍生物 (Live Yeast Cell Derivative ,简称LYCD)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低剂量的预处理 ( 37℃和 0.2mmol LH2O2 )能够增加细胞内谷胱甘肽 (GSH)含量 ,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过氧化氢酶 (CAT)活性。两种预处理均可以诱导对致死浓度H2O2 的抗性。通过 37℃和 0.
2004, 31(5).
摘要:从海洋泥土中分离出产甲壳素脱乙酰酶菌株 ,确定该菌株为产碱属芽孢杆菌 ,其产酶适宜培养条件为 :pH4.0 ,添加金属离子Ca2+,培养时间为 80h ,温度为 35℃。所得甲壳素脱乙酰酶作用的最适温度为 40℃~ 5 0℃ ,最适pH为 4.5~ 5.0之间。
2004, 31(5).
摘要:吸水链霉菌NND-52-C菌株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阿扎霉素B的高产菌株。采用原生质体转化技术 ,将来自变铅青链霉菌TK2 4菌株的pIJ70 2质粒转化吸水链霉菌NND-52-C菌株的原生质体 ,建立了吸水链霉菌NND-52-C菌株的基因工程宿主载体系统。确定了NND-52-C菌株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的条件 ,其原生质体形成率达到 108个 mL ,再生率约为0.2 % ,转化率为102~103个转化子 μg质粒DNA。
2004, 31(5).
摘要:从成都皮革厂等堆积废弃毛皮、皮革的场所采集土样 ,通过以明胶为主要基质培养基进行富集和初筛 ,获得 95株有明胶酶活性菌株。挑选其中 2 8株明胶酶活性较高的菌株进行牛皮消化试验 ,有 1 2株菌能在 48h内完全消化小牛皮。以III型酸溶性胶原为底物 ,测定了 1 2株菌发酵培养液中胶原蛋白酶活性 ,确认这 1 2株菌都具有胶原蛋白酶活性 ,酶活力基本相同 ,约 10~16U mL。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分析及BIOLOG微生物鉴定仪鉴定 ,这 1 2株菌分为两类 ,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 (Pse
李沁元; 崔晓龙; 张东华; 彭谦; 徐丽华; 王涛; 柴丽红; 姜成林;
2004, 31(5).
摘要:应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DGGE)对云南腾冲热海 3个高温热泉中菌藻席和泉底沉积物的细菌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直接从环境样品中提取总DNA ,用两套细菌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 ,分别得到包含V8和V9高变区的 1 6SrDNA片段 ,进行DGGE分析。结果表明 :菌藻席和泉底沉积物中不仅物种组成差异较大 ,而且都存在丰富的细菌多样性 ;一些关键的生态因子 ,如氧气、温度等会对群落中微生物的物种组成有很大影响。
2004, 31(5).
摘要:以绿色荧光蛋白 (GFP)作为体内研究的分子探针 ,将肺炎链球菌毒力基因与gfp融合构建肺炎链球菌自杀性荧光报告质粒 ,利用同源重组的原理 ,使gfp整合入肺炎链球菌基因组中 ,建立体内研究肺炎链球菌基因表达的荧光报告系统 ,并用荧光激发、生物学特征和生理活性测定等实验手段进行评价 ,证实这一肺炎链球菌荧光融合表达系统可在体内外报告肺炎链球菌的毒力基因表达 ,为进一步在体内分析和鉴定肺炎链球菌毒力因子的功能奠定基础。
2004, 31(5).
摘要:从大连潮间带繁茂膜海绵中分离到一株具有很强抑制革兰氏阳性菌活性和较强抗肿瘤活性的链霉菌。通过其形态观察 ,生理生化测定和 1 6SrDNA序列的测定 ,初步判定属于假浅灰链霉菌 (Streptomycespseudogriseolus)。并对其活性物质的生产条件进行了初步探索和优化 ,确定了用天然海水配制的TSB培养基为最佳发酵培养基 ,3d为最适发酵时间。
2004, 31(5).
摘要:分别采用中性颗粒污泥和河底沉积物接种运行两个颗粒污泥膨胀床 (EGSB)反应器 ,通过逐级降低pH的运行策略 ,驯化和培养了耐酸产甲烷颗粒污泥 ,两个EGSB反应器均能在pH5.8~ 6.2条件下稳定运行 ,容积负荷可达 5.5~7.5kgCOD (m3 d) ,COD去除率约 90 % ;两种颗粒污泥在低pH值下均能保持较高的产甲烷活性 ,pH5.5时 ,仍能保持pH7.0时活性的 51.8%和 55.6% ;还对耐酸颗粒污泥的粒径分布、沉降性能、金属元素含量、微观结构及细菌在颗粒
2004, 31(5).
摘要:Halomonassp BYS 1是一株从活性污泥中分离的中度嗜盐菌 ,它能在 0.1~2.6mol LNaCl的以苯乙酸为唯一碳源的基础培养基中生长。BYS 1在不同NaCl条件下生长时 ,胞内的Na+含量基本不发生变化 ;它主要通过积累K+、谷氨酸和甜菜碱来调节胞内外的渗透压平衡。当培养基中的NaCl浓度从 0.1mol L上升到 2.0mol L时 ,其胞内的K+、谷氨酸和甜菜碱分别提高了 1.9、2.4和13.6倍。
2004, 31(5).
摘要:通过以L (灵芝 ) -多糖、S (松茸 ) 多糖、L S混菌共酵多糖、L +S混合多糖高、中、低剂量对昆明小鼠抗肿瘤 (Heps)功能比较实验研究 ,L 多糖、S 多糖、L S混菌共酵多糖、L +S 混合多糖的抗肿瘤效果与最佳剂量均不同 ,其抑瘤率分别为 ,L 多糖 45 0mg kg·d剂量时 85.6% ;S 多糖 150mg kg·d剂量时 88.1 % ;L S混菌多糖剂量 300mg kg·d时89.2 % ;L +S混合多糖抑瘤率最高只有 77% ,剂量为 150mg kg·d。结果表明L
2004, 31(5).
摘要:乳酸菌用于苹果酒酿造中 ,可以触发苹果酸 乳酸发酵 ,通过分解苹果酸 ,产生乳酸 ,并引起其他有机酸的变化而使苹果酒的口感质量得以改善。供试的 3个乳酸菌种中 ,L3由于具有较高的苹果酸分解速率 ,发酵的苹果酒感官质量优良而成为苹果酒苹果酸 乳酸发酵的优良菌种。pH、温度、二氧化硫、酒度通过影响乳酸菌的活动而对苹果酸 乳酸发酵产生一定的影响。
2004, 31(5).
摘要:以尼龙网为载体 ,戊二醛为交联剂 ,进行固定化真菌漆酶的条件优化和性质研究 ,优化条件为 :尼龙网在 5 %的戊二醛溶液中交联 6h后 ,加入 30U漆酶溶液固定 8h ,酶活回收率为 5 0 3%。与游离酶相比 ,固定化漆酶的热稳定性明显提高 ,最适pH值略有下降。用该固定化漆酶处理低浓度造纸废水 ,经过 8批次连续试验 ,酶活保留 5 2 %。
2004, 31(5).
摘要:通过对城市生活污水厂逸出臭气所进行的净化治理的中试研究 ,考察了生物填充塔在不同条件下的运行性能 ,探讨了pH的变化对生物填充塔的影响以及填充塔内微生物的分布与恶臭气体去除的关系。结果表明 ,接种脱臭微生物菌群的生物填充塔在合适的工艺条件下能有效地去除生活污水厂臭气中的主要成份—硫化氢 ,同时能耐受一定负荷冲击 ,并且能在酸性条件下稳定运行。
2004, 31(5).
摘要:采用反向被动乳胶凝集法 (RPLA)和mini VIDAS (ELFA)两种方法对 42份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样品进行了肠毒素检测。结果RPLA法的金葡菌肠毒素检出率为 61.9% (P<0.05 )要高于ELFA法的检出率 50.0% (P <0.05 ) ,但检测时间长 ( 20h)。在实验中我们还发现 ,血浆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也可产生肠毒素 ,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2004, 31(5).
摘要:对目前研究中应用的海藻糖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 ,并对各种方法的特点及适用性作了比较。
2004, 31(5).
摘要:苎麻酶脱胶法是一种高效能、优质量、无污染的脱胶方法 ,它是直接利用微生物发酵后期产生的胞外酶或酶制剂降解苎麻的胶质 ,使得苎麻纤维释放出来。到目前为止 ,国内外的科研人员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筛选了许多不同的脱胶菌 ,包括需氧菌和厌氧菌等用于苎麻的脱胶。相比化学脱胶 ,苎麻的酶脱胶具有提高精干麻的质量、大幅度降低环境污染等显著的优点 ,是苎麻脱胶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 ,有着不可估量的前途。同时 ,随着酶脱胶技术在工业化生产中的推广应用 ,酶的使用量势必大幅度增加 ,从而将带动酶工业的发展。
2004, 31(5).
摘要:微生物细胞表面工程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 ,它利用细胞表面展示技术使外源蛋白固定化于细胞表面 ,从而生产微生物细胞表面蛋白。微生物细胞表面工程可用于细胞催化剂、细胞吸附剂、活疫苗、生物传感器的开发等。微生物细胞表面工程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但是国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尚刚起步。在介绍了细胞表面工程的基础上 ,对微生物细胞表面工程技术进展进行了综述 ,并对该技术的发展给予展望。
2004, 31(5).
摘要:近年来现代分子技术和基因组学逐渐渗透到有关生命科学的整个领域 ,也为微生物生态学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机遇。 1 6SrRNA基因序列分析、DNA DNA杂交、核酸指纹图谱以及宏基因组学等分子技术检查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 ,可以克服传统纯培养技术的不足 ,是一条探知未培养微生物、寻找新基因及其产物的新途径 ,开启了我们认识微生物多样性和获得新资源的大门。
2004, 31(5).
摘要:对当前堆肥中微生物种群分布及其对有机物分解作用的研究进行分析 ,论述了分子生物技术中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DGGE)的特点。将DGGE与PCR扩增技术相结合 ,可用于研究自然菌种堆肥和人工培养驯化菌种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的演替规律 ,为研究和筛选堆肥中的微生物提供更加有效、快速的信息 ,促进堆肥技术的发展。
2004, 31(5).
摘要:按农药的品种综述了降解农药的微生物种类。降解农药的细菌主要有假单胞菌属、芽孢杆菌属、黄杆菌属、产碱菌属、节细菌属等 ;降解农药的真菌主要有曲霉属、青霉属、根霉属、木霉属、镰刀菌属等 ;降解农药的放线菌主要有诺卡氏菌属、链霉属等。
2004, 31(5).
摘要:介绍了高等农业院校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尝试和探索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 ,教学效果显著。
2004, 31(5).
摘要:为了加强对本科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对微生物实验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优化了实验项目 ,节约实验成本 ,并且引入科研成果转化实验 ,同时改进了实验方法和手段 ,实验结果更为准确。这些措施蕴含了较高的理论水平 ,增加了教学信息量 ,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 ,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基础。
2004, 31(5).
摘要:为提高学生实验技能 ,在大学本科生 3年级阶段 ,实施了科研训练计划。从该计划实施的必要性、实施内容与结果等方面作了介绍。实践证明 ,这是一项重要的教学辅助环节 ,不仅可增进师生间的交流 ,有利于改进教学效果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并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和动手能力。
2004, 31(5).
摘要:为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 ,适应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对人才的更高要求 ,我院对微生物学课程进行了双语教学的实践探索。结果表明 ,双语教学倍受学生欢迎 ,教学效果良好 ,达到了既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又提高英语水平的目的。
2004, 31(5).
摘要:陆续介绍微生物连续培养 (Chemostat)的基本原理 ,以单种微生物连续培养模型为基础 ,较详细地介绍几类由微分方程所描述的微生物连续培养动力系统模型 ,涉及的问题有解的稳定性 ,系统的持久性 ,周期解和Hopf分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