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 30(6).
摘要:设计、比较了5种直接从土壤中提取DNA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这5种方法都可以从土壤中提取到长度大于15kb的DNA片段,但在不同方法间DNA的产量存在很大差异;初提的土壤DNA经进一步提纯后均可用于PCR反应,利用细菌16S rRNA基因和抗菌肽Shiva-1基因的引物都得到了相应的目的产物。其中方法5提取DNA产量最高,无明显降解,且重复性好,是一种从小量土壤样品中直接提取DNA的理想方法。
2003, 30(6).
摘要:乳糖不仅可以诱导棉铃虫颗粒体病毒增效蛋白表达,而且表达量与IPTG(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作为诱导剂时相比,并不低于后者,这样大规模生产棉龄虫颗粒体病毒增效蛋白的成本就可能被降低。乳糖的最适浓度经优化为2.2%~2.5%(W/V)。对乳糖的不同除菌处理表明:0.70×105Pa 15min蒸汽灭菌的乳糖可以诱导此增效蛋白表达,这种处理比滤膜过滤除菌更为方便和经济,因此就为棉铃虫颗粒体病毒增效蛋白的生产提供了经济实用的前景。
2003, 30(6).
摘要:利用分离自不同生境烟叶上的7个真菌菌株菌剂处理上部叶烤烟烟丝,分析表明,处理后烟叶内与品质相关的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发生了改变,烟叶品质得到改善。其中菌株BF03、BF06及BF63使烟叶内糖、氮、烟碱、蛋白质等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及各种成分之间比例趋于平衡。评吸结果表明,经供试菌剂处理的烟叶香气质提高,香气量增加,刺激性减小,余味舒适,烟叶品质明显高于对照。
2003, 30(6).
摘要:采用离子束对哈茨木霉进行注入并筛选出H-13菌株,该菌株发酵液含有对水稻生长有显著促进作用的物质;经对喷施该菌株发酵液后的水稻硝酸还原酶(NR)活力及其N、P和K含量的测定,发现该菌株发酵液促进水稻生长与提高NR活力、增强对N、P和K的吸收有关。
2003, 30(6).
摘要:从土壤中分离到一株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TS1138菌株,其胞内含有DL-2-氨基-Δ2-噻唑啉-4-羧酸(DL-2-Amino-Δ2-Thiazoling-4-Carboxylic Acid,缩写为DL-ATC)水解酶,以培养16h的细胞为酶源,可转化DL-ATC合成L-半胱氨酸。该菌株生长及产酶的最佳碳、氮源为葡萄糖和尿素,DL-ATC对酶的产生具有诱导作用。酶促反应后的产物经薄层层析、旋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鉴定为L-半胱氨酸。
2003, 30(6).
摘要:以PCR方法扩增sacB基因的启动子-信号肽序列(称为sacR),将其与枯草芽孢杆菌碱性蛋白酶的前肽-成熟酶基因连接后克隆入载体pUBH,构建了含碱性蛋白酶基因的分泌型诱导表达载体pUBS,将其转化枯草芽孢杆菌DB403后,获得基因工程菌DB403(pUBS)。碱性蛋白酶基因在sacR的调控和蔗糖的诱导下实现了表达分泌,获得了具生物学活性的碱性蛋白酶。
2003, 30(6).
摘要:应用酮康唑抗性筛选法,将经过紫外线诱变处理的甾体11β-羟基化菌株——新月弯孢霉的原生质体倾注在含有酮康唑最小抑制浓度(10μmol/L)的再生培养基平板上,再生出136株酮康唑抗性突变株。其中氢化可的松转化率高于出发菌株的有14株,正向突变率达到10.3%,同时获得了氢化可的松转化率为出发菌株1.42倍的遗传稳定突变株KA-91。
2003, 30(6).
摘要:用2%海藻酸钠与1%明胶混合为包理剂固定啤酒酵母废菌体。SEM、X-射线能谱和TEM研究结果表明,该固定化啤酒酵母废菌体(ISCWB)颗粒中的菌体分布较均匀,ISCWB不仅能吸附Pd2+,而且能将Pd2+还原成Pd0。ISCWB吸附Pd2+的最适pH值为3.5。在30℃~70℃范围内,吸附作用不受温度的影响。吸附作用是一个较快的过程,在最初的5min内吸附量可达最大吸附量的36%。吸附作用受ISCWB浓度、Pd2+起始
2003, 30(6).
摘要:从Azotobacter vinelandii中通过PCR扩增了5’和3’端分别缺失264bp和261bp的nifS′片段,克隆至载体pUC18,形成重组质粒pUCS,再通过同源重组的方法,将pUCS插入Azoto-bacter vinelandii的nifS中,形成nifS阻断突变体SU1,经Southern杂交和PCR扩增,证明所得确为nifS阻断突变株。SU1在外加氮源的BBGN培养基中能够快速生长,但在Burk's无氮培养基中,生长却极其缓慢
2003, 30(6).
摘要:从胜利油田原油污染土壤边分离得到一株能降解多种石油芳烃和烷烃且能产生物乳化剂的细菌Em1,经生理生化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为赤红球菌(Rhodococcus ru-ber)。对菌株Em1产生乳化剂的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在以正十六烷为碳源时能较快速产乳化剂,其最佳条件为:正十六烷10g/L,酵母抽提物1g/L,初始pH值为7,30℃下200r/min摇床培养。在此条件下,发酵1d后,培养液的表面张力即降到最低值,约30mN/m,而乳化能力达100%;乳化剂浓度则在第5d
2003, 30(6).
摘要:建立了1.3-丙二醇高产菌株(Enterobacter aerogenes简写为E.aero-N-56)1.3-PD厌氧发酵最适pH值、温度、时间、接种量分别为7.0、30℃、48h、9%;在最适发酵条件下,30L发酵罐中E.aero-N-56菌株1.3-PD产量为47.36g/L,生产率为23.68g/L·d。
2003, 30(6).
摘要:菌体形态是影响霉菌代谢的重要因素。主要考察了煤油和不同表面活性剂对三孢布拉氏霉菌菌体形态及番茄红素合成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添加煤油和triton-X100形成菌丝球时,该菌丝形态不利于物质的传递,细胞合成番茄红素的能力无明显变化。而当添加水溶性表面活性剂span-20时,形成粗、短分散型的菌丝体,强化了传质,促进了番茄红素的合成,番茄红素生产能力提高了近3倍。
2003, 30(6).
摘要:从浙江桐乡和海宁的花叶或叶片皱缩、植株矮化的榨菜(Brassica juncea Coss)上分离毒源,摩擦接种5种鉴别寄主,在鉴别寄主上都出现不同症状;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In-direct ELISA)检测,芜菁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TuMV)的检出率为87.5%,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为73.08%,两者复合侵染率为65.38%,所有的样本都没有检测到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
2003, 30(6).
摘要:从中国保定槐茂甜面酱中分离到一株酵母。经鉴定,这株酵母菌属于固囊酵母属(Citeromyces),并为该属中的一个新种,命名为保定团囊酵母(Citeromyces baodingensis zhangsp.Nov.)。保定团囊酵母与固囊酵母生理生化特性有显著区别,保定固囊酵母(Citeromycesbaodingensis)不发酵蔗糖、棉子糖,同化半乳糖和纤维二糖,不同化海藻糖和棉子糖,G+C含量为48.5mol%。
2003, 30(6).
摘要:以木聚糖为唯一碳源,筛选出一株高产木聚糖酶生产菌株。该菌株经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和细胞壁组分分析等实验,鉴定为卷须链霉菌(Streptomyces cirratus)。摇瓶发酵产酶实验表明:培养基最佳初始pH值为6.0;玉米芯水不溶木聚精和蛋白胨分别是最佳的碳源和氮源;添加0.5%吐温80使得木聚糖酶活力提高到原来的2.5倍,发酵液最高酶活达到623u/mL。
2003, 30(6).
摘要:在麦芽糖苷基海藻糖合成酶(MTSase)和麦芽糖苷基海藻糖水解酶(MTHase)双酶的作用下,淀粉可转化为海藻糖,但是其转化率较低。文中采用多种固定化载体进行酶固定化研究,发现通过经戊二醛与壳聚糖交联后的载体与酶液作用,可吸附与海藻糖合成无关的杂酶和杂质,从而提高海藻糖合成酶的活性。通过比较固定化过程中与反应条件中多个因素的影响,得到了如下最佳作用条件:将酶液与经3%戊二醛交联18h后的滤纸作用18h,再与10%的淀粉溶液反应9h,与未经固定化作用比较,海藻糖的产率提高10倍,达到27.22g/L,转化率
2003, 30(6).
摘要:用底层加入嗜酸性异养细菌Heterotroph Acidiphilium SJH的琼脂糖双层培养基,成功地培养得到氧化亚铁钩端螺旋菌(Leptospirillum ferrooxidans)的单菌落,并在电镜下观察到了该菌的形态。
2003, 30(6).
摘要:N-氨甲酰氨基酸水解酶是乙内酰脲酶系的组成部分,催化N-氨甲酰氨基酸水解为相应氨基酸。节杆菌BT801的N-氨甲酰氨基酸水解酶是该菌乙内酰脲酶系中惟一具立体专一性的酶,也是整个反应体系的限速酶。通过PCR从携带乙内酰脲酶系完整操纵子的亚克隆质粒pUC18-169上扩增得到N-氨甲酰氨基酸水解酶基因(hyuC)片段,连接到载体pPIC3.5K上,经BglⅡ酶切线性化,通过PEG法转化导入毕赤酵母GS115感受态细胞,利用G418抗性筛选得到插入多拷贝目的基因的转化子。酶活性分析表明所得转化子具
2003, 30(6).
摘要:参照ATCC VR-2332株及LV株保守区段设计了3条引物,以此建立了检测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病毒的套式RT-PCR方法。利用其分别对ATCC VR-2332株、LV株及B13株进行套式RT-PCR,结果从3个不同地区分离的毒株中均能特异性的扩增出相应的片段,大小分别约为430bp(预期片段为430bp)、410bp(预期片段为413bp)及410bp(预期片段为413bP),而3个非PRRSV的病毒(猪瘟病毒、细小病毒及伪狂犬病毒)均未扩增出相应的片段。其敏感性可达到10-2TCI
2003, 30(6).
摘要:新的微生物资源的开发离不开菌种分离技术的改进和分离效率的提高。我们采用一种新的分离方法——分散和差速离心法(Dispersion and Differential Centrifugation,DDC),以传统的振荡法做对照,对12份酸性土壤样品进行了链霉菌的分离。结果表明DDC方法的分离效率是传统方法的2~20倍,且选择性好。用DDC方法共分离出链霉菌249株,归属于12个颜色类群,其中的45株代表菌株的形态和细胞壁类型均符合链霉菌的特征,最适生长pH均为4.5~5.5。结果表明应用DDC方法分离非常见
2003, 30(6).
摘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理想的微生物培养室使用的灭菌供暖供温干燥装置。该装置由炉体(5)和灭菌干燥系统,包括鼓风机(1)、吸气管(13)、进气管(2)、受热管(3)、出气管(4);供温系统,包括水锅(6)、水锅进气管(7)、出汽管(8)、控制阀(9);燃烧系统包括出烟筒(10)、灶门(11),4大部分组成。结构简单、实用。
2003, 30(6).
摘要:通过测定中药活性成分肉桂醛和柠檬醛对常见深部条件致病性真菌黄曲霉、烟曲霉的抗菌活性,为建立中药抗曲霉菌药敏试验标准提供参考依据。参照美国国家临床试验标准化委员会(National Committee for 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s,NCCLS)提出的标准,用微量液基稀释法分别测定肉桂醛和柠檬醛对黄曲霉、烟曲霉的抗菌活性。肉桂醛对黄曲霉、烟曲霉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分别为:0.100μg/mL、0.050μ
2003, 30(6).
摘要:农药中,尤其化学农药中高毒、高残留、难降解的农药是重要的环境污染物,而微生物治理农药污染是一项有效手段,几十年来,在这方面已进行了大量研究。从农药降解菌的种类、工程菌的构建、微生物降解农药的机理、降解特性、影响因素及应用效果等几方面综述了近年这些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农药微生物降解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2003, 30(6).
摘要:综述了白腐菌对纸浆的漂白作用。包括用于纸浆漂白的白腐菌类型,白腐菌漂白纸浆的纸浆类型,白腐菌漂白纸浆的工艺装置,以及微生物漂白存在的问题和前景。
2003, 30(6).
摘要:农作物废弃物中含有大量木质纤维素,经预处理或水解后能得到各种糖类的混合物,这些糖包括五碳糖和六碳糖(混合糖)。文中报道了国内外近20年来在利用细菌发酵混合糖产乙醇方面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几种重组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运动发酵单胞菌Zymomonas mobilis利用混合糖产乙醇的特性。
2003, 30(6).
摘要: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改善烟叶品质,是目前国内外学者争相研究的课题。在发酵过程中有微生物、酶及化学物质的协同作用,诱发一系列与香气物质变化有关的生化反应。其中微生物贯穿烟叶发酵始终,对烟叶品质起重要作用。人为的将微生物用于烟叶发酵是提高烟叶品质、改善烟气特性的新途径,给予烟叶自然、醇和芳香,减少苦涩气味,改善余味。基于以上目的,文中综括烟叶微生物种类及应用概况,试图将微生物资源广泛应用于烟叶发酵,诱发烟叶内与香气物质转化有关的生化代谢途径,达到改善烟叶品质和增进烟叶香气目的。
2003, 30(6).
摘要:发酵工程是现代生物工程技术之一,目前,它在食用菌生产中已得到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通过回顾食用菌液体深层发酵的研究历史,概述了有关食用菌的液体发酵研究状况,并展望了该技术在我国食用菌生产中的应用前景。
2003, 30(6).
摘要: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中具有灵敏、精确和快速的优势,但不能提供微生物的形态学、数量性状、空间分布等信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结合了分子生物学的精确性和显微镜的可视性信息,可以在自然生境中监测和鉴定不同的微生物个体,尤其是对难培养和未被培养的微生物进行检测。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被广泛用于微生物群落结构诊断和评价,现已成为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中的热点技术。对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发展和在微生物分子生态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探讨了该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2003, 30(6).
摘要:蛋白质-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蛋白质发挥其功能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研究蛋白质组中所有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做出蛋白质相互作用对图谱是功能基因组时代许多科学家关注的问题,而大规模的酵母双杂交系统是蛋白质相互作用对图谱的研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策略。近两年来该策略最具代表的实例是用它进行酵母中所有蛋白之间相互作用的检查。但是巨大的蛋白质网络比我们想象要大得多,单一的双杂交系统不能解决所有问题,需要同其它的方法有效地结合。
2003, 30(6).
摘要:微生物学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主干基础课程之一,其理论与应用技术发展迅速,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掌握微生物学知识,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和探索。重点进行了微生物学多媒体教学模式的研究,主要包括微生物学多媒体教学软件研制与开发、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多媒体建设和微生物学网络教学多媒体建设等3个方面。
2003, 30(6).
摘要:《工业微生物学》是生物工程专业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中的主干课程。生物类课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和开发仍处于起步阶段。文中就《工业微生物学》课程实现多媒体网络教学课件的设计思路和运行的效果进行了讨论。
2003, 30(6).
摘要:目前实验教学存在诸多不足制约着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必须进行教育改革。在微生物学检验技能训练中要抓住细菌培养技术这个重点,整合实验教学内容,使技能训练呈连贯性,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加强实验报告管理,做到实验与考核相结合,综合评价学生实验技能,从而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