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 29(5).
摘要:研究测定了A5 4胞外毒素与Bt毒蛋白对棉铃虫的交互作用。结果发现随着棉铃虫饲料中A5 4外毒素浓度的增加 ,棉铃虫幼虫的死亡率显著上升 :随着棉铃虫饲料中Bt毒蛋白浓度的增加 ,棉铃虫幼虫的死亡率也显著上升。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二者互有增效作用。
2002, 29(5).
摘要:对松口蘑深层发酵工艺进行系统研究。通过正交试验初步确定松口蘑适宜的培养基组成 :玉米粉 30g,葡萄糖 1 0g ,豆饼粉 1 0g ,玉米浆 1 0g ,KH2 PO41g ,定容至 1L。适宜发酵条件 :最适生长温度为 2 5℃ ,摇瓶转速为 1 60r/min ,最适pH为 5 0 ,最适接种量为 1 0 % ,装液量 1 2 0mL/ 5 0 0mL摇瓶培养 1 0d ,菌体生物量达 1 2 94g/L。
2002, 29(5).
摘要:通过链霉素对南昌霉素 (Nanchangmycin)产生菌NS 41 80菌株孢子的致死浓度测定基础上 ,采用诱变剂甲基磺酸乙酯 (EMS)的不同诱变剂量对菌株孢子进行诱变处理 ,诱变处理的孢子涂布在含链霉素 ( 1 0 μg/mL)致死浓度的高氏平板上 ,获得了大量的链霉素抗性基因 (str)突变株。然后从 3,0 0 0株链霉素抗性基因 (str)突变株中通过初筛获得比诱变出发菌株产素能力提高 2 0 %以上的菌株 2 0 2株。再进一步通过摇瓶复筛 ,获得比出发菌株产素能力分别提高 1
2002, 29(5).
摘要:12 %的蔗糖浓度、 0 5 %甘氨酸、溶菌酶酶解 1h,是金色链霉菌原生质体制备的较优条件。采用麸皮再生培养基替代R2YE再生培养基 ,原生质体再生率、生长及筛选效果得到明显改善。P buffer介导的质粒转化效率高于T buffer,33%的PEG1 0 0 0是质粒转化金色链霉菌原生质的最适浓度。
2002, 29(5).
摘要:采用表面响应法 (responsesurfacemethodology)研究了黑曲霉发酵过氧化氢酶过程的搅拌与通风条件的优化 ,获得了 1个二次模型用于描述搅拌与通风对产过氧化氢酶的影响。当搅拌与通风量分别为 691r/min、 1 3L·L-1 ·min-1 时 ,黑曲霉产过氧化氢酶水平最高。
2002, 29(5).
摘要:采用60Co正交设计的方法 ,选择最优种子培养基配方和发酵培养基配方 ,在此基础上进行UV、60Co等诱变 ,得突变株 ,其发酵水平较原始菌株提高了 1 5 0 %。同时 ,对菌株的发酵接种量、发酵液处理及发酵曲线也作了研究。
2002, 29(5).
摘要:采用正交实验设计对枯草芽孢杆菌产 β-甘露聚糖酶的培养基组成和培养条件进行优化 ,在此基础上进行摇瓶补料发酵 ,酶活达223.47U/mL ,较未补料的酶活提高了 32 90 %。酶反应的最适pH为 6 5 ,最适温度为 70℃ ;该酶在pH 5.0~10.0和 70℃以下稳定。水解魔芋胶产物主要为二糖以上低聚糖。
2002, 29(5).
摘要:从土壤中筛得一株能产生抗生素的细菌 ,经鉴定属于假单胞菌科假单胞菌属。抗菌谱分析表明 ,它对革兰氏阳性细菌有较强的抗性 ,而对革兰氏阴性细菌抗性弱。其活性成分能耐受 1 0 0℃ ,0.5h水浴 ,且能通过 0.22 μm微孔滤膜。
2002, 29(5).
摘要:通过分析维生素C二步发酵过程中活菌数、产酸量、pH、糖酸转化活力等 ,研究了蜡状芽孢杆菌 (俗称大菌 )对氧化葡糖杆菌 (俗称小菌 )生长和产酸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大菌存在情况下 ,小菌的活菌数约为单菌培养条件下的 5倍 ,产酸量为单菌培养条件下的 2~ 3倍 ,糖酸转化活力为单菌培养条件下的 2~ 3倍 ,提示在混合菌发酵条件下大菌仅仅是通过刺激小菌的生长而促进小菌产酸。用小菌休止细胞进行的糖酸转化实验结果也表明 ,无论大菌的发酵上清液还是破碎的菌体 ,都未发现对小菌产酸产生直接影响。
2002, 29(5).
摘要:对筛选到的菌株ZX99产生的一种新型淀粉酶 (异麦芽低聚糖酶 )进行了分析鉴定。ZX99菌株能产生一种胞外淀粉酶 ,该酶能催化淀粉的降解产生异麦芽低聚糖。对原产酶菌株ZX99多次进行紫外线照射诱变后 ,获得了优良、稳定的变异菌株BS3.232 ,其产酶水平为原株的160 %。产物薄层层析证明 ,该酶能催化淀粉的降解 ,产生异麦芽糖、潘糖、异麦芽三糖和异麦芽四糖等低聚糖 ,但对普鲁兰基本不起作用 ,由此证明它是一种不同于新型普鲁兰酶 (neopullulanase)和传统淀粉酶 (amylase)的一种新型
2002, 29(5).
摘要: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法 (冻干 )和真空室温干燥法 (抽干 )对球孢白僵菌 (Beauveriabassiana)原菌粉进行了干燥工艺的比较。在固体产孢基质上生产的新鲜纯孢粉 (原菌粉 )含水量达 58.65 % ,经 36h冻干或抽干 ,孢子粉的含水量分别降至 3.97%和 4.26% ,含孢量分别为 1.29×1011 孢子 /g和 1.25×1011 孢子 /g ,活孢率分别为 99.0 %和 97.9%。冻干粉和抽干粉之间的活孢率无显著
2002, 29(5).
摘要:利用复合诱变技术 ,筛选到一株产几丁质酶和葡聚糖酶能力较强的绿色木霉菌株(Trichodermaviride)LD 1 8。并对其产酶条件进行了优化 ,发现在麸皮∶诱导物∶麦秸粉 =2∶2∶7的固体培养基上 ,以 4g/L (NH4) 2 SO4为氮源 ,起始pH8 0 ,经 2 5℃培养 72h ,产生的真菌细胞壁水解酶 ,用以溶解食用菌、黑曲霉等丝状菌丝体的细胞壁 ,制备原生质体 ,效果较优。
2002, 29(5).
摘要:矿泉水水井因污染而在取水管道内壁形成大量的褐色粘液状粘泥 ,显微形态观察表明 ,典型样品中的粘泥主要为细菌污染大量繁殖形成的生物膜。样品经HCl处理后 ,其中黄褐色晶体、霉菌样丝状体消失 ,显示晶体和丝状体为金属沉积物 ;样品滴加亚铁氰化钾和HCl,出现普鲁士蓝沉淀 ,证明了样品中的金属沉积物是含铁物质 ,从而推断取水管内壁附着物主要为铁细菌大量繁殖 ,氧化铁、沉积铁而形成的生物膜。从生物膜中取样进行微生物分离培养 ,铁细菌检出阳性 ,固体培养物同样与亚铁氰化钾反应出现普鲁士蓝沉淀 ,且显微形态与样品中微
2002, 29(5).
摘要:探讨抗白念珠菌IgY及其免疫血清对多种动物模型感染白念珠菌的保护作用。制备烧伤继发感染白念珠菌大鼠、白念珠菌性阴道炎小鼠及免疫功能低下小鼠多种动物感染模型 ,分别应用抗白念珠菌IgY、鼠免疫血清和生理盐水对照 ,观察比较各自的作用。抗白念珠菌IgY对烧伤继发感染白念珠菌大鼠及白念珠菌性阴道炎小鼠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鼠免疫血清则对阻止远程靶器官的白念珠菌扩散有较好的作用。体液免疫成份抗白念珠菌IgY及其免疫血清对烧伤继发感染白念珠菌大鼠、白念珠菌性阴道炎小鼠及免疫功能低下小鼠均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2002, 29(5).
摘要:酰基辅酶A氧化酶 (ACO)是热带假丝酵母内二元酸β氧化的限速酶。工业上利用烷烃生产二元酸时 ,使用ACO低活性的菌株 ,将有利于提高二元酸的产量和纯度。本文以热带假丝酵母为材料 ,在Allain方法基础上加以改进 ,可简便、准确地测定ACO酶活性 ,为二元酸生产菌株的筛选方法提供了量化标准 ,并为进一步研究此酶的酶学性质奠定了基础。对本实验室所保存的一系列具有不同产酸能力的热带假丝酵母菌种进行酶活性测定 ,发现酶活性与产酸能力有明显的相关性。
2002, 29(5).
摘要:以鸟苷产生菌BacillussubtilisAJ2 0 66为生产菌株 ,采用 5 0L自控发酵罐与摇瓶培养相结合的联动优化方法对鸟苷发酵进行了研究。谷氨酸钠对鸟苷发酵比较重要 ,培养基中加入 1 %的谷氨酸钠可使 5 0L罐最终产苷达 31 49g/L。次黄嘌呤 (Hx)作为前体可以直接用于鸟苷合成 ,发酵后期加入 0 2 %的Hx,可使 5 0L罐最终产苷达 33 2 4g/L。
2002, 29(5).
摘要:内源微生物采油技术的研究已有多年的历史 ,因其工艺简单、成本低而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综述了国内外在该领域的基础研究进展和矿场试验情况。
2002, 29(5).
摘要:根瘤菌与豆科植物这一共生体系的突出特点是固氮量大、抗逆能力强和为人畜提供高蛋白质营养 ,在农业生产及固氮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根瘤菌系统发育研究作一概述并描述了 1 997年后正式发表的根瘤菌新属种。
2002, 29(5).
摘要:玉米矮花叶病毒 (Maizedwarfmosaicvirus,MDMV)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的重要病毒 ,文中从寄主范围、传播、株系状况、分子生物学及检测等方面 ,对MDMV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
2002, 29(5).
摘要:乳酸菌的抗菌机理涉及其产生的各种代谢产物 ,包括酸性物质、乳酸菌素、二氧化碳和过氧化氢等。其中酸性物质可以消耗大量细胞能量并影响细胞膜的稳定性 ;乳酸菌素可作用于细胞膜 ,造成膜内物质和能量的泄漏。对于它们抗菌机理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将乳酸菌应用到食品的安全生产中。
2002, 29(5).
摘要: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直链烷基苯磺酸盐 (LAS)在工业生产和人们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 ,但大量产生的含有LAS的污水在环境中造成的污染也日益严重 ,因而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本文从LAS的好氧和厌氧生物降解以及LAS降解菌等诸多方面阐述了LAS生物降解性的研究进展。
2002, 29(5).
摘要:近年来 ,分子生物学及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 ,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对马铃薯Y病毒属病毒与寄主之间 ,病毒与传播介体之间互作关系的研究 ,并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从病毒诱导的症状 ,病毒的系统侵染、传播以及寄主植物抗病性等方面 ,对病毒与寄主互作关系的分子基础作一简述。
2002, 29(5).
摘要:凝血酶抑制剂、纤溶酶原激活剂 (t PA、u PA、SK和SAK等 )、蚯蚓纤溶酶和蛇毒抗凝血蛋白等是血栓类疾病领域的研究重点。纤溶分子突变体的应用、纤维蛋白水解特异性的增加、溶栓效率的提高以及半衰期的延长等是溶栓剂研究的方向。
2002, 29(5).
摘要:利用化学消除剂或改变生长条件可以消除细菌中的质粒。除宿主菌的特性及其所含质粒分子量大小之外 ,消除率还与消除剂浓度、作用时间有关。嵌合染料适用于消除大肠杆菌中的质粒。十二烷基硫酸钠对具有性纤毛的细菌作用效果较好。适当提高培养温度可消除一些细菌中的质粒 ,胸腺嘧啶限量法仅适用于其营养缺陷型菌株的质粒消除。利用原生质体的形成与再生及反复冻融菌体均可消除细菌中的质粒。
2002, 29(5).
摘要:介绍阿扎霉素B的生物学来源 ,研究历史 ,主要理化性质和结构确定。同时阐述了阿扎霉素B的生物合成途径 ,构效关系 ,生物学特性和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