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 29(2).
摘要:栽培在棉籽壳培养基中的鸡腿菇具有较强的木质纤维素降解能力和较高的绝对生物学效率;木质纤维素是子实体生长阶段的主要碳源;CMC酶、FP酶和HC酶的活性变化与纤维素、半纤维素的降解速率正相关,漆酶的活性变化与木质素的降解速率正相关,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变化与木质素的降解速率没有相关性;淀粉酶在菌丝生长阶段活性较高,蛋白酶的活性高峰出现在子实体生长发育期。
2002, 29(2).
摘要:通过盆栽试验研究生防制剂中厚孢轮枝菌在烤烟K326和云85根际的定殖情况及对根际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入生物菌剂2周后厚孢轮枝菌能在烤烟外根际、根表分离到,但在根内不能分离到或分离数极少,在4周、6周时外根际、根表的分离数达到最大,根内分离数仍很少,8周时分离数又减少。制剂处理后烤烟根际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在2周时明显减少,4周时有所回升,6周和8周时与对照达到平衡。结果表明厚孢轮枝菌可以在烟草外根际、根表定殖,初期对土壤微生物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002, 29(2).
摘要:将ScFv基因片段与pHOG21载体连接后,转化至受体菌XL1-Blue中,得到重组菌株XL1-Blue(pHOG2E3)。随后研究了培养基中无机盐成分、温度、诱导时间、IPTG和蔗糖浓度对ScFv基因表达的影响。经SDS-PAGE分析表明,重组菌株XL1-Blue(pHOG2E3)在LB培养基中加入0.5mmol/L IPTG和 0.4 mol/L蔗糖,37℃诱导6h,其目的蛋白的表达量较高,表达的ScFv蛋白主要以包含体的形式存在,分子量为31,000D,在重组菌株的培养上清和菌体裂解上清液中,通过E
2002, 29(2).
摘要:以玉米为原料进行乳酸发酵,对制备乳酸饮料的发酵过程中的动态变化作了初步分析探讨。结果显示:经过约39h的发酵,饮料中乳酸值可达2.1g/100mL,另含寡糖、氨基酸等多种营养保健成份,具可观的经济前景。对玉米乳酸饮料的生产工艺条件的进一步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02, 29(2).
摘要:为解决内蒙天然碱泥分离的问题,从土壤、污水和活性污泥中,经初筛得到的57株产絮凝剂菌株,均有絮凝活性。并通过复筛从中筛选出絮凝活性较高、性状相对更稳定的2株菌株W23和L42。细菌的全培养液对强碱性的天然碱碱泥具有较强絮凝作用,其平均絮凝率分别达到79.80%和87.96%。
2002, 29(2).
摘要:确定了假单胞菌L-11用葡萄糖为底物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最适发酵培养基组成和发酵条件。在1L的发酵罐中,L-11的发酵液(10%)与原油的界面张力可以达到5.3×10-3mN/m。该产品可以用于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实验研究。对其放大工艺也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2002, 29(2).
摘要:从油田污水中分离到一组可高效降解石油烃的混合菌群F6。室内模拟实验证明,该菌群适于油田含油污水的净化处理。采用粒状活性炭为载体的生物流化床系统处理辽河油田“兴一联”(辽河油田兴隆台第一联合站)污水,可使含油量由45mg/L降至4.1mg/L、CODcr由 470mg/L降至42mg/L。处理后的石油污水达到国家石油污水一级排放标准。
2002, 29(2).
摘要:利用硫酸铵分级沉淀和DEAE-Sephacel离子交换层析从白色念珠菌WD27培养液中提纯得到一种蛋白酶,纯化倍数为25.4,收率为5.2%。其活性可被抑胃肽特异抑制,初步鉴定该酶为天冬氨酸蛋白酶。该酶在酸性范围内有水解蛋白活性,最适作用pH为4.0,最适温度为37℃。酶在pH5.0~6.0、45℃以下较稳定,该酶具有较广的底物作用范围,对牛血红蛋白最敏感。酶作用于牛血红蛋白的米氏常数Km为0.814mmol/L。
2002, 29(2).
摘要:采用激光对青霉PT95菌株的原生质体进行了诱变处理,选育到一株菌核生物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有显著提高的突变菌株L05。与出发菌株相比,L05菌株的菌核生物量提高了98.6%,菌核中的类胡萝卜素含量提高了28.3%,在查氏平板上的类胡萝卜素产率提高了154.0%。所选育的L05菌株经3次传代培养,菌落没有发生扇形变异,菌核生物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没有明显改变,说明该菌株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
2002, 29(2).
摘要:采用MRS培养基,模拟胃肠环境,即低pH值(1.5~4.5)。高胆汁盐(0.1%~0.4%)对嗜酸乳杆菌抗性进行了研究。同时对肠道中致病性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拮抗特性以及服用抗生素后嗜酸乳杆菌的耐药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嗜酸乳杆菌在pH2.5~4.5时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6h活菌数仍达 107cfu/mL以上,pH1.5条件下仍有部分存活。在0.1%~0.3%胆汁盐条件下4h活菌数仍达106cfu/mL以上,且能在0.4%胆汁盐中存活。同时,对致病性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
2002, 29(2).
摘要:结核分枝杆菌 Mycobacterium tuberculsis(M.t)4种耐药基因的研究,了解耐药基因突变情况和耐药水平的关系。108例临床痰标本临床分离株均做传统梯度药敏试验和聚合酶链反应多态-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试验。结果表明耐SM(rpsL)REP(rpoB)INH(katG)EMB(embB)基因突变率分别为78.5%,68.2%,70.5%,48.6%。其中,上述高耐药株基因突变率分别为86.5%,89.3%,84.3%,35.3%。低耐药株分别为28.5%,16.5%,7.1
2002, 29(2).
摘要:根据耐氨固氮型催娩克氏菌的特点,对其发酵工艺进行了研究。确定了以葡萄糖为碳源,合理搭配适量的氮源及无机盐作为高密度培养的基础培养基;在培养的中后期,添加葡萄糖补充碳源,流加氨水补充氮源,同时将pH值稳定在6.5~6.8之间,通过控制适当的通气量、搅拌速度以维持适当的溶氧水平。培养终止时,NG13/pMC73A的菌数达到600~700×108cfu/mL,与原有工艺相比,菌数提高十倍以上,而培养周期基本相同。
2002, 29(2).
摘要:微生物是溶栓酶的重要来源。阐述链激酶、葡激酶的作用机理,并介绍纳豆激酶、枯草激酶、粪链球菌纤溶解、链霉菌纤溶酶的理化性质及在临床上的应用潜力。
2002, 29(2).
摘要:针叶树与阔叶树一样是重要的森林资源,由于针叶树含有脂类物质,因此长期以来其木屑不能直接用于食用菌生产。水煮法、蒸馏法、碱处理法、发酵法和长期存放法可以不同程度降解和去除针叶树木屑中含有的脂类物质,其中碱处理法和蒸馏法在实际应用中有较好的效果,而发酵法是发展方向。在食用菌生产中,经去脂处理后的针叶树木屑在实际栽培配方中最高比例可达到70%~95%,再辅助总量为5%~30%的(麦夫)、玉米面、无机盐及白糖等,加上栽培配方以阔叶树和棉籽壳为主料的管理方法,已成功地栽培出基本上所有能人工栽培的木材腐生食用菌,并达
2002, 29(2).
摘要:玉米大斑病长蠕孢存在生理分化现象,人们在研究该菌的同时发现其生理小种存在着遗传变异。论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综述:玉米大斑病长蠕孢生理小种划分标准的演变、我国玉米大斑病长蠕孢生理小种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和玉米大斑病长蠕孢生理小种变异的原因。指出,玉米大斑病长蠕孢生理小种变异的原因主要有:基因突变、生殖方式、选择作用和基因漂移等。
2002, 29(2).
摘要:碱性蛋白酶可源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微生物来源的碱性蛋白酶因其具有培养简便、产量丰富而应用尤为广泛,同时菌种筛选、纯化、诱变乃至重组工程菌技术的应用为其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本文对微生物碱性蛋白酶产生菌的种类、高产菌株选育工作进展以及碱性蛋白酶的分类、性质、基因结构及功能等方面进行了简要概述。
2002, 29(2).
摘要:综述了番茄红素的物理化学性质、生理功能,并对番茄红素的生产工艺,天然提取法和利用基因工程菌发酵法作了介绍。
2002, 29(2).
摘要: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工栽培的食用菌,近20年来双孢蘑菇分子标记研究发展迅速,取得了许多阶段性成果。本文简要地对双孢蘑菇同工酶标记,电泳核型,RFLP,RAPD,AFLP等分子标记研究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综述。
2002, 29(2).
摘要: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和食品产品微生物指标不合格已成为食品生产的重要问题。本文介绍了食品生产过程中微生物的来源、分析及微生物危害的预防和控制方法,以期对保证食品的微生物质量起到促进作用。
2002, 29(2).
摘要:介绍了微生物源α-半乳糖苷酶的生理生化特性、合成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情况及其在食品、饲料、医药工业等领域的一些应用。Α-半乳糖苷酶均是糖蛋白,不同来源的α-半乳糖苷酶的作用基质特异性差别较大,作用基质特异性差别是由蛋白质部分N-末端氨基酸序列决定的。不同微生物来源的α-半乳糖苷酶其最佳作用条件、pH稳定性及耐热性差异较大。微生物α-半乳糖苷酶是一种诱导酶,其合成受多个基因的调控,高浓度的葡萄糖能抑制其合成。
2002, 29(2).
摘要:粘细菌中的纤维堆囊菌(Sorangium cellulosum)在近20年的新型天然化合物的筛选中以其产生的化合物种类新、结构多样、作用机理特殊等而崭露头角,已经报道的200多种化合物及衍生物在抗细菌、抗肿瘤、抗病原真核生物中有很强的作用,是很好的天然药物筛选资源,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本文将对10种作用机理具有典型意义的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活性做一概述。
2002, 29(2).
摘要:非结核分枝杆菌自发现以来,平均每10年新发现近20余种,且越来越受重视。将90年代新发现的25种非结核分枝杆菌的研究概况作一综述。
2002, 29(2).
摘要:综述微生物基因组研究对于深化认识微生物之间关系的作用以及利用微生物基因组开发抗感染性疾病的主要手段和进展,其中重点是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基因芯片、噬菌体表面展示系统筛选新的抗微生物药物作用靶点。
2002, 29(2).
摘要:只在55℃以上的环境中生长的微生物叫嗜热菌。从嗜热菌细胞膜的组成、酶的热稳定性,以及DNA、RNA的耐热机理等方面予以综述,介绍国内外近年来的研究进展。
2002, 29(2).
摘要:四唑盐(MTT)比色法是一种检测动物细胞活细胞数的方法。通过改变比色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比色波长,建立了一种快速、准确的活菌计数新方法并将其应用于细菌PBW1培养过程中活菌浓度的测定。结果表明,新方法与平板稀释法的测定结果一致,且具有快速、方便等优点。
2002, 29(2).
摘要:对英文医学班微生物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具改革方面进行了经验总结。对怎样使学生同时牢固地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和专业英语进行了探讨。为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为培养专业人才奠定良好的语言基础,提供了有效途径。
2002, 29(2).
摘要:采用面向21世纪国家级重点教材《微生物学》进行了二次教学实践,深切地体会到该书是一本内容丰富,结构合理,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并较好地处理了基础性、系统性和先进性之间关系的优秀教材。对于教师建立科学、合理、适应现代微生物学发展趋势的课堂讲授体系,丰富教学内容、保证教学效果起着不容置疑的重要作用。
2002, 29(2).
摘要:微生物学新的考核方法——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微生物学导师系统》,让学生复习测验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微生物新产品,通过查阅资料写出可行性报告,并进行论证。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