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 29(1).
摘要:从洗衣粉生产废水中分离到一株高效降解 LAS(Linear Sodium Alkylbenzenesulfonate)菌GZ6,经初步鉴定其为杰氏棒杆菌(Corynebaerium jeikeium GZ6)。该菌株最高可以降解700mg/L左右的LAS,降解LAS的最适pH值和温度分别为7.0和30℃,最适LAS浓度为400mg/L,所需时间为24h,降解率可达98.7%。实验还表明一些重金属离子如Hg2+、Co2+、Cd2+等对该菌
2002, 29(1).
摘要:从山东省济南市植物油厂、肉联厂、乳品厂、菜市场等处的含油土壤中分离筛选到80余株脂肪酶活性较高的产生菌,包括细菌、霉菌、酵母等各种类型,我们对其中的部分菌株进行了形态学及酶学性质的初步研究。一株酶活较高的菌株Y-11经鉴定为丝孢酵母属(Trichoporon),用紫外线及亚硝酸对其进行了双重诱变,然后用制霉菌素及琥珀酸钠筛选耐药性突变株,使酶活提高了155%,并将筛选到的菌株建立一个能够产生各具特色的脂肪酶的菌种库,为今后进一步开展脂肪酶应用研究打下基础。
2002, 29(1).
摘要:重组大肠杆菌 E.coli XL-1 Blue(pKSSE5.3)携带Ralstonia eutropha H16的 PHA聚合酶基因(phaC)和Clostridium kluyveri的4-羟基丁酸:CoA转移酶基因(orfZ),可以利用葡萄糖和4-羟基丁酸为碳源合成均聚的聚-4-羟基丁酸[P(4HB)]。优化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后,进行了补料分批培养。结果表明,经68h左右培养,E.coli XL-1 Blue(pKSSE5.3)的发酵液中菌体干重
2002, 29(1).
摘要:红发夫酵母(Phaffia rhodozyma)是发酵法生产虾青素的优良菌株。本文采用Cs137-γ射线重复辐照,并交替进行亚硝基胍(NTG)诱变处理,选育得到一株高产虾青素的红发夫酵母YB-20-29突变株。该菌株摇瓶发酵的生物量达36.32g/L,总色素含量为1216.0μg/g,较原始菌株提高308%,虾青素产量达30.9μg/mL,是一株很有开发前景的虾青素高产菌株。
2002, 29(1).
摘要:研究了植物油、脂肪酸和不同氮源对深层培养的灰树花生物量及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添加较低浓度的橄榄油有利于胞外多糖的生产,而较低浓度的豆油促进生物量的提高。本实验及文献报道的结果显示不同的脂肪酸对生物量和胞外多糖的作用效果大小顺序为棕榈酸(十六碳饱和酸)>油酸(一烯酸)>亚油酸(二烯酸)>亚麻酸(三烯酸)>硬脂酸(十八碳饱和酸)。豆饼粉和大豆粉作为氮源时对生物量和胞外多糖的作用是蛋白质和脂肪酸共同作用的结果。
2002, 29(1).
摘要:本研究采用流加补料培养方式培养重组巴斯德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表达血管生长抑制素(Angiostatin)。整个培养过程分为以甘油为碳源的生长阶段和以甲醇为碳源的诱导阶段。全过程用氨水调节pH时,诱导阶段菌体生长受到抑制,蛋白的最大表达量为9.08mg/L。进行不同氨离子浓度的摇瓶培养,证实在以甲醇为碳源时,氨离子浓度对菌体的生长有明显的影响。高密度培养中改用 2 mol/L的 KOH溶液调节 pH,诱导阶段菌体有缓慢的生长,蛋白最大表达量增为20mg/L。
2002, 29(1).
摘要:从浙江温州盘菜上获得芜菁花叶病毒温州分离物(TuMV-WZ),病毒提纯后,经电镜观察,可发现大量长约700nm的线形粒子。利用免疫捕捉RT-PCR,通过特异性引物对TuMV-WZ的HC-Pro基因进行PCR扩增,经电泳可见1.5kb的特异条带。PCR扩增产物经过纯化后进行序列测定,序列长度为1449个核苷酸,编码482个氨基酸。其核苷酸序列与已报道的TuMV的其他分离物(Canada,Ukl和Japanese)同源率分别为83.9%、96.5%和94.0%,氨基酸同源率分别为97.3%、98.8%和99.
2002, 29(1).
摘要:报道经硫酸鱼精蛋白沉淀、硫酸铵分级沉淀和葡聚糖凝胶G-200柱层析,再经冰冻干燥后从温特曲霉F-871菌体中获得延胡索酸酶,纯化倍数为31.70,回收率为36.64%,酶比活性为24.6U/mg。酶学性质研究表明:酶作用最适pH和温度分别为8.0和30℃,稳定pH范围为6.0~8.5,酶在35℃下保温30min后仍残留约90%以上的活力。
2002, 29(1).
摘要:系统研究了反应介质、水活度、温度、pH等因素对脂肪酶Novozym435催化乙酸甲基苯甲酯立体选择性氨解反应的影响。以正己烷为反应介质,酶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和对映体选择性;适宜的反应温度为25℃~35℃;最适反应体系初始水活度为0.33;较适宜的pH范围为6~7。
2002, 29(1).
摘要:用铜绿假单胞菌为宿主菌自污水中分离到3株不同的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命名为PaP1、PaP2及PaP3者均为DNA双链噬菌体,基因组大小分别约为47kb、34kb及24kb。3株噬菌体原液滴度(pfu)分别为109/mL、1011/mL和1011/mL。PaP1为裂菌性噬菌体,PaP2及PaP3为溶原性噬菌体。电镜观察,3株噬菌体头部均为多面体立体对称颗粒,直径分别约为70nm、55nm和65nm。PaP1属肌尾噬菌体科,PaP2和PaP3属
2002, 29(1).
摘要:从土攘中筛选获得一株可以高对映选择性水解酮基布洛芬乙酯的酵母KET4,经鉴定为芸苔丝孢酵母(Trichosporon brassicae)。研究了该菌的生长和产酶过程,考察了其静息细胞对酮基布洛芬乙酯水解的催化特性。用该菌催化酯水解时,转化率为41%时,产物的对映体过量值为91%,对映选择率达到45。
2002, 29(1).
摘要:在生产条件下,对酵母菌在红葡萄酒酒精发酵串罐过程中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近1个月的时间内(相当于酵母菌细胞无性繁殖了200代),串罐过程中的酵母菌细胞不仅能保持初始酵母菌的发酵活性和优良特性的稳定性,而且由于葡萄汁的选择作用,串罐用的酵母菌细胞的发酵活性比初始酵母菌的活性更强,因而其酒精发酵的启动和速度都更快。
2002, 29(1).
摘要:根据对优良益生菌的要求,从健康乳猪肠道中分离筛选到13株乳杆菌,其中嗜酸乳杆菌3株、干酪乳杆菌1株、链状乳杆菌1株、发酵乳杆菌8株。所选菌株能耐受1.0%的牛胆盐,对 pH3.0的酸度有较强的抵抗力,并能抑制常见致病菌,对小白鼠安全无毒,是制备益生素的优良菌种。
2002, 29(1).
摘要:应用犬肺原代巨噬细胞,从新疆阿克苏送检的一只病死犬肺脏中分离出1株犬瘟热病毒,并对其进行了形态学、理化学、血清学、动物感染试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证明所分离的XJ株为1株CDV的强毒株。
2002, 29(1).
摘要:为了观察HGV RNA基因组在HepG2细胞中的复制和表达并建立HGV感染的细胞模型,体外转录制备HGV RNA基因组,Lipofectamin介导转染HepG2细胞。取HGV RNA阳性培养上清液传代感染HepG2细胞,采用RT-PCR、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等技术检测HGV在HepG2细胞中的复制和表达。HepG2细胞在转染后24h便可在培养上清液中检测到HGV负链RNA,传代感染的细胞及培养上清液中可检测到HGV正、负链RNA。在90d内传代20余次,均能检测到HGV的复制。免疫组化和W
2002, 29(1).
摘要:青霉(Penicillium sp.)NXP25在5%玉米穗轴粉,3%(麦夫),0.35%氮源10号和0.3%氯化钙组成的液体培养基(起始pH 5.0)中,10%接种量,29℃,280r/min振荡培养72h。在50℃温度下测定,发酵液内切-1,4-β-葡聚糖酶,外切-1,4-β-葡聚糖酶,β-葡糖苷酶和滤纸酶活力分别为841u/mL,13u/mL,24u/mL和46u/mL。各类型酶最适作用条件分别为pH4.8和60℃、pH5.0和50℃、pH4.
2002, 29(1).
摘要:简要介绍几种在前人基础上作了较大改进的木质素降解真菌的定性筛选方法,列出了每种方法的具体步骤并作了讨论。
2002, 29(1).
摘要:综述了基因体外诱变的一般方法和技术,并将其分为不依赖于PCR体外诱变和依赖于PCR体外诱变两大类。着重介绍了基因体外诱变最新突破即DNA Shuffling技术。
2002, 29(1).
摘要:植物病原棒形细菌从棒杆菌属中独立出来之后,对于其中各菌分类地位的确立一直有较多争议。近年来已分别归入棒形杆菌属(Clavibacter)、短小杆菌属(Curobacterium)、节杆菌属(Arthrobacter)、红球菌属(Rhodococcus)和拉氏杆菌属(Rathayibacter)5个属中。但此后又有人提出有些属中仍有异质性。这些分类上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分类手段逐渐由传统的形态学分类方法向分子生物学方法和多相分类法过度。新的方
2002, 29(1).
摘要:细菌聚羟基脂肪酸酯(polyhydroxyalkanoates,PHAs)是存在于许多细菌细胞内的聚合物,是一种新型的生物材料,在生态研究中可作为营养指标。回顾有关PHAs的研究方法的同时介绍用PT-IR技术从细胞水平快速定性和定量分析细菌PHAs。
2002, 29(1).
摘要:
2002, 29(1).
摘要:综述了植物病原微生物产生的降解酶的种类、作用方式、在致病中的地位及研究进展,阐明了细胞壁降解酶的双重作用:即作为病原物侵染的致病因子及作为植物防卫反应的激发子,为寄主一病原物分子互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2002, 29(1).
摘要:抗病毒免疫的机制极其复杂,宿主的免疫系统需要经过抗原肽的加工提纯、淋巴细胞活化、抗体和细胞因子的产生等一系列步骤才能最终清除病毒的感染。从蛋白酶体在病毒肽抗原加工中的作用、免疫支配效应的意义、CTL杀伤病毒感染细胞的机制、细胞因子的作用和免疫逃逸机制等方面阐述了抗病毒免疫机制,对于病毒的防治将是十分重要的。
2002, 29(1).
摘要:生物信息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近年来各类生物信息学数据库不断出现,其规模呈爆炸趋势增长,同时数据结构日趋复杂。目前生物信息学数据库服务已实现了高度的计算机和网络化。介绍国内外主要的生物信息学WWW服务器及其所含数据库的种类、作用。
2002, 29(1).
摘要:在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中,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教学紧密结合生产实践,科研围绕当地经济展开,走产学研三结合路子,针对以上问题作了一些探索与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