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 28(4).
摘要:多点接种计数方法是根据细菌分解固体培养基上不同的有机化合物的能力确定为不同的生理类群 ,由有机化合物的降解点数和根据MPN方法进行计数。对不同的耕作方法进行的测定表明 ,秸秆覆盖免耕能够明显提高土壤中分解淀粉、木聚糖、纤维素、果胶、几丁质、卵磷质、脂类和蛋白质类群的细菌数量。
2001, 28(4).
摘要:从深海的 3 8份水样和泥样中筛选到一株产蛋白酶的菌株DY A ,其最适生长温度为1 0℃ ,能适应较大范围的pH值和盐度。此菌株只在酵母膏存在的情况下产酶 ,不利用单一氮源 ,最适产酶条件为 :pH1 0 0 ,1 0℃ ,接种量 0 5 % ,2 0 0r/min摇床培养 48~ 72h。粗酶液的最适作用温度为 40℃ ,最适pH值为 1 0 ,在pH9~ 1 2内稳定 ,是一碱性蛋白酶。
2001, 28(4).
摘要:在纳豆激酶 (Nattokinase,简称NK)发酵条件研究中 ,我们发现木糖是较葡萄糖更佳的产酶碳源。进一步的试验证明 ,NK的发酵菌种———Bacillussubtilisvar.natto在混合碳源中没有二次生长现象 ,对木糖和葡萄糖的吸收是同时的 ,且互不干扰 ,葡萄糖对木糖的吸收利用没有分解代谢阻遏。
2001, 28(4).
摘要:对分离出的一株凝结芽孢杆菌生产糖脂的摇瓶发酵工艺进行了优化和 1 0L罐发酵实验。适宜发酵条件为 :培养基由 6 %豆油、 3 5g/LNaNO3、 0 75g/L酵母膏以及一定量的无机盐组成 ,发酵温度 3 0℃ ,初始pH8 5 ,搅拌转数 1 5 0~ 2 4 0r/min ,发酵周期 96h。糖脂产量达到 7 0 73g/L。
2001, 28(4).
摘要:豆乳凝固酶产生菌Bacillussp .UV 1 0的最适产酶条件 :初始pH6 4,温度 2 6℃ ,培养时间 1 9h ,需要较大的通气量。酶的最适作用pH和温度分别为 5 8和 70℃。在最适条件下酶活力可达 1 84u/mL。pH6 0~ 7 0稳定性较好。 6 0℃下 1h残余酶活 6 0 %。Ca2+,Fe2+,Mg2+,Na+对其有较强的激活作用 ,而Zn2+,Al
2001, 28(4).
摘要:“竹菌”为湘西吉首著名特产 ,具其特殊的形态及生态环境 ,鉴定为口蘑属的大白口蘑 (Tricholomagiganteum .) ,属湖南省首次发现 ,其芳香可口、营养丰富 ,菌种分离纯化已获成功。
2001, 28(4).
摘要:粉红粘帚霉对名贵药用植物金线莲有明显的促生作用 ,为了从物质角度探讨其可能的促生机理 ,对该菌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初步研究。从该菌的菌丝体中共分离到 5个化合物 ,通过结构解析 ,确定它们是 :化合物 1 ,6 ,2 2 二烯 3 羟基 5 ,8 过氧麦角甾 ;2 ,麦角甾醇 ;3 ,阿拉伯糖醇 ;4,甘露醇 ;另外一个化合物的结构正在鉴定中。
2001, 28(4).
摘要:从土壤中分离到产生聚-β-羟基丁酸 (PHB)的菌株NS 82 # ,经过菌种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的研究初步确定为芽孢杆菌。经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气相色谱、核磁共振波谱测定粗提样品 ,结果同美国AldrichChemicalCompanyInc的标准品相似。
2001, 28(4).
摘要:从土壤、河泥、活性污泥中分离出 75 2株细菌 ,以发酵液对高岭土悬浮液絮凝效果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学技术研究开发资金资助项目 (No . 990 0 1 8)收稿日期 :2 0 0 0 0 4 0 3 ,修改日期 :2 0 0 0 1 2 3 0为指标 ,筛选出 1株絮凝剂产生高效菌。该菌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 ,以 0 2mL/3 0mL接种量 ,5h种龄的种子液接种 ,2 5℃、pH7摇床培养 3d可达最高絮凝活性。最佳培养基配方为 :葡萄糖 2 0g ,尿素 0 3g ,酵母膏 0 6g ,Na
2001, 28(4).
摘要:对唾液链球菌嗜热亚种LCX2 0 0 1生物合成胞外多糖 (EPS)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 ,基于Logistic equation方程和Luedeking piret方程 ,得到了描述发酵过程的动力学模型和模型参数。该模型反映了细胞生长、乳酸生成、EPS生物合成和基质消耗之间的关系 ,模型的拟合结果与实验值吻合较好 ,误差小于 1 0 %。
2001, 28(4).
摘要:通过60Co 射线 (1 .0× 1 0 4 rad)对生防菌株链霉菌AS81 8孢子悬液 (1 0 6/mL)进行诱变 ,得到抗链霉素 (>5 0μg/mL)突变株 5株。经诱导 ,RL 4抗链霉素水平达到 1 0 0μg/mL。标记株RL 4在 1 %水琼脂 (WA)和无菌土中培养的大豆根际定殖趋势有所不同。RL 4在1 %WA培养的大豆根表的定殖量呈逐步上升趋势。无菌土中种植的大豆根际和根表的检测表明 :RL 4可在无菌土中大豆根际短期定殖 ,在根际第 1
2001, 28(4).
摘要:以杀虫素 48号产生菌株为研究对象 ,通过正交试验和方差分析 ,对其最适液体营养条件进行了筛选 ,其组成为 (% ) :可溶性淀粉 3 ,葡萄糖 2 ,花生饼粉 4,蛋白胨 0 6 ,(NH4) ) 2 SO40.3 ,K2 HPO40.10。进一步通过在最适配方和原始配方营养条件下的对比试验 ,结果表明 ,在最适配方营养条件下 ,该菌株生物量提高了约 5 9% (P <0.01 )
2001, 28(4).
摘要:黑曲霉 (Aspergillusniger) FS2 5产β 葡聚糖酶最适碳源为大麦粉 ,氮源为玉米浆 ;最佳摇瓶发酵配方为大麦粉 6g ,玉米浆 2g ,(NH4)2SO40.4g ,FeSO4·7H2 O 0.01g ,Na2 HPO4·3H2 O 0.1g,CaCO30.5g ,MgSO
2001, 28(4).
摘要:对一种放线菌产生天然蓝色素的发酵条件作了详细探讨。单因素发酵试验表明 ,碳源以2 %的蔗糖最佳 ;氮源以 0.1%的KNO3为最好。正交试验表明 ,蓝色素发酵最佳配方为 :4%蔗糖 +0 1 %KNO3+0.075 %盐 +1 0μg/mLFeSO4。最佳培养温度为 3 0℃ ;最佳初始pH为 7 4。并测定了罐发酵过程中的溶解氧、pH变化及碳、氮的利用情况。用HPLC法对该色素的各成分进行了分离 ,结果显示 ,该蓝色素至少含有以放线紫红素
2001, 28(4).
摘要:电子供体连二亚硫酸钠、甲基紫精及电子受体亚甲蓝均能强烈抑制棕色固氮菌表达固氮活性 ,并引起该菌的抗氨阻遏能力减弱。适当提高氧压 ,能提高菌体的固氮活性近1 5 % ,但过高的氧分压反而抑制菌体的固氮活性。此外 ,提高氢分压能降低棕色固氮菌菌体内的还原电位 ,从而达到提高菌体抗氨阻遏能力的效果。
2001, 28(4).
摘要:研究了球衣菌 (Sphaerotilussp.)W991 3 6合成聚羟基烷酸 (PHA)的培养基配方及发酵条件。结果表明 ,W991 3 6适宜发酵培养基配方为 :葡萄糖 1 0 2 5g/L ,蛋白胨 2 6 3g/L ,MgSO4·7H2 O 0 1 7g/L ,CaCl2 0 0 5g/L ,NaH2 PO4·2H2 O 0 0 2g/L ,K2 HPO40 0 4g/L ,KH2 PO40 0 3g/L ;最佳接种量为 0 1 3 8g (干 ) / 1 0 0mL ,培养基适宜初
2001, 28(4).
摘要:在对红曲色素生产菌选育的过程中 ,得到了 9株在麦汁平板上不产红色素的突变株。对稳定性良好的 8株突变株进行固体发酵实验 ,两个样品呈黄色 ,其它呈白色。发酵样品在可见光谱范围内扫描 ,两黄色样品仅在 3 70nm处有一吸收峰 ,其它白色样品无吸收峰。单产黄色素突变株再经液体发酵实验 ,同样单产黄色素 ,说明这两株菌单产黄色素的性能是稳定的。
2001, 28(4).
摘要:对瓶装饮用纯净水霉菌菌相进行研究分析。对福建省 5 9家企业生产的 5 8个牌号的瓶装纯净水采样 91件进行调查 ,在 5 8件样品中共检出霉菌 46 1株 ,阳性率 6 3 74%。优势菌群是土壤、空气和植物性材料中的常见菌。霉菌检出与产品的菌落总数等常规卫生细菌学指标无显著相关性 ,而与产品包装方式密切相关。菌相分析表明 ,加工后期的交叉污染是终产品被霉菌污染的主要原因。
2001, 28(4).
摘要:介绍近年来PCR法在快速测定食物中毒病原菌中的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弧菌等应用研究。
2001, 28(4).
摘要:概述了近年国内外在电场对细胞影响领域的研究成果 ,阐述了由电场引起的细胞定位、特性运动、向电生长等电特性的机理及其在生物细胞工程中的应用。
2001, 28(4).
摘要:p8 0蛋白为瘟病毒一种多功能的非结构蛋白。综述了p80蛋白的丝氨酸蛋白酶 ,NT Pase酶及RNA解旋酶 3种酶活性 ,并进一步探讨了p80蛋白在瘟病毒生命周期和致性方面的重要性。
2001, 28(4).
摘要:许多微生物均能产生几丁质酶。鉴于几丁质酶广泛的用途 ,尤其在植保上的应用 ,研究者对微生物几丁质酶的研究愈来愈深入。在此就微生物几丁质酶的特性、分子生物学进展及其应用作综述。
2001, 28(4).
摘要:废水生物脱氮已经成为水污染控制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传统的生物脱氮采用的是硝化 反硝化工艺 ,但存在很多问题。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 :生物脱氮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超出人们传统认识的新现象 ,为水处理工作者设计处理工艺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思路。现就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01, 28(4).
摘要:综述了脂肪酸分析、同工酶分析、 1 6SrRNA序列比较和RAPD分析在微生物系统发育和进化关系研究中的应用。对它们原理的简明介绍及典型应用上的比较 ,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些方法。
2001, 28(4).
摘要:针对传统教学方法造成的学生的依赖思想以及对实验课教学兴趣不高的问题 ,作者在实验课的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改革 ,即在完成必须的基础实验课内容后 ,以学生感兴趣的微生物学问题为主体 ,让学生自己设置实验内容 ,建立实验方案 ,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事科学研究 ,在探索中掌握知识、培养技能。结果表明 ,同学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良好的训练 ,提高了他们的科研、道德素质 ,极大地激发了他们探索问题、渴求知识的欲望和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