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 28(2).
摘要:初步研究了羊草草原土壤细菌的数量动态以及与8种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细菌的数量全年只有一个高峰值(2.67×107个/g干土)。8种生态因子中,土壤含水量、温度、水解氮、速效钾和活性有机质与细菌数量呈正相关,土壤PH值、电导率、有效磷与土壤细菌数量呈负相关。主分量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温度、电导率和活性有机质是主要影响因子。
2001, 28(2).
摘要:调查了山西太原市集中供热循环水系统中主要造成管网腐蚀的有害微生物,包括粘液异养菌、 硫酸盐还原菌、铁细菌、真菌;测定了各菌群的数量分布、类型及与水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管 网供热期间,循环水中有害菌菌数普遍低于管网腐蚀的菌数指标;停止供热期间,循环水中菌数超 标,对管网造成一定的腐蚀。
2001, 28(2).
摘要:肌酐酰氨基水解酶是酶法分析血清肌酐浓度的关键酶。本实验室从空气中分离到能分解肌酐 的菌株 K9510、K9511和 K9512,其中K9510菌株初步分类鉴定为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菌株 产酶条件优化研究结果表明:菌株在底物或底物类似物的诱导下产酶;混合金属离子溶液对菌株产 酶有促进作用。菌株产肌酐酰氨基水解酶最适培养基组成为:肌酐9g、酵母提取物1.5g、麦芽汁0.9g、 NH4Cl0. 5g、定容 1L。适量混合金属离子溶液,用 0. 1mol
2001, 28(2).
摘要:山崎酱油在贮存过程中偶有胀袋、细菌总数超标、继续酸化等问题,怀疑是乳酸菌(Lactobacillus)在酱油中继续生长引起的。试图通过本实验阐明乳酸菌在稀醪中生长和产酸的关系。
2001, 28(2).
摘要:首次发现28℃培养至对数期且未分泌黄原胶的野油菜黄单胞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移 至4℃低温培养仍合成分泌黄原胶。黄原胶低温分泌最微细的结构单位是微丝,多根微丝进一步组成 纤维、类似双螺旋或纤维束等级结构形式。低温分泌的黄原胶与28℃常温分泌的黄原胶相比有相同 的化学组成与结构,但分子量、丙酮酸含量低。
2001, 28(2).
摘要:分析测定了不同微生物的α-乙酰乳酸脱羧酶(ALDC)酶活力,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ALDC酶活力有较大差异,酶反应速度曲线存在明显差异;酶反应体系的pH对ALDC酶活力有明显的影响,如乳酸乳球菌的ALDC酶反应最适pH为6.6,而产气气杆菌的ALDC酶反应的最适pH为5.8;酶反应体系中加入不同浓度的亮氨酸、缬氨酸和异亮氨酸对不同来源的ALDC酶活性有较明显的影响。
2001, 28(2).
摘要:从农药厂废水中分离到6株能以除草剂阿特拉津为唯一氮源生长的细菌,即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p.)AD1、AD2和 AD6,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 sp.)AD4,黄单胞菌(Xanthomonas sp.)ADS,欧文氏菌(Erwinia sp.)AD7。AD1菌株能使无机盐培养基中的 0.3g/L阿特拉津在72h内降解99,9%。当以AD1、AD2、AD4、AD5、AD6和AD7菌株的总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时,除A
2001, 28(2).
摘要:4株细菌和8株真菌培养6d后,发现培养液中有机酸含量大幅度增加,pH大幅度地下降,磷的含量大幅度增加,真菌比细菌表现出更强的溶解磷矿粉的能力。不同的微生物分泌有机酸的数量和种类差别很大,真菌分泌的有机酸种类比细菌要多。但是,培养液中有机酸总量与解磷量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2001, 28(2).
摘要:研究了4株可用作饲料添加剂的纤维素分解菌,在不同发酵时间、发酵温度和厌氧发酵条件下,菌体蛋白含量、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活性等的变化。结果表明:发酵20h酶活性最高;供试菌都适宜在28℃恒温发酵;在厌氧条件下,39℃±℃发酵12h、24h、36h,供试菌均可在PDA平板上正常生长,发酵48h供试菌生长和酶活均受不同程度的影响。研究为菌株的生产、保存和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2001, 28(2).
摘要:虾青素是一种很有效的生物抗氧化剂和某些生物的天然着色剂,应用前景广阔。红法夫酵母是 生产虾青素的一个来源,优点颇多。天然菌株虾青素产量较少,缺少实用价值。实验采用烷化剂NTG 诱变红法夫酵母,筛选出类胡萝卜素产量高的诱变株。用薄层层析对红法夫酵母产生的色素及其皂 化产物进行分析,并对各个成分的扫描光谱进行了比较。认为红法夫酵母产生的类胡萝卜素成分主 要是虾青素及虾青素二酯,还有一部分β-胡萝卜素。同时,还对虾青素产生的时相和BHT对虾青素 光分解的保护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
2001, 28(2).
摘要:通过UV处理香菇原生质体后得到的105株再生菌株与它们亲本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产量和出菇期进行了比较。约有30%的再生菌株获得了较高的产量和较早出菇期的优良特性、多次继代培养证明,这些再生菌株获得的优良特性稳定。研究结果表明,香菇原生质体分离诱变是一种很有应用价值的食用菌菌种选育方法。
王春凤; 秦泽荣; 孙哲; 黄瑜; 何召庆; 张莉; 刘尚高;
2001, 28(2).
摘要:以干酷乳杆菌L.Casei34103染色体DNA为模板,利用PCR技术扩增胸苷酸合成酶(Thymidy-latesynthase,thyA)基因,回收纯化。选择以红霉素抗性为选择压力的可以在大肠杆菌和乳酸菌中穿梭表达的质粒pW425e为基本质粒,以thyA基因取代红霉素基因,获得重组载体并鉴定。此重组载体可以对thyA基因缺陷的大肠杆菌E.Coli X51和嗜酸乳杆菌DOMLaS 107进行功能弥补。进而构建了以thyA基
2001, 28(2).
摘要:研究了在冷冻干燥、高温及冻融等胁迫条件下,海藻糖对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 ther- mophillus)和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菌体细胞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在冷冻干燥过程 中,海藻糖保护的细胞存活率分别达75%和33%,而对照分别为19%和l%;用90℃高温处理干燥 状态和溶液状态的嗜热链球菌,证明海藻糖能明显提高细胞的耐热性;用冻融法反复处理嗜热链球 菌4次和8次,加海藻糖保护的细胞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在扫描电镜下观察这
2001, 28(2).
摘要:报道关于一系列pNK289衍生质粒分离稳定性研究结果。这些起源相同的质粒在Baci-llus.subtilisASI.1176中的分离稳定性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与质粒的大小和复制方式无关,而与质粒的拷贝数有一定的关系。由于不稳定质粒pNK219在B.Subtilis BD224宿主中能稳定遗传,所以推测宿主的遗传背景可能影响质粒的分离稳定性。这些研究不仅为进一步寻找与PNK289衍生质粒稳定性相关的基因奠定了基础,而且为在芽孢杆中构建稳定的重组质粒提供了理论依据。
2001, 28(2).
摘要:测定了8种真菌发酵液在5种不同浓度下对致病疫霉菌丝生长、游动孢子静止、静止胞萌发、附着胞形成和侵入丝形成等不同阶段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真菌不同浓度的发酵液,对致病疫霉上述各个阶段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并均随发酵液浓度增加,抑制作用逐渐增强,浓度为100%时,抑制作用均达到最高。其中,立枯丝核菌发酵液的抑制作用最强,浓度为100%时,对致病疫霉菌丝生长的抑制率达到90.4%,而静止胞萌发率仅为2.4%,附着胞及侵入丝均未见形成。
2001, 28(2).
摘要:将解脂耶氏酵母与蛋白质分泌有关的TSR1基因编码区部分缺失的DNA片段转化一株解脂耶氏酵母。通过体内同源重组,部分缺失的外源tsr1片段取代了酵母染色体上的正常的TSR1基因,从而获得tsr1的转化子。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用该法成功地构建了tsr1突变体,这为进一步研究解脂耶氏酵母TSR1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2001, 28(2).
摘要:应用我国国家标准营养琼脂(GB4789 2-94简称NA)与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标准平板(简称SA)两种培养基对动植物食品中细菌总数进行检测对比,结果表明FDA标准平板比GB营养琼脂效果较好,前者比后者的检出率高出23.9%。且菌落大而明显。为此,对这两种培养基进行优化筛选试验,并优选出C8培养基。扩大试验结果表明C8培养基的检出率较GB营养琼脂及FDA标准平板分别高出35.8%和9.5%。
2001, 28(2).
摘要:探讨生物可降解微球对基因免疫的增强作用。采用有机溶剂蒸发法制备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 物(PLGA)微球,构建含有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S基因的pRC-CMV真核表达载体,用微球与基因 载体共孵育法制备其混合物。肌肉注射免疫Balb/c小鼠。结果表明:微球注射组的血清抗体滴度达到 l:1600,其效果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加铝佐剂注射组相近,而裸DNA注射组没有反应。说明了 生物可降解微球可显著的提高基因免疫的免疫反应。
王春兰; 陈晓梅; 郭顺星<sup></ sup>; 刘新民; 孙绍美; 王圣平; 尚伟芬;
2001, 28(2).
摘要:对分离自野生铁皮石斛中的一种新的内生真菌石斛小菇进行了初步的药理活性测定,发现石斛小菇的发酵液对小鼠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石斛小菇苗丝体和发酵液的粗提物具有与中药石斛相似的镇痛作用,并结合化学方法确定了石斛小菇粗提物中与其镇痛药效相对应的活性部位。
2001, 28(2).
摘要:从临床分离的一株绿脓杆菌表现出特殊性状,该菌在37℃培养时保持正常的短杆状,在25℃ 培养过夜则形成丝状形态,且不产生绿脓色素。当延长培养时间至72h以上或提高培养温度至37℃, 则丝状体开始逐渐断裂形成正常的短杆状菌体,并出现绿脓色素。初步研究表明,该现象与营养条件 无关,菌群的生长密度可以影响这一现象,紫外线的照射有促进作用,同时绿脓色素的缺失不是丝状 体形成的原因。
2001, 28(2).
摘要:研究了从土壤中筛选产脂肪酶的菌株,利用紫外线、快中子、快中子和磁场复合、γ射线、γ射线和磁场复合诱变,以酶活为筛子进行诱变育种。结果,出发菌酶活较低的一株得到了一株酶活为396.22U/mL的诱变株,此酶活比出发菌株高92倍,并发现此菌对紫外线和快中子比较敏感;而出发菌酶活较高的一株得到了酶活为424.60U/mL发酵液的诱变株,此酶活为出发菌株3.0倍。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快中子、γ射线及磁场复合处理在产脂肪酸菌种诱变中的作用,并认为,在产脂肪酸菌株的诱变中快中子诱变更为有效。
2001, 28(2).
摘要:重组质粒不稳定性是基因工程菌生产中的主要问题,从培养过程的角度综述了选择压力、操作方式、培养基组成、溶氧、培养温度、pH等因素对质粒稳定性的影响,为基因工程菌的发酵提供参考。
2001, 28(2).
摘要:卡拉胶酶主要有κ-卡拉胶酶,ι-卡拉胶酶,λ-卡拉胶酶,是水解酶的一种。本文从酶的分类和来源,底物专一性和作用方式,酶的性质,产酶菌株及酶系,酶的应用五个方面综述了卡拉胶酶的研究进展。
2001, 28(2).
摘要: